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概说

中国诗歌发展史(套装3册) 作者:张国伟


概说

邈远太古,苍茫大地,草木丛生,禽兽恣行。先民生息其间,条件异常恶劣,环境十分凶险,生活极度艰难,物质匮乏,既缺果腹蔽体之衣食,又无遮风挡雨之房屋。荒野之中,危机四伏,常有虫蛇肆虐,屡见禽兽为害,更有寒暑之疾,水旱之灾;个个惶惶不安,人人朝不保暮。当此际,他们终日忙于觅食,时刻设法避害,一切为了争取生存,无暇顾及其馀。历经数万年,逐渐进化,先由斗猛兽,驯禽畜,从狩猎进入畜牧;进而披荆斩棘,芟芜垦荒,由采集进入种植,至此衣食渐有保障。不断前进,不断开化,懂得制造工具,知道建筑房屋,生产渐渐发展,生活慢慢安定。为了便于交流思想、总结经验,终于产生语言,创造文字,逐步摆脱蒙昧,文明曙光临照。知喜怒,懂爱憎,感情萌生,人性苏醒,诗歌艺术随之诞生。诗者,因情而生,随意而发。情与意,无时不在,随处可生,或因劳动,或为爱情,或见景而喜,或遇事而悲;感情迸发,意志萌生,诗乃产生。因此,关于诗歌起源,不必执著一端,泥于一点。善纳百川,方成大海,诗歌之源,亦千头万绪。

歌谣诞生,早于文字。既无文字,难以记录,无人知晓。相传仓颉造字,于史无证;及至商、周二代,始见甲骨文钟鼎文,至今犹存。既有文字,便有记载,《尚书》、《礼记》、《周易》,均能散见歌谣。最初诗歌不分,音乐、舞蹈、歌谣,三位一体,存在民间。周设采诗之官,分赴诸侯国,采诗以观民情,上察政治得失,下知民风习俗。迨至春秋中叶,出现《诗》三百篇,或云曾经孔子删改,苦无实证。《诗》三百篇面世后,备受尊重,奉为经典,从此士人竞相引用,大至从政治国,小至日常生活,无不引为信条。从此无论士子贵族,只有引用资格,没有创作权利,以致二百多年,不见再有新诗出现。

火山沉寂,实为积聚力量;再度喷发,其势定然更猛。中国诗坛,沉寂二百多年,直至战国后期,终于在南方,传来一声惊雷,宣告华夏大地,第一位大诗人诞生。南国文化,彪炳千古,屈原大名,光耀万代。楚国虽称“蛮夷”,但对人性较少压抑,个性自由张扬,故能有大诗人诞生。《楚辞》影响后世,或在三百篇之上。《诗经》、《楚辞》,同为中国诗歌之祖,哺育后代诗人,世世不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