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拜谒世界上最高的基督

相思在马丘比丘:跨越半个地球的南美之旅 作者:余义林


4.拜谒世界上最高的基督

今天是4月4日。在温德索尔用了早餐,我们就乘车赶往耶稣山,去看耶稣巨像。

去里约不可不看耶稣像,他是里约的象征。

这座雕像太出彩、太有名了,好像有很多好莱坞的大片,都以这座巨型的耶稣像作为开头或结尾。以至于它矗立的那座山——科尔科瓦杜山,也由于雕像的存在,被人们叫作了基督山。这座基督像是由一个叫Heitor da Silva Costa的巴西人和一个叫Paul Landowski的法国雕刻家分别设计和创造的,据说他们的制作共花费了4年时间,让这座耶稣巨像在1931年10月12日,高高地矗立在山顶。现在,它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景观之一,也已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雕像高38米,总重1145吨,左右手之间的距离是23米。再加上山峰的高度,足足有一千米高吧?它拥有了这个高度,是不是应该算是世界上最高的耶稣了?我没有考察,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在里约,这种高度已足以使人在城市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伟岸的它。

项女士安排我们尽早上山,为的是躲开游览人群的高峰,能够近距离地观赏和拍照。她建议上午10点以前到山顶,因为耶稣面向东方,上午拍照不会逆光。所以我们七点半就出发前往基督山了。没想到,虽然很早,上山的路却依然堵得很。车多人多,非常拥挤,让我想起北京香山的红叶节。车开到基督山的停车场,我们又换了景区的车,才磨磨蹭蹭地来到了耶稣身旁。

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然而,当在无数电影电视中,以及影像中见过无数次的基督像就在面前时,还是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觉:现场就是现场,和看片子就是不一样,多多少少有些小激动是必须滴。

仰头望去,伟大的耶稣身穿雪白的长袍,张开双臂,面向碧波荡漾的大海,俯瞰着整个里约。在他的目光下,瓜纳巴拉湾波光粼粼,白帆点点;湾畔绵延的海滩上小楼成群,美丽动人。远处的尼特罗伊跨海大桥,犹如一道银链挂在大西洋深蓝色的脖颈上,在南美的骄阳中显得恬静而安详……这份景致,确实很美很壮观。

遗憾的是人太多了。当然全是老外——当然他们看我,也是老外。就这样,一群老外,你挨我挤,摩肩接踵,在基督的脚下踱着跬步。照相?根本找不到地方,连一个小小空间都弥足珍贵。原先我还设想,要照一个伸开双臂,和耶稣一样姿势的照片,远远地和雕像呼应,多么拉风!现在看,绝对是痴心妄想。幸亏临行前,儿子送了我一个自拍神器,可以不必求人来个自拍,给了我大大的方便。姿势谈不上,画面也很有局限,但毕竟可以抓空“抢镜”。于是我把“理想”大幅度降低:只要证明我曾经和基督山在一起,也就OK了。

后来才知,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是因为我们赶上了人家的重要节日:这天是复活节的前一天。复活节是西方人非常重视的节日,是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圣经·新约全书》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身体复活,复活节因此得名。他的死,是为世人赎罪。而他的复活,则是昭示了信徒们的永生。因此,复活节的重要性超过了圣诞节。历史和宗教学家们,根据《圣经·马太福音》的说法,推算出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后三天复活,是在春分日(3月21日)之后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由于每年的春分日都不固定,所以每年的复活节的具体日期也不确定。但节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今年的复活节恰恰就在4月5日。基督徒认为,复活节象征着重生与希望,所以来山上的多为年轻人,情侣们接吻拍照,朋友们嬉笑言欢。只是苦了我们这些万里迢迢而来的异乡人,只能在一片他人节日的欢乐气氛中见缝插针,徒唤奈何。还是手疾眼快地简单拍照吧,要不这大老远来得亏了。

想起中国有句老话,人算不如天算。看来此言极容易被印证,呵呵。

但是人多的问题是解决不了了,和伟大的耶稣单独合影的理想也宣布破灭。

这时候有人发现了一条弥补遗憾的路径:绕到耶稣山的后面去。果然那里人比较少,虽然离山远了一点儿,但可以拍到全景。大家的情绪陡然高涨起来,纷纷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儿地合影。我们知道,我们每人的照片上都会有青山蓝天和伸展着手臂的基督。

我们离他太远,可那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的照片上已经分明显现着他雪白的形象,而且在湛蓝天幕的衬托下他清晰可见,银星般闪亮。

天气特别好,南美洲的太阳极其灿烂。

美丽的瓜纳巴拉海湾在耶稣的护佑之下。注意,耶稣上空蓝天中的那一粒黑点,那是一只雄鹰恰好从“上帝”的头顶飞过。它是替上帝来看我们的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