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稳步前进中的曹魏、西晋诗歌

中国诗歌发展史(套装3册) 作者:张国伟


第三章 稳步前进中的曹魏、西晋诗歌

第一节 正始文学

曹魏前期,还是建安馀波。风气发生变化,是在正始以后,称为“正始文学”。“正始”是废帝曹芳的年号,由公元240年至249年,但通常说的“正始文学”,不仅仅指这9年之内,而是包括由此至魏亡(265)20多年的时间。这时,政治形势严酷,司马懿用政变手段诛杀共同辅政的曹爽后,独揽朝政,控制曹魏政权,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更加专横,加紧篡权,酝酿朝代更替,以至“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为了扫清篡政夺权的障碍,他们大量杀戮异己,造成恐怖的气氛,当时许多著名文人因不合司马氏的心意而惨遭杀害,以至“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同时,司马氏为掩饰自己的行为,并为夺取政权制造舆论,竭力提倡儒家的礼法,造成严重的道德虚伪现象。士人们以其清醒、敏感和理智,面对恐怖与虚伪的现实,内心十分悲痛,又无力改变,因此异常痛苦,采取了消极对抗。他们崇老庄以反对虚伪的礼法,导致玄学开始盛行,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倡导精神自由,于是出现了“正始名士”与“竹林七贤”,前者成就主要在哲学方面,我们在这里不谈,后者才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其中以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是我们要重点探讨的对象。

一、阮籍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为建安七子中阮瑀之子。早年“好《诗》、《书》”,又“博览群籍,尤好《庄》、《老》”。为人狂放不羁,任情自适,鄙弃礼法。他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看到官场的黑暗与危机四伏。但为保全自身,又不能不时时应付统治者的拉拢,与当权者采取若即若离的态度,有时不得不应召任职。晚年当过步兵校尉,故世称“阮步兵”。为避免卷入政治漩涡,他采用醉酒佯狂来躲避。阮籍年轻时“有济世之志”,但在黑暗的现实中,宏愿难酬,还要时时小心避祸,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于是他到玄学里去寻求解脱,去寻求个性自由。尽管如此,他的骨子里却有一种磨灭不掉的儒家的入世精神,始终丢不下“济世之志”。然而在他身上这又与庄子的自由不羁、高洁雄视的精神结合在一起,与当时污浊虚伪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难以实现其“济世之志”。这就构成了他诗中的沉郁、悲怆的基调。他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咏怀诗》,其中四言诗13首,五言诗82首。他的82首五言诗《咏怀诗》十分著名,对后世影响很大。这些诗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生活态度,特别是对人生的反复思考。由于当时处境险恶,他不敢直言,只有用隐蔽的象征手法来表达思想情感,用笔曲折,含蕴隐约,以至与他时代比较接近的钟嵘在《诗品》里感叹道:“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形成了中国诗史上最早的“朦胧诗”,增加了几分神秘感。以后学他的人很多,最成功的应推唐代陈子昂与张九龄的《感遇》。

一题之下82首诗,第一,这规模是空前的,这样大规模的组诗就是一大发展。第二,这82首诗,虽然内容不同,但贯穿着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探索,都带有较深的哲理性,视野开阔,内涵深沉,使中国古代的抒情诗摆脱了民歌的浅近,显得旨远情深,变浅近为厚重。第三,运用象征手法,曲折含蕴,扑朔迷离,隐约缥缈,令人有一种恍惚朦胧之感,诱导人们去反复体味,不断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第四,抒发忧愤伤时之情,受其影响,这些常见于后世文人的笔下。第五,借古喻今,赋予咏史诗以新的现实的内容。总之,阮籍的82首《咏怀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在这里,不可能把这82首诗全部抄录下来,只能略举一些以见一斑: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其一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其三

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

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

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

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

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其六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

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

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

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

一为黄雀哀,泪下谁能禁。

——其十一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

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

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

乃悟羡门子,噭噭令自嗤。

——其十五

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

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

走兽交横驰,飞鸟相随翔。

是时鹑火中,日月正相望。

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

羁旅无俦匹,俯仰怀哀伤。

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

岂惜终憔悴,咏言著斯章。

——其十六

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

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

朝为咸池晖,蒙汜受其荣。

岂知穷达士,一死不再生。

视彼桃李花,谁能久荧荧。

君子在何许,叹息未合幷。

瞻仰景山松,可以慰吾情。

——其十八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

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

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

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

寄颜云霄间,挥袖凌虚翔。

飘飖恍惚中,流眄顾我傍。

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

——其十九

于心怀寸阴,羲阳将欲冥。

挥袂抚长剑,仰观浮云征。

云间有玄鹤,抗志扬哀声。

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

岂与鹑游,连翩戏中庭。

——其二十一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

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

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

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其三十一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其三十三

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

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

容饰整颜色,磬折执圭璋。

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

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

放口从衷出,复说道义方。

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

——其六十七

从这些诗中我们看到,第一首表达的是生活在黑暗现实中内心的苦闷,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出路,只有满腹忧思,伤心无限。第二首借自然景物的荣枯来象征曹魏政权的盛衰,值此司马氏专权谋篡之际,正直之士多遭横祸,自身难保,无力顾家。第三首写秦东陵侯召平在秦亡后失侯,于是种瓜于长安城东事,感叹富贵不长,不如平民生活安稳。第四首托言楚地,写魏主曹芳临幸平乐观,大将军司马师借口谓其荒淫无度,搞宫廷政变,废芳为齐王,迁之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地区),群臣送者皆为流涕。第五首回顾少时好学不倦,及至老大名利虚幻。第六首用隐晦曲折的词语写司马师为把持朝政,废曹芳为齐王,立年仅13岁的高贵乡公曹髦为魏主,作者深为时局担忧。第七首感叹时光匆促,人生无常,不由仰慕常青的松树。第八首运用象征比兴手法,写男女两情相悦,但无由交往接触,以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第九首写时光匆匆流失,自己建功立业的宏愿落空了,徒剩哀叹。这里用冲天哀鸣的玄鹤比喻自己,高洁孤傲,不与俗流合污。第十首借古喻今,写统治者享乐腐化,士兵生活艰苦,贤士得不到重用,统治者终致败亡。第十一首写时光匆促,不断更替,催人衰老;社会动荡不安,危机四伏,变幻无常,再多智谋也不足以应付,令人焦虑不堪,如胸怀汤火;社会的险恶,岁月的促迫,令人终身如履薄冰,灾祸与死亡,无法一一躲过,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忧惧。第十二首揭露当时倡导儒家礼法的虚伪性。在现实中,司马氏处心积虑蓄谋篡政代魏,为夺取政权制造舆论,竭力提倡儒家的礼法,用礼法掩盖充满血腥的权力斗争。这首诗就是抨击这种道德的虚伪性,不过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下不敢明写,只有曲折表达,蕴含不露。从上面的12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阮籍的《咏怀诗》题材广泛,表现手法多样,视野开阔,内涵深沉,使在学习汉乐府中形成的五言诗完全摆脱了对民歌的模仿。不错,曹植对五言诗的发展、成熟做出过很大贡献,但他的诗还常采用汉乐府古题,留有很多民歌痕迹,而在阮籍的82首《咏怀诗》中,完全消除了残留的民歌痕迹,五言诗至此完全摆脱民歌的影响而独立。

二、嵇康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人。他是魏宗室的姻亲,曾任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他深受道教影响,崇尚老庄,并精通音乐。他与阮籍友好,同样反对虚伪的礼教,而且比阮籍更坚决、更激烈,在理论上形成体系,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释私论》)。他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促进了文学特别是诗的发展。因为没有人性,不能突现个性,就不会产生真正的诗。在性格上他与阮籍不同,阮籍与司马氏若即若离,虚与周旋,以求自保;他却坚决不合作,而且“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终于招来了杀身之祸。在钟会的怂恿下,司马昭借故杀了他。据说在临刑时,有太学生三千请愿,要求赦免他,并以他为师,可见他声望之高。他存诗61首和两个残篇。历来为人称道的是《赠兄秀才入军》18首和《幽愤诗》,都是四言,誉之者称赞这些诗“或矫健超迈,或清丽婉转,虽多仿效《诗经》的体格,而谋篇布局,独具匠心,传神写态,尤多会心独到之语”。就诗论诗,这些话说得原也不错,但与曹操的四言诗相比较,他却未能出其右,这倒不是嵇康的才情不够,而是四言诗到这时已是强弩之末了。他也写五言诗,跟阮籍一样,也摆脱了民歌的痕迹,但在内容上,他出世思想较浓,如《述志诗》二首,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中的第二首:

擅蒿林,仰笑神凤飞。

坎井蝤蛙宅,神龟安所归。

恨自用身拙,任意多永思。

远实与世殊,义誉非所希。

往事既已谬,来者犹可追。

何为人事间,自令心不夷。

慷慨思古人,梦想见容辉。

愿与知己遇,舒愤启幽微。

岩穴多隐逸,轻举求吾师。

晨登箕山巅,日夕不知饥。

玄居养营魄,千载长自绥。

此诗反映了他的孤高,鄙视世俗,藐视“义誉”。他寻找知己,渴求隐居岩穴,修身养性。这些出于他对当时的现实极度不满所产生的思想,不能斥之为消极,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反抗。不过比起阮籍来,他在创作上的贡献不大,他的贡献在于他藐视虚伪的礼法,反对儒学传统,“非汤武而薄周孔”,追求个性自由,而诗的发展正有赖于人性的觉醒、个性的发展。在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的意见把儒家定为一尊后,儒家的礼法、名教就成为套在广大士人头上的紧箍,束缚思想,阻碍诗的发展。中国诗要得到发展,必须坚决扬弃董氏儒学思想,抗击司马氏倡导的虚伪礼教。在这方面,嵇康比阮籍更坚决、更彻底,因此也更能促使人性觉醒,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三、反颓废的诗人

在魏末西晋初,文学上出现了一股衰颓之风,原因有三:一是司马氏篡魏之时,为排除异己,杀了不少著名文士,嵇康就是被司马昭杀害的。二是在司马氏的淫威下,有一部分文士屈服了,去依附他们,如“竹林七贤”中的山涛就是其中之一,司马氏对这些依附者既利用又不信任,时加迫害,使得这些依附者深感恐惧、苦闷,有一种没落感,反映到诗里必然是颓废的。三是在这样黑暗的社会里,大部分文士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出路,只能去招隐、游仙,并由悲叹人生到哀悼人死。同时,此时也出现了反颓废的诗人,写出了积极向上的诗,这就是傅玄和张华。

傅玄(217—278),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铜川)人,仕魏、晋两代,出身寒微,晋初晋爵为子,累迁至侍中、御史中丞,转司隶校尉,性刚直,多有针砭时弊的谏议,史称他“性刚劲言直”,“谔谔当朝”,“使台阁生风,贵戚敛手”。他精通音乐,今存诗篇大多数是乐府,主要写男女爱情与妇女的不幸,语言比较朴素,诗风明显表现出由魏向晋的过渡。但他的诗大多数缺乏新意,感情也平弱,其中以《豫章行·苦相篇》较好:

苦相身为女,卑陋难再陈。

男儿当门户,堕地自生神。

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

女育无欣爱,不为家所珍。

长大逃深室,藏头羞见人。

垂泪适他乡,忽如雨绝云。

低头和颜色,素齿结朱唇。

跪拜无复数,婢妾如严宾。

情合同云汉,葵藿仰阳春。

心乖甚水火,百恶集其身。

玉颜随年变,丈夫多好新。

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

胡秦时相见,一绝逾参辰。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从出生、成长到出嫁和婚后的生活,以及年老色衰后,丈夫喜新厌旧,离开了她,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很明显,这是继承了汉乐府的传统。用乐府诗来反映现实,也正是对曹操乐府诗的继承。他其馀的乐府诗如《青青河畔草篇》、《艳歌行·有女篇》、《怨歌行·朝时篇》、《明月篇》、《车遥遥篇》、《昔思君》等都还颇有情趣,艺术性也较高,取譬巧妙,情意缠绵,文辞婉转,开晋诗风气之先。

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人。他是西晋的名臣,历任中书令、侍中、中书监等要职,官至司空,封壮武郡公。少时孤贫,尝一面牧羊一面读书,曾作《鹪鹩赋》寄意,为阮籍赏识,叹曰:“王佐之才也!”他尽忠王室,奖掖后进,对西晋初年的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思想上不像傅玄那样有明显的儒家烙印,而较之开明,因此在文学创作上也较傅玄进步。他因拒绝与阴谋篡权的赵王伦及孙秀合作,而惨遭杀害。他为官清廉,身死之日,家无馀财,唯有大批书籍,而且多为世所罕见的珍奇图书。有《博物志》和《张司空集》传世。他诗中的反颓废内容为当时诗人所罕有,如著名的《轻薄篇》:

末世多轻薄,骄代好浮华。

志意既放逸,赀财亦丰奢。

被服极纤丽,肴膳尽柔嘉。

僮仆馀粱肉,婢妾蹈绫罗。

文轩树羽盖,乘马鸣玉珂。

横簪刻玳瑁,长鞭错象牙。

足下黄金履,手中双莫耶。

宾从焕络绎,侍御何芬葩。

朝与金张期,暮宿许史家。

甲第面长街,朱门赫嵯峨。

苍梧竹叶清,宜城九酝醝。

浮醪随觞转,素蚁自跳波。

美女兴齐赵,妍唱出西巴。

一顾倾城国,千金宁足多。

北里献奇舞,大陵奏名歌。

新声逾激楚,妙妓绝阳阿。

玄鹤降浮云,鲟鱼跃中河。

墨翟且停车,展季犹咨嗟。

淳于前行酒,雍门坐相和。

孟公结重关,宾客不得蹉。

三雅来何迟?耳热眼中花。

盘案互交错,坐席咸喧哗。

簪珥咸堕落,冠冕皆倾邪。

酣饮终日夜,明灯继朝霞。

绝缨尚不尤,安能复顾他?

留连弥信宿,此欢难可过。

人生若浮寄,年时忽蹉跎。

促促朝露期,荣乐遽几何?

念此肠中悲,涕下自滂沱。

但畏执法吏,礼防且切磋。

诗中把当时大贵族的腐化堕落赤裸裸地揭露了出来,在文学上影响很大,不难看出,唐人那些描写京城大贵族腐化堕落的诗都深受其影响。张华的5首《情诗》也很有名:

北方有佳人,端坐鼓鸣琴。

终晨抚管弦,日夕不成音。

忧来结不解,我思存所钦。

君子寻时役,幽妾怀苦心。

初为三载别,于今久滞淫。

昔耶生户牖,庭内自成阴。

翔鸟鸣翠偶,草虫相和吟。

心悲易感激,俯仰泪流衿。

愿托晨风翼,束带侍衣衾。

——其一

明月曜清景,昽光照玄墀。

幽人守静夜,回身入空帷。

束带俟将朝,廓落晨星稀。

寐假交精爽,觌我佳人姿。

巧笑媚欢靥,联娟眸与眉。

寤言增长叹,凄然心独悲。

——其二

清风动帷帘,晨月照幽房。

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

襟怀拥虚景,轻衾覆空床。

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

拊枕独啸叹,感慨心内伤。

——其三

君居北海阳,妾在江南阴。

悬邈修涂远,山川阻且深。

承欢注隆爱,结分投所钦。

衔恩笃守义,万里托微心。

——其四

游目四野外,逍遥独延伫。

兰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

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

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

不曾远别离,安知慕俦侣。

——其五

题名《情诗》为前所未有,这是一个大胆的举措,是对封建礼教的冲击。诗中表达了恩爱夫妻离别后,女子独守空闺,苦苦相思,抚琴消愁,不成音调;听户外鸟鸣虫吟,倍感悲戚;身入空帷,难以入眠,月照幽房,兰室无光,衾覆空床。想昔日居欢时常惜夜促,如今独宿悲戚怨恨宵长,抚枕独叹,感慨伤心。诗人用细腻的笔触,营造了典型环境,揭示了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深情幽怨,感情真挚,开后代闺怨诗之先河。

张华为人正直,博学多才,勤于著述,地位高,名声大,又勤于选拔推举人才,实为当时文坛领袖,对当代与后世多有影响,特别是促使太康文学的兴盛,他的功绩不小。

第二节 西晋文学

晋武帝于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结束了近百年的战乱和分裂,形成了西晋初年的暂时稳定,同时当局还采取了一些发展生产的措施,因此出现了一个所谓的“小康”局面。这使统治阶级得意忘形,司马炎不知励精图治,而荒淫怠惰,恣意享乐,一班文士追随其后,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在文学创作上发展了形式主义诗风。在太康、元康时期,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作家,著名的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云)、一左(左思)等人。其中作品多、影响大,能代表一代文学风气的是陆机。

一、陆机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父陆逊、父亲陆抗,均为东吴名将,地位显赫。晋灭吴后,他与弟陆云以文才被召入洛阳,很受北方士大夫器重。惠帝时,宗室相争,他为成都王司马颖率大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兵败,被司马颖杀害。有《陆士衡集》传世。

陆机被称为才冠当世,他在诗文、辞赋几方面都有一定成就。特别是赋体的文艺批评著作《文赋》,是文论中的名篇,其形式是前所未有的。另有历史著作《晋纪》、地理著作《洛阳记》,可惜均已亡佚。

钟嵘在《诗品》中说他的诗“其源出于陈思”,他是曹植以后的又一个关键人物。其《文赋》则可以说是曹丕《典论·论文》后又一篇重要的文论著作,继承发展了曹丕的理论。以前评论文学作品只重视其对现实的反映,十分强调教化作用,诗赋附庸于政治与伦理,诗的全部精神实质被归结为“兴观群怨”四个字。而陆机十分重视文学作品的想象与虚构,指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因此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他还明确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发展了曹丕“诗、赋欲丽”的观点,把它具体化,并把诗和赋区分开来,指出诗“缘情”、赋“体物”。他把“情”和诗直接联系起来,强调了“情”对诗的重要性,诗必须“缘情”而生,离开情,就不成其为诗,这是一。诗还要求“绮靡”,即华丽细腻。这就跟干巴巴的政治说教与宣扬伦理道德的作品区分开来,诗再也不是政治、伦理的附庸了,文学创作逐渐由自发到自觉。同时,陆机的理论促使诗歌文人化、贵族化,诗风从此一变,走向“绮丽”,变得华丽雅致。陆机自己的诗具体体现了他的理论,他的诗最为人赏的是《赴洛道中作》二首,尤其是第二首: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诗中描写他离别亲人故土,应召北上踏上仕途时一路上看到的景象及感受到的迷茫与哀伤,突出了孤单寂寞的心情。写景抒情,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用清绮的语言抒发深沉的感情。但是,陆机现存的100多首诗并非都是这样的,常有顾此失彼之感,令人有“绮靡”有馀,“缘情”不足之叹,语言虽华美内容却较贫乏。例如,他写了不少乐府诗,大多是严格遵循乐府古题的题义,仿照早期歌辞写成,缺乏自身的情志与生活内容。另有《拟古诗》12首,仿照《古诗十九首》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言重写一遍,都无新义。只有少数几篇在传统主题中隐约掺杂了他自身的忧患,如《猛虎行》、《苦寒行》、《门有车马客行》等。这些模拟的诗在修辞上十分用力,遣词造句常常胜过原作,这也是一个进步。他写诗在修辞上用力,有时故意借以表现才能、标榜学问,就不避繁文赘辞,因此显得文辞繁缛。关于这一点,张华已经看到了,《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张华对陆机的评论说:“人之作文,患于不才;至子为文,乃患太多也。”应该说,这样的评论是中肯的。陆机的诗语言华美典雅,在词汇选择上,注重色彩和声调,又多用书面语和古书中的成句,且加以精心雕琢,使原是民歌的乐府变得文人化,具有贵族文化的特征,同时原本可以歌唱的乐府变成脱离音乐而只供阅读,使诗与音乐分家。他常常把乐府民歌加以改造,如《罗敷艳歌》对罗敷的美不像乐府歌辞那样全用侧面烘托,而是直接描写,辞采华丽丰富,如“玉泽”、“翠翰”、“金雀”、“丹唇”,色彩斑斓;再如“秀色可餐”、“婉媚巧笑”,用语典雅,截然不同于汉乐府《陌上桑》。陆机的诗多用排偶,前人也有偶句,但只是偶然一见,不像陆机诗中往往占一半以上,如《苦寒行》20句中,有12个偶句;《班婕妤》八句中,首尾四句不是偶句,中间四句为偶句对仗,有些像唐代以后的律诗,这不能不说对后代律诗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陆机上承曹植,下开南朝诗风,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潘岳

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人。他少有才知,美姿仪,为中国古代的著名美男子。曾任河阳令,在县中遍种桃李,一时传为美谈。但他太热衷于仕进,媚事权贵贾谧,为文章二十四友之一,其人品颇遭非议。历任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总觉仕途不得意,未能登要津,故常常苦恼,甚至想高蹈避世,但又舍不得弃官,后在赵王司马伦作乱时被杀。他长于诗赋,与陆机齐名,文风华丽,喜欢铺排。但他的语言较浅近,不像陆机那样深奥,文句连接也比较紧密。南朝人认为潘诗较和畅,陆诗较深芜。但他很少有陆机那样精美工致、深于锤炼的诗句,语言显得比较平庸,缺乏创造性。其诗文均以善写哀情著称,这对后世影响不小,有不少人仿作,其中以唐代元慎悼亡妻韦丛之作最为成功。今录其《悼亡诗》第一首于下: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黾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馀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全诗从时空的变化推移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表达了对亡妻持久的深切思念。诗中善用比喻,善于抓住典型景物来抒情,语浅情深,一景一情出自肺腑,呈现于目前,深情无限,真切动人。

三、张协

张协(具体生卒年代不详),字景阳,约小于潘岳,也是活动在太康时期的诗人。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曾任河间内史、秘书郎、中书侍郎等职,发生八王之乱时,他归隐乡里,曾召为黄门侍郎,托病不就。他的诗,文辞华丽,构思精巧,工于状物,精于锻炼。钟嵘在《诗品》中列为上品,评说:“其源出于王粲。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雄于潘岳,靡于太冲,风流调达,实旷代之高手。辞采葱蒨,音韵铿锵,使人味之,亹亹不倦。”他存诗13首,10首《杂诗》是其代表作。这10首诗内容广泛,诗意浓郁,状物工巧,细腻真切,造语清新,警秀简净,不仅胜过其兄与弟,也超过潘、陆,是太康时期成就较突出的诗人之一。我们来具体看看他的《杂诗》:

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浊。

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

君子从远役,佳人守茕独。

离居几何时,钻燧忽改木。

房栊无行迹,庭草萋以绿。

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

感物多所怀,沉忧结心曲。

——其一

朝霞迎白日,丹气临旸谷。

翳翳结繁云,森森散雨足。

轻风摧劲草,凝霜竦乔木。

密叶日夜疏,丛林森如束。

畴昔叹时迟,晚节悲年促。

岁暮怀百忧,将从季主卜。

——其四

前一首为思妇怀远之作,写得真切感人,虽然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但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细节营造气氛,烘托思妇独处的孤寂及此时此刻的幽怨心曲,着力铺排,描写细腻,在前人同类诗中不多见,实为唐人闺怨诗的先导。后一首写人到暮年,壮志未酬,心情郁闷。全诗借景传情,情景交融,辞采华茂,韵味悠长。题名《杂诗》,其实是阮籍《感怀诗》之类,但内容更为广泛。

四、左思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出身寒素,曾自称生于“蓬户”。妹左芬也有文才,武帝时被选入宫,左思也随之移家至洛阳。曾为权臣贾谧门下“二十四友”之一。入京之初他急切求仕进,但终为门阀制度阻遏,官止于秘书郎。贾谧被诛后,他退出官场,居宜春里。后齐王冏辟为记室,辞不就。太安中避乱移家至冀州,数岁后卒于此。

左思工诗赋,在当时以《三都赋》闻名京师,豪贵之家视为至宝,争相抄写,乃至“洛阳纸贵”,一时传为佳话。现存诗14首,《咏史》8首是他的代表作,今录其中一首于下,以见一斑: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其二

咏史题材由东汉班固首创,建安以后,有不少人仿作,但都实咏史事,针对所咏之事略抒感慨。左思之作都为托古讽今,借古人史事以抒写自己的怀抱,以泄满腔不平。上边这首诗就是揭示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生于寒门纵然是英才俊杰,也只能沉于下僚,生于世族即使是平庸之徒,也能登上高位。譬如茂密的松树虽枝干高百尺,但生于低卑的涧底,反而被生于高山上的粗不过一寸的小草所覆盖。再以世代华贵的金、张与白首不得重用的冯唐对比,发出了不平之鸣。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咏史之名,起自孟坚,但指一事。魏杜挚《赠毋丘俭》,叠用八古人名,堆垛寡变。太冲题实因班,体亦本杜,而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干云,遂为古今绝唱。”说是“绝唱”有些过誉,但咏史诗发展至左思笔下,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里程碑,这样说,大致不错。除《咏史诗》外,其他如《娇女诗》、《招隐诗》等也很有特色: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

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

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

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

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

其姊字惠芳,面目灿如画。

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

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

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

从容好赵舞,延袖像飞翮。

上下弦柱际,文史辄卷襞。

顾眄屏风画,如见已指擿。

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

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红葩掇紫蒂,萍实骤抵掷。

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

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累积。

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槅。

翰墨戢函按,相与数离逖。

动为炉钲屈,屣履任之适。

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

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

衣被皆重池,难与沉水碧。

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

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娇女诗》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招隐诗》其一

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

峭茜青葱间,竹柏得其真。

弱叶栖霜雪,飞荣流馀津。

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

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

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

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

——《招隐诗》其二

《娇女诗》中把小女孩的爱打扮、好吃贪玩还不时要撒娇,写得细腻生动,使两个女儿的天真娇憨之态跃然纸上,呈现于读者面前,情趣盎然。专写儿童的诗,在以前从未有过,《娇女诗》是一个开创,由此也可见当时已摆脱了诗教的束缚,平凡的日常生活也可入诗,诗的题材扩展了。《招隐诗》虽然以前不断有人写,但都没有像这两首诗那样具体描绘了山野林泉的秀色,令人有回归大自然的乐趣,并在其中陶醉。这里对山水的描写,对南朝的山水诗有一定的启示。综观当时的诗坛,左思的成就最高,张协其次。

五、刘琨

刘琨(271—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出身于世族,少有诗名,曾与石崇、陆机等人以文章事贾谧,时称“二十四友”。怀帝永嘉年间(307—313),北方边境异族作乱,他出任并州刺史,投身卫国战争,思想上起了变化,诗歌风格也变为悲壮雄健。前期诗已佚,后期诗也仅存3首,即《扶风歌》、《答卢谌》、《重赠卢谌》,另有一首《艳歌行·扶风歌》是否为刘琨之作,尚有争议。

《扶风歌》记述了刘琨赴并州的经历。当时“胡寇众多”,他便“以少击众,冒险而进,顿伏艰危,辛苦备尝”。此时正值并州饥荒,百姓四散,他征募了一千多人,边战边进,总算辗转打到并州。他在诗中记述了这段经历,并表达了他伤时忧愤之情:

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

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

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

系马长松下,歇鞍高岳头。

烈烈悲风起,泠泠涧水流。

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

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

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

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摧藏。

麋鹿游我前,猿猴戏我侧。

资粮既乏尽,薇蕨安可食?

揽辔命徒侣,吟啸绝岩中。

君子道微矣,夫子固有穷。

惟昔李愆期,寄在匈奴庭。

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愍帝建兴三年(315),他受命都督并、幽、冀三州军事,被羯族石勒打败,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相约共扶晋室。后因其子刘群叛段,他受牵连,被拘留,写了《答卢谌》与《重赠卢谌》二诗。其中《重赠卢谌》为他的代表作:

握中有悬璧,本自荆山璆。

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滨叟。

邓生何感激,千里来相求。

白登幸曲逆,鸿门赖留侯。

重耳凭五贤,小白相射钩。

能隆二伯主,安问党与仇!

中夜抚枕叹,想与数子游。

吾衰久矣夫,何其不梦周?

谁云圣达节,知命故无忧。

宣尼悲获麟,西狩泣孔丘。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

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

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诗中表达了他愿为国效力的愿望,然而抱负无法施展,自悲理想难以实现,寄希望于卢谌,激励他追步先贤,完成救国使命。诗中表达出来的爱国思想为当时所少有,在他以前的五言诗中也不多见,他开启了一个优良传统。他的诗刚健清新,悲壮慷慨,受到了普遍好评,钟嵘在《诗品》中说他“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他“雅壮而多风”。

六、郭璞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他是一位学者型的诗人,博学多识,喜阴阳卜筮之术,特别关爱神话传说,注《穆天子传》、《山海经》,同时爱屈原之作,为《楚辞》作注。西晋灭亡时,他随晋室渡江,曾任殷祐和王导的参军,历任著作佐郎、尚书郎。后为王敦的记室参军,因劝阻王敦谋反被杀,时49岁。郭璞是西晋末东晋初的一位颇有影响的诗人,今存诗14首,代表作为《游仙诗》10首(另有9首为残篇)。

西晋末年,社会陷入混乱局面,一部分人产生了避世思想,于是到老庄哲学中去求解脱,道家思想盛行。东汉末年,道教形成,游仙诗随之兴起。至西晋末,道家思想与道教已融合,产生了宣扬道家思想与憧憬神仙的玄言诗与游仙诗。当时,多数人的游仙诗只是玄言诗的一种表现形式,或描述超尘绝俗、羽化登仙的幻境,或宣扬玄谈虚寂的人生哲学。然而郭璞却赋予游仙诗以新的内容,借以感时伤世、抒情咏怀,正如钟嵘在《诗品》中说的“游仙之作,词多慷慨,乖远玄宗……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例如: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

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

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

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

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

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

——《游仙诗》其一

这首诗肯定了山林隐逸之处与蓬莱仙境,用以否定世俗朱门的荣华富贵。诗中把隐逸生活与游仙混同,可见并非真正的游仙,只是借以咏怀,否定浊世的虚荣。又如:

青溪千馀仞,中有一道士。

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

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

翘迹企颍阳,临河思洗耳。

阊阖西南来,潜波涣鳞起。

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

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

——《游仙诗》其二

诗中运用想象描绘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神仙世界,这与当时黑暗的现实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用特殊的方法来批判现实,歌颂理想。他希望能远离当时的乱世,“高蹈风尘外”,“永偕帝乡侣,千龄共逍遥”。(《游仙诗》其十)

郭璞的游仙诗形象鲜明生动,抒发真切的情怀,不同于当时流行的玄言诗,开创了以游仙诗形式抒情咏怀寄托理想的先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