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江汉寻茶

在春深——一饮一江山 作者:经典文库编委会


江汉寻茶

苏白

糖茶

故土旧时是喝糖茶的。这颇有些古风,中国宋代之前喝茶,都是花茶、糖茶,浓烈无比。

我的旧邻居二毛常携带一个斑驳的绿色军用水壶,里面灌满了糖茶。不时揭开水壶盖倒上一盖子,然后极夸张地长吸一口,发出“啊”的声音,“啊”还要拖得很长很长,这时我便忍不住讨上一盖糖茶来喝。那茶无非是绿茶浸泡加上糖,放到壶里变冷而已。若是夏日,还可以放入井水中凉镇。用久了的军用水壶有股麻涩味,甚至还带点不知道哪次野营拉练时的硝烟、战地味。这样的后现代气息,对于我幼年单薄的味蕾和舌尖,堪称文艺启蒙。

我认为我的邻居二毛是一位行为主义诗人,后来,我在家里同样搜出了旧军用水壶、糖、茶叶,也就如法炮制了。我常挎着一军用水壶、一军用书包,在路上夸张地行走,那壶和包还要弄成交叉状,以取精干之意。走到意气风发之时,便精神抖擞地揭开水壶,往壶盖倒上一盖,然后也是夸张地那么一深吸,一长饮,之后大大地来一声“啊”字,“啊”还要吞进喉咙里拐几个弯,引起路人侧目,此等私人趣味,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入城就读重点小学后,体育课后或炎热时,常会在校门口买糖茶喝,此糖茶非彼糖茶,只是糖精、香精加色素,做成五颜六色诱人状。此等糖茶当然冰镇,往往是旧式如锅炉般带水龙头的搪瓷桶,付了老板一分钱,用塑料杯打上一杯,那塑料杯半透明,让你可以看到糖茶的样子。从前糖是稀缺物事,大白兔等奶糖对于我等来说甚是遥远。能让舌尖浮泛糖茶一点甜意已是恩赐。这点小幸福往往还是轮流坐庄,由同学们互相请客。那卖茶的摊子常常是人头攒动,水泄不通。

十几年前,故地重游,随州东关外景物依旧,中药材公司还在暴晒硕大的蜈蚣,茶摊应该早就不在了。卖茶的中年妇女们,想必已成老年,对面也未必相识。与发小故友,久未联络,因离乡日久,害怕相对无言,薄了情意。未曾衣锦,也无意唐突故人,那杯粗劣塑料味的糖茶气息,就如同那些炎热的夏日、那些未满十岁的毛孩子、那条幽深的古巷,和那条不见干净、浑浊的护城河一样,就常存心底吧。我常常感叹,有些事,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了,为什么还和昨天、现在一样清晰?时间都到哪里去了?

回首已是多年身,把日子品成一杯甜甜薄凉的糖茶吧,在简单的尘世里开出花来。

赤壁砖茶

羊楼洞、赵李桥是赤壁往崇阳、通城方向的两个古镇,这里出产鄂东南较有名的砖茶。

明清时期,羊楼洞和赵李桥曾是盛极一时的茶叶集散地和制作中心。当时的中俄万里茶路,赵李桥和羊楼洞就是起点,从中国南方源源不断而来的茶叶,就从这里运往汉口,再由晋商们从当时的大同、蒙古输送到欧洲各国。

砖茶是晋商发家的凭借之一,这茶有什么魅力能让外国人和草原民族如此青睐呢?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贸易是顺差的,其中茶叶、丝绸大量出口。茶叶是英国、俄罗斯等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在印度、锡兰、斯里兰卡大量种植茶叶之前,中国作为茶叶原产地,垄断全球市场。

今天的羊楼洞,是幕阜山山脉边缘的一个小镇,这里可以看到幕阜山的崇山峻岭在远处若隐若现。白云缭绕间,山间的平地里,这个失落的小镇就安卧在那里。赵李桥位于一条县级公路上,连接崇阳和赤壁,这个镇上有赵李桥砖茶厂,镇子比较繁华,有多家餐饮、商铺、宾馆,常有一些游人、客商前来。

走进一家砖茶铺,老板极为儒雅,我谈起砖茶,她自豪不已,向我介绍各种系列产品,其中便宜砖茶五元、十五元、二十元,比较高档的一百元、二百元不等。店主还详细介绍砖茶的冲泡方法,青砖要煮、熟茶要泡等等。看到我兴趣盎然,她还特地问我,是不是上次武汉大学来支教的那批人。看来关注砖茶的人还不少。

注目青砖茶,有着朴素的包装,这种包装流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反而显得古朴亲切。砖茶是硬的,而泡出的茶是温软浓香的。几百年前,晋商们用车推着砖茶,一车车地将它们运往蒙古高原、欧亚大陆。在新疆我就看到哈萨克牧民泡出来的红茶,带着茶梗和粗叶子,红红的,应该就是砖茶吧!

为什么马背民族喜欢砖茶,离不开砖茶呢?如果你去新疆、内蒙古就会发现他们的日常食物多为羊肉,你吃上几天,如果不喝一些砖茶就会觉得难受。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围着炉火,围坐在帐篷和蒙古包里,煮上一壶砖茶、奶茶,这样的日子,这样的茶香氤氲浸泡牧民的记忆里、生活里,给他们带来南方灵秀温润的气息和关照。同样寒流笼罩的俄罗斯大地,一样离不开砖茶。赤壁川字砖茶,当年是贵族富翁们才能挥霍专享的奢侈品。史料记载,从前英国贵族饮茶,一堆人眼巴巴等着女主人从深藏的坛罐里拿出陈年乌黑的茶叶,煮上一壶,一堆人夸张地喝下去,嘴里发出夸张的“咂巴咂巴”声音,还要把茶叶当作点心全部吃下肚子里去,这种遗风至今尚存。欧风东渐后,香港、广东乃至内地的下午茶、早茶、晚茶、茶餐厅,其实就是英国贵族们品尝了砖茶,把这习俗又传回了中国。

随着茶叶在欧洲的种植,日军战火的摧残,羊楼洞的砖茶不复当日兴盛。但砖茶的根茎在、血脉在,砖茶制作工艺传承了下来,这里的砖茶和普洱、黑茶一样都属于紧压茶,是经过蒸发压制成不同形状的再加工茶,往往销往边疆地区,也叫边销茶。而赤壁人以制作的老青茶为原料,经过多道工艺制作的砖茶叫作青砖茶,这样的青涩有着千湖江汉的灵秀与柔媚,足以越过塞外的风尘,滋养马背上劳作的人们的心田。

湖北茶事

湖北是我的家乡,本省的茶我喝过一些。去年回乡,偶尔品到随州绿茶,感觉大苦大味,舌尖有清冽之气,有大开大阔、大起大落之感。随州绿茶味重,样子也极青绿,此前倒未曾留意。

后在超市里买了信阳毛尖,细品,倒和随州绿茶类似。想来随州地近信阳,山川相连,物种类似,都是汤色清亮,味苦味厚,其特色在于浓而不腻,清中带雅。这茶以前我很少喝,查了下,信阳毛尖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吧,以大别山区的新县出产为最佳。

本省的恩施有一种硒茶,茶色偏黄、偏淡雅,回甘有余味余韵,总体是偏粉涩一路。据说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算是本省茶的上品。

陆羽的《茶经》记载宜昌一带是出好茶之地,我想那里有大江峡谷,有云雾之气,理当有好茶。但我所买宜昌茶叶总觉平淡乏味,无人间草木之气,或许是未逢到好茶缘故。

黄冈英山县出茶。英山是大别山区,位于湖北、安徽交界处。我去过英山山区,感觉山清水秀,沟谷纵横,林木葱郁,空气清新。当地春茶、新茶,叶片晶莹,色泽青嫩,若是明前雨后,喝起来自然有一种清新之感,如沐春风,如置身田园郊野。但此茶不可久置,放上半年一年,就索然无味了。

鄂州出产梁湖碧玉茶,在大湖旁的小山上,此地也算是云蒸霞蔚吧。这茶颜色暗绿,炒制和压制手法比较独特,扁而狭长。喝起来,口感介于浓淡之间。此茶产于山间小丘陵,大湖之畔,大概吸收了很多空气负离子和大湖的水汽。所以茶叶里有股江湖气,总体来说是平雅、中正、随和,带着青涩的酸苦,也算好茶。

本省其他地方也有茶,如武汉红岗山等。其实茶,还是要看制作工艺和手法,看当地水土和气候。所谓名茶,有些是炒作和品牌,无名、非著名之茶也有佳品。好茶其实需要好水,好水更需要好心情。其实喝茶,喝来喝去,喝的就是一个心情,让你安静,让你平和,让你淡然,让你有一种自在和淡淡的欢喜,无物喜无己悲,这般的散碎和随意也就是我理解的茶和禅吧。

梁湖碧玉

梁子湖为湖北省第二大湖,该湖跨大冶、江夏、鄂州三地,碧波万顷,是湖北省不可多得的未受到工业污染的天然湖泊。鄂城俗语,洋澜湖七十二个汊,折不到梁子湖一个嬷,就是说鄂州城区的八百亩洋澜湖,面积虽然比较大,但和梁子湖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

梁子湖畔的大冶、鄂城、铁山交界处,有一镇,叫沼山,该镇因山得名。沼山海拔四百多米,连绵百余里,是梁子湖畔秀美的一座山脉。该山土壤完全风化,呈黄土状,偏弱酸性,植被丰富,林木茂密,是省级森林公园,也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

我曾经数次前往沼山踏勘,沼山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北纬三十度左右,长江以南。这里坐拥梁子湖万顷清水,夏凉冬暖,湖面的云雾水雾,林木遮蔽使得日光并不直接和强烈地照射于茶树,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陆羽《茶经》里说,茶,上者生烂石,山间的云雾茶是上品。沼山虽是低山,但也出产好茶。

梁湖碧玉呈针状,颜色青绿,绿中带有点墨色,油亮晶莹,确实有一种软玉温香的观感。浸泡此茶,会看到茶叶如碧绿的翡翠,青翠欲滴,娇艳动人,好似古代宫廷的秀女,端庄里透着妩媚。这是一款饱含春意的茶,也是一味雅致清淡的茶。微微涩苦,回味有着轻微的粉末感,如石灰粉。这样的略粉敷在你的味蕾上,满是植物的清新。该茶温润,有着红袖添香的意趣,颇具绿茶的神韵风采。如果要比喻,我把它比作夏日之青莲、夏日之荷风,此茶宜夏日冲饮,消暑润喉,滋养丹田,两杯茶下肚,两腋生风,不亦快哉。此茶也适宜夜读时,把盏在手,如玉如麝,清香宜人,不蔓不枝。

梁湖碧玉是茶中之兰花,是茶中之君子。品此茶,游心于淡,淡中有味,淡中有真意,淡中有山间草木之气。古语云:大味至淡,大道至简。

此茶如信笔简单勾勒的仕女,眉细眼淡,素面朝天,却又风姿卓绝,芳华绝代。我想,那是茶中的神韵,茶里的精髓。梁子湖的青山和碧水,都在那一杯一水间了。

英山绿茶

湖北英山属于大别山区,与安徽省交界,这里出产鄂东地区著名的绿茶。据说,浙江一些龙井,也是这里贴牌生产的。

鄂东人,乃至武汉人士大多吃得英山茶。在我看来,此地与安徽六安交界,六安出产中国名茶六安瓜片,这应该算得山水同源,物种相连吧。

大别山是一座连绵千里的大山脉,我近年常在此山中行走,它跨越湖北东北部、河南东南部、安徽西部。这座山大多数海拔在一千米以下,但在鄂皖两省交界处海拔在一千五百米以上,主峰天堂寨海拔一千七百七十四米。由于低矮的山体不能阻挡寒流,汉口、鄂州一带冬季阴冷,而在高海拔庇护下的安徽北坡一带,气温温润得多,山南的英山、岳西,虽然位于长江以北,积温也高于五千摄氏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区,比较有利于茶叶生长。

我在英山的桃花冲山地考察发现,这里的土壤肥力较足,而且植被丰富,灌木、乔木茂盛,落叶枯枝也是很好的有机肥料。英山县有一些比较大的河流,当地借此发展漂流旅游业,沿着境内的河流、溪流行走,在丘陵半山间,就能看到茶园了。

我是在夏天抵达英山的,沿路可以看见山色青葱,河流清澈,两岸的丘陵山体裸露出黄土,而海拔较高的大别山山峰则呈现灰白色,远远看上去和大理石一样。

英山的茶叶品种繁多,茶场也多,品牌林立,在黄州城多有销售,也大量卖到外地。其茶也有上、中、下之分。我的总体感觉是英山茶适合喝新茶,若是陈茶,则毫无滋味。该茶有一种带白毫的,比较耐泡,汤色呈现黄色。还有的品种是采取嫩芽做成,色泽比较绿翠油润,喝起来明目清心。

我单位经常购买英山绿茶,有纸盒包装,也有铁罐听装,这茶叶价钱比较便宜,春茶比较好喝,泡在杯里,可以看见春意盎然,有自然的青涩和香味,那种香气是发自茶叶内部的,滋润你心田的。

近年来,英山也推出了英山云雾系列产品,如春笋、春蕊、春茗、碧剑、龙特等,意在整合茶叶品牌,推广茶叶。在本省的省报上也常看到关于英山茶叶的报道。

湖北是茶圣陆羽的故乡,属于江南风貌,理应出好茶,但湖北的茶大多不是很出名,这或许和茶叶的包装和推广有关,除了什么采花毛尖经常做宣传,很少看到其他茶叶推广的大动作。英山绿茶大多只是为黄冈、鄂州、武汉部分人认可和欣赏。例如,我认识的一个报社主任,是英山人,常捎带英山茶叶到武汉,给报社同仁品尝。

这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土地。大别山山区的英山,有着温润的气候,有着山地、河流,非常富有特色,这片好山好水,出产的茶叶,更多的带着山间的云雾之气,那是被滋养和洗礼的茶体,细细品味该茶,你能体验出四季的变换、轮回。春之生机盎然,夏之热情似火,秋之成熟浪漫,冬之安静枯瘦,这一切都关乎心境,关乎品位了。所谓茶,也就是那样的才上舌尖,便下心间的,只是淡然,其间滋味只与你和茶有关。

不同的时候,喝不同的茶,味道往往不同,但心境却要超然物外。每当舌尖浮泛起英山绿茶,辗转在公文和新闻写作时,我心间总有那么一抹绿意,那是大别山的云雾,是山间溪流和清泉,是蜿蜒奔流的河水,是那起伏的茶园。每当此时,我也就变成了一朵云,飞升在斗室之外。

随州绿茶

随州位于湖北西北部,与河南交界,是淮河的发源地,境内河流多流入长江。在传统地理划分上属于南方,其境内有桐柏山、大洪山等山脉。

随地古为随国,其随枣走廊为自古中原与南方交通要道,东西周时期为“铜金之路”,诸侯国随国是汉阳诸姬之首,也是把守青铜运输的封国,是当时中国的青铜冶炼、锻造、加工中心。

传说神农氏出生在随州市厉山镇,厉山,也名烈山,有神农洞等古迹。我小时候读过一本地方志,上面说,茶是神农氏发明的,神农尝百草,经常中毒,后来发现了一种植物,这种植物叶子吃进去之后,在五脏六腑游走,积毒顿时一扫而空,神农把它取名为“查”,后世把它叫作“茶”。如此说来随州还是茶的起源地。

随州茶我小时候喝过一些,那时包装简陋,多为简单硬纸盒,粗糙印刷,盛器多为家里大搪瓷缸,茶叶多是陈年老茶,颜色发暗泛红,有股子霉涩味,因此我对于随州茶印象不是太好。

前几年祖母去世,我回乡吊唁,期间品到一茶,叶成小团状,蜷缩紧密,颜色墨黑,貌不惊人,但泡开了,一片鲜绿,煞是惊艳。入口鲜香宜人,有大苦大悲之意,回甘雄厚,连绵不绝。如山高林密,有大河东流之开阔气,真是让人惊叹不已。向叔伯们打听此茶为何茶,他们漫不经心答道,就是本地绿茶,忘了哪里买的,就是散装的茶叶。叔伯们都是农民,家境并不富裕,料想这茶左不过二三十块钱一斤,但我从此就对随州绿茶上了心。

我琢磨随州与信阳相邻,山川相连,风物相近,随州绿茶恐怕是信阳毛尖一脉的。所以干脆改喝信阳毛尖起来,在大型超市买袋装的信阳毛尖,价钱不贵,一般二三十块钱一袋,一袋一两、二两、三两的都有,细细品味,信阳毛尖和我喝到的随州绿茶还真有些相似,应该都属于北派江南茶了。

在网络搜索了解到,随州最好的茶叶在车云山,这也是大洪山山脉的山系,随州的部分茶叶是引进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六安瓜片的工艺和物种。不知道我喝的那种茶是不是车云山所出产。因为叔伯们只是随意而买,甚至忘了品名和产地。

2013年我专程到大洪山的洪山镇和随州洛阳镇走了一遭。秋天的大洪山,山高林密,层林尽染,山峦起伏。行走在山间,真的有人在画中游的感觉,那画不是国画,倒像西方的油画,写实风格的那种。在大洪山山间的秋天,外面的叶子落了一地,法国梧桐的树叶或金黄或橙红或半青半红,让人诗意翩跹。

在一个山庄里住了,晚上是一杯当地绿茶,早上是一泡本地茶,天气是薄凉的,那凉里有着清澈的味道,那凉未必是刺着鼻,却让你鼻腔口舌里有着阵阵的爽快。这个时候,喝着茶,茶里有了天高云淡,有了入秋的怡然快意。那样一杯故乡的秋茶,裹着红黄树叶,有着山峦起伏一样的乡愁,一如洛阳千年如盖的古银杏树、茂密生长连绵不绝的枝叶,也似千万年编钟细密雄厚的钟声激荡。

随州的秋天绿茶,在大红山里,洗净了尘埃,对着晨霭雾气兴起的湖面,对着群山,真的是天凉好个秋,一切尽在不言的茶杯中了。

恩施玉露与富硒茶

恩施是湖北西南部的一个地级市,靠近重庆、四川,与湖南北部相邻,早年间这里不通火车、高速,交通不便,所以旅游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其物产也不大为人所知。

我到恩施是2007年左右,当时是坐国产运七小飞机来去,遇到气流,上下颠簸得厉害,非常惊险,心惊胆寒。

恩施是古巴人聚集地带,现在是土家族居住地区之一,当地的原生态歌舞在全国享有盛誉。

我们去时,受到了当地文艺界朋友的热情招待,他们特别邀请我们观看了恩施本地歌舞表演,并请我们品尝了本地的玉露茶、富硒茶。

湖北的茶大多不是很出名,甚至在本省名气都不是很大,这与湖北灵秀江南、山川纵横的地理格局很不相称,也与茶圣陆羽描述的峡江一带出产茶叶不相符。本省茶叶宣传、推广力度不够,许多茶叶只在本地小范围出名,而不为外界所知,例如当时的恩施玉露茶,我是第一次听说。

我细细品味了一下这茶,首先是观其色,茶汤汤色非常清澈明亮,宛如明月清泉,其香气鲜嫩中薄薄地带着清新,如同清晨的薄雾。入得口中,第一感觉就是脆爽,而后又一种清醇明快的感觉绵延不绝,让人惬意。我以为这样的茶,算是好茶了。入夜时分,我们沿着清江行走,清江两岸的灯火次第亮了,一些土家风格的桥上也点缀着彩灯。清江在灯火中显得清幽静谧,这是一条秀美明丽的江,宛如西子,而恩施玉露也正像这条江一样清澈灵秀,有着土家文化的积淀,带着轻灵带着俏皮,是一个小乔初嫁了还带着青涩的少妇,雍容半熟,含而不露。

回程的路上,我特别在当地购买了玉露和富硒茶,当地茶庄老板告诉我,恩施是全国著名的富硒地区,茶叶含硒量较高,具有抗氧化,提高免疫力、抗癌、降血压、预防心脏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功效。不管是不是真的,反正我是学到了一种新元素,一个新名词—“硒”。

回到家里,我又仔细品味了一下恩施富硒茶,总体的感觉是味觉鲜美,香气高远,色泽鲜嫩。最大的特点是回味有一种略带粉末的轻微粗糙感,这种感觉如同中国画的泼墨和水粉一样,很淡雅,若即若离,好似在胸襟里泼就了一幅水墨画一般。

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喝了一段时间的富硒茶,我自我感觉精神好多了,不是那么容易疲倦,我本人由于写作、读书、伏案工作,几乎一刻也离不开茶叶和烟草。

恩施茶喝完很多年,我的舌尖还浮泛着那些茶叶的清新,它的香气如恩施大峡谷的陡峭,它的回味如利川腾龙洞的悠长深邃。偶尔间,我遇到恩施的记者、作家朋友,闲谈间会夸奖恩施的茶叶,他们总是自豪地说给我寄上一些,但我总是不好意思接受,无功不受禄。现在,我们本地超市也有恩施富硒茶卖了,我偶尔买一两袋,回家享用,只是觉得那茶似乎陈了一些,味道平淡了一些,没有我当年从恩施带回来的好。也许是价格的原因吧,二三十块钱一两的茶和一二百块钱一两的茶还是有区别的。

常德擂茶

中国明代以前不喝清茶,尽管陆羽唐代就号召大家要喝清茶,但他的真正粉丝朱元璋,在明代才下令全国都喝散茶、清茶、泡茶。明代以前大家都是煎茶、点茶,那时的茶混合米、面、葱、姜,稀奇古怪,此等古风在西藏等地尚存,在湖南常德等地也有遗存。

沿着京珠高速行走,沿路的服务区都有常德擂茶出售,我在长沙的服务区买了一包,回家品味研究,因为它是古代饮茶风俗的遗留。

说到常德,它也是传说中桃花源的所在。擂茶出产在那一带,算是带着神秘的文学色彩了。与世隔绝的居民们保存了上古遗风,这在中原动乱、战争,迁居到南方的一些客家人中也有残存,如有些客家人也吃擂茶。

中国许多风物、小吃都喜欢扯上名人,例如对于擂茶,民间传说认为是张飞进军武陵,部队得了瘟疫,当地一老人送上了祖传秘方——擂茶,张飞的士兵喝了后,这病就好了。之后擂茶就流传开了。

擂茶制作的原料是黄豆、芝麻、花生,将其在锅里炒,使用文火,切碎生姜,加上茶叶,用粗棍子一圈圈磨碎,饮用时可以加糖、加盐。擂茶的擂棍,也要使用茶油或者姜子树,这样的木材有一种独到的香气,融入擂茶中。在不断的倒、搅、磨中,各种食材和茶叶混合到了一起。这是一道有着古风古意古韵的茶,让我们得以窥见先民们的饮茶之风。

日本人冈仓天心说,中国经历了元、清两代,因为外族入侵,宋、明的文化传承完全中断。茶文化、茶道思想全部消失殆尽。宋代无非是喝团茶,当时把茶叶加工成饼,在饼里掺和薄荷、盐、红枣。而明代无非是叶茶,泡茶到了清代开始鼎盛,各种茶叶、茶区和今天大致相同。

我认为冈仓天心是夸大其词了。中国文化、茶文化有延续性,日本茶道不过就是禅、道思想,这种文化中国也一直延续,并未中断。如果说,冈仓天心认为宋的团茶是茶道、茶文化精髓,那么常德的擂茶其实是类似的。

我购买的是商品化的袋装擂茶,已经制作成了如速溶咖啡一般,回家拆开包装,用了紫砂杯浸泡,一泡开就有一阵清香飘来,然后是细品。在茶水间有着浓郁的米粉香,也夹杂着姜的轻微辛辣。其间仔细闻起来,有隐约的茶香,但这种东西如果叫茶,我比较难以接受,它更像是一种民间小吃,一种食物了。我们的祖先在明代以前喝茶,都是这种喝法。如果这就是冈仓说的茶道正统,我实在是不敢恭维。

我以为喝茶当饮叶茶,最好是绿茶。红茶、花茶、青茶、黑茶也能品其味。但茶,南方之嘉木也。绿茶更近禅,南方多半喝绿茶,更近似道吧。

擂茶这种古风古意的茶,我以为还是要到其产地品味,可能才能得其味,知其精髓。商业化的袋装速冲茶,可能不得其原汁原味。也可能高速服务区卖的不正宗。

有时间,有机会,我计划去常德走一走,去品味当地原汁原味、本来的擂茶,看一看桃花源,吃一吃桃花鱼,追思一下我喜欢的陶渊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