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咏风

啸天说诗二:江畔何人初见月 作者:周啸天 著


咏风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这首诗乍看是一首五言律诗。细玩格律并不严格,除“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一联,其余诗句均非律句,也不全遵律诗的粘对规律。如果覆去作者姓名,贴到网页上,马上会招来一片骂声。然而宋人计有功不尔,不仅将它选入《唐诗纪事》,还称道为“最有馀味”。可见诗味与格律,实在不是同一回事。

对于咏物诗来说,人格化是一个不二法门。特别是像“风”这样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有一首外国小诗说得好:“谁看见过风呢?你没有我也没有,风正轻轻地通过,在柳树弯腰的时候。”而在本诗中,“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一联,虽然调声不严,却是一篇之警策。因为它把风人格化了,使读者感到实在。不仅如此,诗人还把自己放进诗中,与风对话。一开篇就说:“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肃肃”是风的象声词。“凉景”一作“凉风”,但题目既然已有“风”字,用“景”字替换也是可以的。诗中写到的一片“林壑”,不必是诗人的地产,但著一“我”字,就把自个儿放进去了,同时也就把读者放进去了,好像那一片林壑,真是自个儿的了。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这两句,借林壑之中随时都有的烟、雾为陪衬,为风造型。当烟雾被驱赶散尽,就看到涧底的人家,或现山间的房屋,你就切实感觉到“风正轻轻地通过”。苛刻的读者,会批评“驱烟”、“卷雾”的对仗,未免合掌。这类批评,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藉)、“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毛泽东)等名句亦不得免。但林黛玉说得好:“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意趣果然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诗的前六句或诉诸肤觉,或诉诸视觉,或诉诸内心感受,诗的结尾再追加一个听觉形象,感觉就更加丰富,风的形象就更加立体了。松涛本是山中悦耳的天籁,故琴曲有《风入松》之名。而将“为君起松声”的听觉描写放在“日落山水静”的背景上,以静衬声,听觉形象就更加突出了。

在宋玉《风赋》中,针对“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的说法予以驳斥,认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处境中对风有不同的感受,或为王者之“雄风”,或为庶人之“雌风”。徐文长笔下的西兴脚夫也有“风在戴老爷家过夏,我家过冬”的俏皮话。而王勃笔下的风,不是冬季的寒风,也不专属富人或穷人,而是夏秋之交,山中人都能感受到的清风。虽然咏风的诗文甚多,作者却几乎没有运用一个典故,全部来自亲身感受,一气呵成,颇有韵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