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青少年时期

二战风云人物-战争狂魔:东条英机 作者:鸿儒文轩 著


第二章 青少年时期

一 自幼深受军国主义的影响

东条英机一天天长大了,日本政府对外侵略的野心也随着军事实力的扩张而显露无遗。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不得不向宗主国大清帝国求援。清廷派直隶总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2500名淮军精锐于6月6日在朝鲜牙山登陆,准备镇压起义。而日军则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开入朝鲜,寻衅滋事。

7月25日,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以海盗式的卑鄙手段,对北洋水师的“济远号”“广乙号”发动了突然袭击。同时,日本联合舰队中的“浪速号”又悍然击沉了清政府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至此,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8月1日,中、日两国互相宣战。日军这次是有备而来,而清军毫无准备,纯粹属于仓皇应战。不过,在丁汝昌等爱国将领的指挥下,北洋水师的斗志很高,在黄海海面主动搜寻日本联合舰队,摆出了一副要与其决一死战的架势。日本联合舰队则采取回避方针,处处躲着北洋水师,不愿与其正面交锋。

东条英教等日本军人闻知甲午战争爆发的消息,个个兴奋不已。当时,对东条英教器重有加的川上操六大将已经升任参谋本部参谋总长。东条英教因此得以直接参与了日本海陆部队的指挥行动。

在东条英教的策划下,川上操六大将一边休整侵朝的陆军,企图在平壤和清、朝两军决战;一边将大批商用船只改造为军舰,扩充海军的实力,准备扩大侵略战争。

8月上旬,清、朝两军的陆上行动呈现溃败之势,清廷准备以威海卫为基地,从海上运兵增援平壤。遗憾的是,这军事机密尚未付诸实施,就有昏聩的官吏将其卖给了日本间谍。

8月9日,东条英教建议川上操六大将派日本联合舰队直接袭扰威海卫,以阻挠清军增兵朝鲜,同时消灭北洋水师的主力。

北洋水师主将丁汝昌率部还击,虽未能重创日军,但也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然而,紧要关头,李鸿章却在慈禧太后的压力下,以“观望迁延,毫无振作”的莫须有罪名,将丁汝昌革职,“责令戴罪自效,以赎前愆”。

丁汝昌受责令广大爱国官兵愤怒不已。虽然,丁汝昌早已将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了,时刻寻找机会和联合舰队决战,但李鸿章却处处掣肘,令其无法放开手脚。

8月18日,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在黄海遭遇。历史上著名的黄海海战开始了。尽管清军奋起抵抗,但终因装备和兵员素质较差而败北。战败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李鸿章吓坏了。北洋水师是他最重要的政治资本,一旦全军覆没,他的实力必然受损。为了保存实力,他断然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港口,实行所谓的“以保船制敌为要”方针。李鸿章没有料到,正是这个错误的决定,直接导致了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从而断送了中国海军。

黄海海战后,联合舰队完全掌控了黄海的制海权,清、朝两军的陆上行动也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东条英教立即建议参谋总长川上操六大将对清军发动猛烈攻势,入侵中国本土。川上操六毫不犹豫地命第一军从陆上渡过鸭绿江,向中国辽宁腹地推进;第二军从花园口登陆,侵占金州,切断了中国军队增援的通道,旅大地区陷入绝境。驻守旅顺和大连湾的清军将领唯恐命丧疆场,相率放弃阵地,望风逃遁。11月7日,日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大连湾。15天后,旅顺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至此,整个辽东半岛均被日军所占。

而后,川上操六又在东条英教的协助下指挥海陆军齐头并进,直取威海卫。1895年1月,日军登陆龙须岛。丁汝昌率北洋水师在刘公岛海面与日本联合舰队展开激战,终因实力悬殊、缺乏后援而全军覆没。

1895年4月17日,中日代表在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承认朝鲜独立自主,废绝中朝宗藩关系(日本此举乃是为日后吞并朝鲜做准备,日俄战争结束后不久,日本便强迫朝鲜签订了所谓的《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了朝鲜半岛);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及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日本在中国享受片面最惠国待遇。

《马关条约》是自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以来,外国侵略者强加在中国身上的一个最不平等的条约,它使日本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同时也满足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输出资本的愿望。条约签订后,由于俄、法、德等国的干涉,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了中国,中国付给日本“酬报”白银3000万两。

日本得到了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极大地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便利了日本军国主义日后对东亚地区的侵略和扩张。

甲午战争结束后,在侵略战争中尝到甜头的日本政府在军国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马关条约》刚刚签订,陆军大臣山县有朋大将就在有关扩张军备的建议书中进一步提出了“扩大利益线”的主张,他说:“为了使这次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效果不致落空,进而成为东洋的盟主,就非谋求扩大利益线不可。”

同年9月,日军参谋本部提出了扩张军备的“十年计划”。按照这项计划,日本要在现有的7个师团兵力的基础上再增加7个师团,使常备军达到15万,战时的兵力达到60万。同时还要迅速扩充炮兵和骑兵以胜任近代化的战争。海军则以击败俄国和法国可能联合派到东方的舰队为目标。

山县有朋又从战地向天皇进呈意见书,主张在釜山、京城、义州之间修筑铁路,以便纵贯中国直达印度,称霸于东洋。日本国内各大报刊也纷纷宣扬“日本耸立于东亚之一隅,雄飞于世界万国”“征服中国,将之置于天皇统治之下”。

凡此种种表明:在19世纪末期,日本对邻近国家和民族进行侵略扩张、奴役压迫,企图掌握“东洋霸权”的社会思潮已占据上风。一度在国内争取自由民权的政党及政治人物也纷纷倒向政府的侵略扩张政策,成为军国主义的马前卒。东条英教即是其中之一。

战后,东条英教的名声也随着日军的胜利而传遍了海内外,得了个“智将”的雅号。参谋本部和陆军省随之破例将其提拔为少将。如此一来,“智将”之称便名副其实了。职位升高了,待遇自然而然地也就好了。不过,东条家的生活境况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提高。说也奇怪,长子东条英机降生之前,东条夫妇接连生了两个孩子都未能养活,但东条英机降生后,他们的孩子就像事先商量好了似的,一个接一个地出生了,而且个个都养活了。孩子多了,家庭负担自然也就重了。

甲午海战之后,日本想趁机吞并朝鲜。1895年10月8日,朝鲜爆发“乙未事变”。朝鲜高宗等人逃离朝鲜,到俄国避祸。由此,沙俄和日本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1896年,沙俄和日本政府签订了《小村—韦伯协定》,协调两国在朝鲜的利益,其中包括“劝朝鲜国王还宫”“任命适当的人物组阁”“日本驻朝宪兵不得超过200人”等条款。

同年6月9日,两国又在莫斯科缔结了一项新的协定,条款包括:共同援助、帮助朝鲜实行财政改革;将军队警察组织委托给朝鲜;日本继续管理占有的电信线路;俄国保留架设从汉城到国境线的电信线的权力;承认朝鲜国王继续滞留俄国使馆,直到组成朝鲜国王的护卫队为止。该项条约签订后,朝鲜高宗遂于9月12日还宫,改元“光武”,并于10月12日称皇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从表面上看,朝鲜在日俄的夹缝中求得了一条生存之道。实际上,却离沦为殖民地越来越近。

此时,中、日、俄三国在东北亚地区的矛盾日益尖锐。沙俄一直想吞并中国的东北,并在沿海寻觅常年不冻港。沙皇尼古拉二世甚至公然宣称:“俄国无疑必须领有终年通行无阻的港口,此一港口应在大陆上(朝鲜东南部),并且必须与我们以前领有的地带相连。”

甲午战争后,俄国以“还辽有功”为借口,对清政府敲诈勒索。1896年,沙俄诱逼清政府接受《中俄密约》,随即攫取了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等特权。1897年底,俄国舰队擅自闯进旅顺口;翌年3月,沙皇政府以军事压力为后盾,强行向中国政府“租借”旅顺、大连及其附近海域,霸占整个辽东半岛,从而在远东取得了梦寐以求的不冻港。

沙俄的举动损害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利益。不过,当时的日本尚无法与庞大的俄罗斯帝国一争高下,只能忍气吞声,默默等待机会。明治天皇就曾在“三国干涉还辽”后不久明确地表示:“为期不远,一定会在朝鲜或其他地方有再战的时机到来。”

精通中国文化的日本人开始效仿中国古代越王勾践的故事,提出了“卧薪尝胆”的口号,要国民勒紧腰带节衣缩食,为10年后再战作准备。于是乎整个日本国内到处充斥着加强军备、准备再战的空气,军国主义思潮大泛滥。

东条英机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长大的。1897年,即沙俄强行闯入旅顺口的那一年,东条英机从学习院小学部毕业,升入了当时位于饭田桥附近的城北中学。虽说已经是个13岁的少年了,但东条英机遗传了父亲的特点,身材瘦小,脑袋奇大,看上去活脱脱像是滑稽戏里的小丑。

再加上他脾气古怪,不喜欢学习,动不动就和同学动手,谁也不喜欢他。不过,东条英机打起架来却谁也不怕。有一次,他惹恼了一个高年级的学生,被人狠揍了一顿。那少年将东条英机按在地上,勒着脖子,大声问:“你服不服?”

东条英机痛得直流眼泪,愣是回答说:“不服,不服,就是不服!”那少年大怒,手上又加了些力气,冷笑道:“我倒要看看你还能撑多长时间。”东条英机冷冷地回答说:“你打死我,我也不服!”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透着丝丝阴冷,令人不寒而栗。骑在他身上的那名年龄稍大的少年心中一凛,不觉松开了手。东条英机爬起来,斜眼望了望那少年,目光中满是藐视之意。那少年兀自向后退了两步,转身离开了。

此后,东条英机愈发得意了,三天两头便要和人打上一架,否则便浑身不舒服。他的母亲为此被校长深井鉴一郎叫到学校多次,但始终于事无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