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素履之往
工作以后,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吃素。
清晨,在窗前吃早餐。把香蕉切碎,放入玻璃杯,从冰箱中取出鲜牛奶,搅拌。旁边面包机叮铃铃一声响,一切准备就绪,美好的一天从唇边咬下的食物开始。
有时也在早餐过后喝茶,武夷山的正山小种,鹿谷的冻顶乌龙,入口清香,淡雅怡人。呷一口茶,让时间的舌苔只尝到此刻的味道,前尘往事不再记起,身心变得通透起来。
一直以来,我都向往平静而有规律的生活。曾和友人在台北的龟山岛静修,小岛上只有一座寺院,客船一日一个班次。短住两日,早睡早起,清扫庭阶,诵经礼佛,吹熄一豆晚灯。
夜里,月亮巨大,月光洒满厢房,边上的竹林传来细瘦叶子相互抚摸、敲落的声响。远处,海风一阵一阵扑来,融进自己的身体。宇宙万物在某个瞬间达成真正的平等,声息相连,密不可分。
如果一年四季都是夏天那样的温度,我会一直穿白T恤,即便有时参加重要活动,也会穿着去。喜欢偏薄一些的棉质面料,隐约瞧去,有一点透。不喜欢滑溜溜的弹力面料,所以逛街时很少会去运动品牌店挑衣服。好的衣着样式并非以奢华、花哨讨巧,看似简单,却非简陋,而是像白开水一样无味胜有味。
日常喜欢逛无印良品。里面无论服装还是日常小饰物都给人简约、朴素、舒适的感觉。床铺、被褥,色泽自然,质地天然,少有纷繁冗余的设计,这一切都如田中一光在为早期无印良品撰写的广告中所说:“饱食铁板烧与鹅肝后,忽而觉得,啊,茶泡饭真好吃,这就是无印良品的感觉。”
看日本电影或电视剧也有这种感觉,主角们的布衣、布包、衬衫、裙子、长裤、平底鞋都很朴素、干净。
我对《小森林》系列电影印象深刻。主人公市子厌倦了大都市的嘈杂喧嚣,重新回到了故乡的小山村,开始在大自然的一年四季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内心的灯火若是找到了适合它的夜晚,人就容易在这朴素的光源中安定下来,不再颠沛流离。
直到现在,我仍喜欢车马慢的生活,但也不排斥别人热闹的世界,常以一个局外人的姿态旁观。过年时,我坐在家中卧室看书写稿,客厅里围坐着来拜年的邻里亲戚,父母捧上水果糕点,打开电视,一阵嗡嗡的聊天声响,偶尔父亲也与他们喝起酒来,觥筹交错。我听着这份热闹,心里并不厌烦,反而觉得安稳,因为人类都在,我才能在众声喧哗中感知到自己身上的安静。
平日都有保持跟远方友人通信的习惯。用钢笔在信纸红色竖线之内将几日思绪写下,内心如风平的港口目送船只远行,不着急对方尽快复函。一个月也就写一封,有时直接用小毫写就,字迹拙劣,但享受的便是水墨间书写的恬淡之感。友人对我的字也已熟稔,毫不介意。
或许在许多人眼中,这种方式有些刻意,他们会觉得当下时代网络已连接着众人声息,人与人之间的联络方式异常便捷,何苦如此。
朴素的方式,看上去或许常常显得笨拙,但它们却维系着古往今来的声息,尤其在文化的传承上。不念古,我们便缺失了一面可以观照自我的镜子,无法在这个浮华而苍白的世间笃定前行。
我在宝岛读书时,常去台北的“故宫博物院”,看得最多的是里面珍藏的字画。喜欢明代李士达的《瑞莲图》,简单的构图,素淡的着墨,却仿佛隔着玻璃能闻到清雅的莲香。
池中的荷花、莲叶占幅三分之二,简繁、虚实控制得恰到好处。以墨画石,浓淡相晕,湖石玲珑变幻。画荷叶与叶柄,深茂交融。最迷人的是莲花,以白描法勾画,不着色,使莲更为素净。
留白是古人创作艺术作品时常用的手法。有些字画因为留白,呈现出了新的生命,这种生命常常需要借助观者的想象完成,韵味流深。所以观者要沉潜内心,才能望见艺术作品中的“别有洞天”。
每个人都应该用一颗素心去给自己的生命留白。不要追求太多的满跟精彩,它们带给你的多半是愁与虚无。
人生海海,素履之往。追求内心的简单、安稳与真实,这种舒服的感觉只有自己清楚。
多大的锅能煮出适合自己食量的面,多少的物品能将生活的空间利用得刚刚好,每个人都在逐渐与时间达成默契。
带一颗素心前行,我们将由衷体会到人是万物尺度这话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