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银饰的马鞍

银饰的马鞍 作者:叶多多


那个用银子镶嵌的马鞍一直安置在这座老房子厅堂的窗下。每当光线透过窗格子扫在上面的时候,那些美丽繁复的图案便活了起来。即便是在马帮兴盛的时代,这种银饰的马鞍也是不多见的。岁月丝毫没有剥蚀它的光芒,却炼制出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厚重,仿佛仅仅是经历了一场华丽的睡眠。

看见它时,我怔住了,久久地端详着,一时无语。唯有伸出双手,轻轻触摸着那些凸凹的花纹。

外公留下的这副鞍具据说整整花费了鹤庆白族银饰老匠人半年的打制时间。鞍鞒、前叉、后叉、鞍翘都是用一种叫泡木的珍贵木材制成的。这种木材韧而不硬,制成的鞍子架到马背上会随着马儿的走动产生弹性,从而不易磨伤马背。鞍泡则足足耗去了两公斤白银。配上熟牛皮的压纹鞍垫、紫铜的龙吞马镫,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彰显着华贵与气派。

好马配好鞍,长期坎坷不平的骑乘生活使得骑手们对于马鞍的要求是非常讲究的。而外公除了要求马鞍舒适耐用,他还喜欢把鞍子尽量做得美轮美奂。

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有关这副鞍子的一切细节,斜放在角落里的马架,以及它那已经磨细了的皮绳都复活在了我的眼前。

马架用松桂马耳山背阴坡上的千年黄栗木制成,不仅不会断裂变形,至今都还散发着一股树脂的芬芳,还能驱赶马背上的蚊虫蝇虻。

在那些逝去的岁月中,我的外公就坐在这副鞍子上经年率领着庞大的马帮跋涉在茶马古道的险山恶水之中。

外公从小爱马,一直以来,他把自己所能够拿出的所有热诚和关爱都给了那些秉性忠诚刚烈的生灵。他的马帮拥有一流的云南山地马,这些马既没有蒙古马的剽悍勇猛,也没有新疆马的飘逸英俊,通常它们个子不高,瞪着一双绝对可以称为温柔的眼睛,只有偶尔一瞥的野性眼神和脸部依稀可辨的硬朗骨骼才可以看出它们所拥有的阿拉伯马的血统。远在元代,它们的祖先随着商队自遥远的西域而来,后与当地马杂交形成了今天的云南山地马。当它们驮着庞大的垛子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时,那强健的后腿和惊人的耐力让人相信,它们身上奔流的绝对是铁血。

说到云南山地马,有一个地名是不应遗忘的:鹤庆。这里是茶马古道上最著名的马市,水草肥美,草场星罗棋布,是养马驯马的天然宝地。从唐代开始,鹤庆马便与大理马、丽江马、宁蒗马并称云南四大名马,它们是云南山地马中的杰出代表,不仅上贡朝廷,更是茶马古道上的主力军。没完没了的雪山荒原、峭壁峡谷,马儿们凭着本能一路识别着那些毒土毒水、毒花毒草,因而很少发生中毒的事情。

此刻,我已经来到了奔子栏,连日的高原奔波使我疲惫而虚弱。六月的澜沧江阴雨连绵,江水湍急,山道泥泞。浑黄的江水覆盖了河道,我听见了水流触碰江石发出的声音。

一切都还是从前的样子,一切都不曾改变,仅仅是一些土墙头上长出了青苔。江边的山坡上散布着几个贫瘠而淳朴的山村。无忧无虑的孩子们袒露着漆黑湿润的眼睛,犹如清澈透明的水滴,融汇在自北向南奔流的澜沧江水里。奔子栏是澜沧江边一个很热闹的小镇,也是南来北往的马帮的驻足地。走在街上,饭店门前的一块拴马石吸引了我的目光。刚才,天空的最后一抹阳光还在那已经磨损的石面上移动,转眼却已移除了视线。我朝着这块石头走去。在奔子栏,这样的拴马石还有很多,它们一律淹没在岁月的暗淡里。我曾长时间地注视着它们,透过那些深深浅浅的绳迹,我惊讶地发现,它们并没有化为尘土,也从未腐朽,它们早已穿越了岁月的沉重,一直生机勃勃地活到今天。人,马,兽,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将自己嵌入了永恒。

我希望能拍一张奔子栏全貌的片子,于是便在江对面的村子里住了下来。第二天往山头爬,在山顶,我被奔子栏的地貌和鳞次栉比的客栈、饭店深深震撼了。镜头里,我再次看见了那间含满过去时光的乡村杂货店。不仅是奔子栏,云南这样的乡村杂货店也为数不少。清一色的木板门面,早晨,一块一块地把门板卸下来,晚上又一块一块地装上去。里面大都经营一些诸如盐巴、辣子、酱油、红糖、酥油、针线、铅笔、练习本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房子是自家的,小本经营,图不上赚,图的是消磨时间。没有客人的时候,看看电视,打打瞌睡,自有一番慵懒自在。傍晚是小店生意最热闹的时刻,连空气里都鼓荡着乡村食品浓烈的气息,让人感觉到它们带给味蕾的美好感觉。从大地上回来的人们,都在这里扎堆,或端着饭碗来讨口咸菜,或议论一下谁家的牲畜下了几只小崽。人群中有谁说一句俏皮话,便爆发出一阵经久不息的朗笑。当暗淡而温暖的灯光从斑驳的小店倾泼出来的时候,食物的香气也随之荡漾开来。朴实的山民过着古老的生活,并不急于融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他们是小店的灵魂。

就在昨天晚上,我还在这间小店里买了电池和手纸。店老板是来自大理巍山的回民,先辈一直在茶马古道上走马帮。这是一个天生隆重的男人,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马背风格,匀称的骨骼和五官,褐色的眼睛,目光温柔而平和,只有在不经意间才会流露些许的疲惫与茫然。他的女人同样大方得体,一袭黑袍裹着她丰满的身体,头上是乳白色的丝巾。她长时间地坐在小店里,用一个青花细瓷的茶碗很仔细地喝茶,休闲而优雅,高原暴烈的燥风似乎丝毫也没有损伤她姣好的容颜。

我以一个俯视的角度按下了手中的快门。我之所以拍下这间小店,是因为它的主人告诉我,它的四周即将盖起砖房,从摄影的角度说,穿越亘古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光线就要消失了,它将独坐在暗淡里。这是所有老房子的宿命。而现在,它仍是一朵盛开的古莲,端坐在光的安详里。

我还看见了那匹黑炭马。它是智者,同时又是弱者。它遍尝百草,驰骋高原,从容不迫,铁蹄稳健,但更多的时候,它沉默而隐忍,甚至像无助的婴儿一样,睁着一双温柔的泪水涟涟的眼。我的手心一片冰凉。我想,我看到了这匹马的疼痛和疲倦。

马帮打通的茶马古道隐藏在中国西南最险峻浩瀚的山脉和最神秘的丛林之中,南北纵横几千公里,大致说来分为南北两线。北线从云南普洱茶产地出发,穿过滇中坝子,经大理、丽江、迪庆到西藏昌都、洛隆、林芝、拉萨,再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到达尼泊尔和印度。南线从勐海出发,经澜沧、孟连到达缅甸,再经缅甸的曼德勒、仰光到达印度的加尔各答。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这些古道一直是中国西南连接内地、南亚、东南亚和中东的交通大动脉。

当初走在这条路上的人们,也许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些如血管一样的小路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会与世界联系起来。

如果往滇西,通常是这样走的:从昆明顺城街出发,第一天到安宁,第二天到老鸦关,第三天到禄丰,再到舍资、广通、楚雄、吕河、沙桥、云南驿、红岩、大理、右所、甸南、丽江、桥头,穿过金沙江进入中甸藏地,一个单程即使顺利的话,也要走半个多月的时间。

西南的马帮是什么时候兴起的,至今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时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些遍布苍莽雪原、神秘丛林的如蚯蚓一样的小路,全是人和马一步一步铁骨一样踩踏出来的。它们是西南交通的动脉,千年以来一直决定着这片土地的兴衰。

当时的马帮一般有三种形式,家族式的实力最为雄厚,诸如马记、杨记马帮,等等,其余的为拼凑和结帮,同村和同族的人把三三两两的骡马凑在一起,再推举一名胆大心细、德高望重的人做马锅头便上路了,这种马帮随意性很强,往往一趟生意下来就散伙了。能够穿越藏地到达印度的马帮一般都是大家族、大商号的马帮。风霜雨雪,毒蛇猛兽,瘟疫疾病,匪盗猖獗,一趟跨国之行就要耗去至少半年的时间。

云南多山,马帮是千百年来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一匹驮马大约能载重约80公斤至100公斤,日行30公里左右。马帮有严格的组织和规矩,在马锅头的统一领导下行动。配齐马旗、途示、响铃、毛渣、花缨,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武器,按照头、二、三骡和群伙顺序编好队,马帮便可出发了。除驮茶叶、面条、面粉、蚕豆、豌豆、粉丝、干辣子、红糖、冰糖、漂烟、烟叶等货物外,每个马帮都有一个空驮子,驮着防身的武器和锣锅、粮食。马帮会根据人数多少设有专职的炊事人员。

在崇山峻岭中回民马帮历来以勇敢坚毅、诚实守信著称。运输和经营的商品货物也完全取决于贸易的需要。以进入西藏的马帮来说,进藏时一般驮去著名的云南茶叶、铜锅、铁制生产工具,回来时捎回经印度流入的诸如洋烟、洋碱、英国毛呢、美国西药、自行车、缝纫机,等等,当然也少不了藏地的贝母、麝香、鹿茸、藏红花等山货。

关于马帮的艰辛,俄国人顾彼得在《被遗忘的王国》里写道:“西藏的雨季很可怕,在边界上所有的马帮和香客来往交通通常停止一段时间。山路变成泥潭沼泽,江河暴涨,大山为云雾所笼罩,冰雪崩落和滑坡与其说是意外,不如说是常规。许多旅行者被永远埋在几十吨重的岩石下或葬身于激流中。”清代焦应旂的《藏程纪略》也有描述:“坚冰滑雪,万仞崇岗,如银光一片。俯首下视,神昏心悸,毛骨悚然,令人欲死……是诚有生未历之境,未尝之苦也。”长期以来,这条世界上最为艰险,也最为惊心动魄的道路,由于路途遥远,缺乏供给,生死往往仅存一线之间,伤亡难计其数。

再往前,就将抵达茶马古道云南境内的最后一站:德钦。那时候,这里还叫阿墩子。大理、丽江的回民商号大都在这里设有分号,以便让马帮在这里调整货物,补充给养,养精蓄锐,为翻越至今仍然是天堑的梅里雪山做好准备。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位列藏区八大圣山之首,藏民把朝拜这里看作是终生的荣耀和幸福,因此,每年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藏区前来朝圣的藏民络绎不绝。商号在这里以酥油、茶叶、糌粑换取香客们背来的麝香、大黄、皮货等藏区特产,然后驮回内地卖出,获利颇丰。

这里是澜沧江最深的峡谷,也是回民的先民从北往南迁徙途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多年来,虽然我多次辗转于茶马古道,但我很少专门造访外公当年的驻足地,在我内心的深处,一直埋藏着对家族那些最强悍的缠绵,最滚烫的忧伤。

当年,外公在这里遭遇了他藏地马帮生涯中又一次骇人的灾难。那天,他和伙计们像往常一样平静地走在狭窄的澜沧江边。不远了,前面就是歇脚的地方,他的双手似乎已经触摸到了火塘上那四处跳荡的温暖。他和伙计把马赶到江里蹚水过江。到了江心,马便浮了起来,长长的尾巴漂浮在身后的水中尤其显眼,好在这些马都会游泳,它们高高地扬起头颅喷着鼻息,一个个首尾相接很快就凫到了对岸。

不想,才爬上岸边的山坡,刚才还轻描淡写的风忽然间像石头一样滚动起来,二锅头马进祥刚喊了一声:“不好!”泥石流就冲了下来。转眼,走在前面的两匹高头大马风卷残云般呼啦一下就不见了。过了好一会儿,谷底才发出一阵闷响。外公抬眼看了一下头顶,光亮从峡谷缝里挤进来,像银子一样,熠熠闪光。

那是两匹陪伴了他整整十年的伙伴。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与它们一起穿越瘴疫横行的缅北丛林,一起爬雪山过荒原,一起活着,一起快乐,一起忧伤。

还未等喘息,又是一阵闷响。仿佛约定,所有的人和马都浑身一震,本能地往前蹿去,一时间泥水四溅。刚跑出一百多米,山洪裹着泥石流便山一样地压了下来。

有时候人的生命实在渺小。

他的心忽然湿润起来。自从踏进马帮生涯,他看见了太多的死亡。

站在雪原上,外公选了一块背风的草皮子,从鞍子里取出一卷东西重重地扔在上面,又仔细地铺展开来,那是一床由于经年揉搓已经非常柔软的黑山羊皮。面向西方,他只能向万能的安拉求助。他消瘦而虚弱,古铜色的脸上涂抹着雨过天晴的阳光。他相信所有的艰险、悲伤、屈辱、愤懑、焦虑、挣扎都会过去的,都会在日复一日的礼拜中烟消云散。

第二天,风和日丽,雪山下的茶马古道淹没在玫瑰色的霞光中。他重新套好鞍子跨上马去,马儿在他拉紧缰绳时昂着头颅嘶鸣着在原地转了一个大圈。他抬手拿起横在马背上的步枪对着瓦蓝的天空扣动了扳机。尖锐的声音霎时在峡谷里回荡:“再见了,伙计!”他在心里再次与那两匹长眠于谷底的马儿告别。放下枪来顺手一点,马队便径自沿着澜沧江边一路向北走去。

此后,大雨一直延续,峡谷进入了可怕的雨季。雨水漫过山道冲刷着山两边的岩石,笨重的驮马凄然地站在水中,无奈地望着同样无奈的人们。

一阵冷风吹来,雪花开始飘落在青藏高原上。人和马帮在海拔五千多米的雪山垭口行走,细小得如同蚂蚁。路边,随处可见的生灵们累累的白骨,袒露着灾难的痕迹。漫长的旅途中,无数的骡马倒下便永远也站不起来了,曾经它们的生命是那样的蓬勃。

风扑打着马帮旗子哗哗作响。就要到达拉萨了,马儿加快了脚步。夕阳犹如飞溅的金子,洒在了雅鲁藏布江上,晚归的鸟儿扑棱着翅膀扎进了路边的灌木丛里,马帮又一次穿越滇藏线的茶马古道,来到了世界上最高的宫殿旁。然而,这远远不是终点,更不是归家回乡的路,他们还将凭借着安拉给予的勇气,翻越喜马拉雅山继续前行,直到印度的加尔各答。

冰水自突出的岩石上哗哗地流淌着,高耸的峡谷压迫着我,有一种窒息的感觉。空气中飘荡着一种气息,一种藏在隐秘的时间深处的气息。站在梅里雪山下我一直在想,隐藏在我血液里的究竟是什么?我的眼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几块焦黑的岩石上。牦牛依然在眼前从容地漫游着,当年的炊烟却早已远逝。我一动不动地看着岩石上那些深深的蹄印,经历了无数的岁月,它们依然清晰如昨。一只秃鹫大声叫唤着张大翅膀从我头顶滑过,落在了不远处的河谷里,一口一口地吞食着一堆肿胀的内脏,想必那是一只失足的羊子吧。很快地,狭长的河谷里便只剩下那具被啄食过的尸体。

我的胸膛忽然疼痛起来。马帮就在这峡谷里,在永远寂静的雪山深处。

陡峭的冰川和蓝天,我的视线一直在延伸,我又一次看到高耸入云的山脉延伸到很辽远的地方。于是,逝去的时光一下站在了我的眼前,我看见那个马队从黎明中走来了,我身上流淌着他们的血液,我爱他们。

有铜镜般的阳光照在陡峭的小路上。我终于明白,我的心一直就埋藏在这些最深最远的地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