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717-769),祖籍南阳(今河南南阳),后迁居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玄宗天宝五载(746)举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曾任右补阙、起居舍人、嘉州刺史等官职。他在天宝年间到西北边塞时写过《过酒泉忆杜陵别业》等诗,可见诗人此前已有别墅在杜陵(在今陕西西安)山中。岑参为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宛委别藏》收《岑嘉州集》八卷,《全唐诗》录其诗四卷,《全唐诗续拾》补其诗二首。
此诗题下原注说:“时未收长安。”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二月安禄山叛乱,次年攻陷长安。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至凤翔(今陕西凤翔),当时岑参随行任右补阙。长安于至德二载九月收复,不过九月上旬还控制在叛军手中。此诗当作于九月九日重阳节。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想过和平、正常生活的愿望。起句写诗人在行军途中,见到了盛开的菊花,忽然意识到今天是重阳节,于是产生了登高的强烈意愿。我国素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每九日登高饮菊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次句写遗憾的是无酒可饮。从上面的引文中可见,九月九日不仅有登高的风俗,还有饮菊花酒的习俗。句中暗用了一个典故,《南史·隐逸传》说:陶渊明“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逢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弘”指王弘,他于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任江州刺史,常以酒馈赠陶渊明。前两句只写诗人触景生情想登高,想饮菊花酒,事实上在行军途中,没有条件,也没有心情去登高,去饮菊花酒。而诗人渴望过正常生活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
后两句写诗人对故园、对亲人、对整个战局的牵挂。见到路边的野菊花,使他想起故园的菊花也开得很好,可惜那里已经变成了战场。变成战场以后的故园,陷入战场中的亲人境况如何,以及中央政府的军队何时收复长安,当然更加引起诗人的牵挂。
此诗的最大特点是以小见大,即见到菊花,使诗人想到家乡,想到家乡正在打仗。诗人盼望长安能早日收复,自己能很快回到故园,见到盛开的菊花,并喝上菊花酒。诗歌正是运用了菊花这一意象,才使如此丰富的内容得到了集中而生动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