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从伦巴到莎莎

带着数字和玫瑰旅行 作者:蔡天新 著


1.从伦巴到莎莎

21世纪的一个冬日,我应邀到古巴参加一个数学学术会议,这使我有机会造访那个名闻遐迩的加勒比海岛国家。

早就听说,古巴人口中逾半数是非欧混血儿,这样的比例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极为少见(其他国家以印欧混血儿居多),且余下的人口多为西班牙人和非洲裔(主要少数裔的华人仅占1%)。我认为西班牙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生活怀有悲观情绪,而非洲人则根据祈祷神灵的习俗,形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乐,这种音乐能使悲观情绪得到升华。四季温暖的气候让大多数古巴人形成了一种欢乐、朴实、外向且天真无邪的个性。

用以演奏莎莎音乐的康佳鼓

古巴人生性活跃,只要政府宣布取得一点儿胜利,便会举国欢腾,一千万人口的国家动辄有上百万人游行集会。这样大规模的集会在其他国家除了盛大的宗教活动以外是很少见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古巴民众所表现出来的是:每个人都能歌善舞,这一点与哥伦比亚人如出一辙。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像古巴人那样创造并发展出如此众多风靡世界的舞蹈:伦巴舞(Rumba)、曼波舞(Mambo)、恰恰舞(Cha-Cha)、莎莎舞(Salsa)。

伦巴源自古巴非洲裔民间舞蹈颂舞(Son),是一种力度较小但音乐比较喧闹的舞蹈,常在小酒店里表演。伦巴原是舞厅舞,于20世纪初流行全球,舞者上身挺直,臀部左右摇摆,先是向旁两个快步,再向前一个慢步。80年以后,伦巴舞的风潮席卷了中国,那时我在大学里念书,在周末舞会里伦巴舞是不可或缺的,印象里它比较能展现东方女性的婀娜妩媚,比起探戈来更受同学们欢迎。

在伦巴舞流行将近半个世纪以后,曼波舞在古巴诞生了,它实际上是一种不按传统的伦巴音乐节奏表演的舞蹈,舞者的姿态更为随意,舞伴时常是只握着一只手,甚或根本不接触。没过多久,据说古巴的一位小提琴家又将曼波舞加以改造,使得小节的后两拍迅速换步,它变成了一种更容易跳的快步舞,这就是恰恰,至今恰恰仍是不可或缺的国际标准交谊舞之一。相比之下,莎莎的流行要晚一些,它融合了伦巴、曼波和恰恰的特色,更适合在舞会或酒吧等场所而不是在舞台上表演,目前莎莎已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交谊舞。

莎莎女王塞利娜·克鲁兹

数学会议行程过半时,主办方和古巴科学院物理所共同组织了一场联欢晚会,地点设在物理所的大礼堂,虽说有领导讲话和歌手表演,晚会的主要内容却是跳舞。不出所料,在中国最出名的伦巴早已过时,相反莎莎成了主角,还有来自多米尼加的玛兰戈和墨西哥的瓦杰那多。我邀请一位肤色黝黑的物理学博士跳舞,她像晚会上的其他古巴姑娘一样穿着露脐装。礼堂里没开空调,没跳几曲,她的腰间便渗出了汗水。

在我看来,跳莎莎舞时女人试图依附着男人,而男人装模作样地要摆脱女人。与来自欧洲各国的那些同行相比,我毕竟在麦德林受过熏陶,哥伦比亚人特有的气质、仪表和修养创造出了世界公认的“哥伦比亚莎莎”,我的舞感明显要纯正一些。当我们歇息下来,一直在旁观看的巴黎大学教授米歇尔凑近我,对我说:“我从未见过一个中国人跳舞跳得这样好。”三年以后,我在黎巴嫩的贝鲁特大学再次遇上了米歇尔,他对哈瓦那的那个夜晚仍记忆犹新。

Salsa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调味汁,salsa de soya便是酱油的意思,soya是指黄豆,而de相当于英文的of。传说在1933年的一天,古巴作曲家伊格纳西奥·皮涅罗因为吃了淡而无味的食物获得灵感,创作了一首歌《加点酱吧!》,这首曲子既不像传统的拉丁舞曲那样有许多约束和规范,又比迪斯科舞曲多了几分高贵和典雅。从那以后,一种新的音乐和舞蹈形式便出现了,莎莎首先在加勒比海地区得以普及,继而流传到世界各地。

“莎莎皇后”这项桂冠如今还戴在塞利娜·克鲁兹的头上,她的代表作《糖》(azúcar)是全球音乐电视台(MTV)的保留曲目。在我的记忆里,塞利娜·克鲁兹的形象并不算美但她的声音很有特点。正是在1960年那个戏剧性的年份,克鲁兹离开故乡哈瓦那到美国闯荡,她赢得的荣誉包括7项格莱美奖,耶鲁大学和迈阿密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名,以及国家艺术奖(比尔·克林顿亲自把奖章别在她胸前)。当克鲁兹于2003年夏天在纽约患癌症去世时,她的经纪人猜测她的年龄大约是78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