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编 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中国诗歌发展史(套装3册) 作者:张国伟


第四编 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章 大踏步前进的东晋南北朝前期

东晋南北朝时期,对汉族来说,首先是丢了北方半壁江山,出现了由汉族统治的南朝与以少数民族政权为主的北朝,南北对峙,还经常发生战争。同时,无论是南朝还是北朝,内部也不稳定,朝代更替频繁。但是,南北朝也并非只是混乱,漆黑一片,也有不少亮点,有不少适合诗歌发展的条件。首先,在南北分裂的大格局下,南朝或北朝都有局部的统一,有一定时间的安宁。晋室南渡,大批北方的士人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农业与手工业得到了发展,中国的经济与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各民族长期接触,由矛盾战斗到和睦相处,形成了民族大融合,丰富了汉族的文化。其次,秦汉以来的思想禁锢在这时得到进一步摆脱。佛教在东汉传入以后,此时得以盛行,而且按照中国人的观念加以改造,使佛教本土化。在东汉形成的道教,这时也有了进一步发展,老庄思想盛行。由此,终于彻底打破了儒家的一统天下,形成儒、道、释三教并行的局面。三教具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观念,儒家重入世,道、释讲究出世;但道、释也有差别,道教重今生,寻求长生不老,佛法重来世,讲究轮回转世……不同的观念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思想,还发生争论,因此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显得自由活跃,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出现了不少新观点、新看法。特别是当时出现了一股重视个体价值的社会思潮,促进了社会思想和学术文化的多样化。到这时,文学已完全独立,得到了空前重视,不仅写作诗歌的人多了,而且评论也多了,文学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文学的本质也得到了更多更明确的阐述。自从曹丕提出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并且身体力行致力于写诗后,两晋与南朝的许多帝王与宗室权贵都热心于文学创作,特别是写诗,同时还有不少人进行文学批评,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士族中,有更多人重视文学,还以能文善诗赋自矜。当时在理论上,进一步提高文学的自觉性,更注重辞采的绮丽华美,重视声调韵律之美,从而推动文学大踏步前进。当时还由于翻译佛经,受梵文启发,完善了汉语的声调音律,在齐永明年间(483—493),周颙创四声说,沈约提出文章八病,从此中国古典诗逐渐走向格律化,被称为近体诗的绝句与律诗逐步形成,至唐代完全成熟,并发展到顶峰,完成了长期的艰巨探索。

魏晋时兴起玄学清谈,这也极大地影响了诗歌创作。在玄学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大量玄言诗大都枯燥乏味,“理过于辞,寡情少味”(钟嵘《诗品》),没有文学趣味。但在另一方面,玄学是一种超世的哲学,在他们看来每一个人即为一个精神主体,这个精神主体不是在社会中存在,而是直接面对宇宙而存在。他们发挥老庄精神,反对经学,挣脱政治束缚,崇尚自然,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一体,人生的根本意义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世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因此要求人们不必计较世俗的荣辱得失,而是要顺应自然,养自然之神,保自然之性,全自然之形,修自然之道。这就引导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最好的途径便是回归自然,到山林中去,因此玄学家的道路不是去朝廷当官,而是隐逸于山林田园之中,在政治上跟统治者离心离德。玄言诗的兴起,使诗不再依附于政治,而具有争取独立的品格,成为山水诗、田园诗的先导。玄学家率真任性,放浪形骸,完全不受拘束地纵情于山水之间,这实际上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反抗,对两汉400年礼教的反抗。当时的诗人全身心投入自然,或在饱览山水的极度兴奋中得意忘形,或在迷恋田园的宁静中不为五斗米折腰,充分体现出了人性的觉醒,个性的解放。晋室南渡时北方的士人来到江南,看到江南山水秀丽、田园优美,他们不禁沉湎其中,“神超形越”,饮酒作诗,山水诗、田园诗由此兴起。

山水诗、田园诗,其名为二,实质是一体,都是崇尚自然,欣赏自然之美,歌唱自然之美,都是由玄言诗变化而来。后来在主要发挥庄子精神中,又旁通儒学与佛学,授儒入道,以道化佛,形成了以道为主,兼取儒、释之长的综合思想体系。特别是以得意忘形、得意妄言、言不尽意等空灵玄妙境界与释氏的冥心真境相合,使山水诗、田园诗富于禅意、禅境,至唐人王维笔下达到极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