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袁家台出了个小才子

袁国平传 作者:董恒峰 著


第一章 袁家台出了个小才子

勤奋仗义好少年

袁国平,原名袁幻成,后改为袁裕,字醉涵。1906年5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县袁家台(今邵东县花家山镇梅神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山清水秀,袁国平在这里度过了艰辛而快乐的童年。

袁国平的父亲袁九洄,字玉清,家境贫寒,为人诚实善良,不识字,能吃苦,靠离袁家台约1.5公里路的长冲坪八分山坡旱地为生。因无法糊口,12岁至武冈学弹棉花手艺,18岁出师后,常年挑着担子在宝庆府(今邵阳市)辖区数县走街串巷弹棉花,挣点钱补贴家用。直到32岁,袁九洄才在武冈县城做手艺时,同比他小15岁、家境差不多的刘冬秀相识并结婚。刘冬秀聪明能干,性格倔强,不畏强暴,泼辣善辩,很有主见,年幼时曾随父亲习武功,闯荡江湖,有“侠女”之称。

为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刘冬秀和袁九洄一商量,遂一起到宝庆城做生意。袁九洄有一手好手艺,刘冬秀一边帮袁九洄招揽顾客,一边帮徐姓人家洗衣服、做饭,后来还到开“益元堂”书铺的方家帮过工。夫妻俩起早贪黑,甚是辛苦,但积攒渐渐多起来。

袁九洄夫妻俩一合计,干脆在宝庆城内商业繁华地段东门口下东直街49号租了一间小小的铺面,挂招牌“袁兴发棉絮铺”。袁九洄加工棉絮,刘冬秀对外经营。袁九洄手艺高人一筹,且收费合理,生意越做越红火。当时军队需要的棉被多,袁九洄夫妻俩加班加点,又赚了点小钱,家庭条件逐步改善。

袁九洄小时候读不起书,刘冬秀也识字不多。夫妻俩深感缺少文化之苦,决心再苦再累,也要省吃俭用,送孩子上学读书。袁九洄夫妇生两男两女,袁国平排行第三。一家人虽不富裕,但和和睦睦,甚是温馨。良好的家庭环境,给袁国平以深刻的影响。有人形容袁国平的秉性是:正直善良如其父,侠骨柔肠如其母。

1912年,6岁的袁国平入私塾。9岁那年,袁国平转进里仁初级小学读新学。袁国平年纪虽小,但勤奋好学,成绩冒尖。放学回家,袁国平常帮哥哥袁醉如整理旧棉絮。哥哥不忍心,劝阻他说:“你成天用脑子,回家应该休息一下,整理旧棉絮灰尘太多,对身体不好。”袁国平回答道:“正因为哥哥劳动,我才能读书,怎么能不帮你干一点呢?”

袁国平上学的时候,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爆发不久,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场革命,对于袁国平的家庭并未带来明显变化,袁国平只不过剪掉了头上的辫子而已。但袁国平却从老师和大人那儿知道了孙中山是位伟大人物,“革命”二字在袁国平的脑海里深深地打下了烙印。

袁国平不仅自己学习成绩好,而且还乐意帮助人。在学业上,只要有同学向他请教,他都耐心解释,袁政德、袁筹等都时常得到他的帮助。袁国平家境虽不宽裕,但他不吝啬。他看到同宗同学袁磊明家里穷,连纸张笔墨都很缺,就常将自己的纸张笔墨送给袁磊明,还将自己省下来的零用钱给袁磊明充当学费。

袁国平仗义执言,好打不平。有一次,几个年纪大些的同学,仗着父兄的势力欺侮弱小同学,袁国平批评了大龄同学。然而这些大龄同学不但不听,还卷起袖子要打架。袁国平先是忍让,不得已时才略施母亲传授的武艺教训他们,三拳两脚,就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那几个小霸王尝到了袁国平的厉害,再也不敢欺负弱小同学了。自此,那几个小霸王服服帖帖,还争着与袁国平交朋友。

还有一次,一位老师体罚班上一位同学过重,袁国平挺身而出,对那位老师说不该这样重罚学生。当时的学校,先生体罚学生的现象相当普遍,那位老师不但不接受,反而又将袁国平骂了一顿。袁国平心里不服,虽未还击,但背起书包就回家,以示抗议。全班同学见袁国平不来上学,一齐罢课,以示支持。结果,那个体罚学生的老师在学校和社会的压力下,只好硬着头皮到袁国平家里道歉,保证以后不再体罚学生。第二天,袁国平返回学校,这个班才复课,老师对袁国平不得不另眼相看。

袁国平小小年纪就遇事不乱,临危不惧。袁国平有个同族孙辈袁政德,比袁国平小3岁,两人关系甚密。1986年3月,袁政德在《回忆青少年时期的袁国平烈士》一文中写道:“袁国平从小就很勇敢,见义勇为。记得有一次,他带着我从邵水河畔乘渡船过河,那时我年小体弱,站在船头,当船尚未靠岸之际,不慎落水,几乎灭顶,吓得魂飞魄散,幸国平眼明手快,立即跃入水中,抓住我的衣领,使劲把我救上来。他这种奋不顾身、济人之急的英勇行为,使我永远难忘。”

循程学校立志

1916年,袁国平转到宝庆城外的循程学校读高小,编在第六班。该校创建于1912年7月,始称循程学塾,1914年改为循程小学,旋即改称循程学校。该校是在新文化运动浪潮的影响下诞生的,革新以往的教育内容,实行以“作”为中心的教育。学校分为初年级和高年级,学生一律住校,统一安排吃住,统一着装。

袁国平看到教材内容都是老师们自行选编的故事、游戏、小说,由浅入深,妙趣横生,一下子就对学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校向学生传授语文、算学、常识方面的基础知识,采取“教、学、作”三合一的教学方法,即学生作什么,就学什么,作学合一;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写什么,讲写合一;老师一边指导,学生一边练习,教作合一。袁国平非常喜欢学校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加之聪明好学,成绩优异,每学期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成为该校的高材生。

循程学校非常注重思想和品德教育,倡导“公、勤、实、勇”四字校训。“公”就是做人要讲公德,“勤”就是人人动手,“实”就是做人要老老实实,“勇”就是有勇气。此校训在袁国平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校还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传授革命道理,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启发学生树立崇高理想。袁国平入学不久,就听说学校主要创办人之一的李洞天,在循程学校开办后的次年即1913年,就因宣传革命真理,被湖南督军汤芗铭残害致死。

袁国平在循程学校读书的那三年,每天都和同学们一起放声高唱循程学校校歌。这首校歌诞生于1914年3月,其歌词是:“六岭西峙,邵水前横,此处有循程,庄严雄伟,创业何艰辛。愿吾侪发扬光大,莫使前贤笑后生。须知道,学问如同浩海,时光不肯留停,趁今朝还是青年,努力研求。试听:催人深省,有山寺送传钟声。”催人奋进的歌词,优美流畅的旋律,不断激励着袁国平奋发向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增多,袁国平更渴望了解社会、接触大自然。有一天,袁国平的级任老师吴聪省带着他们班的同学郊游。宝庆郊外,邵水河畔,有一座巍峨的佘湖山,这里是学生游览登临的好地方。吴老师面对着远山近水,启发学生们的诗兴。

喜欢古典文学的袁国平,才思敏捷,很快吟诵出七绝二首《登佘湖山》。其一:“万山围绕乱如麻,何处登临望眼赊;堪羡高峰能独立,巍然不被晚云遮。”其二:“山势高撑可摘星,游人来去不曾停;高瞻远瞩谁知我?将谓来庵听佛经。”吴老师吟诵再三,甚为满意,称赞袁国平年纪虽小,但气魄不凡。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消息很快传到邵阳,得到了循程学校师生的热烈响应。年已14岁的袁国平,在校长刘葆初和体育教师石建殊的带领下,和师生们一起上街游行,高呼“打倒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卖国贼”等口号,进行反帝爱国宣传。

1921年3月,就在袁国平只差几个月就要毕业的时候,父亲袁九洄却过度劳累因病去世,家境因此而迅速恶化。刘冬秀苦撑着供袁国平读到毕业,再也无力供他升中学。6月,袁国平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家帮助母亲与哥哥支撑门面。但袁国平酷爱学习,一边跟着哥哥袁醉如弹棉花,一边抽空自学,真是三更灯火五更鸡,身处逆境志不移。

袁国平从校长刘葆初等进步老师那里借来《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经常读到深更半夜。袁国平从这些书刊中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开阔了视野。

受循程学校革命传统的影响,袁国平十分关心国内外大事,为中国的前途命运担忧。袁国平离开循程学校后,学校的革命风气日炽,就在袁国平毕业两年后的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循程学校的进步教师及时向师生介绍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1925年年底,循程学校建立了共产党组织,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曾占该校教师的一半。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循程学校师生参加了邵阳现代史上不少影响深远的革命活动。循程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浓厚的革命氛围,对袁国平等有志少年世界观的形成和学业上的成就有着重要的启蒙和奠基作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