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5 杜牧咏史诗有什么特点?

中国人应知的文学常识 作者:韩高年 著


45 杜牧咏史诗有什么特点?

晚唐诗人由于受时事变迁的影响,其诗多表现出一种伤悼的情感,使得大量怀古咏史诗应运而生。“小李杜”之一的杜牧,尤其擅长于写作怀古咏史诗。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城南樊川,故世称“杜樊川”。二十六岁进士及第,官至中书舍人,故又称“杜紫微”(中书省在开元时曾称为紫微省)。少年时喜欢钻研兵法,曾为《孙子》十三篇作注。他的祖父杜佑是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史书《通典》的编纂者,并为三朝宰相。向往建功立业的杜牧却生不逢时,当权者整日沉迷享乐、不务政事,朝廷内部也是明争暗斗、党派林立,空有鸿鹄之志的他唯有将满腔的感怀寄托在对历史的吟咏当中。

杜牧《长安送友人游湖南》诗图

最能代表杜牧成就的是大量的怀古咏史诗,诗人以深邃的历史眼光纵览古今,在悼古伤今中寄托着对江河日下的唐王朝的慨叹,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惆怅与郁闷。在《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中,一句“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在伤悼六朝繁华尽逝的背后,“今古同”更是一语道出了历史的残酷: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岁月匆匆不待人。这些诗在悼古伤今之余,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和惆怅之情。杜牧的部分怀古咏史诗还对一些历史事件表达了自己的独特认识,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感慨周瑜只不过是借东风之便出人头地,自己空有一身抱负却怀才不遇、无处施展。另外,杜牧还擅长七绝,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篇,如《泊秦淮》、《江南春》等,尤其《泊秦淮》一诗,清人沈德潜认为可以与那些被称作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的名篇佳作一较高下,诗曰: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雨朦胧的月夜美景之下,诗人停泊在秦淮岸边寻找“酒吧”,忽然对岸有美妙的音乐传来,仔细一听原来是陈后主的《后庭花》,诗人那深沉的历史感和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亡国之音激起了诗人的历史兴亡感,曾经的惨痛教训历历在目,麻木的人们应该清醒了。

总体而言,杜牧的怀古咏史诗,在悼古伤今之余,寄托着自己的政治见地,同时也抒发了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郁闷和牢骚。但是杜牧是清醒的,那就是纵然伤悲也绝不消沉,即使郁闷也毫不颓废,就算失落也要坚定理想,这种气质的养成与他尚武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