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卢象昇的生平(上)

明末名臣卢象昇研究 作者:龙腾 著


第二章 卢象昇的生平(上)

在今江苏省宜兴市老城东隅,有一座卢公祠,祭奠着宜兴历史上一位英雄人物,即明末名臣卢象昇。祠内殿门檐下正中高悬“忠孝文武”匾额,两边柱联是一幅耐人寻味的挽联,上联曰:无嗣昌不过郭汾阳,下联曰:有廷麟乃成岳武穆。该挽联将卢象昇与唐宋时期的名将郭子兴和岳飞相并列,足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无独有偶,清代黄道让曾为湖南提督塔齐布,撰挽联一副:“溯七百余里潭州,八日捷,五日更捷,何物井蛙自大,妄说飞来,奇哉今古双忠武;数三十九岁名将,岳家哀,卢家尤哀,惟公戎马善终,允膺恩遇,愧杀宋明两思陵。”[1]此联中的塔齐布和岳飞、卢象昇一样,皆39岁而亡,且都英名盖世。在黄道让看来,卢象昇更是值得后人哀悼的悲情英雄。

图2-1:卢忠肃公祠门口石牌

图2-2:卢忠肃公祠内殿门

卢象昇是明末崇祯时期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进士出身,能文兼武,24岁便步入仕途,历任户部主事、大名知府、大名兵备、郧阳抚治、湖广巡抚、五省总理和宣大总督,为官带兵,功绩显赫。然而,如此一位明末重臣,却因触犯明廷高层而战殁于疆场,不由得令人扼腕叹息。笔者希望通过探究其人生历程,进而研究其在明末历史上的地位;亦从另一个侧面,更深刻地了解明末社会状况和明朝败亡之因。

本书将卢象昇的生平介绍分为上、下两部分,生平(上)叙述他从青少年时代到抚郧期间事,探讨他是如何由一位心系天下的少年成长为能文兼武的一代抚臣的。卢象昇此时期的艰苦磨炼,为之后不久身兼数省军政大权、成为一代名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重孝有宏志的青少年时代

卢象昇,字建斗,号九台,一字斗瞻,又字介瞻,常州宜兴(今属无锡)人,据考证为“(东)汉尚书(卢)植之后……”[2]卢植为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为东汉末年名臣和著名的经学家。“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中唐“韩孟诗派”代表诗人卢仝、北宋初名士卢顗皆为卢象昇之先祖。卢象昇的始迁祖卢湛,初为浙江鄞县人,南宋初年曾任宜兴县知县,因此迁至今天的宜兴之茗岭村。卢湛为卢氏始迁祖之说,在宜兴地方志和卢氏族谱里都有明确的记载。据《增修宜兴县旧志》载:“卢湛,鄞县人,建炎中任(宜兴知县)。”[3]卢湛“举贤才,授义兴[4]尹,因著籍焉。居之茗岭,称茗岭卢氏,是为卢氏始迁祖”。[5]《茗岭卢氏宗谱》亦有载:“由浙江鄞县为宜兴县令,遂居茗岭,是为卢氏始迁祖,载郡邑志。”[6]

卢象昇的七世祖卢端智,字惟睿,号茗峰,行宰一,为元泰定四年(1327年)进士,并授宜兴学正。高祖卢元京,字道宗,号竹冈,为当地名士,“性孝友,勤义方,志尚高远”[7]。他为卢氏曾祖卢诫,字勉之,号懋冈,曾为仪封县(今河南兰考)知县。祖父卢立志,字仁甫,一字商衡,号荆玉。始迁宜兴县之张渚镇,举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应天乡试,为常熟教谕,历官仪封、南康(今江西赣州西)两县令,政绩显达,德才皆为乡里称颂,故为乡人立祠奉祀。

卢象昇之父卢国霦,字公屿,号昆石,为“邑诸生”(明清时代,凡经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通称诸生)。卢象昇母亲为李太夫人。卢国霦育有四子:长子卢象昇;次子卢象恒,字恒斗(邑诸生);三子卢象晋(邑诸生),字锡侯,一字晋侯,号鲁山;幼子卢象观,字幼哲,号九锡(崇祯癸未进士,南明时抗清殉国)。明亡后,卢象晋、卢象观拒不与清政权合作,为乡里敬重,乾隆丙寅年(1746年),与兄长卢象昇同时“崇祀乡贤”[8]。自卢象昇的祖父以降,唯有卢象昇身居显位,生前曾官拜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并加衔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在清末重修的卢氏宗谱里,卢顗为第一世,始迁祖为第五世,卢象昇的高祖卢元京为第十七世(同时为居宜兴第十三世)。卢象昇一代,即为卢氏第二十一世,亦为居宜兴之第十七世。[9]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即农历庚子年的三月初四日,卢象昇诞生于宜兴张渚镇的锁前桥。卢象昇虚岁6岁时,“始入小学”,“师事族父茗莪”,[10]这是卢象昇求学的开始。文献中有关卢象昇的传记,如《明史》《东林列传》《罪惟录》《忠义录》及《史外》等,记载多指卢象昇成年以后事,而对其早年经历,或语焉不详,或记载灵异传闻,或干脆略去。笔者在清人卢安节、任启运等人编订的《明大司马卢公年谱》中找到了有关卢象昇幼时的诸多记载,从中我们也能管窥这位乱世英雄成长的某些轨迹。

卢象昇生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世家,深受儒家思想(理学)的浸染,重忠孝保名节的观念可谓根深蒂固。青少年时期的儒家教育,对他的一生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卢象昇自幼就注重修身养性,以忠孝节义规范自己的言行,并逐步树立了经略天下之志。

青少年时期的卢象昇极重孝道。据《明大司马卢公年谱》载,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秋,卢母李太夫人因事恚怒不已,终日不食,身体虚弱。众人劝解无效,虚岁仅7岁的卢象昇便立跪于床前,谨慎侍奉母亲。“公跽床下,力为解释,流涕被面。”李太夫人终被儿子的孝行感动,“太夫人异之,为公一餐”。[11]又如,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卢象昇正在宜兴城东读书,离家乡约70里地。一日,忽闻父亲崑石公重病,卢象昇心急如焚,决定立即返回故里。此时正值黄昏时刻,况且途经一深谷丛林,不时有虎豹出入。然而,归心似箭的卢象昇,全然无视所面临之危险,一夜奔跑,次早赶到家。据史籍载:“力疾归里,鸡鸣抵舍所,历巉岩深谷篁竹间,出入虎穴略无顾畏。”[12]这足见卢象昇之至孝与至勇。

卢象昇与祖父感情颇深,对其亦孝敬有加。早年的卢象昇受祖父的教育影响较大。祖父荆玉公(卢立志)为乡试举人出身,曾任常熟教谕,历任仪封、南康县令,才、德、政颇佳。祖父为官上任,卢象昇也经常随往,并接受了严格的儒学教育。天启元年(1621年),虚岁仅22岁的卢象昇,参加应天乡试[13]得中第29名。当喜讯传来、亲朋庆贺时,祖父荆玉公悚然曰:“家世寒贫,一孙幸捷,何德以堪之?”并对卢象昇“督课益力”。可见,祖父的良好教育对卢象昇成才有重要的影响。卢象昇对祖父之孝一如父母。不久,荆玉公亲送象昇北上,行至长江边,象昇看到祖父外貌清瘦,牵其衣不忍别,荆玉公曰:“行矣!若成名,展吾未竟,便不愧家学,何恋恋为?”[14]象昇不得已,才怆然离去。《重刊宜兴县旧志》之《英烈传》还记载了少年象昇救祖的故事。万历四十年(1612年),“赴南康任”的荆玉公失足堕入江中,卢象昇即刻大声疾呼,荆玉公因而得救。然而,笔者却未能在正史或其他典籍里找到类似的记载,甚至在对象昇早年记述颇详的《明大司马卢公年谱》里竟也无片言叙述。所以,笔者认为,此记载似为虚言溢美之论,但其内容却与少年象昇的思想作为是相吻合的。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二十九日,荆玉公病逝于任上,此时的卢象昇刚参加完会试,闻知祖父去世的讣告,“号泣奔丧”。卢象昇的父母因为居丧哀痛,消瘦了许多,全家人也沉浸于悲痛之中。卢象昇不仅要克制住自己的丧亲之痛,还“率诸弟间请(父母)节哀”。[15]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