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记《朝市丛载》

京华忆前尘 作者:陆昕 著


记《朝市丛载》

我收有清光绪庚寅年(1890年)版《朝市丛载》一书。巾箱本,八册一函,书品完好如新。其序曰:“京华为首善之区,仕宦商贾,于斯萃焉。人士繁富,风光丽都,居之数十年,往往不能尽悉其情事,遍历其景物。况初入都门者,宜茫乎若迷也。……举凡禁城之壮丽,衙署之纷繁,以及名人书画,厂肆珍玩,下至游宴之所,饮馔之细,无不备载而详说之。读是编,上可以知神京之掌故,下不至受奸民之欺蒙,庶几作者之意也。是为叙。”

此书八册,每册一卷,共八卷。卷一载衙署制度,卷二载历科鼎甲,卷三载会馆客店,分省以系之。这里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即八九十以上的会馆集中在前门、崇文门、宣武门一带,尤以宣武门附近最多。如直隶,直隶老馆,在宣武门外大街路西;河南,孟县会馆,在宣武门外大街路西;山东,山左会馆,在宣武门外校场头条胡同路西;陕甘,关中会馆,在宣武门外大街;江苏,扬州会馆,在菜市口路北;安徽,安徽会馆,在琉璃厂南后孙公园路北;浙江,全浙会馆,在下斜街西头路西;四川,四川老馆,在宣武门外青厂。青厂在琉璃厂最西头,分前青厂和后青厂,我家在前青厂胡同住了七八十年,上述的这些街巷和其他许多胡同,都是我打小就熟悉的。许多同学、朋友、亲戚乃至发小儿,都住这一带,有很多难忘的回忆。

卷四为为各地举子和客商来京指路,计算从各省到京的天数和里程。并有“行路十二则”,教人在外如何防身,免受盗劫坑蒙之各种方法。卷五为“商号、宴会、服用、食品”诸目,看旧时卖的东西的名称挺逗,如帽有暖帽、凉帽、小帽;鞋有方鞋、布鞋、镶鞋等等。“灌肠,耳朵眼儿,在西单牌楼路东”;饽饽有三种,子饽饽,咧子饽饽,炕子饽饽。最亲切的是“狗皮膏,济生堂,在杨梅竹斜街,王回回”。小时候我们小孩子因乱跑乱闹跌打损伤了,大人们总是买两服王回回狗皮膏药给贴上,药到病除,疗效奇佳。另外一个难忘的是“山楂丸,刘炫丹,宣外大街路东”。小时国民经济困难,百姓生活不易,小孩子吃不上零食,嘴里寡得慌。于是进药铺,三分钱一大丸山楂丸,几个孩子分吃,几个孩子围观。

卷六则属文化,有“翰墨、市井、八景、古迹、时尚、戏园”诸名目。其中最可贵者,记录不少戏台楹联。如“在前门外,广和楼上抱柱”有联语曰“学君臣,学父子,学夫妇,学朋友,汇千古忠孝节义重重演出,休道逢场作戏;或富贵,或贫贱,或喜怒,或哀乐,将一时离合悲欢细细看来,定教拍案惊奇”。除此,记各市肆庙宇名胜古迹甚详,足资考据。

卷七名目基本同卷六,多出者有“风俗,技艺,词场,竹枝词”。词场、竹枝词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一竹枝词咏眼镜,词曰“方鞋穿著趁时新,摇摆街前迂且文。眼镜戴来装近视,教人知是读书人”。另一咏“纯料眼镜”(墨镜)的则是“玻璃眼镜最为高,作阔由来是富豪。晌午却难高扬面,阳光生火燎眉毛”。这些诗词既生动又幽默地反映了清末西风东渐时,当时的社会风尚及时人的评论。“倒卧”则反映了守分良民对街头倒毙者的看法,诗云“司坊相验费张罗,街市如今倒卧多。守分良民何致此,半为赌鬼半淫魔”。

卷八则录京城各戏班、名伶及所擅剧目。

此书难得。但“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不过今人也罢,古调也罢,我相信它会传下去。因为人的美好记忆既不会褪去,也不会褪色,口耳相传,生生不息,也并非没有可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