蟾宫曲
◎卢挚
沙三、伴哥来嗏①,两脚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②,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③,碌轴上渰着个琵琶④。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⑤。

【注释】
①沙三、伴哥:及下文的“小二哥”,都是元曲中常用的农村青壮年人名。嗏:语尾助词,略同于“呀”或“着呀”。②太公:元曲中对农村大户人家老主人的习称。③昔涎剌塔:元人方言,垂涎三尺的样子。④碌轴:即碌碡,石碾子,碾谷及平整场地用的农具。渰(yǎn):此同“弇”,合覆,这里是背朝上合扑之意。⑤庄家:农民。
【译文】
沙三、伴哥过来了,两脚上满是青泥,原来刚才去捞虾去了。就在太公的田庄上,他们坐在杨柳树荫底下,将西瓜砸开品尝。小二哥在一旁馋得口水嘀答流淌,一翻身趴在碌碡上,活像扣着一面琵琶。放眼去看荞麦花开,绿豆生苗儿。没有是非争执,真是快活的农家。
【赏析】
曲子讲了几个乡野少年妙趣横生的生活,通篇使用村言村语,形式与内容绝妙地达到了统一。值得一提的是,使用俗语是元曲的一大特征。
沙三、伴哥以及后面提到的小二哥,都是元曲中常见的人名,多指乡村孩童。“来嗏”写出了他们呼朋引伴,欢乐热闹的场面。“两腿青泥,只为捞虾”不仅让人一下子便想象出沙三和伴哥忘情捞虾的神态,还勾勒出他们大大咧咧的性格。也许因为等不及品尝西瓜的美味,他们直接将西瓜“磕破”。馋得一旁的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轴上淹着个琵琶”用得十分巧妙。“淹”字一方面表现出天气的炎热,小二哥趴在碌轴上流了不少的汗;一方面又写出其口水横流的滑稽相。再看“琵琶”,极少有人用乐器形容人的姿态,琵琶“颈长”,小二哥伸长脖子看人吃西瓜的样子登时跃然纸上。
接着“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曲子的视角发生了变化,作者从旁观者变成了曲中人。生机勃勃的田野风光和前面乡野少年的憨态可掬相互映衬,自然而然引出来“无事无非,快活煞庄家”的结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早已从字里行间散发出来。
曲子比喻新巧,语言通俗,洋溢着生活的气息,情味十足。早期的元曲作家非常注重学习民间俚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元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