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凭借着《愤怒的葡萄》这部小说,约翰·斯坦贝克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了自己在美国文坛的地位,成为美国几乎家喻户晓的人民小说家。因此,在一般人的视野里,他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著名作家。但实际上,斯坦贝克的丰富性远非如此。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斯坦贝克既是一位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海洋生态科学的爱好者。无论是虚构作品还是非虚构作品,他的创作都自觉不自觉地渗透着生态的法则,蕴含着生态的思想。遗憾的是,斯坦贝克对生态的关注和贡献却被他同时代的绝大多数批评家和学者们所忽略。直至近年来,随着批评家们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经典作家的作品时,他对海洋生态的兴趣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才引起了一定的重视,斯坦贝克的研究也因此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
基于以上现实,本书立足于新的时代语境,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结合他在日记、信件里的生态叙述,以《金杯》、《致一位无名的神》、《愤怒的葡萄》、《科特斯海》、《罐头厂街》、《携犬横越美国》和《美国人与美国》七部创作于不同时期但却被大部分学者忽略的作品(《愤怒的葡萄》除外)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深入剖析这些文本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思想,力图阐释斯坦贝克生态思想的内在一致性,从而为读者展现一位全新的斯坦贝克形象。本书试图表明,斯坦贝克不仅仅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愤怒作家”,同时还是一位在生态科学、环境伦理和环境保护上都具有超前意识并做出了积极贡献的作家,意在揭示斯坦贝克文学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指出以不带政治偏见的崭新视角研究斯坦贝克的重要性。
本书导论部分对斯坦贝克的写作特点以及过去80多年来斯坦贝克在美国国内外读者和学界中的反响进行综述评介,梳理美国国内外斯坦贝克生态批评的研究现状,同时提出本书在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上试图做出的创新。第一章“整体主义”试图先从宏观上阐述斯坦贝克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通过考察斯坦贝克生前的各种日记、信件、游记、散文及作品,本章论述了他关于人性、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即他的非目的论思想与群体人理论,力求从宏观上把握他的生态思想以及这一思想对他创作的影响。第二章“生态之路”考察斯坦贝克生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即他童年时期独特的生活环境、大学时期在霍普金斯海洋研究站学习海洋生态学的经历、与海洋生态学家爱德华·里基茨的友谊以及中国道家思想代表作《道德经》生态智慧的启发。第三章至第六章以作品出版的先后顺序为时间线索,以作品创作背景岛屿、山谷、平原、海洋、海滨为空间线索,选择斯坦贝克不同时期写作的七部作品作为研究个案,呈现斯坦贝克生态思想的全貌。其中,第三章主要聚焦于斯坦贝克20世纪20、30年代写作的三部以岛屿、山谷和平原为书写背景的中长篇小说《金杯》、《致一位无名的神》和《愤怒的葡萄》,展现斯坦贝克关于人与土地的伦理思想从萌芽、发展走向成熟的过程。第四章从海洋生态学的角度重点考察斯坦贝克20世纪40年代早期写作的以科特斯海为背景的生态科学考察游记《科特斯海》,呈现他对海洋生态科学、海洋生物、海洋破坏的研究和关注。第五章透过东方智慧的生态视角考察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蒙特雷海滨为书写背景的小说《罐头厂街》,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呈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的现代社会里,斯坦贝克为人们提供的和谐快乐生存的生态智慧,探讨斯坦贝克关于生态问题的解决途径。第六章从环境伦理、环境保护等角度考察斯坦贝克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以环游美国为背景的游记《携犬横越美国》以及作为他毕生思想总结的散文集《美国与美国人》,呈现斯坦贝克对当代美国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猎杀动物、破坏植物、黑人种族歧视等严峻现实问题的思考,以及他对工业文明下人性堕落、道德败坏等问题的深刻反思和对生态危机原因的深层追问。结论部分为斯坦贝克进行辩护,并总结斯坦贝克生态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局限性。
研究表明,斯坦贝克的重要性不仅仅局限于20世纪30年代,他后期的作品绝非无足轻重。相反,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这个主题上,斯坦贝克所取得的成就不是一条以《愤怒的葡萄》为顶点的抛物线,而是一条始终在不断上升的直线。他融文学与科学于一体的生态思想不但渗透于他的整个写作生涯,而且远远走在了时代前列。可以说,斯坦贝克关于生态的思考和贡献不仅为美国的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为今天中国避免生态灾难、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