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叁 刚柔并济:《邶风》

诗经(2):情到深处是中庸 作者:曲黎敏 著


叁 刚柔并济:《邶风》

周灭殷商后,周武王“以商治商”,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于今河南省汤阴县城邶城村,号邶国。《邶风》,即邶国的诗歌。后武庚叛乱,其国沦为卫国的下属。

唐人孔颖达说:凡民涵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声音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即由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即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俗”。

邶国、卫国、郑国等居于中原,水土丰厚,地产丰富,故其“风”缓、柔、细腻,其“俗”欢、多欲、多情。《邶风》共19首诗,其中《邶风·柏舟》《邶风·绿衣》《邶风·燕燕》《邶风·日月》《邶风·终风》相传皆为卫庄姜所作,卫庄姜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作颇丰的女诗人。

邶国、鄘国、卫国,三国毗邻。周成王封康叔于卫,也就是殷商的故都朝歌,邶国在朝歌北,鄘国在朝歌东,所以,邶、鄘、卫三国之诗,皆卫诗也。这就是卫庄姜虽为卫国的王后,其诗却出现在《邶风》中的原因。

《邶风》之诗风:刚烈中不失温婉。

炸裂情感的天空:《邶风·柏舟》

《邶风·柏舟》是《诗经》里写得最有性格的一首诗,读此篇前建议先看后面的《卫风·硕人》,只有了解了大美人卫庄姜的高贵和心性后,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篇。卫庄姜的才气和诗人的风度在此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篇诗作,孔子更把此篇列为《周南》《召南》之后的魁首,确实当之无愧。

这首诗的意义有三点:第一,据传这首诗是大美女卫庄姜所作,写对自己婚姻不幸的愤怒。第二,孔子将此篇为“变风”之始,即各诸侯国风的第一篇,可见孔子对这篇的喜爱。相比《诗经》首篇《周南·关雎》的温柔敦厚,此篇刚烈犀利,但二者都有大气之风,都可圈可点,所以都上了“头牌”,读之令人赞叹!第三,《诗经》中有大量的怨妇诗,但这一篇是王后所写,所以她没有普通妇女的碎碎屑屑,没有对自己辛苦的抱怨,也没有对男人忘恩负义的指责,她只是觉得自己糟糕的生活像衣服上洗不掉的污点,玷污了自己,她恨得夜夜难眠、捶胸顿足……在所有的怨妇诗里,女人们都想讨回自己的生活,而卫庄姜不是,她如同一个充满诗意的女王,渴望飞翔,渴望逃离这是非之地。

开篇是这样的:

汎彼柏舟,亦汎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这首诗的情绪非常强烈,开篇的“汎彼柏舟,亦汎其流”写出了卫庄姜内心的无助和迷惘。“柏舟”这个意象非常棒,柏木之舟坚实细密,卫庄姜以此比喻自己虽风华绝代、才华出众,但却是漂荡水中的一只空船和孤舟(子宫也是婴儿的舟船啊,但庄姜却无法生出一男半女),她感到孤独、悲伤,因为自己无法生育子女,丈夫也不爱她,“耿耿不寐”的“耿耿”,指眼睛大睁着睡不着;“如有隐忧”指自己的悲愤难以启齿。别的女人可以碎碎念,王后总不能到处诉苦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意思是:不是我没有美酒啊,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因为无处可以遨游!这句写出了庄姜性情的阔拓和豪放。女诗人大概都喜欢喝酒吧,唯有在微醺中,庄姜、李清照等才女,才能打开胸襟,一展才华。放到今天,庄姜也算是女人中的极品了。《卫风·硕人》篇里的美貌,《邶风·终风》篇里的温婉,《邶风·柏舟》篇里的豪放,既美,又才气了得,真是难得啊!

我们看第二章: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

薄言往愬(sù),逢彼之怒。

鉴,指镜子;茹,是容纳之意。第一句翻译过来就是:我的心不是镜子,不是什么脏东西都可以容纳!北方女孩的倔强与刚烈表露无遗。“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说的是:虽然我有兄弟,但也指望不上。“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意思是:若向兄弟们诉苦,也只会让他们愤怒。在婚姻生活中,还真不能动不动就把自己的父母兄弟招呼来,谁不疼自家的女儿和姊妹?一旦他们过来,就会因情绪化而大闹,普通人家闹一闹都伤亲家的感情,王室之间一闹,还不得两国开战?

第三章继续写这女子的刚烈: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xùn)也。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说的是: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允许你随便摆弄!“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说的是:我的心不是席子,不允许你随便乱卷!“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是说:我是一个有威严的人,不许你算计和玩弄!“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三句像三个小钢炮,炸裂了情感的天空。由于情感受挫,她问天问地,显然这女子与后面要讲的《卫风·氓》和《邶风·谷风》里的弃妇不同,她不磨叨,不诉苦,只是严厉地斥责,为生命的困顿感到愤怒!

下一章,她又变得悲伤起来: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是说:虽然庄姜出身高贵,但她丈夫卫庄公专宠其他女子,对她不理不睬,作为女人,她也不能免俗,悲伤生气是免不了的,更何况她“美而无子”,国人甚“闵之”。生不出孩子这事,确实是她的心病,所以“忧心悄悄”。那些为庄公生出孩子的女人就算不敢对她指手画脚,她也会觉得在她们面前无颜,所以她说“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遭遇悲悯已经很多了,还被群小暗中侮辱,这对高傲的她来说,是多么让人愤怒的事儿啊!在深夜里静思这一切的时候,她常常痛恨得拍打胸口。她出身高贵,自然自尊心比别人高出不少,可偏偏有两件事左右不了:一是得不到丈夫的爱,二是无法生育。

而庄公的宠妾生的公子州吁又被庄公纵容,庄姜十分厌恶这位公子,最后她只好收养庄公之妾戴氏之子完为自己的养子。庄公死后,庄姜的养子完即位,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恶公子州吁又杀了她的养子,她能不悲愤吗?

最后一章是这样的: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这句就相当于喊老天了:日啊月啊,为什么这么幽暗?“心之忧矣,如匪浣衣”——心中的忧伤啊,就像洗不干净的衣服;“静言思之,不能奋飞”——深夜静思啊,人生如此痛苦,就如同飞不出的牢笼!

这首诗确实很棒,虽说这首诗高出《诗经》中的其他弃妇诗很多,但读完还是会有一种既痛快又憋屈的感觉。我说过,如果你陷在人生观里,或局限在自尊里,则无处不是“我”,如此,便纠结痛苦个没完;一旦有了宇宙观,瞬间地球都是个“点”,这个“小我”便会杳然不见。想天地生死之大事不会损耗身体,若纠缠于“细”,气血经脉纠结,既耗精又劳神,反而会伤痛累累。

生活,难免有局促狭隘的一面,因此,生命的壮阔还在于养格局。如若庄姜此刻坐在我面前,我一定劝她:没人爱就没人爱呗,没孩子就没孩子呗,别人还没你那绝世的美貌和绝世的才华呢!你的《邶风·柏舟》和《邶风·燕燕》两篇,就足以让我们这些爱诗的人一直爱你、敬你啊!

《邶风·柏舟》

汎彼柏舟,亦汎其流。〔1〕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2〕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3〕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4〕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5〕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6〕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7〕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8〕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9〕

静言思之,寤辟有摽。〔10〕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11〕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小小柏木舟,漂浮激流中。

耿耿无眠夜,心底有隐忧。

不是我无酒,何处可遨游?

我心不是镜,岂可都能容!

虽然有兄弟,照样不可依。

唯恐相诉时,恰逢彼之怒。

我心不是石,不可随便转!

我心不是席,岂任反复卷!

人都有尊严,不可任人欺!

忧心总缠绕,恨被小人嫉!

终日有谗言,受侮亦不少。

每每静思之,醒来痛难消。

问日又问月,日月轮番微。

深忧亦含恨,犹如衣上污。

陷此污泥中,如何能奋飞!

【注释】

〔1〕汎:泛,漂浮。柏舟:柏树作的小船。

〔2〕耿耿:有心事的样子。隐忧:藏在心底的忧愁。

〔3〕微:非,不是。

〔4〕鉴:镜子。茹:吃,包容。

〔5〕据:依靠。

〔6〕薄:语气助词。愬:告诉。

〔7〕棣棣:上下、尊卑次序井然。选:巽,退让,或说遣,抛开。

〔8〕悄悄:忧愁的样子。愠:怨恨。

〔9〕觏:遇见。闵:忧患,引申指谗言。

〔10〕静:安静。辟:心口,或通“擗”,拍胸口。有:又。

〔11〕居、诸:语尾助词。

男子睹物才思人:《邶风·绿衣》

《邶风·绿衣》是最早的一首悼亡诗,写一个男子思念故去的妻子。女人若写悼亡或思念诗,多是碎碎念,而且还会山盟海誓;男人则睹物才思人,要不就是守着照片流眼泪。杨贵妃就精通此道:“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长恨歌》),而宝玉、黛玉之间也曾以旧手帕为信物。这真的很有趣,一般说来,女子为阴,喜好收礼,但思念起人来却是从空灵处,反复念叨;而男子为阳,只有手里有关于你的东西时,才会心旌摇曳。《绿衣》这首诗就是写男子看到旧衣服时的浮想联翩。

全诗共四章,第一章是这样的: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翻译过来就是:又见那件绿衣服,绿衣里面是黄里。心中伤痛无人知,此情绵绵终难已。

这首诗,有人认为也是大美女卫庄姜所作,朱熹说: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黄色本为中央正色,代表尊贵;绿色为不正之色,代表着卑贱。所以“绿衣黄里”是用来比喻贱妾尊显,王后幽微,庄姜因此忧之不能自已也。读这首诗,用庄姜的心情读会有一种愤懑的心情,用一个男人的心情读,又是另一番孤独哀伤的心境。咱们就以男子悼亡的心情来读此诗吧。

我们接着看第二章: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翻译过来就是:我有绿衣和黄裳,穿在身上暖胸膛。手抚旧衣黯然伤,一片旧情终难忘。

第三章是这样的: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bǐ)无訧兮!

翻译过来就是:绿衣丝丝温润润,是你亲手裁且缝。犹念亡妻谆谆语,让我人生无大错。

细细想来,到底是男人更需要一个家呢,还是女人更需要一个家?答案是:男人更需要。因为男人主“外”,所以男人更需要一个“内”。回家,对男人来说“一如船入港,又如老还乡”,就像船靠了岸,又像回到童年熟悉的地方,亲切、放松、安全。因为“家”里有他的女人、他的孩子,到最后,只有“家”可以安慰一生辛苦的男人。

女人呢?女人会说:我需要有人照顾,我需要有人爱我,我需要安全,我需要一个家。但真相是:你照顾了他,你爱了他,你“安全”了他。这就是这首诗里那个男人最后的醒悟:“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意思是:我思念那故人啊,她使得我人生没有大的过失。这真是大醒悟啊!我曾在《黄帝内经》看到一句话,“阳予之正,阴为之主”——阴为阳之主,这话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阴血若不足,则拽不住阳火,人就会虚阳外越,虚阳一外越,人就像疯了似的,外表看着精神,可内里已然空虚,早晚要出大事。在夫妻关系里,女人要是不贤淑,不以正理劝诫丈夫,丈夫很可能会干出狂妄的事情。但让人感到悲凉的是,很多男人对女人的伟大付出并不感恩戴德,反而觉得女人拖累了他,使他丧失了义无反顾的自由。

我们看最后一章:

絺兮 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翻译过来就是:细葛粗葛密密缝,知冷知暖又挡风。我念亡妻真知己,事事符合我心意!

其实,男人一生需要三个女人:妻子、情人和保姆。男人需要妻子是要生育合法的孩子,并要这个女人忠实地维护家庭,所以男子尤其在意妻子之贞洁,以保证其血统的纯正。正是因为妻子的重要性,所以男人多少都有点畏惧妻子,畏惧妻子呢,并非坏事,至少可以不乱来。男人需要情人是为了肉体的快感,但肉体的快感是阶段性的,也就是在20多岁到60岁之间,男人更多的是需要类似保姆这样的、能照料自己日常起居的女人。在过去呢,后两项基本是小妾的义务。现在一夫一妻制了,所以,妻子要一身三职,既要为男子生育子女,又要满足男子的情欲,还要照顾男子的日常起居,另外还得工作!可见现在的女子之辛苦。诗里这男子便是:妻子活着的时候,四季衣服都是妻子打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妻子去世后,还没有养成自己照顾自己的习惯。“絺兮 兮,凄其以风”是说:他秋天还穿着夏天的衣服,实在忍受不住萧瑟秋风的时候,才自己去寻找衣服,找到了“绿衣黄里”的夹衣,便勾起他因失去贤妻而触发的无限悲恸。斯人已逝,而旧衣尚在。衣服的合身,针脚的细密,使他深深觉得妻子事事合于自己的心意,于是由衣服又想起妻子生前对自己的谆谆劝导,更是悲从中来,难以自已。

如此说来,男人需要女人,和女人需要男人,真的有些不同。男人要的是生活,女人要的是情感。男人是把得到一纸婚姻证明当作一劳永逸之事,而女人是情感动物,要的是时时刻刻。这就是男女的最大区别。男人希望找一个不太俗的女人,但又要这女人耐心地跟他过特俗的生活。他需要女人的照顾,如果女人死了,男人一定想再娶,不是他不爱前妻了,而是他找不到衣服、袜子了。而女人若死了丈夫,一般不会再嫁,因为她能把自己照顾得很好。还有一事,女人要明白,男人娶后妻,也许会更爱后妻,因为男人年轻时不懂事,被前妻驯化多年后,他知道了女人喜欢什么、想要什么,随着气血的衰颓,男人越老越懂事,越知道如何满足女人,所以,女人要活得明白,更要好好地活,只有这样,到老时,也许才会享受到自己辛勤培育的果实。

若论悼亡诗,当推苏东坡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全文如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东坡写得情深意长,女子若有福,当嫁苏东坡。十年后入梦,依旧是娇娘。思念,是一种隐痛,往往在不经意间,从骨髓处轻漾,一愣神时,便彻骨。

《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1〕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2〕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3〕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4〕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5〕

絺兮 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又见那件绿衣服,绿衣里面是黄里。

心中伤痛无人知,此恨绵绵终难已。

我有绿衣和黄裳,穿在身上暖胸膛。

手抚旧衣默然伤,一片旧情终难忘。

绿衣丝丝温润润,是你亲手裁且缝。

犹念亡妻谆谆语,让我谨慎莫越礼。

细葛粗葛密密缝,知冷知暖又挡风。

我念亡妻真知己,事事符合我心意!

【注释】

〔1〕里:从上下说,衣在上,裳在下;从内外说,衣在外,裳在里。

〔2〕已:止。

〔3〕亡:停止,或通“忘”。

〔4〕治:缝制。

〔5〕古人:故人。俾:使。訧:通“尤”,过失、罪过。

万古送别诗之祖:《邶风·燕燕》

《邶风·燕燕》这首诗号称“万古送别之祖”。朱熹说:“庄姜无子,以陈女戴妫之子完为己子,庄公卒,完即位,嬖人之子州吁杀之,故戴妫大归于陈,而庄姜送之,作此诗也。”也有人认为这是卫定公的夫人卫定姜在儿子死后,送儿媳妇归国的诗。我们姑且认同朱熹的说法,从文采上看,我也认为这首诗是卫庄姜年老时所作。

第一章写得真是好。原文是这样的:

燕燕于飞,差(cī)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yǔ)。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有人说,“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两句,深婉可诵,后人多许咏燕诗,无有能及者。这两句,既是起兴,其景如画,又是打比方,比喻姐妹情深。燕子双飞自由欢畅,可姐妹离别又愁苦哀伤。用欢乐的场景反衬哀情,故而“深婉可诵”。“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是说:妹妹要回娘家了,姐姐依依不舍,送之于郊野,一句“远送”,体现了不舍的心情。“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妹妹还是远去了,自己不断地寻高处以瞻望,同时泪流如雨。其实,所有的哭,都是在哭自己。美如庄姜者,年轻时未得丈夫钟爱,中年又无子嗣,老年痛失闺密,多么令人悲伤!

第二章是这样的:

燕燕于飞,颉(xié)之颃(háng)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上一章的“燕燕于飞,差池其羽”是燕子并排飞,这一章的“燕燕于飞,颉之颃之”是燕子上下飞。燕子们越快乐,越发衬托出庄姜内心的孤苦无依。“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的“将之”,有执手相送之意。“瞻望弗及,伫立以泣”——妹妹的车渐行渐远,留我独自伫立,泪流满面。此后,“瞻望弗及”和“伫立以泣”成了表现惜别情境的原始意象,反复出现在历代送别诗中,比如南宋谢翱的“燕子来时人送客,不堪离别泪湿衣”;明代何景明的“君随河水去,我独立江干”。

第三章: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nín)。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用燕子的呢喃之声来描述姐妹之间的殷勤叮咛;“之子于归,远送于南”,妹妹远归陈国,陈国在我卫国的东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因为此去再难相见,牵挂永远在我心间。

最后一章是这样的: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xù)寡人。

仲,指妹妹,庄姜所送之人戴妫,曾把儿子送给庄姜为养子,所以二人情同姊妹;塞渊,指妹妹诚实厚道。“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是庄姜夸赞妹妹温柔贤淑,性格和顺谨慎。庄姜来头大,内心孤傲,当然喜欢这种温柔和顺、不争强好胜的闺密。一个女人,年轻时能得夫婿之爱,中年时得儿女之喜,老年时得闺密相随,该是多么幸福的人生!可是世事终难有定,让人欲说还休!庄姜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失去、再失去。一个曾拥有那么多的人,不断地失去,这也是一番刻苦的修行啊。所以最后一句“先君之思,以勖寡人”很多人不理解,这句是说:庄姜叮咛妹妹不要忘了姐妹情深,也不要忘了死去的先君,也就是那个可恶的、嬉皮笑脸的卫庄公。有人说,庄姜不是恨死卫庄公了吗?可哪种恨不是以爱做底子啊!人到老时,很多恨都可以放下了,再不放下,就是自找苦吃了。能了的,最好这一世就都了了,庄姜这一生已经很苦了,若再带着怨气走,那该多可悲。

其实,从最后这一句来看,卫庄姜恰恰跳出了生活的窠臼。庄姜,这个美丽的大女子,从那个“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的刚烈女子,变成了“先君之思,以勖寡人”而重归心灵的宽容宁静的女人。这一次,她再次站在黄河岸边时,已经不是那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轻灵公主了,岁月已然苍老,这美丽的女人成熟了,虽然已成寡人,但心胸却柔和宽大了……

《诗经》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凡事都有开始,但很少最终有结果的。很多人都说“不忘初心”,可在无常中,有几人能“有始有终”?爱情走到最后,一定已非爱情;婚姻走到最后,一定已非婚姻。时光的强大,在于最终把一切变得面目全非……真正的结果,一定是自我的强大和成熟。

这世上,没有什么可以终身依靠。出身、美貌、丈夫、子女、闺密,这些都只会阶段性地给予我们生命以支持。好的,我们就珍惜,好好温补我们的生命;不好的,就等待时光让其渐渐消失吧。年轻的时候,我们都难免“心随境转”:被爱了,就高兴;被抛弃了,就难过;杨柳依依了,就步履轻盈,雨雪霏霏了,就步履沉重。但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中要修“境随心转”:爱了,就感恩;不爱了,只叹无缘,依旧随它去。阳光明媚时欢喜,“虺虺其雷”时,也欢喜。无论外境如何,自己始终喜悦着,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内心,始终保持着那份柔和与宽容……

《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1〕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2〕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3〕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4〕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5〕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6〕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7〕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8〕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9〕

燕燕上下翻飞,其羽参差不齐。

那人远适他人,执手送别荒野。

登高远望逝车,泣涕泪流如雨。

燕燕倏忽飞去,上下不知所以。

那人远适他人,扶之远送郊野。

且行且远不见,留我伫立以泣。

燕燕飞于郊野,其音呢喃且哀。

那人远去陈国,陈国在我东南。

从此再难相见,我心既痛且伤。

我心信赖妹妹,因为其心敦敏。

相处温柔和顺,性情善良谨慎。

愿你思念先君,莫忘姐妹情深!

【注释】

〔1〕差池:参差不齐。羽:指翅。诗人所见不止一燕,飞时有先后,或不同方向,其翅不相平行。

〔2〕之子:指被送的女子。

〔3〕颉:上飞。颃:下飞。

〔4〕将:扶持而送。

〔5〕下上其音:言鸟声或上或下。

〔6〕南:南郊,一说“南”和“林”声近字通,林指野外。

〔7〕劳:忧伤。

〔8〕仲氏:弟。诗中于归远行的女子是作者的女弟,所以称之为仲氏。任:可以信托的意思。一说任是姓,此女嫁往任姓之国。只:语助词。塞渊:此指诚实厚道。

〔9〕勖:勉励。

疼叫妈,苦叫天:《邶风·日月》

《邶风·日月》是首弃妇诗,但跟后面要讲的弃妇诗不太一样。主人公没说自己辛苦劳作的事儿,也不说当年海誓山盟的事儿,更不说自己变老变丑的事儿,她比别的弃妇活得明白,她认为一切都是她遇到的人不对,所以她痛斥人性。大家还记得那个大美人、大才女卫庄姜吗?这首诗就是她为自己所作。别的弃妇都是被男人赶回娘家的,所以她们走出夫家大门就开始悲叹自己的命运,一直磨叨到地老天荒。而卫庄姜是王后,卫庄公惹不起她,也不敢赶她回娘家,但就是不理她,并在她的外围跟别的女人生了一堆娃。生活中的冷战有时真的比把你一脚踹出门还可怕,而大美人儿卫庄姜就过着这样的生活:走又走不得,守又了无趣。她自己有百般愁肠,却不能对外人说。所以,标题的“日月”,就是她在对天对地说。

我们看第一章: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

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开篇就说:日啊月啊,普照下土。日月是天地之大象,日,为太阳,月,为太阴。所以这两句含义颇多,一般人会解成:日月照耀下土,你为何不像日月那样眷顾我?但如果了解庄姜高傲的出身和心性,也可以理解成:我们国王夫妇应该如同日月那么温暖和美,给百姓的生活做出榜样。可真实情况怎样呢?“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可是那人怎样呢?坚决不按古道相处。所谓古道是什么呢?就是夫妇要恩爱,要相互尊重。即便是政治婚姻,没有恩爱,也要有尊重。可是卫庄公是个轻浮浪子,他总是轻慢又粗暴,令庄姜内心无限悲伤。所以这一段的最后一句是:“胡能有定?宁不我顾?”翻译过来就是:能否心性有定,重新把我眷顾?大家若再看一下《邶风·终风》,就会发现卫庄公和庄姜是有短暂的甜蜜期的,所以庄姜总盼着庄公能回头。

朱熹《诗集传》说:“庄姜不见答于庄公,故呼日月而诉之。言日月之照临下土久矣,今乃有如是之人,而不以古道相处,是其心志回惑,亦何能有定哉?而何为其独不我顾也。见弃如此,而犹有望之之意焉,此诗之所以厚也。”朱熹这段话真是说出了庄姜的婉转心意。尤其最后一句,说庄姜被庄公抛弃至此,还巴望着卫庄公回头,“此诗之所以厚也”,这就是这首诗给人以温厚的感觉。有这一个“厚”字,我们才能懂《邶风·燕燕》里的那个年老的庄姜,她最终一定能原谅一切,为自己的内心找到安宁。

我们看第二章: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这段翻译过来就是:日升月降交替,万物才能生长。天下竟有这种人,坚决不与我相好!何时此人心性定,能把我内心来回报?

第三章是这样的: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翻译过来是:日升月降交替,都是出自东方。偏偏人性无定,东奔西突无良。能否心性有定,使我忘记忧伤?

第二章与第三章都是上承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真是“一诉不已,乃再诉之,再诉不已,更三诉之”。做王后的尚且如此,普通妇女情何以堪!

前面我们说过,大美女庄姜有美貌、有才华,就是有两件事左右不了:一是得不到丈夫的爱,二是无法生育。女人这一生最渴望、最甜蜜的两件事,她都无法拥有,她怎能不伤痛?所以最后一章写得尤其伤痛,由对天地的诉说,变成对父母的呼号: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翻译过来是这样的:日啊月啊,都出自东方。父啊母啊,爱我为何不爱到底?(为什么要让我中途嫁了人啊?)人间的事情啊,何时有定?为什么我的命,如此不幸?

中国文化很有趣,什么时候喊叫天地,什么时候喊叫父母,是不同的。一般是“疼叫妈,苦叫天”。因为脾主肌肉,人是妈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肉体痛苦时喊妈;心灵之痛源于对天意的不公和命运的怨怼,心灵犹如日魂月精,所以心里苦时一定喊天。比如,女人死了丈夫,一般都是“我的天啊,我的天啊”地叫喊,而不会“我的妈呀,我的妈呀”地哭喊,这是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心灵支撑塌陷了。男人活着时,女人也许还没觉出他有多好,可他一旦逝去,才觉出能慰藉自己心灵的东西竟然也离去了——有他时,心里便安静;没他时,心里便空落落的,这便是夫妻恩爱的终极意义。

卫庄姜在这首诗里一直喊天地、喊日月,实际上,这是源于她对命运不公的怨怼。她美丽的心灵一直空落落的,所以她一直指望着命运还她个公道,让老天给她夫君的爱,或者给她个能继承王位的孩子,这样她才会有个安稳的老年。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于是这痛苦便植入了她的生命,使她由肉身的痛转为呼唤父母:你们为什么爱我不爱到底,半路把我扔给了这样不靠谱的男人!这真是忧之极、痛之极啊,情已至此,还能说什么呢?如此说来,好人不一定有好婚姻,这不由得让人感慨婚姻的残酷。但痛苦之中却容易出诗人,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女诗人就这样横空出世了,而且,她写的《邶风·柏舟》《邶风·燕燕》,后人难出其右。

《邶风·日月》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1〕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2〕

胡能有定?宁不我顾?〔3〕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4〕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胡能有定?宁不我报?〔5〕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6〕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7〕

胡能有定?报我不述。〔8〕

日升月降交替,光辉照临下土。

所嫁之人多变,不以古道相处。

能否心性有定,重新把我眷顾?

日升月降交替,万物才能生长。

所嫁之人多变,不能相好永伤。

能否心性有定,回报我心惆怅。

日升月降交替,都是出自东方。

所嫁之人多变,东奔西突无良。

能否心性有定,使人永不相忘。

日升月降交替,早晚都现东方。

可怜父母双亲,生活不能相终。

世事终难有定,让人欲说还休!

【注释】

〔1〕居、诸:语气助词,没有实意。下土:在下面的地方,大地。

〔2〕如之人:像这样的人。逝:语气词,没有实意。古处:像从前那样相处。

〔3〕胡:何,怎么。定:止,停止,止息。宁:岂,难道。顾:顾念,顾怜。

〔4〕冒:覆盖,普照。

〔5〕报:理会,搭理。

〔6〕德音:动听的言辞。

〔7〕畜:同“慉”,喜好。卒:终,到底。

〔8〕述:循,依循,不述指不遵循义理。

女怕嫁错郎:《邶风·终风》

《邶风·终风》这首诗依旧是卫庄姜因为伤感自己的不幸而作。这位美丽的姑娘千里迢迢从齐国嫁到卫国,可没想到自己的丈夫卫庄公是个轻浮浪子,而且性情暴烈,反复无常。这首诗写得心意婉转,一个女孩子远离家乡,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先别说对庄公有没有爱情,至少是有心理依赖的,可是这位庄公宠完这个又宠那个,唯独对这位大美女王后退避三舍,让这个美丽的女子内心万分焦渴。

我们先看第一章: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

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第一句“终风且暴”写终日风大且狂暴,表面写大风,实则写卫庄公在庄姜心中的形象。第二句“顾我则笑”写得很巧妙,顾,是回头看,笑,是嬉皮笑脸。虽然是笑,但他还是离我而去,所以这嬉皮笑脸就让庄姜既琢磨不定,又无可奈何。如此出身高贵的女子总不能追过去责问他吧?于是,就有了后面两句:如此轻慢又粗暴,让我内心真悲伤。其实,在婚姻里,男子最怕女子轻慢,而女子也怕男子轻慢。轻慢,就是最冷的粗暴。更何况庄姜在婚前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婚后得到的却是丈夫卫庄公的不理不睬,这一盆冷水浇了庄姜一个透心凉。

第二章是这样的: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雾霾的“霾”原来在《诗经》里就有了,但前面有“终风”两字,可见这“霾”不是我们今天说的“霾”,而是指庄姜内心的沉郁和不快。“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说的是:终日灰霾黯淡,那人居然偶尔还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说的是:那人忽来忽往就像风,令我内心永远琢磨不定。庄姜出身高贵,没见过庄公这种性情反复的:不理我就不理我吧,可你还冷不丁地冒个泡,让我思绪断不了。

接着是第三章: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曀,指阴天刮风的场景,而且天天都这么阴着,这也是在写庄姜忧苦不宁的心情。“寤言不寐,愿言则嚏”是说庄姜总说睡下,可躺下又忧思无眠,内心感伤,导致喷嚏连连。您还别说,雾霾来临时有人确实会喷嚏连连,但为什么有人打喷嚏,有人不打喷嚏呢?这段倒把原因说清楚了,最关键的还是内心有忧患,忧患一起,气脉就郁积,气脉不通了,人就打喷嚏以自救。其实,关于喷嚏,民间还有一说法:打喷嚏意味着有人在想你。所以庄姜一边打喷嚏,一边幻想着卫庄公还爱着自己。这可真是个让人心疼又心意婉转缠绵的女子。看到这儿,您不觉得这女人又愚蠢又可爱吗?

最后一章是写庄姜想斩断孽缘,早日摆脱卫庄公这滥情的男子: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

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虺虺,指雷声来临之前的低沉轰鸣声,这一句是在说那人终日阴晴不定,要来又不来让人忧愁,索性阴天就阴到底,索性就是雷暴和风雨!最怕这样软刀一点点地切、一点点地拉,让我又思又恨永难眠!看来,庄姜与庄公还是有过短暂的幸福的,所以整首诗有着又爱又恨的心理。庄公就是传说中的“坏男人”吧,风流成性,可还让女子念念不忘。庄姜的婚姻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所遇非人”。如果碰到个天性放纵任性的丈夫,那么女人就苦不堪言。诗中的男子像暴风,又像骤雨,总是阴晴不定,来去匆匆。可偏偏有些女子会因爱而把自己低到尘埃里,成就了“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说法。

若细细观察生活,会发现男女间有个有趣现象:一方的风流是建立在另一方的忠贞之上的。两人若都风流,婚姻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各奔前程好了。可偏偏人性都有些执拗,风流的不愿离婚,因为离了婚他也不知该选哪一个,反而是生活中的坚守让他有些宁静。现实中,很多丈夫说不上是坏人,但一生风流多情,到了老时,没准儿还浪子回了头,像小孩儿般依恋和挚爱妻子;而妻子呢,苦了一生,最后也就认了命。

有人会说这对坚守的一方不公平,其实,在情感上,公平不是终极目的,自己得到情感的满足才重要。风流的人也不见得不爱对方,只是他可能需要多方面的肯定,他会爱很多,也需要不同的爱。其实,就世界之无常的本性而言,不存在绝对唯一的爱。我们可以为了避免伤害亲人而约束自己,但我们不可用道德绑架别人。肯定自己的理性和接受人性的弱点同样重要。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赞美和感恩那份坚守的感情,因为,唯有坚守的那一方,不为别人只为自己,守护了自己情感的完整性。而那风流之人,虽收获了一堆破破碎碎的爱,但若没有一份坚守的等待,人生也无大趣。

人生,真是说不得啊,权当存在即合理吧。无论如何,婚姻是人生最重要的一课,把握分寸、有礼有节,才会收获美好。

《邶风·终风》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1〕

谑浪笑敖,中心是悼。〔2〕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3〕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4〕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5〕

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终日风大且暴,那人嬉笑无常。

轻慢放荡狂暴,令我心中暗伤。

终日灰霾黯淡,那人偶尔还来。

忽来忽往如风,令我琢磨不定。

终日阴晴不定,那人反复无常。

躺下忧思无眠,感伤直至有疾。

阴天就阴到底,索性雷暴风雨。

切莫软刀割肉,让我又思又恨。

【注释】

〔1〕终风:终日风也。顾:回头。

〔2〕谑:戏言。浪,放荡。悼:伤心。

〔3〕曀:阴天刮风的场景。

〔4〕嚏:感伤郁闭,为风霾所袭,则有疾。

〔5〕曀曀:阴貌。虺虺:雷声隐隐。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邶风·击鼓》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经典的诗句就源于《邶风·击鼓》。其实,在这世上,男人,都希望事业有所成;女人,都希冀情感有所归属。但无论男人女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血的衰颓、心境的稳定,最终都渴望一种柔情蜜意,都渴望得一人白头到老,这事难吗?就世事的无常而论,这事儿真难。我曾碰到一个70多岁的患者,他说自己颌骨总是疼,去医院一直查不出原因,我问他:您想想,这世上有没有让您恨得咬牙切齿的人呢?老人一愣怔,随后眼泪便夺眶而出,说:去年刚刚和老伴儿离了婚……50多年的相守都换不来老有所依,这一切多么令人伤痛!即便白首,两人也不能再牵手,老无所依之时,怎能不恨得咬牙切齿?怎能不颌骨疼痛?……这些年,见的患者多了,经常会从内心生出悲怆之情。人,病的哪里是肉身啊,细翻一遍,细究一回,哪个肉身之下没有伤痕累累的心灵?

这篇《邶风·击鼓》同样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作誓言,但诗的最后却哀叹:这只是曾经的愿望,在人生中却难以实现。

全诗共五章,第一章写一个战士离家出征,没想到再也没有回程: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这段翻译过来就是:击鼓咚咚震天响,操场踊跃齐练兵。筑城修漕防敌寇,我随部队向南行。

第二章是这样的: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这段翻译过来就是:跟随将军孙子仲,陈宋纠纷得平定。战事结束我难归,忧心忡忡心不宁。关于这首诗,有人说是写战友情,写战友之间相互执手约定:我今死也生也,愿共处契阔勤苦之中,当与子危难相救。战场上的战友,有可能是生死之交,可以执子之手,与子“携死”,而很少能够与子“偕老”的。一起“偕老”,谁伺候谁啊?谁照顾谁啊?而从“不我以归,忧心有忡”一句还是能看出这位战士渴望回家的心情。所以,说此诗讲“夫妻情”更顺当些。世上已经够乱的了,我们还是简单些好,再男男女女搅和成一团,真要心乱如麻了。

接着是第三章: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爰,何处,哪里。这段翻译过来就是:何处是我归息处?丢失的战马又在何处?队伍离散人不见,唯愿林下有马嘶。这个士兵不仅和部队走散了,还丢失了自己的战马,他在树林中到处寻觅,多希望能在林中找到战马、找到队伍。但孤独和即将降临的黑暗告诉他,他也许就要孤独地死去了。

于是,便有了第四章的回忆: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死生契阔”一词很经典。契,是指相合;阔,指分离。契阔与死生对言,生在一起,死即分离。“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是说:死生聚散虽有定,与你却有海誓盟。关于“与子成说”,有人把说读成yuè,翻译成“悦”,指“喜悦”之意,但如此就无“约定”之意了,所以,此句就是“与子成说”,就是与你有个说法:曾执你手发誓言,期以偕老伴今生。这是这个战士在黑夜的树林中的回忆,也许他身上还带着伤、流着血,在临近昏迷那一刻,想起了当年与妻子执手发誓那最幸福、最难忘的一刻。

因为我们还没死过,所以我们总对临死前的那一刻充满好奇:那一刻,我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哪些场景呢?是人生最难忘的哪个人、哪件事?是一堆人生的乱码?还是明亮的天堂?一切都不得而知。但这个战士在这一刻想起的,是他握着新娘的手,说要和她一起终老的场景……这战士应很年轻,生活还不曾复杂过,只经历过一场纷繁的战火,和女人有一次相约,他简单而短暂的一生,连回忆都那么干净、单纯。

最后一章是两个深沉而绝望的叹息: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于嗟,就是感叹;“阔”与“洵”,都是久远之意。这是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前的叹息,深沉而久远:感叹这是永别啊,此行远征我命殇。感叹誓言空回响啊,再难守信痛断肠。这是多么令人悲伤的时刻,在那一瞬间,他看见妻子的眼泪了吧?说好的一辈子呢,少一天,都不是一辈子啊。

无论长与短,人生能没有怨吗?当一个年轻的战士倚靠着大树死去的时候,他的马,而不是他的妻子,回到了他的身边,哀鸣着,这时候,起风了,风刮起了战士脚边的一片树叶,树叶随风飘起,飘过树林,飘过山谷,飘到了一片桑林,在一个白衣女人的肩膀上歇息了片刻,犹如一个小小的叹息,然后,又疲惫地起身了,继续它漂泊的生涯……这,不就是人生吗?

此时,战鼓又开始在桑林之外“咚咚”地响了起来,女人向远方张望着,幸福地想着:那夜,那个男人拉着自己的手说:愿与你过一辈子,少一天,都不行。女人一边抚弄着柔柔的桑叶,一边对着那刚刚孵出的肉乎乎的蚕宝宝,幸福地轻轻嘟囔着:愿与你过一辈子,少一天,都不行。

这场景犹如电影。

而我们这些看电影的人,哭了——为那男人短暂的生命而哭,也为那女人短暂的幸福而哭……

《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1〕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2〕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3〕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4〕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5〕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6〕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7〕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8〕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9〕

击鼓咚咚震天响,操场踊跃齐练兵。

筑城修漕防敌寇,我随部队向南行。

跟随将军孙子仲,陈宋纠纷得平定。

战事结束我难归,忧心忡忡心不宁。

何处是我归息处?丢失战马在何处?

队伍离散人不见,唯愿林下有马嘶。

死生聚散虽有定,与你却有海誓盟。

曾执你手发誓言,期以偕老伴今生。

感叹分离太久长,此行远征我命殇。

誓言徒在空回响,再难守信痛肝肠。

【注释】

〔1〕其:语气助词。镗:象声词,敲鼓声。踊:平地跳起。

〔2〕土:动词,修建土木。漕:卫国属地邑,在今河南滑县东南。

〔3〕孙子仲:卫国领兵统帅。平:平定。

〔4〕不我:不让我。

〔5〕爰:何处,哪里。处:歇息。丧:丢失。

〔6〕于以:在何处。

〔7〕契:聚。阔:疏远。成说:说定、说成,海誓山盟。

〔8〕于嗟:吁嗟,感叹。

〔9〕洵:久远。信:动词,信守诺言。

礼义在先、情意在后:《邶风·匏有苦叶》

朱熹认为《邶风·匏有苦叶》是一首教化诗,教育“男女之际,亦当量度礼义而行也”,就是说,男女交往,要讲究量度礼义。其实,岂止男女交往要如此,人与人的交往,都要礼义在先、情意在后。但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大伙儿习惯于情意冲动,最后往往不欢而散。就说朋友借钱这事吧,很多人觉得人家都张口了,自己不借不够意思,朋友借了不还,追债时更不好意思了,于是人与人就生分、结怨了,最后连朋友都做不了。所谓礼义在先,就是要先考虑别人的感受,自己若没有偿还能力,就不要跟朋友伸手。再说,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要想做长远的朋友,彼此最好别谈钱。凡事先替别人想才是有礼有义,有情有意。

凡事,让别人舒服,让自己难受,就有虚伪之嫌,你一暗自生怨,早晚会看对方不舒服。别人也不瞎,最后也会嗔恨你,这便是不好的因果。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我做了好事反而会不高兴?我回答:您这还是挂碍了。一个人若胸怀不大,就别老贪求别人念你的好。贪求别人说你好,也是贪。所以,别虚伪地做事,不高兴做的事一开始就拒绝。凡事让别人舒服,也让自己愉悦,那才是好的因果,人情、事情,才能走得长远。就好比我讲《诗经》我开悟,读者看《诗经》也开悟,这就叫两全其美。咱们都能从《诗经》中得到好,这就是生活的“美不胜收”。

咱们看一下原诗。全诗共四章,第一章是这样的:

匏(páo)有苦叶,济有深涉。

深则厉,浅则揭(qì)。

匏,指匏瓜,也就是葫芦瓜,挖空后人可以绑在身上漂浮渡河。匏瓜其叶甚苦,不可食,叶子老时匏瓜才空,才可制作舟船。“匏有苦叶,济有深涉”这句是说:等匏瓜已老,方可做舟船;等河水涨满,就要把匏瓜带腰上渡河了。这里是说渡河要量河水深浅而行。匏瓜未老、河水未深之时,须褰衣过,就叫“浅则揭”,揭,指提着裙子渡河。河水深时寻船渡,就叫“深则厉”。

第二章是这样的:

有瀰(mí)济盈,有鷕(yǎo)雉鸣。

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瀰,指水满的样子;鷕,象声词,雌野鸡的鸣叫声。这一章讲的是:水漫之时有渡口,春来之时有鸟鸣。河边怎能不湿鞋,鸟鸣必是求其偶。从“雉鸣求其牡”这句来看,牡,指公牛,所以,这首诗的作者当是一位女子。春来水漫之时,鸟儿才鸣叫寻偶,女人听懂了鸟儿求偶的叫声,也引发了自己求偶的愿望,于是来到河岸边,等待自己的情郎。

接下来第三章:

雝(yōng)雝鸣雁,旭日始旦。

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雝雝,大雁的鸣叫声。我在前面讲过,大雁是男子给女方家的聘礼,看到大雁,人们常常联想到婚嫁。“雝雝鸣雁,旭日始旦”这句写得非常美——在旭日初升、红霞满天的早晨,一行行北归的大雁鸣叫着远去了。女人在河边仰望天空,心里祈盼着:郎啊郎,你若真心想娶我,一定要在冰雪融化前赶紧来啊!归,在这里是迎娶之意;泮,指冰雪融化。古代风俗是“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而农业起,昏(婚)礼杀(止)于此”。即秋天霜降时,妇女的缝纫事宜均已完成,这时便可进行订婚、结婚事宜;等到冰雪融化时,农活就开始了,便没空再进行婚嫁之礼了。

我们看最后一章:

招招舟子,人涉卬(áng)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招招舟子”,这句多形象啊:那渡河的艄公看到河岸上的女子,便招呼她上船。“人涉卬否”是说:岸边的人陆陆续续都上船了,而我没有上船。其中“卬”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俺”。女孩子接着羞怯地告诉招呼自己的艄公:我不是要渡河去对岸,我是在等待对岸来的男朋友。

这首诗生动、形象,写了河水,写了女子,写了艄公,写了等待。那只是初春的一个早晨,野鸡在河岸边求偶,大雁在晨光中北行,一个淳朴的心灵,“必待其配偶而相从”(朱熹)。

虽说青春痴狂,但唯有身心健康者方能建筑情感的堤坝。若想让自己不为情所困,还须训练自己“情感的中庸”——情感过于执拗,会吓跑对方;情感过于冷淡,也会错失良机。这姑娘心里再急,也要等待。有些河不能贸然而过,再怎么着,得有娶妻程序,得以大雁为聘礼,然后再纳彩而选良辰。缺失了规矩礼义,情感容易在没有约束中泛滥得无法收拾……

没有礼义规矩的情感泛滥是让人不舒服和厌烦的。有些人天天跟你论情感,就是不按规矩办事,其实就是骨子里没有对这份情感的尊重。其实,这也是我们中国人要改的习性之一。外国人不喜欢讲“道德”,但讲“规矩”;中国人只讲“道德”,不讲“规矩”。道德,是讲给君子的;规矩,是立给小人的。小人守了规矩和诚信,便也渐渐成了君子;可满嘴道德、不讲规矩的人,说到底也是小人。所以,有时候,对这些人,“先小人后君子”是对的。

《诗经》的明白之处就在于:人的一生,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是说人要守情感的中庸;“立于礼”,是说人要想在世界上站住脚,就要懂规矩;“成于乐”,是说人生在世,只会表达感情、懂规矩还远远不够,还要懂音乐的和谐之道。明人性、知宽容、懂拒绝,这才是成熟。

《邶风·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1〕

深则厉,浅则揭。〔2〕

有瀰济盈,有鷕雉鸣。〔3〕

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4〕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5〕

士如归妻,迨冰未泮。〔6〕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7〕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8〕

匏瓜苦叶不可食,河有深浅要先知。

河水深时寻船渡,河水浅时褰衣过。

水漫之时有渡口,春来之时有鸟鸣。

河边怎能不湿鞋,鸟鸣必是求其偶。

春来天有雁归北,纳彩还须旭日时。

男子若想娶妻子,切记要在未泮时。

河边招手唤舟子,你们先走我不走。

无须从众有定力,我要等到我朋友。

【注释】

〔1〕匏:葫芦瓜。济:河流名。涉:可以踏着水渡过的地方。

〔2〕厉:携匏瓜渡水。揭:牵着衣服渡河。

〔3〕瀰:水满的样子。盈:满。鷕:象声词,雌野鸡的鸣叫声。

〔4〕濡:被水浸湿。轨:大车的轴头。

〔5〕雝雝:象声词,雁叫声。

〔6〕迨:等到。泮:融化。

〔7〕招招:船摇动的样子。舟子:摇船的人。卬:俺,我。卬否:我不愿走。

〔8〕须:等待。友:指爱侣。

旧人前脚走,新人入后门:《邶风·谷风》

在《诗经》所有的弃妇诗里,《邶风·谷风》的主人公是最惨的一位,她刚从前门走,她男人就娶了新妇。这还不算,她丈夫还骂她是毒虫。听到这一切,她气昏了头,大声向那新娘子吼叫:不许动我的东西、不许睡我的床!您说这有什么用呢?有人会问:曲老师,您要碰到这样的事儿,会怎么办呢?首先,感恩老天厚爱我,从来没用这样的事儿消耗我。其次,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智慧对人还是有很大帮助的,读完这几首弃妇诗,我想大家都会明白很多。万一真碰到这种男人,我早把他赶走了,而且我绝不会去骂那可怜的新娘子,她能从我手里接走这种男人,我高兴还来不及呢。至于她动我的东西,花我的钱,睡我的床,那就算我送给她的。跟这种人恋战,会恶心到自己。其实,人之所以愤怒,就是没看懂人性,没活明白。这辈子谁还不遇到点事儿啊!被亲人抛弃的事儿即便没碰到,被朋友背叛的事儿还是有的,可一想,耶稣还被门徒出卖呢,咱受点委屈算什么啊,心也就平复了。

我们看《邶风·谷风》的第一章: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黾(mǐn)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fēng)采菲,无以下体。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这首诗里的女主角是个温柔的女强人,开篇的比喻非常好:阴阳和而后雨泽降,夫妇和而后家道兴。所以她说:习习小风从东来,阴阳和合乃成雨。夫妻黾勉以同心,不宜暴怒出恶语。下一句“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的比喻就更好了。葑,是大头菜;菲,指萝卜一类的菜;下体,指根茎。这句是说:采摘萝卜和蔓菁,岂能只要花而不要根茎。也就是说,萝卜花很美,但中看不中用,真正有营养的是根茎啊。女人光好看有什么用,我这种能干的女人才是好妻子。此话说得很在理,可男人不认这理儿,就是爱没用的萝卜花儿。这女子接着温婉地劝说丈夫:德音莫违,及尔同死——昔日良言莫轻弃,曾说愿与我同生死。可惜,如此识大体,并与丈夫辛勤创业的好妻子,还是被暴躁的、喜新厌旧的丈夫遗弃了。

我们接着看第二章: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jì)。

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是说:遭遗弃后,回娘家的脚步很迟缓,因为心中有多虑。“不远伊迩,薄送我畿”是说:没指望你送我送太远,可没想到你只送我到前门槛,然后就急急地去迎新妇。“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是说:谁说荼菜苦又苦,在我眼里苦菜都甘甜如荠菜。之所以如此苦,是因为那两人“宴尔新昏,如兄如弟”——那两人新婚正宴乐,亲密如兄弟。这个比喻真好,中国人形容两个人好,很少说“亲密如夫妻”,而是“如兄如弟”——兄弟同根生,是一亲;从小一起长大,深谙秉性,随意嬉戏打闹,又是一亲。看到自己的前夫与新妇“如兄如弟”,女人能不心酸吗?

第三章是这样的:

泾以渭浊,湜湜(shí)其沚。

宴尔新昏,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

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泾以渭浊”的“以”,是因为之意。“湜湜其沚”的“湜湜”,是水清见底的样子。关于泾水与渭河,我们知道一个成语——泾渭分明,是说泾水清,渭水浑。其实渭水只是因为和泾水对比而显得混浊。诗中这女子真是气晕了,老把自己跟新娘子比。这句的意思是说:都说泾水清,渭水浊,其实浊水深处亦清清。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某位“正室”对“小三”说过的话:谁没年轻过啊,我当年也很美。而小三当时的表情就是下一句的样子:“宴尔新昏,不我屑以”——新人如花我憔悴,她根本没把我放眼里。于是,下一句写这女子发了飚:“毋逝我梁,毋发我笱”,警告那新娘:不许去我劳作过的鱼坝!不许拨弄我的鱼篓!发完飚后,马上就又明白过来:“我躬不阅,遑恤我后”——躬,指自身;恤,是操心。这句是说:转念自身已不保,遑论后事和渔网!是啊,自己已被扫地出门,如此任性有什么意义呢!

第四章是这样的: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这一段是女人回忆过去的生活——回想往事多辛劳,水深造船忙摆渡。水浅手脚也用上,一心只想做良妇。不计有来不计无,只求勤勉家族旺。但凡别人有难处,匍匐救之不辞劳。

接着是第五章:

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chóu),

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jū),及尔颠覆。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这段翻译过来就是:那人不能恤养我,反而视我为怨仇。每每拒却我善意,从不赠我以礼物。昔时穷困又潦倒,与你辛勤共经营。如今生活已富足,你却视我如毒虫。

最后一章: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宴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洸有溃,既诒(yí)我肄。

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这段翻译过来就是:我有积蓄和腌菜,只为与你度寒冬。不想今日你新婚,却拿我的储蓄来挡穷。粗声恶气对付我,让我辛苦你享福。男人从不念过去,恩爱已逝了无踪。

《毛诗》说此篇“刺夫妇失道也”。那何为夫妇之道?不过义、恩、礼三字。讲个故事吧:晋文公把女儿姬氏嫁给了大功臣赵衰,姬氏给赵衰生了三个儿子。当初赵衰逃避国难时在外曾娶了一个叫叔隗的女人,生了个儿子叫赵盾。国家安定后,赵姬请赵衰迎赵盾与叔隗归国,赵衰当然不敢了。赵姬说:“男人得宠而忘旧,舍义。喜好新人而轻慢故人,无恩。与人相亲于危厄,富贵时却抛弃,无礼。君若舍义、忘恩、无礼,何以做孩子的表率!那样的话,臣妾我也没有必要敬你、爱你了。”赵姬说得真好啊!舍义、忘恩、无礼的男人,既做不了好丈夫,也做不了好父亲,留他干吗呢?赶快扶上马送一程,让他走得远远的!

肯定有人会问:后来呢?赵姬这段话怎能不让男人脸红心跳啊!赵衰当然赶紧把原先的妻儿接回来了。更让赵衰脸红心跳的事儿还在后面哪!赵姬喜欢赵盾的聪慧、贤良,便又请求赵衰立赵盾为嫡子,让自己的三个儿子为庶出,让叔隗为正妻,自己为妾——没有足够的自信、贤惠与大气,恐怕谁也学不来赵姬。世上有赵姬这样明理的女人,也有《邶风·谷风》里这种悲惨的女人,如果大家多看两遍,恐怕就会悟出:赵姬活得好,是因为她对人性参得透,把男人教育好了,生活的主动权反而有了。如若看不透人性,还老抱怨,别说别人烦你,自己都会厌烦自己。

《邶风·谷风》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黾勉同心,不宜有怒。〔1〕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2〕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3〕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4〕

不远伊迩,薄送我畿。〔5〕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6〕

宴尔新昏,如兄如弟。〔7〕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8〕

宴尔新昏,不我屑以。〔9〕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10〕

我躬不阅,遑恤我后。〔11〕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12〕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13〕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14〕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15〕

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16〕

既阻我德,贾用不售。〔17〕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18〕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19〕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20〕

宴尔新昏,以我御穷。〔21〕

有洸有溃,既诒我肄。〔22〕

不念昔者,伊余来塈。〔23〕

习习小风从东来,阴阳和合乃成雨。

夫妻黾勉以同心,不宜暴怒出恶语。

采摘萝卜和菁蔓,岂能要花去根茎。

昔日良言莫轻弃,曾说愿与同生死。

遭弃归家脚迟迟,只是心中有多虑。

夫君前门送我走,后门又迎新人来。

谁说荼菜苦又苦,在我其甘甜如荠。

那人新婚正宴乐,二人亲密如兄弟。

都说泾清渭水浊,浊水深处亦清清。

新人如花我憔悴,不念我昔尽嫌弃。

但求勿去我鱼梁,但求勿动我渔网。

转念此身已不保,遑论后事和渔网!

回想往事多辛劳,水深造船忙摆渡。

水浅手脚也用上,一心只想做良妇。

不计有来不计无,只求勤勉家族旺。

但凡别人有难处,匍匐救之不辞劳。

那人不能恤养我,反而视我为怨仇。

每每拒却我善意,宝物在奁从不启。

昔时穷困又潦倒,与你辛勤共经营。

如今生活已富足,你却视我如毒虫。

我有积蓄和腌菜,只为与你度寒冬。

不想今日你新婚,却拿我蓄来挡穷。

粗声恶气对付我,让我辛苦你享福。

男人从不念过去,恩爱已逝了无际。

【注释】

〔1〕黾勉:努力。

〔2〕葑:蔓菁,俗名大头菜。菲:萝卜一类的菜。下体:根茎,此指不会嫌弃根茎在地下。

〔3〕德音莫违:好的品质不要背弃。及尔同死:与你白头偕老。

〔4〕中心有违:心中不情愿。

〔5〕迩:近。薄:急急忙忙。畿:门槛。

〔6〕荼:苦菜。荠:荠菜。

〔7〕宴:快乐。昏:通“婚”。

〔8〕泾以渭浊:渭水因为泾水的对比显得混浊。泾渭本分明,泾水清,渭水浑。湜:水清见底的样子。沚:水中小块陆地。

〔9〕不我屑以:对我不屑一顾。

〔10〕毋:不要。逝:去。梁:拦鱼的水坝。发:打开,一说通“拔”,弄乱。笱:捕鱼的竹篓。

〔11〕躬:身体。不阅,不被容纳。遑:闲暇。恤:操心,顾虑。我后:我的身后事。

〔12〕就其深矣:在河水深时。方:筏,此作动词用筏渡河。舟:动词,划船渡河。

〔13〕泳:潜水渡过。

〔14〕何有何亡:无论有还是没有。

〔15〕民:人,此指邻。丧:灾难、困难。匍匐:爬行。

〔16〕慉:爱,此句说不再爱我。雠:也作“仇”,仇人。

〔17〕阻:拒绝。贾用:买卖货物。

〔18〕昔:过去。育:生活,一说应为“又”。鞫:穷困。颠覆:生活艰难困苦,一说为夫妻交合。

〔19〕既:已经。生、育:生活变富裕。比予于毒:把我看成毒药。

〔20〕旨蓄:美味的腌菜。

〔21〕以我御穷:拿我的东西养活你的新妻子。

〔22〕洸:水势汹涌貌,此处形容凶暴。溃:水冲破堤防貌,此处形容发怒的样子。既:全部。诒:赠送。肄:辛劳。

〔23〕伊:唯。余:我。来:是。塈:通“慰”。

长痛不如短痛:《邶风·式微》

《邶风·式微》是一首著名的归隐诗。这首诗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如唐代王维的“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就提到了这首诗,曹雪芹写过“十竹秋来好,连宵咏《式微》”。“式微”的本意是天渐渐地黑了,后来,又指事物由兴盛而转衰落。茅盾曾说:“谁曾从丰裕跌落到贫乏,从高贵跌落到式微,那他对于世态炎凉的感觉,大概要加倍的深切罢。”这,大概就是曹雪芹辈喜欢吟咏《邶风·式微》的内在原因吧。这首诗短短两章,但节奏感强,韵律和谐优美,用词异常精巧。

我们看第一章: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这段翻译过来就是:天黑了,天黑了,为何还不归?若不是为了你啊,夜露哪会沾我衣!这场独白令人憔悴,这场抱怨令人心碎。总说曰归曰归,江山都老啦。因为对你有一丝牵挂,我终究不能奋飞。

接着看第二章: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这段翻译过来就是:天黑黑,天黑黑,为何还不归?若不是为了君子你,我何必身陷污泥中!

方玉润评此诗:“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

确实不可“卤莽读过”。在世俗里陷得深了,久了,人会渐渐忘了回家的路,也会忘了人生还有远方,以至于走着走着便没了目标。所以,要先有“胡不归、胡不归”的呼唤,我们在昏暗中才会有方向。

都说“归去来辞”,可是这“归”心一旦触碰现实的墙,人就犹疑彷徨了。有儿有女有父母,哪能说走就走?常听父母对孩子说:若不是为了你们,我们早就怎样怎样了;妻子对丈夫说:若不是为了你,我早就怎样怎样了;儿女对父母说:若不是为了你们,我早就怎样怎样了……原来,每个人都没能活出自我,而这都是因为他者,都是因为亲人!“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这,就是“八苦”里的“怨憎”吧,怨憎亲人给了我们那么多的桎梏!

可若乔达摩·悉达多没有那场夜奔,哪里有后来他辉煌的觉悟?

据说,男人一生,内心深处都有陷入一场婚姻和离家出走两种截然不同的冲动。其实,女人的一生,又何尝没有这两种古老的冲动?只不过,女人一进入婚姻,就更容易坚守婚姻,而有点害怕出走。而男人,要么被消磨得懒而又懒,要么会坚决地出走,永不回头。究其根源,结婚,或离家出走,都是人类找到的能对抗死亡的绝佳方式。婚姻和生育可以保障基因的传递,基因传递下去了,人就以种族繁衍的方式战胜了死亡;而离家出走,却源于对生命无意义的根本性厌倦,人们想通过这种方式彻底斩断生死之路。其实,创造与毁灭,从来都是孪生,关键看谁在这一刻占了上风。

为什么“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么令人艳羡?因为大多数人缺乏这种落拓和勇猛,于是我们所怨憎的一切又成了我们懦弱的借口——因为放不下亲人,因为总有牵挂。所以,我们只能把自己囚禁于家室,让蓝天的云,山川的水,就那么白白地流过。

可我们那么爱的“家”,又给了我们什么呢?

临床上我听有些妇女总说身上这儿堵那儿痛,心知其因但又不忍说破,只询问:活得委屈不?丈夫疼你吗?女人嘴里常说着“可好呢”“丈夫可疼我呢”……然后眼泪直直地流下来,一边说丈夫好,一边哭上一会儿。我便问学生:她丈夫疼她吗?学生答:不疼。我说:那你们就错了,她丈夫一定疼她,但不是她要的那种疼爱。女人属阴,说她贪心也好,矫情也好,总之她们是既要山,又要棉——既要男人像大山那样能担当,又要男人像棉被那样,对自己呵护备至。如果男人只像棉被般温暖,遇事撑不起来,女人心里会苦;若男人只有大山般的担当,却从不温柔体贴,那么女人更苦。可世上哪有那么十全十美的人啊?所以,终归,人会有一苦。

其实,接触患者越多,越觉得现世令人痛苦,越容易生出悲悯心和出离心。一切病痛,不过都源于苦闷的、难以言说的生活。病好治,但破碎的生活却难以治愈。比如,妈妈认准孩子有病,但不知这病是因为她自己不断地跟孩子抱怨申斥造成的。孩子想满足母亲,却惶然不知所措,于是便惊恐、多梦、哮喘,或因为寂寞而贪吃肥胖。而母亲的一切暴躁兼之后背疼痛、咽喉疼痛等,又是因为丈夫长期的漠然,得不到丈夫的体贴而造成的……总之,越缺爱的母亲越喜欢折磨孩子。而最让人感觉无奈和抓狂的是,这一切,都是在爱的幌子下发生的。还记得曹禺《雷雨》中的周朴园吗?他以爱的名义逼妻子吃药,并认为妻子疯了。令人心痛的是,他不爱这个女人,只是想控制这个女人,在这种情形下,哪个女人不疯呢?

有人会问:难道他们不是因为能坦诚相待,才给彼此相处、相爱的机会吗?难道他们不是因为深爱,才结婚生子的吗?我只能长叹一声:你说的一切都是初衷,可日子久了,谁还记得初心?生活如擦枪走火的子弹,谁知它会打向哪儿?

所以,《邶风·式微》这首诗好啊!时光让一切都由兴盛转为衰微,一旦我们觉察到这种苗头,我们就要启动内心的呼唤:胡不归?胡不归?重新给自己找一条心路,别再纠缠于爱恨情仇啦。不如狠狠心,甩手就走,不再折磨自己,也不再折磨别人。有人说:这不是不负责任吗?那好日子不好好过就是负责任吗?长痛不如短痛,不如来个痛快!如果真放不下,就好好地担当,好好地从平庸里使劲“咂巴”出甜蜜与幸福,也不失为一种人生选择。

《邶风·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1〕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2〕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3〕

天黑了,天黑了,为何还不归?

若不是为了你,夜露哪会沾我衣!

天黑黑,天黑黑,为何还不归?

若不是为了你,我何必身陷污泥中!

【注释】

〔1〕式微:天要黑了。式,发语词;微,昏黑。

〔2〕微君:不是你。中露:露水中,倒置为押韵。

〔3〕躬:身体。

洵有情而无望:《邶风·简兮》

《邶风·简兮》是写一个卫国的女子在观看周王室的宫廷乐舞时,对一位舞男的仰慕和赞美。后面还会讲到另一首《陈风·宛丘》,写的是一个男人对巫女或舞女的热爱。

我们先看第一章: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简,指那人勇敢威武的样子,也有人说“简兮简兮”为象声词,表示鼓声。方将,意思是就要开始。万舞,指一种规模宏大的舞蹈,分文舞和武舞。文舞者手握野雉的漂亮羽毛和乐器,模仿野雉发情时的舞姿;武舞者手执长矛、圆盾或枪斧等兵器,模仿战斗。这一段翻译过来就是:咚咚震天鼓,马上演万舞。太阳中天照,我喜欢的那人,是前排正中间的领舞。看过舞蹈的人都体会过,跳得最棒、最有激情的那个人,一定会深深吸引你的目光。

再看第二章:

硕人俣(yǔ)俣,公庭万舞。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硕人俣俣”指那人高大魁梧。“公庭万舞”指这场歌舞剧是在庙堂前的庭院里演出。这段翻译过来就是:那人硕大且魁梧,王前大演宫廷舞。手执缰绳驾名马,双手有力如猛虎。看来,那位壮士在这一段里表演的不是文舞而是武舞,也就是扮演战士或将军,他威武健硕的模样令观看舞蹈的女子心灵震动。

而在下一章里,那舞者又演出了文舞者的俊朗秀美:

左手执籥(yuè),右手秉翟。

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左手执籥,右手秉翟”说的是这名舞者在表演里,左手拿着像笛子一样的乐器,叫“籥”,右手握着“翟”,也就是野雉尾巴上长长的羽毛。这一段翻译过来就是:那人左手执籥笛,右手舞雉羽。那野雉的羽毛耀眼如同红色的美玉,他演得那么好,王公都高喊着要赐他美酒。如此文武双全的人儿,怎能不让姑娘心动?!

最后一章是这样的:

山有榛,隰有苓。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这段是说:高山上有高大的乔木啊,低洼处有茯苓。若问我最想念谁啊?就是周王室这舞者。只可惜那美人啊,远在我们卫国的西边。

《陈风·宛丘》谈到类似的爱慕时说:“洵有情兮,而无望兮。”——那美人让我陶醉啊,但我不敢奢望!而这首诗中,这女子给自己的无望找的理由是:可惜那美人啊,远在我们卫国的西边。瞧,我们总在为自己的不勇敢寻找理由。这姑娘的潜意识从这一段的起兴就显露出来了,就是那句“山有榛,隰有苓”——那男子如同高山上的乔木,而我只是低洼处的小蘑菇。当你摆脱不了骨子里的自卑时,你对高级的东西便永远心存畏惧。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不妨做个远远的遥望者,怀着隐秘的热情,面呈神秘的微笑。如果我们内心不贪婪,我们也可以拥有甜蜜的当下和想象中的美好。《邶风·简兮》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她远远地赞叹着,美美地享受着。其实,不做主角,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我们也能得到很多……

《邶风·简兮》里的主角是舞男,《陈风·宛丘》里的主角是巫女,他们的一生,注定是超越了世俗的艺术人生,羽毛、乐器和面具是他们特立独行的道具,他们的内心永远是红舞鞋和风之舞,若强行把他们带进柴米油盐的生活,既会毁了他们的灵性,也会毁了我们对另类生活的欣赏和想象。最好是,我们用宽广的爱而不是爱情,来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敬意,因为他们用孤独的翱翔诗意了我们的人生。

希腊神话中,有很多人与神恋爱的故事,但通常人类要遭遇大的苦难,比如有的美女就要被变成白牛。而中国的《聊斋志异》,写的大多是人鬼恋。人,多是男人;鬼,多是女鬼。人间的男人,不仅体格孱弱,内心也懦弱、花心,总是被迷惑,但又总是被道士解救;女鬼就丰富多彩了,她们有善有恶,但无论怎样,意志都强大坚定。她们或华彩艳丽,或哀婉迷人,如果陷入爱情,她们就愈加非凡,因为她们对爱情有着吸血鬼般的坚持和勇敢。其实,这些故事都又真实的生活原型,因为里面的人性是真实的。白蛇虽有1000多年的道行,也无奈一个凡夫那么怯懦。原来,仙也寂寞,妖也惶惑,不过都是被这情欲浮华诱惑。到了人间,也只见,风飘西湖,月照断桥,人却无聊。最终还是,妖封雷塔,僧锁金庙,任凭谁,都得不了逍遥。

同样的事,神仙或妖魔都难以逍遥,现实生活中的人,就更难了。爱才子、爱仙女,没问题,但你若把他们拉进生活,就不对了。他们怎么能忍受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烦琐与杂芜?他们眼睛干净、心灵单纯,你一点点的媚俗,就会让他们心灵崩塌,而他们一点点的媚俗,也会让你心灵崩塌。总而言之,完美的爱情应该不食人间烟火。但完美,首先是人性的完美——不贪、不嗔、不痴,可现实中,谁能如此完美呢?所以,有一种爱,叫“只可远观”,远远地爱着,才有心灵的愉悦。有一种恨,源于“没有距离”,太贴近地观看,就没了尊敬,没了通透,也没了美感。非得拉人家和你一起吃饭、一起上厕所,就是生生毁了双方。所以,远远地注视,知道有一种美,有一种狂放不羁,有一种超凡脱俗,就成了。然后,踏踏实实过自己的小日子,实在痛苦了,就想想诗和远方,就读读《邶风·简兮》和《陈风·宛丘》,没有食补,还有神补呢,多好。

《邶风·简兮》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1〕

日之方中,在前上处。〔2〕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3〕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4〕

左手执籥,右手秉翟。〔5〕

赫如渥赭,公言锡爵。〔6〕

山有榛,隰有苓。〔7〕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8〕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咚咚震天鼓,马上演万舞。

太阳中天照,那人是领舞。

硕大且魁梧,王前宫廷舞。

御马手柔韧,力大如猛虎。

左手执籥笛,右手舞雉羽。

耀眼如赤玉,王公赐之酒。

高山有乔木,低湿有茯苓。

若问我爱谁,就是那美人。

可惜那美人,远在卫国西。

【注释】

〔1〕简:勇武貌,或说为象声词,表示鼓声。方将:就要(开始)。万舞:一种规模宏大的舞蹈,分文舞和武舞。文舞者握雉羽和乐器,模仿翟雉春情,武舞者执盾枪斧等兵器模仿战斗。

〔2〕方中:正中央,此指正午。前上处:前排上头的地方。

〔3〕俣俣:魁梧貌。公庭:公堂或庙堂前的庭院。

〔4〕辔: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组:丝织的宽带。

〔5〕籥:古代一种形状像笛的乐器。秉:握。翟:野鸡尾巴上的羽毛。

〔6〕赫:红色有光。渥:湿润。赭:红褐色,此指红土。公:卫国君主。锡:通“赐”。爵:酒。

〔7〕榛:落叶乔木,果仁可食。隰:低湿的地方。苓:茯苓。

〔8〕西方:周国在卫国的西边。

率真牧羊女:《邶风·静女》

《邶风·静女》这首诗描写一个小伙子在城的一个角落里等待心爱的姑娘,始终未见姑娘真容,但小伙子手上有姑娘两件礼物,这让他喜不自禁。

我们先看第一章: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这段翻译过来就是:美丽牧羊女,约我在城隅。躲藏寻不见,搔首又踟蹰。姑娘主动约了小伙子,却又躲藏起来不见他,可见这姑娘的顽皮。但小伙子也很憨厚,到处寻找不到姑娘,亦搔首踟蹰,一副摸不着头脑、憨乎乎的样子。

第二章是这样的: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女美。

这段翻译过来就是:此女甚温婉,赠我红笔管。红笔明又亮,令我心喜欢。这一段写的是小伙子在找不到姑娘时,想起姑娘先前曾赠自己红笔管,那红笔亮晶晶的样子,犹如姑娘明润的脸庞,心中感觉很美。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赞美礼物,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

接下来第三章:

自牧归(kuì)荑(tí),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段翻译过来就是:从牧场回来的姑娘啊,赠我嫩白的白茅草,这白茅草实在是美且异。哪里是白茅美又美啊,关键是美人儿亲手赠啊。恋爱中的人就是憨痴,一根小小的白茅草都能给自己带来无限欢娱。荑草虽然再普通不过,但那上面有姑娘的温度和汗渍啊,由此,这白茅草是那么温暖、香甜……

《诗经》里写的女性大多是采桑女,因为我国是农桑大国。少部分篇目写其他女性,如这首诗里的牧羊女。采桑女和牧羊女是有些不同的。在园林中成长的女子比较内向、腼腆、害羞,对待爱情和婚恋有自己的主张。我在《生命沉思录3》里说过:从男女特性上言,从远古时期始,男人就是猎手,猎手宜果断,如果这个错过了,他可能一天都没有收获;而女人是采摘手,采摘时需要挑剔,她必须挑最大、最好、最成熟的,她知道何为上品,因此对下品就会不屑。这也是采摘一族多剩女的原因,她们挑剔的习性、不主动的性格,很容易让她们错过许多。而在旷野牧场上成长的女人就不同了,她们率真,有着游牧民族的热情与狂放。你看这首诗里的姑娘,会主动约会男人,顽皮地戏耍男人,主动赠送礼物给男人。她们在爱情和婚恋上主动、热情、质朴、少算计。天地之大,没了这个,还有那个,这块草坡不长草了,她们就去下一个草坡。她们在追求幸福方面更通透。生命的来来回回,生命的脆弱与坚强,在草原上,比在农桑园里,表现得更为明显,那种对生命的怜爱与珍惜的态度,就是草原文化的独特之处。

我呢,也许是心性狂野的原因吧,没事就爱往草原上跑。我喜欢悠远的草原长调,喜欢草原姑娘古铜色的脸庞,喜欢草原汉子骑在骏马上奔跑的样子。他们在雪夜对峙的是狼,而不是桑树上的小虫子。他们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然后在月光下围着篝火跳最奔放的舞蹈。草原上的男人像雄鹰,草原上的女人如白云,在我眼里,他们就是神的后裔……总之,草原的辽阔、自由,可以抚慰每一颗漂泊的心灵。

无论如何,草原犹如远古,饱含着真性情。那里的人们保持着一切本能的快乐,保持着一切跟天走的执着。而现今城市中的人多是做作的,其本能是深潜的,或被遗忘的,想快乐地活着实属不易。每每读《诗经》,看到我们这个民族曾经那么纯洁、欢乐、简单,那么不纠结地活过,生活除了唱歌、恋爱,就是劳动、跳舞,真令人艳羡和欣慰啊!

黑格尔说:“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们束缚在土地上,把他们卷入无穷的依赖性之中。”游牧性质强调人与神、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定居的农桑文明则强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不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所以,农桑文明在情感的表达上就更加含蓄、模糊。比如,《诗经》里的《小雅·隰桑》,讲的是一个采桑女见到喜欢的人,喜欢得十分强烈,但也只留了一段心声,那深沉的爱,就是说不出口,与《邶风·静女》中的女子是如此不同。

《小雅·隰桑》这首诗是这样的: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洼地桑树婀娜啊,叶儿多茂盛。我见到了那人儿,快乐滋味无法说!

洼地桑树婀娜啊,桑叶多肥沃。我见到了那人儿,如何叫我不快乐!

洼地桑树婀娜啊,桑叶黑黝黝。我看见了那人儿,美好音容特别棒。

心里爱恋着他呀,何不说出来呀!心中深藏你啊,不知哪天才能忘!

此诗以“隰桑”起兴,第一章写桑叶的柔美,第二章写桑叶的肥厚,第三章写桑叶的青黑。物象在时间中变化,感情在层层深入,最后一章则妙不可言。这采桑姑娘多纠结啊!桑林中见到心仪的男子,又快乐、又忧愁、又期盼、又失落,到底是自卑呢,还是真爱说不出口?这,就是深沉而腼腆的汉族姑娘。不要小觑和轻慢“我爱你”这句话,如果没有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和慰藉,没有集合那至高的神性和完美,是无法送出和领受这份恩宠的。也正是因此,有些人不是因为傲慢,也不是因为羞怯,只是因为过于凝重,而终生都没能说出“我爱你”。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1〕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2〕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3〕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4〕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5〕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闲雅美淑女,约我在城隅。

躲藏寻不见,搔首心踟蹰。

此女甚温婉,赠我红笔管。

红笔明又亮,令我心欢喜。

牧归赠柔荑,实在美且异。

并非白草美,实因美人贻。

【注释】

〔1〕静:闲雅贞洁。姝:美好的样子。城隅:城角。

〔2〕爱:同“薆”,隐藏。踟蹰:心思不定,徘徊不前。

〔3〕贻:赠。彤管:笔的简称。

〔4〕炜:红色的光彩。说怿:喜悦。女:你,此指红笔管。

〔5〕牧:牧场,野外。归:通“馈”,赠送。荑:初生之白茅。洵:信,实在。异:奇特,别致。

因果现世报:《邶风·新台》

在看这首诗前,最好先看一下《鄘风·君子偕老》篇,那一篇是讲仪态万方的卫宣姜被公公卫宣公霸占的故事。这一篇《邶风·新台》是讽刺卫宣公的丑恶,并替卫宣姜无限惋惜的一首诗。

新台,本来是卫宣公为太子伋迎娶齐僖公的长女而在黄河岸边建的高台,可听说这姑娘有多美后,卫宣公便趁儿子出征之时,自己跑到新台迎娶了新娘。因为嫁给了卫宣公,所以后来人们称这姑娘为宣姜。而这位卫宣公有多么无耻呢?据说太子伋就是卫宣公私通自己父亲的小妾夷姜所生,这会儿他又霸占了太子伋的媳妇,上霸父亲的妾,下娶儿子的未婚妻,这可真应了那句话:贵圈真乱!于是百姓都气疯了,写了这首《邶风·新台》,讽刺这道德败坏的卫宣公为披着人皮的癞蛤蟆。

第一章是这样的:

新台有泚(cǐ),河水瀰(mí)瀰。

燕婉之求,蘧(qú)篨(chú)不鲜。

泚,指水中新台倒影鲜明的样子;瀰瀰,指黄河之水很盛大。本来一切都那么美好,河水盛大,新台倒影辉煌,朱栏画栋,里面还坐着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般美丽的新娘,可谁也没想到,一个癞蛤蟆似的老汉上了楼。“燕婉之求,蘧篨不鲜”的“蘧篨”,指癞蛤蟆,翻译过来就是:齐女本求伋郎配,哪承想进来个蛤蟆老又丑!

第二章是这样的:

新台有洒(cuǐ),河水浼(měi)浼。

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翻译过来就是:新台高筑黄河边,黄河水浊水接天。“燕婉之求,蘧篨不殄”的“殄”是美善之意,在这里指卫宣公长得不善,没有福相。翻译过来就是:美人儿求嫁美少年,怎奈蛤蟆讨人嫌。

最后一章是这样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yì)。

鸿,指蛤蟆;离,是打捞。这句是说,下网本求捕鲜鱼,谁知蛤蟆落其间。比喻齐女原想嫁个美少年,结果遇上了个丑老头。“燕婉之求,得此戚施”的“戚施”指驼背,这句是说:宣姜本想嫁个称心汉,哪知驼背老汉贪美颜!

这个故事注定是场悲剧。哪个美人儿不想嫁个美少年?宣姜本来是要嫁卫宣公的太子伋的,被贪恋美貌的卫宣公霸占后,生下了公子寿、公子朔两个儿子,宣姜内心讨厌又老又丑的宣公,便去勾引太子伋想重续旧缘,没想到被太子伋拒绝。宣姜又羞又愤,由爱生恨,便和自己的小儿子公子朔同谋向卫宣公进太子伋的谗言。宣公想废黜太子伋,立公子寿为太子,于是派太子伋出使齐国,派人冒充盗贼去半路截杀他。没想到宣姜的长子公子寿非常慈悲,他偷偷密告太子伋,劝他赶快逃跑,太子伋拒绝了公子寿的美意,公子寿只好在太子伋的船上请他饮酒,以求替太子伋受死。太子伋醉倒后,公子寿拿着太子伋出使的白旄出发了。卫宣公派出的盗贼见到白旄便以为来人是太子伋,于是杀了公子寿。就这样,宣姜失去了自己的大儿子。等太子伋酒醒了,出去追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寿,看到弟弟的尸体,大哭,并对匪徒说:你们杀错人了,你们应该杀我啊,我才是太子伋。于是匪徒又杀了太子伋。于是,宣姜又失去了自己爱恨交加的太子伋。当盗贼拎着两个年轻人的头颅给卫宣公看时,卫宣公当场吓晕,从此一病不起,很快就死掉了。这场家庭悲剧,毁了两个善良的年轻人,也毁了美丽的宣姜,后来她一直生活在动荡中。

公子寿和太子伋两兄弟争死的故事,感天动地,在《诗经》中的《卫风·二子乘舟》一诗就是对这兄弟俩的称颂: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翻译过来就是:二子乘舟啊,渐行渐远。多么思念你啊,又多么担忧你。二子乘舟啊,渐行渐远。多么思念你啊,不承想你竟然被害!

卫宣公死后,宣姜的小儿子公子朔即位为卫惠公,地位非常不稳固。太子伋和公子寿各有党羽,他们时刻想为两位公子报仇,于是不久发动政变,赶走了卫惠公。后来卫惠公从齐国搬兵,再次上台。为了安抚卫国国人和两位公子的势力,齐襄公(宣姜的兄弟,《齐风·南山》里跟妹妹文姜乱伦的那位)出了一个馊主意,即把宣姜改嫁太子伋的弟弟公子硕,等于宣姜又嫁给了卫宣公的另一个儿子。宣姜倒是同意再嫁给年轻人,可公子硕一听说要娶老爹的妻子,坚决不从。后来公子硕被大家灌醉,和宣姜成了好事,又生了三子二女。这家人多乱啊!卫宣公睡了他老爸的妻,生了太子伋;后来又霸占了儿子的妻;而此后,卫宣公的儿子又娶了卫宣公的妻卫宣姜——真吓人,不得不说这是现世报啊。

卫宣姜的命运也真是令人悲悯。本来与太子订的婚,却被太子的爹霸占,后来又嫁给了太子的弟弟,同时还葬送了两个年轻人的性命,可以想象她的内心和生活多么混乱!看来,女子光有美丽容颜和高贵的出身是不够的,如果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一直随波逐流,难免被人诟病。后人评价卫宣姜没人心,其实就是个空壳,而先前我们讲的卫庄姜呢,则是个药丸子,外表鲜亮,内心苦死了。这两个女人的命运都是所遇非人。卫庄姜因为不得所爱而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女诗人;卫宣姜因为不得所爱一嫁再嫁,甚至害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看来女子所遇非人、不得所爱这事还真严重,遇不到良人还真不如不嫁呢。这两个美人儿都没能嫁给好男人,这也是古人说的红颜薄命吧。我们这些不是红颜且首如飞蓬的女人难道能不为有好男人可嫁而暗暗窃喜吗?如若还不满足,那就太作了。

《邶风·新台》

新台有泚,河水瀰瀰。〔1〕

燕婉之求,蘧篨不鲜。〔2〕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3〕

燕婉之求,蘧篨不殄。〔4〕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5〕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6〕

新台倒影真壮观,河水漫漫黄河边。

齐女本求伋郎配,却得蛤蟆老又馋。

新台高筑黄河边,黄河水浊水接天。

美人求嫁美少年,怎奈蛤蟆讨人嫌。

下网本求捕鲜鱼,谁知蛤蟆落其间。

本想嫁个称心汉,哪知驼背贪美颜!

【注释】

〔1〕新台:台名,卫宣公为纳宣姜所筑,故址在今山东省甄城县黄河北岸。台:台基,宫基,新建的房子。有:语助词,做形容词词头,无实义。有泚:鲜明的样子。河:指黄河。瀰瀰:水盛大的样子。

〔2〕燕婉:指夫妇和好。燕,安;婉,顺。蘧篨:不能俯者,喻身有残疾不能俯视之人,此处讥讽卫宣公年老体衰腰脊僵硬状。一说指癞蛤蟆一类的东西。鲜:少,指年少。一说善。

〔3〕有洒:高峻的样子。浼浼:水盛大的样子。

〔4〕殄:通“腆”,丰厚,美好。

〔5〕设:设置。鸿:蛤蟆,一说大雁。离:离开,一说通“丽”,附着,遭遇,或通“罹”,遭受,遭遇,指落网。

〔6〕戚施:蟾蜍,蛤蟆,喻貌丑驼背之人。

  1. 古代的一种军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