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一 五言古诗

唐诗三百首 作者:曹文轩


卷一 五言古诗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人。武后长安二年(702)登进士第,授校书郎。官至中书令,监修国史。张九龄既是高级官员,又是重要诗人。他的诗委婉深秀,辞藻清丽,特别是晚年遭谗被贬时所作的《感遇》诗,寄兴讽喻,直接汉魏,朴素遒劲,语语本色,堪与陈子昂《感遇》诗媲美。有《张曲江集》。

感遇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③。

欣欣生此意④,自尔为佳节⑤。

谁知林栖者⑥,闻风坐相悦⑦。

草木有本心⑧,何求美人折。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⑨,自有岁寒心⑩。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香草美人以喻君子,这是中国文学中久远的传统。《唐诗三百首》中还有哪些诗是采用这种手法的呢?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是第一首诗的主旨句。

【注释】①感遇:有感于平生遭遇而抒发感想。②葳蕤:草叶纷披的样子。③皎洁:明净。④欣欣:草木繁盛而有生意。⑤佳节:美好的季节。⑥林栖者:

山林隐士。⑦闻风:闻到风传送来的芳香。⑧本心:本性,本质。⑨伊:语助词。⑩岁寒心:耐寒的本性。语本《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荐:进奉,陈献。阻重深:被阻隔在深远之地。循环:指命运好坏交替。“徒言”二句:《韩诗外传》载赵简子语:“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此处反用其意,言丹橘的命运不如桃李,实在不合理。

【点评】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由中书令贬荆州长史,《感遇》诗便是其在荆州时所作。诗共十二首,这里选其中两首。张九龄的《感遇》诗,篇篇借物抒怀,寄慨遥深。

第一首以兰桂为比,寄托以美德自励、不求人知的思想。前四句专写兰桂,“葳蕤”表现春兰迎春勃发的生机,“皎洁”点出秋桂清雅净洁的特征。正是它们的勃勃生机与清雅洁净才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后四句写人。“谁知”引出了“林栖者”的爱慕。“何求”一转,忽开新意。说它们自有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比喻贤者具有高尚的品质与志趣,并不是为了博取高名,求人赏识。这是对自身人格的坚守与肯定。

第二首歌咏丹橘,实是以橘喻人。屈原曾作《橘颂》,歌颂橘树“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特性,用来比喻自己的节操。张九龄也是托物言志,以橘自比。当时作者受到李林甫等人的排挤和打击,因而诗中“桃李”就是影射得势的小人。全诗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平淡浑成,雅丽清深。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安西都护府所辖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青年时代,漫游全国各地。天宝二年(743)因道士吴筠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为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在长安,大诗人贺知章一见,叹为“谪仙人”,后人又称“李谪仙”,并冠以“诗仙”之目。安史乱起,因参加李璘的幕府,被牵累而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病卒于当涂。李白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歌风格是多样化的,兼有王、孟、高、岑之长,有气象雄伟的长篇,也有恬静淡远的小诗,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豪放飘逸又是其多样风格中最主要的特征。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并且感情交厚。杜甫对他极为倾倒,誉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称:“才超一代者李也,体兼一代者杜也。”有《李太白全集》三十卷。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④。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⑤。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⑨。

【注释】①终南山:秦岭山峰之一,在陕西西安市南。斛斯山人:名未详。山人即山居之人,隐士。②却顾:回头观望。③翠微:远山的青色,此处代指山。④荆扉:柴门。⑤青萝:即女萝,又称松萝。地衣类植物。寄生于树木,体如丝状,呈淡绿色或灰白色。⑥憩:休息。⑦挥:饮酒。《礼记·曲礼》:“饮玉爵者弗挥。”注:“振去余酒曰挥。”⑧松风:乐府古琴曲有《风入松》,晋嵇康所作。⑨陶然:欢乐自得的样子。忘机:忘却计较或巧诈之心。指自甘恬淡,与世无争。

【点评】这首诗大约是天宝初年李白二入长安时所作。诗人在月夜到长安城南的终南山访问一位姓斛斯的隐士,并且和他一同饮酒,一同欣赏幽美的自然景色。在这种环境中,不觉机虑俱清,臻于化境。诗的前四句写山前山后路上的情景。以“暮”字领起,“山月”“苍苍”都与“暮”相关。接着四句写山上人家所见的景物。“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出了山居的野趣与山行的飘逸。“欢言得所憩”等六句是饮酒忘机的场面。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又是造访隐士的情况,显然是受了陶渊明诗的影响,诗中“陶然共忘机”虽运用了陶渊明诗“挥兹一觞,陶然自乐”的语意,但与陶诗风格不尽相同。陶诗平淡恬静,此诗则神情飞扬,清俊豪爽,虽然不像《蜀道难》那样豪情喷薄涌出,但仍然体现出了李白诗特有的气势。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①,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②,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③,相期邈云汉④。

连用“一”“独”“无”三个字眼,尤见诗人的孤寂之情。

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影子都邀来与自己共饮,可见诗人想象之奇。

“不”“徒”又否定了眼前的幻象。

想象中“三人”同饮共舞,月、影皆有情。

真诚地与“月”与“影”“永结”良友,遨游于“云汉”,有什么深意呢?

【注释】①不解:不懂,不知。②将:和。③无情游:忘却世俗交情的交往。因为月、影都是没有知觉情感的事物,而李白与之交游,故称无情游。④邈云汉:遥远的天空,这里指仙境。邈是遥远的意思。

【点评】李白《月下独酌》共四首,此为第一首。《李白诗集》缪本题下注有“长安”二字,知为李白在长安时所作。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月下独自饮酒的情景,表现出李白天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的胸襟。诗中着力描写的是我、月、影三者的感情,表现出月下独酌极幽静、极明洁的境界。诗的前四句依次写出月、影、人,前言“独酌”,后说“三人”,是一与多的比较,是有情人与无情物的对话。天上之月,杯中之影,独酌之人,相映而成三人。接着从月影上发议论,表达出“行乐须及春”的主题。末尾由行乐想到歌舞,从独酌想到醒与醉的情形,最后想象自己凌空成仙,达到了化境,但写法上仍紧扣“月下”。这首诗的诗眼在一“独”字,首句言“一壶酒”,即点出“独”,次句“独酌无相亲”,因为没有亲近之人共酌,故而“独酌”。又因独酌寂寞无侣,故而邀明月共酌。孙洙《唐诗三百首》旁批曰:“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覆推勘,愈形其独。”这种孤独也应该是李白在长安时抱负莫展、壮志难酬心境的表现。故而接下来就写及时行乐、幻化成仙、相期云汉的奇想,其孤独感相应地得到了消解,心境也就得到了升华。

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①。

【注释】①罗帏:丝织的帏帐。

【点评】这首诗写女子怀念戍守边塞的丈夫并表现她的忠贞。她处在秦地,而丈夫在燕地征戍,可谓天涯暌隔,而相思之情自然地将两地景物联系在了一起。燕地寒冷,草木像碧丝一样纤细;秦地温暖,柔桑已绿枝低垂。一句是悬想,一句是目睹,虚实结合。且“丝”谐音“思”,“枝”谐音“知”,相思相知的感情也表现出来了。“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仍从两地着笔,并用流水对,表现女主人公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的节操。最后二句用春风相比,表现其坚贞不渝的高尚情操。全诗缠绵悱恻,描摹思妇心理细致入微。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少小熟读儒家典籍,唐玄宗时曾两次应试落第,直至四十岁时献《三大礼赋》,玄宗命其待制集贤院。天宝十四年(755)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安史之乱起,杜甫陷于长安,肃宗即位灵武,杜甫奔向行在,于至德二年(757)五月为左拾遗。后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携家逃难于秦州,并辗转入蜀,乾元二年(759)冬抵成都。广德二年(764)春,由剑南节度使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765)离成都,次年至夔州。大历三年(768)出峡,流落湖南、湖北,大历五年(770)卒。杜甫诗思想深厚,境界广阔,即使抒写个人情怀,也紧密联系时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由盛转衰的时代,标志着唐诗发展的一大转折,故后世称其为“诗史”。在诗歌艺术上,又能兼综众长,尽备诸体,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有《杜工部集》。

题为“望岳”,全诗即着力突出一个“望”字,诗中无一“望”字,处处又都是望意,你能分析这首诗么?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造语警拔,气势恢宏,真乃千古传诵的警句。

望岳

岱宗夫如何②,齐鲁青未了③。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⑧,一览众山小⑨。

【注释】①望岳:泰山为东岳。作者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故称“望岳”。

②岱宗:旧谓泰山为四岳所宗,泰山别称岱,故名。③齐鲁:春秋时两个国家。

泰山之北古为齐国地,泰山之南古为鲁国地。在今山东境内。④造化:指大自然。

钟:聚集。神秀:神奇与秀美。⑤阴阳:山北为阴,山南为阳。割:划分。

⑥荡胸:荡涤心胸。⑦决眦:尽量睁大眼睛去看。决,裂开。眦,眼眶。⑧会当:

终当,应当。凌:登上。⑨“一览”句:语本《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点评】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在洛阳应试落第,漫游齐赵一带,这首诗即是其游泰山时所作。诗以设问领起,言泰山气象覆压齐鲁两地,厥大如何?接着又以“阴阳割昏晓”写其高峻。诗人眺望层层云雾,见飞鸟归处,心胸为之涤荡。最后展开想象,终当决意登上绝顶,俯视众山都在我脚下。本诗的佳处在于气势,诗由“望”字着眼,前四句极写泰山之雄伟磅礴,后四句突出泰山的广大深邃。由此也表现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和对自己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这是杜甫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②。今夕复何夕③,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⑦。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⑨。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⑩。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注释】①卫八处士:旧注以为卫宾,与杜甫、李白、高适等友善。八是其行第。处士指隐居不仕者。②参与商:二星名。参星在西方,商星在东方,一个升起,一个落下,日夜交替,出没各不相见。借以比喻人之永不相遇。③“今夕”句:语本《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邂逅。”表明是难忘的夜晚。④苍:灰白色。⑤“访旧”句:语出曹丕《与吴质书》。指寻访旧友,而旧友多半已经逝去。⑥热中肠:内心忧愁焦虑。⑦君子: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卫八处士。⑧怡然:喜悦的样子。父执:父亲的朋友。执指挚友,志同道合者。⑨罗:摆设,陈列。酒浆:指酒菜。⑩新炊:刚煮熟的饭。间:掺杂。觞:古代的酒杯。

故意:故旧情意,老交情。山岳:此处指华山。

【点评】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时杜甫在洛阳返华州途中。诗写在兵荒马乱中,老友久别重逢的喜悦和感慨,以及天明即将分别的惆怅。开头极言会面之艰难,以衬托出今日相会之极乐。接着写灯下相看之际,感思畴昔,对比当今,不禁情绪激动,感慨万千!感叹岁月如流、聚散如梦之际,又见儿女成行,不觉怡然而喜。最后想到明日远别,后会难期,世事难料,更觉茫然!全诗写一宿之情景,纯用白描,既绘声绘色,又平易自然。“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二句,以星辰喻亲友相会之难,就把交通困难、时局艰难的人生况味表现出来了,也将诗人对人生短暂、时光流逝的感慨融入其中了,很富哲理意味。这二句也是杜甫经历了复杂的人生历练后所抒发的感慨,故千百年来历久弥新。“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相见的艰难而此夕相见,就把人生聚合的感慨写了出来。这首诗是杜甫在乾元二年春天由洛阳回华州途中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延续了三年多,两京虽然收复,但时局仍然动荡,故老友这样的聚合,仍然是非常不易的。“少壮能几时”四句,承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焉知二十载”十四句,承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叙写眼前聚会的场景。这种场景在那战乱的年代是极为难得的,诗人与友人都饱经忧患,故而不但这样的场景极为难得,这样的情谊也更值得珍惜。无论从个人,还是从时代而言,都值得留恋和珍重。患难中见出真情,故而诗的意义也就超越了时代,具有了永久的理性启迪。最后二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又转承“人生不相见”二句,情感更显深沉。这首诗在表现深情和友情的同时,又透露出生命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因而反过来是对人生和生命的倍加珍惜。这样的诗歌,无疑是诗性与理性融合得非常好的篇章。

佳人

绝代有佳人①,幽居在空谷②。自云良家子③,零落依草木④。

关中昔丧乱⑤,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释】①绝代:绝世。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世”为代。绝世即冠绝当世之意。《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②幽居:隐居。③良家子:清白人家的子女。④零落:飘零沦落。依草木:指幽居深山之中。⑤关中: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因在函谷关、武关、散关、萧关四关之中,故称关中。昔丧乱:指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开始的安史之乱。⑥世情:世俗之情,人情。⑦转烛:烛光在风中转动不定,比喻世事变化无常。⑧美如玉:语本《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⑨合昏:即合欢,植物名。叶似槐叶,至晚时合,俗称夜合花、马缨花、绒花。古人常以合昏赠人,意谓可以消怨合好。⑩鸳鸯:一种水鸟,雌雄不分离。柏:四季常青之木,古人常用以比喻妇女坚贞不移的节操。翠袖:泛指衣衫。修竹:长竹。因竹有节,故常用以比喻女子高尚的节操。

【点评】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时杜甫弃官避乱秦州。诗的主旨,古代学者有两种看法,一是说别有寄托,将弃妇比作被贬逐的老臣,新人比作新进的少年。因为诗题“佳人”就是美貌而有才德的女子。古人诗中多以佳人比喻有才德的人。二是据实而赋,说天宝丧乱之时,可能有这样的佳人,恰巧被杜甫遇到,因此描绘了当时的情景。二说均有道理。就此诗本身而言,这是一首弃妇诗,首叙佳人在丧乱中所遭之不幸,次写佳人被丈夫遗弃的痛苦,末言佳人忠贞不渝的节操。从内容说,诗人将故事置于安史之乱的大背景下展开,反映了大动乱中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家庭关系,批判现实极为深刻。从艺术看,诗中多用对比、象征等手法,将传统的题材写得婉转有致,情意深长。无论是否有寄托,都不会影响这首诗深广的蕴意。

梦李白二首

死别已吞声①,生别常恻恻②。江南瘴疠地③,逐客无消息④。

故人入我梦⑤,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⑥,魂返关塞黑⑦。君今在罗网⑧,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⑨。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⑩。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释】①已:止。吞声:极度悲伤而哭不出声。②恻恻:悲痛的样子。③瘴疠地:指南方湿热,瘟疫流行地区。④逐客:被朝廷流放的人。这里指李白⑤故人:此处指李白。⑥枫林:指李白所在的南方。⑦关塞:指杜甫所在的秦陇一带。⑧罗网:本指捕鸟的工具,后以喻法网、世网、名利网等。⑨颜色:指李白的容貌。⑩蛟龙:传说中的水中动物,这里比喻欲置李白于死地的人。①“浮云”二句:语本《古诗十九首》:“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浮云飘荡不定,古人常以之比游子。这里是以浮云起兴,引出游子。游子指李白。告归:辞别。局促:匆忙不安,形容不忍离去的情态。③苦道:竭力说道。⑩冠盖:仕宦的冠服和车盖。这里指达官贵人。京华:京城。⑤斯人:指李白。憔悴:折磨困苦。⑩网恢恢:语本《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恢恢是宽广的意思。⑩累:指陷身法网。⑧“千秋”二句:语本阮籍《咏怀》诗:“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

【点评】《梦李白二首》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时杜甫流寓秦州。至德二年(757),李白曾被永王李璘罗致幕中。李璘兵败,李白被系浔阳狱。乾元元年(758)长流夜郎,二年春抵巫山,遇赦得释。时杜甫在秦州,不知李白已被赦的消息,因而忧思成梦,作此诗。诗中表现了对李白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第一首是初梦李白的情景。开头极写不见李白的悲思,以死别与生别相比较,极言生别之凄苦,造成了本诗感伤悲怆的气氛。接着开始写梦,一层层展开。不说梦见故人,而言故人入梦,情感由悲转喜;但又转过一问,怀疑故人不能入梦。然而诗人思念不已,分明觉得月光之下,李白憔悴的面容依稀可见。梦境写得逼真。最后表现对李白的关切。有感于世途险仄,步步宜慎,确是叮咛朋友之苦心。

第二首是连续几次梦见李白后的情景。开头用比兴手法,见浮云而念游子。“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虽语本《古诗十九首》“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但我们读此二句后,更会想到李白《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诗句,杜甫在这里也正是表现故人之情。中间主要描写李白的幻影,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的形象,憔悴潦倒之态,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最后在无限的感慨中对李白表示了深厚的同情,并作出了崇高的评价。

二首诗前篇写初梦,后篇写复梦;前篇以死别发端,后篇以身后结束;前篇写对李白当前处境的关注,后篇写对李白生平遭遇的同情。合之则首尾连贯,分之则独立成篇。

王维(701—761),原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寄籍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721)及进士第,释褐太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牵累,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为相,荐为右拾遗,历监察御史、给事中等职。安史之乱起,扈从玄宗不及,为叛军所获。至德二年(757)收复两京,陷贼官以六等定罪,降为太子中允。终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是唐代诗坛上差可与李、杜比美的大家,且诗书画兼长。他的诗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独创的风格,特别是山水田园诗,往往在宁静秀美的境界中,表现出一种平静的心境,把自然美与心境美融为一体,在中国诗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苏轼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是评价王维诗的至理名言。有《王右丞集》,清人赵殿成作笺注二十八卷,最为通行且完整详尽。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圣代无隐者②,英灵尽来归③。遂令东山客④,不得顾采薇⑤。

既至金门远⑥,孰云吾道非⑦。江淮度寒食⑧,京洛缝春衣⑨。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释】①綦毋潜:字孝通,荆南人。开元十四年(726)进士,曾官宜寿尉,后隐居。本书选其《春泛若耶溪》诗。落第:应试未中。②圣代:对当代的美称,谓政治清明的时代。③英灵:指贤能有才干的人。④东山客:《晋书·谢安传》:“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言谢安虽在朝廷,始终不忘退隐东山。⑤采薇:《史记·伯夷列传》:“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指隐居事。⑥金门:即金马门,因汉武帝时得大宛马,以铜铸像,立于署门,故称。汉朝征召优异之士皆令待诏于金马门。⑦吾道非:《孔子家语》卷五记载孔子困陈、蔡时,曰:“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自叹主张不能实行,中途受阻。⑧江淮:长江与淮水,是綦毋潜还乡所经之地。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或二日。⑨京洛:指洛阳。玄宗初为东京,故称京洛。⑩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同心:知己。《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违:离别。桂棹:桂木做的船桨,此处代指船。荆扉:柴门。“吾谋”句:指文章未被主考官采用。语本《左传》文公十三年:“子毋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知音:

知己。《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世因谓知己为知音。

【点评】这首诗是王维在长安送落第还乡的綦毋潜所作,表现了对綦毋潜的安慰之意。诗有叙事,有写景,有抒情,有感慨,有勉励,尽管为落第之人而作,但读之并不感到颓唐,而是使人振奋。全诗层次分明,又处处紧扣题目。在形式上无愧为唐诗的典范之作。但从总体上看,在《唐诗三百首》中,并不是很出色,大概是编者作为一种类型选入的。

送别

下马饮君酒①,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②。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十分发达的一类作品,比较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诗中的“白云”有什么丰富的意味呢?没有这后二句,语尽意尽,全诗就索然无味了,你赞同吗?

【注释】①饮君酒:请君饮酒。②南山:指终南山,又称南山。陲:边。

【点评】这首诗是王维送友人归山之作,流露了对友人的敬慕之意,由此可推知是王维在官场时思退隐之词。诗用设问法,首句叙事,次句提问,三、四句回答,五、六句写感慨,似又别有寄托。“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可与作者《终南别业》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相媲美,表现了诗人对退隐生活的向往,也是对污浊现实的决绝。旧注以为是送孟浩然归山之作,并无根据。

青溪

言入黄花川②,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③。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④,澄澄映葭苇⑤。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⑥。请留盘石上⑦,垂钓将已矣。

【注释】①青溪:在今陕西勉县东。②言:发语词,无义。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③趣途:行程。趣,同“趋”。④漾漾:水波动荡的样子。菱荇:菱角和荇菜。⑤澄澄:水静而清的样子。葭苇:芦苇。⑥澹:恬静,安定。

⑦盘石:大石。

【点评】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年(732)王维南游蜀时。诗的开头四句写由黄花川到青溪,山路崎岖难行。中间四句写山间景色,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堪称“诗中有画”之笔。五句写溪声,六句写溪边松色,七句写溪中菱荇,八句写溪边葭苇,句句切青溪,远近左右,写得有声有色。最后四句以咏叹作结,以青溪的淡泊衬托我心之安闲。“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大有终老溪边之意,表现了作者思慕隐逸的心境。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⑧。

【注释】①渭川:即渭水,源出甘肃渭源县,东南入陕西,于华阴县渭口入黄河。②斜阳:夕阳。墟落:村落,村庄。③穷巷:冷僻简陋的小巷。④荆扉:柴门。⑤雉雊:野鸡啼叫。⑥蚕眠:蚕蜕皮时卧而不食,状如睡眠,故谓蚕眠。⑦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⑧式微:《诗·邶风》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语,意谓归隐田园。

【点评】这首诗写田家闲逸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羡慕田家并思退隐之情。开头四句即写田家日暮的闲逸之景,接着叙述农事,写出农夫的闲暇,最后写当麦秀桑落之时,田夫相见,依依情深,作者因此羡归田之乐而怅世风之微。此诗大概作于李林甫当政之时,诗人进退维谷,故欲隐居田园以逃避浊世。诗风清新自然,恬静淡远。

西施咏

艳色天下重②,西施宁久微③。朝为越溪女④,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⑦,效颦安可希⑧。

【注释】①西施:春秋时越苎萝人。传说越人败于会稽,命范蠡求得美女西施,进于吴王夫差,吴王许和,越王灭吴后,西施归范蠡,从游五湖而去。②艳色:美色。③久微:长期处于低微的地位。④越溪:即若耶溪,在浙江绍兴市东南,相传为西施浣纱之处。⑤殊众:出众。⑥傅:即“敷”,涂抹的意思。⑦持谢:奉告,以理告诫。⑧效颦:相传西施病心而颦,其邻居中有一丑女,见而美之,归而捧心而颦其里,邻居都避开她。后因谓不善模仿、弄巧成拙为效颦。颦,皱眉。

【点评】西施是古代春秋时越国美女,传说她出身微贱,浣纱于越溪,后为越王勾践所得,为复国计,“饰以罗縠,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吴越春秋》卷五),三年学成后献于吴,深得吴王夫差宠爱。夫差从此沉湎酒色,政事废弛,复为越所灭。诗借西施遭遇为例,慨叹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开头四句叙述西施因艳色而不会久沉微贱。中间六句主要写其得到吴王的宠爱。“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二语,在写实中暗寓哲理,意蕴丰富。最后四句,推开一层,从反面着笔,言徒然效颦,只能更增其丑。全诗清新秀雅,意新理惬,一字一句,澄淡精致。前人谓此诗为存意托讽之作,或讽李林甫等娇宠之辈,或泛讽世情,都不无道理。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少时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赴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长史,招孟浩然为从事。后病疽而卒。孟浩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但他学习陶渊明,并形成了特有的冲淡风格,与王维诗融情入景、触景写物的清新风格不同。有《孟浩然集》。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②,隐者自怡悦③。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注释】①兰山:《文苑英华》《唐百家诗选》等都作“万山”,是。万山在襄阳西北十里。张五:即张,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初隐登封少室山,后应举,官至刑部员外郎。与王维、孟浩然往还甚密。②北山:即万山,因在襄阳西北,故称。③隐者:指作者自己。怡悦:悠然自得。④荠:荠菜。⑤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而又九日,故称重阳。

【点评】这首诗是登山怀友之作,开头化用晋人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句意,描述自己恬静的心情。我们可以想见孟浩然隐居习静,笑傲山云,只因登高怀人,心神飞越,直随飞鸟而没的情景。接着写因暮生愁,因境发兴,因村人过渡头,而怀故人不至,故触景生情。最后写对张五的怀念和企盼。“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境界高远清幽,代表孟诗风格。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⑤。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注释】①辛大:即辛谔,隐居于西山,后被征北上。孟浩然另有《西山寻辛谔》等诗。②山光:山上的日光。③散发:披散头发。古代男子平时束发,散发表示闲适自在,不受拘束。④开轩:开窗。卧闲敞:躺在宽广闲静的地方。⑤知音:知己。⑥故人:指辛大。⑦“中宵”句:指半夜梦到故人。语本司马相如《长门赋》:“忽寝寐而梦想兮,魂若君之在旁。”

【点评】这首诗题为怀辛大之作,主要写自己的隐居生活以及不眠之夜的南亭景色。前六句写夏夜纳凉的闲适生活与恬静的情趣。日光西落,凉月东升,此时暑退迎爽,作者在南亭散发抽簪,乘此凉夜开窗,卧高敞之处,甚为闲适。又当风送荷香,竹滴露响,更觉恬静。后四句写对故人的怀念。面对如此夜景,可惜不能与故人共赏。欲抚琴而无赏音之人,因兹生感,徒劳中夜之梦想。全诗语言平易,境界清幽。其中“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二句尤为著名。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②。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③。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释】①山房:此处指僧舍。丁大:丁凤,作者另有《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诗。②壑:山谷。倏:忽然。暝:昏暗。③清听:清越入耳。④樵人:打柴的人。⑤烟鸟:暮烟中的归鸟。⑥之子:此人,指丁大。⑦萝径:松萝蔓延的山路。

【点评】这首诗是寄宿山寺而期待友人之作。所期之人不至,而作者坐于烟萝之径,携琴听山水清音。前六句写山房附近的景物,夕阳度岭而下,山中众壑,忽已昏暝,徐见松间月上,凉气渐生,风声与泉声齐响,于清宵更是听之满耳,此时更觉山房是清凉幽静的境界。后二句是写等候丁大的情景,人归鸟宿,而所期之人不来,奈如此良夜何?诗人只好以孤琴候于萝径而已。由此我们当会想起左思《招隐诗》:“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孟诗则山水与丝竹兼而有之。

王昌龄(698—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士,补校书郎。迁汜水尉。后贬岭南,北还后又贬江宁丞,再贬龙标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时还乡,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是开元、天宝间杰出的诗人,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他的诗以边塞、宫怨、闺怨、送别之作成就较高。在形式上,以七绝擅长,清刚俊爽,深厚婉丽,堪与李白媲美。有《王昌龄诗集》。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②。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③。

荏苒几盈虚④,澄澄变今古⑤。美人清江畔⑥,是夜越吟苦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⑧。

【注释】①玩月:赏月。山阴:今浙江绍兴。崔少府:崔国辅,山阴人。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历官山阴尉、许昌令、集贤院学士、礼部员外郎等职。②帷:帘帐。③演漾:水波动荡的样子。④荏苒:时间的渐进、推移。盈虚:月圆为盈,月缺为虚。一盈虚为一月。⑤澄澄:月光清澈。⑥美人:自己所思慕的人。这里指崔少府。⑦越吟:战国时越人庄舄仕楚,曾唱越歌以寄托乡思。王粲《登楼赋》:“庄舄显而越吟。”⑧兰杜:兰花和杜若,都是香草名。

【点评】这首诗由赏月而想到离别的好友,又因见到月亮的阴晴圆缺,感到人生聚散的无常以及古今世事的变迁。前四句写玩月,地点在南斋,扣紧诗题。五、六句承上,因玩月而兴感。七、八句转入忆山阴崔少府。“是夜越吟苦”是推想崔少府也在山阴忆念自己,这是表达友情的更深一层手法。最后二句结合南斋越地,将二人的感情通过微风吹动兰杜的香气紧密联系起来。全诗因景抒情,由月生感,怀友之情,深沉真挚。

丘为,嘉兴(今浙江嘉兴)人。玄宗天宝二年(743)进士及第。官太子右庶子。丘为为人谦恭揖让,彬彬有礼,侍继母以孝闻于世。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与山水景色,在盛唐、中唐之交颇负盛名。

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①,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②,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⑦,何必待之子⑧。

【注释】①茅茨:茅草盖的房子。②扣关:敲门。③巾柴车:用幅巾覆盖柴车,指乘车出游。柴车,破旧简陋的车子。④差池:不齐的样子。这里指二人未能相见,尽管有你来我往,但错过了机会。⑤黾勉:踌躇的样子。仰止:仰望。《诗·小雅》:“高山仰止。”⑥契:惬意。⑦“兴尽”句:用《晋书·王徽之传》典:“尝居山阴,夜雪初霁……忽忆戴逵,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船,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反,何必见安道邪?’”⑧之子:此人,指隐者。

【点评】这是一首描述隐逸之趣的诗,前八句写隐者居处西山的幽静,以及寻访不遇的惆怅。第一句写隐者居处,第二句写西山,第三句写相寻,第四句写不遇。四句紧扣诗题。五、六句推想隐者去处,并从水陆两方面着笔。七、八句即写不见的惆怅。后八句是从山中幽绝之景中寻得雅趣,并悟出禅理。九、十句写景色的清新幽绝,十一、十二句写不遇后的自作宽解。最后四句是不遇后的感想。此外,“应是钓秋水”,用《庄子·秋水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之典。“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用晋王徽之雪夜访友事。这些都惟妙惟肖地展现了诗人任性旷达、潇洒飘逸的形象。

綦毋潜(692—约749),字孝通,荆南(今湖北荆州)人。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历校书郎、右拾遗、著作郎等职。后挂冠归隐江东别业。与著名文人高适、王维、王湾、王昌龄、张九龄、孟浩然、储光羲、李颀、韦应物等交往唱酬颇多。《全唐诗》收其诗一卷。

春泛若耶溪

幽意无断绝②,此去随所偶③。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⑦,愿为持竿叟。

【注释】①若耶溪:在浙江绍兴市东南若耶山下。②幽意:隐居之念。③偶:即二人相遇之意。④际夜:到夜间。壑:山谷。⑤南斗:星名。南斗六星,即斗宿。⑥潭烟:水汽。溶溶:烟云茂盛的样子。⑦生事:人事。弥漫:本为水盈满的意思,引申为无尽、充满。生事弥漫是说世事茫茫,没有止尽。

【点评】这首诗是即景生情之作。若耶溪在绍兴市东南若耶山下,水质清澈,照山倒影,窥之如画。诗人在一个幽静的春夜游览此处,在领略幽美的若耶溪景时,自然又萌生出人生渺茫之感。诗选择的时间是春晚,写景都以晚为线索,“晚风”“际夜”“南斗”“林月”都表现晚的景色。尽管是春天,但表现的并不是明媚,而是朦胧。由此景才容易生出感想,所以开头“幽意”二字是透露全诗主旨的关键所在,表达了诗人放任自适的意趣。“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是诗人的感慨,更是一种幽意,表现了他追慕隐逸的萧散生活,而且与诗中的幽静景色极为谐调,又切溪水。可见其遣词造句非常严密。

常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曾为盱眙尉,仕途颇不得意,遂放浪琴酒,往来于太白、紫阁诸峰。后寓鄂渚,招王昌龄等同隐。大约在安史之乱以后,失去官职,于是隐居作诗。其诗以兴象取胜,以幽深的笔意写孤介的情怀,开启了大历与晚唐诗风。时人殷璠评曰:“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属思既苦,词亦警绝。”(《河岳英灵集》卷上)《全唐诗》收其诗一卷。

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①。余亦谢时去②,西山鸾鹤群③。

【注释】①药院:种药的庭院。滋:逐渐生出。②谢时:辞去时俗的牵累。语本《列仙传》:“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③西山:武昌西的樊山。鸾鹤:鸾与鹤,传为仙人所乘。

【点评】这首诗首二句写隐居之地。“惟孤云”三字言隐者只以孤云为侣,以示其清高。三、四句写景,兼点出隐居之人。五、六句写夜景的清幽。七、八句是作者见王昌龄隐居所引起的感想,也就是王昌龄的隐居触动了作者退隐的念想,故自己也想隐居西山,与鸾鹤为伴。崔颢的名作《黄鹤楼》就是用仙人乘鹤的典故,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诗中“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二句,是以月寄情之笔,作者怀念故友,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借着“微月”的“清光”照耀着友人的隐居地,表现出对于友人的思念,这样在明净清空的意境中透露出来的思念,更加纯净动人。这样融景入情的诗句,受到历代诗评家的称赏。

岑参(716—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天宝三年(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入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任掌书记。又在封常清幕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安史之乱后,东归入朝任右补阙。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在我国西北地区生活时间较长,写下了不少记叙当时征战生活的诗。这些诗想象丰富,气势磅礴,充满了不畏艰苦的英雄气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有《岑嘉州集》。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②。登临出世界③,磴道盘虚空④。

突兀压神州⑤,峥嵘如鬼工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⑦。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⑧。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⑨。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注释】①高适、薛据:都是作者的友人。薛据,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人。开元十九年(731)进士,天宝六年(747)又中风雅古调科。十一年(752)任大理司直,仕终水部郎中。慈恩寺:唐高宗李治为纪念其母文德皇后所建,含有“慈母之恩”之意。浮图:佛塔。慈恩寺塔即今西安南郊大雁塔,是高宗永徽三年(652)僧玄奘所建。②“塔势”二句:语本《妙法莲花经》卷四:“尔时佛前有七宝塔……从地涌出,住在空中……高至四大王宫,三十三天。”耸,耸峙,高立。天宫,指天上的宫殿。③出世界:高出于人世的境界。④蹬道:塔上的石级或阁道。虚空:天空。⑤突兀:高耸突出的样子。神州:指中国。⑥峥嵘:指塔的高峻。鬼工:非人力所能建造。⑦七层:七级。慈恩塔原为五级,后渐损,长安元年(701)重建,增高为十层,后存七层。苍穹:苍天。⑧宫观:宫殿,寺庙。⑨苍然:灰白色。⑩五陵:长安附近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净理:清净的佛理。胜因:佛教用语,即善缘,好因缘。挂冠:辞官。据《后汉书·逸民传》:“时王莽杀其子宇,(时)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后因称辞官为挂冠。觉道:了悟佛家道理。即指佛理不生不灭,超然于死生治乱之外。

【点评】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一年(752)秋。此诗开头言塔之高,势如涌出,上耸天宫。登临者高出世界,出阁道而盘入虚空。峥嵘突兀,足以镇压神京,似非人力所造。写法是先从下望,再写登塔,是从下向上写。“四角碍白日”以下写登到顶上,从上临下之景。所见天形穹隆,其色苍苍。鸟飞虽高,窥之而在下;风从下过,俯听以足惊。从塔上远望,只见山势相连起伏,有波涛之状,似奔走而来朝。其间青槐夹道,宫观玲珑。又见秋色满关中,茫茫无际。最后四句写决意辞官之情。诗人因登上寺塔,顿觉感悟,表现出厌倦宦游、皈依佛教的情绪。全诗笔力纵逸,意境阔大。当时同登寺塔的诗人还有杜甫、高适、储光羲、薛据,他们各自作诗一首,现除薛据诗散佚外,其他三人诗歌都传于世。

元结(719—772),字次山,自称元子,鲁山(今河南鲁山)人。天宝十三年(754)登进士第。官至容管经略使。其诗多自抒胸臆、针砭时事之作,诗风简古,淳淡自然,不尚词华,不事雕饰。但过于质朴,缺乏文采与形象性。有《元次山集》。

贼退示官吏

癸卯岁①,西原贼入道州②,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③,不犯此州边鄙而退④,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⑤,日晏犹得眠。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⑥。

今来典斯郡⑦,山夷又纷然⑧。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⑨,岂不如贼焉。

今被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⑩。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注释】①癸卯岁:唐代宗广德元年(763)。②西原贼入道州:指广德元年(763)西原蛮占领道州一个多月事。事见《新唐书·元结传》。③永:指永州,治所在今湖南零陵,与道州相邻。邵:即邵州,今湖南邵阳市。《新唐书·南蛮传》:“(西原蛮)余众复围道州,刺史元结固守,不能下,进攻永州,陷邵州。”④边鄙:边境。⑤井税:古代井田制,方一里为一井,其田九百亩,中画井字,界为九区,九分而税其一。本诗井税是指唐代实行的按户口征收定额赋税的租庸调法。⑥亲戎旃:

亲身参加军事活动。指乾元二年(759)二月,作者奉命赴唐、邓等州招募义军事,以及上元元年(760)充荆南节度判官,次年领兵镇九江事。戎旃,军旗。⑦典斯郡:任道州刺史。⑧山夷:山区的少数民族,即诗中“西原贼”。⑨使臣:指朝廷差遣的租庸调使。将王命:奉皇帝之命。⑩时世贤:时人认为的贤能的官吏。委符节:弃官而去。委,丢弃。符节,古代朝廷及官府传达命令的凭证。刺船:撑船。将家:带着家属。

【点评】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时元结为道州刺史。这是一首叙事诗,开头叙述自己在山林的乐趣,中间叙述任道州刺史时,偏逢丧乱而保全道州的情形,后面叙述丧乱之后不该加重人民负担以及自己在矛盾的环境中清廉自守的事。虽是叙事诗,然前半直接叙事,后半兼带抒情,叙事明白,抒情直率。诗中揭露使臣征敛之残暴,甚于敌寇,用意深刻,心情沉痛。结尾处又反映了诗人作为一个贤明正直的官吏,思想上的矛盾与内心的苦闷。全诗风格清朗,言辞激切。

韦应物(约737—791),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安史之乱后,失职流落,折节读书。曾为左司郎中,又为苏州刺史,故世称“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性行高洁,诗如其人,闲澹简远有似陶潜,故世称“韦陶”。又与当时诗人刘长卿同工五言,人称“韦刘”。唐人白居易称“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与元九书》)。宋人苏轼称其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书黄子思诗集后》)。有《韦苏州集》。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兵卫森画戟②,燕寝凝清香③。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⑧。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方知大藩地,岂曰财富强。

【注释】①郡斋:刺史的官署。郡指苏州,时韦应物为苏州刺史。燕集:宴会。

②森画戟:画戟像森林般排列。画戟是官署的一种仪仗。③燕寝:私室。清香:室中所焚之香。④烦疴:烦恼热闷。疴本是疾病之意。⑤“理会”句:是说能够通达自然之理,就可以分辨是非。⑥“性达”句:人的天性能够达观,就可以遗忘一切形迹。⑦时禁:指时当夏天,应该禁食鲜鱼肥肉。⑧聆:听。金玉章:声音铿锵有如金玉一样的文章。这里指客人们的诗篇。⑨吴中:指苏州。⑩群彦:群英,指许多有才学的文士。汪洋:众多的意思。大藩:大都市。藩本是王侯封地,这里指大城市。

【点评】这首诗作于唐德宗贞元五年(789),韦应物时为苏州刺史。其时顾况贬饶州司户,途经苏州,作者郡斋宴集。诗写宴集的情况,并抒发感想。首二句点“郡斋”,次二句点“雨中”,五、六句点“诸文士”,“鲜肥”以下六句写“燕集”,处处紧扣诗题,最后转入议论。作者在吟咏燕集的同时,流露出对百姓尚未安康之愧,忧民之意融于字里行间。全诗开头叙事,接着抒情,再转入叙事,最后以议论归结,既层次井然,又富于变化。后来,白居易为苏州刺史,刻此诗于石,以示敬仰,可见其影响之大。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⑤。

【注释】①扬子:古津渡名,在今江苏江都南,有扬子桥,自古为江滨津要处。元大:名未详。校书:官名,即校书郎。②凄凄:悲伤的样子。亲爱:亲朋好友。③归棹:归舟。④广陵:即今扬州。⑤沿洄:顺流而下为沿,水流回旋为洄,这里比喻人世变幻,聚散无定。

【点评】韦应物于唐代宗大历八年(773)漫游广陵一带,次年北返。诗中有“归棹洛阳人”句,则此诗作于大历九年(774)自扬子渡起程北返时。前四句写初发,后四句写寄元大校书。“凄凄”二句即透露出惜别好友之情。“归棹”二句写诗人乘舟归洛时回望广陵,只听残余钟声从隐约的广陵树中传来,惜别之情从依稀可辨的画面中流露出来,情景交融,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最后四句由寄元大校书而生发感慨,有感于人世聚散,世事变幻,犹如水上之舟,来往无定。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②,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③。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①全椒山:即全椒县境内的神山。全椒县今属安徽省。②郡斋:这里指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③煮白石:葛洪《神仙传》卷二“白石生”条:“白石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至彭祖之时已二千余岁矣,不肯修升仙之道,但取于不死而已,不失人间之乐。”“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号曰‘白石生’。”此处形容道士孤寂落寞的修炼生活。

【点评】这首诗作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秋,时韦应物任滁州刺史。这首诗以清淡的笔触,塑造了作者与道士主、客两个人的气质。首句写自己,“郡斋”是自己所处之地。以后七句都是作者的遥想。“山中客”是指客人现在处于山中,而这位道士是作者郡斋的常客。三、四句写作者想到这位道士在山中砍柴与修炼。五、六句是作者对于道士的关心,想送一瓢酒到山中以安慰这位道士朋友。七、八句是作者欲寻道士而难觅行迹的失落之感,也透露出对于道士生活境界的向往与欣羡。这首诗的诗眼是“冷”字:首句既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由此想起山中道士在这样的气候中正在山底打柴,比郡斋更“冷”。这时,诗人对这位老友非常怀念,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进一步想,此时满山落叶,难寻行迹,故而留在心头的感受非常复杂,有寂寞、惆怅、疑虑、遐想、希望、失望、神往、仰慕等等。结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超妙自然,内涵极为丰富。

长安遇冯著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②。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③。

冥冥花正开④,飏飏燕新乳⑤。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⑥。

合用“采山”“买斧”两个典故,意谓冯著来长安是为了采铜铸钱,但却得到一片荆棘,还须买斧斫除。它的寓意是什么呢?

【注释】①冯著:大历四年(769)应李勉辟为岭南节度府录事。韦应物与冯著酬赠诗有多首。②灞陵:灞上,因汉文帝葬于此,故改名灞陵。地在长安之东。③采山:采伐山上的树木,有归隐山林之意。④冥冥:晦暗昏昧的样子。⑤飏飏:鸟飞的样子。⑥鬓丝:两鬓白发。

【点评】这首诗是韦应物在长安与友人冯著相遇之作。开头谓冯著一身烟雨,辛苦东来。接着说明冯著到长安来的目的,又表现出他欲隐山林之意。五、六句是写景之笔,时春花正开,乳燕新飞,又值晦暗昏昧的雨天,因而不由得生出最后两句的感慨,大有风景依旧、人事已非之叹。

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②,停舫临孤驿③。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④。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释】①次:止宿,停泊。盱眙县:即今江苏盱眙县。②逗:停留。淮镇:淮河边的市镇,盱眙县地处淮河南岸。③驿:即驿站,供邮人和官员旅宿的处所。④冥冥:昏暗的样子。⑤芦洲:芦苇丛生的水泽。⑥秦关:即关中。韦应物是长安人,忆秦关即思乡的意思。

【点评】这首诗作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时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由长安赴任,途经盱眙,当时遇风止宿,见四周萧瑟,引起客愁,故作此诗。全诗紧扣题目,“淮镇”切题“盱眙”,“日沉夕”点题“夕”字,“临孤驿”点题“次”字。“山郭暗”“芦洲白”写夕景,末尾二句独夜未眠,以见客愁之苦。诗以闲淡传神之笔,写淮上暮景与独夜旅况,格外动人。“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一写陆路,一写水路,笔法变化,且蕴藉有致。

东郊

吏舍局终年①,出郊旷清曙②。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⑤。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⑥。

【注释】①局:拘束。②旷清曙:早上的景色空旷清幽。旷,清远。曙,早上。③丛:灌木。憩:休息。④霭:云气,这里是滋润的意思。⑤遵:遵守。迹:

行迹。遽:急迫。⑥“终罢”二句:语本晋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点评】这首诗写春日郊游的情景,并由此兴起罢官归隐之念。诗写为吏情景仅开头一句,其后均写出郊之所见所感。“杨柳”句写近景,“青山”句写远景,“依丛”句写止,“缘涧”句写行,“微雨”句写见,“春鸠”句写闻,并点明春景。最后四句即景生情,表明慕陶的夙愿。“澹吾虑”三字,写快乐的情感恰到好处,而以“慕陶”结尾,进一步表现“澹吾虑”。全诗慕陶、效陶,颇近陶体。

送杨氏女

永日方戚戚②,出行复悠悠③。女子今有行④,大江溯轻舟⑤。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⑨。自小阙内训⑩,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注释】①杨氏女:韦应物的女儿,嫁于杨氏,故称。古代女子出嫁后从夫姓。②永日:整天。戚戚:悲愁的样子。③悠悠:遥远的意思。④女子有行:即出嫁。《诗·邶风·泉水》:“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⑤溯:逆流而上。⑥尔辈:你们。无恃:无母。《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后来诗文中以怙恃作为父母的代称。⑦慈柔:慈爱。⑧“幼为”句:作者自注:“幼女为杨氏所抚育。”⑨义往:按《礼》,女子二十而嫁,应该出门,不能再留。⑩内训:闺房内的教训,指对妇女的训诫教育。令门:好人家,是对其夫家的尊称。任:信任。恤:怜爱。尤:责备。资从:嫁妆。周:完备。容止:一举一动。容是容貌,止是动作。猷:法度,规矩。居闲:平日,在家闲居的时候。临感:临别时的伤感。缘:沿。缨:帽带。

【点评】这首诗作于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即唐德宗建中四年(783)至贞元元年(785)之间。当时长女嫁于杨氏,溯江西上,韦应物送她出嫁而作,说一些叮嘱训诫爱怜之语。韦应物于大历十二年(777)丧偶后,数年之间与二女相依为命,长女劳苦更多,故一旦远别,悲不自胜。全诗的主句是“尔辈苦无恃”,其他许多话都是从这句生发出来的。诗的前四句点出送嫁。“尔辈苦无恃”以下六句写两女自幼失恃,现在临别,更为伤感。而以“义往难复留”一笔收住。“自小阙内训”八句再申前说,复加叮咛训诫。“别离在今晨”六句,叙述送别之后伤感的情绪,最后归到幼女,以应上文“两别泣不休”。全诗悲戚之语,皆从肺腑中流出,至情至性,感人愈深。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故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十二年任秘书省校书郎,擢礼部员外郎。其时积极投身于政治改革,为永贞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卒于柳州刺史任。其诗兼备众体,内容较为广泛,风格丰富多彩。大多作于贬谪之后,抒写离乡去国的哀怨情怀,寓悲愤于景物之中,诗风幽峭明净,自成一家。苏轼称其“温丽深情”“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有《柳河东集》。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汲井漱寒齿②,清心拂尘服③。闲持贝叶书④,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⑤,妄迹世所逐⑥。遗言冀可冥⑦,缮性何由熟⑧。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注释】①诣:往,到。超师:名叫超的禅师,是永州的僧人。禅经:佛家的经典。②汲井:从井中取水。③拂尘服:本指拂去衣服上的尘土。佛教则有“六尘”之说。《净心诫观》卷下:“云何名尘,坌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此处兼而有之。④贝叶书:即佛经。印度从前没有纸,常用贝多树的叶子写经文,所以佛经也称贝叶经。⑤真源:真谛,最真实的道理。了:完全。⑥妄迹:迷信妄诞的事迹。逐:

追求。⑦遗言:指佛典,佛经中的遗言。冥:合契。⑧缮性:修身养性。

⑨道人:出家者可称道人,这里指超师。⑩膏沐:润发的油脂。此处说青松经雾露滋润后好像被人梳洗过一样。澹然:心地宁静。离言说:忘言,无话可说。

悟悦:悟前之非,悦今之是,故而感到满足。

【点评】这首诗作于永州,写作者在超禅师院读经事。一方面描绘禅院的清静可爱,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感想。前四句总说,写其读经之诚心。中四句写读经,感到世俗之人对佛经的本义毫不领悟,却去追求虚妄荒诞的事迹;佛家之遗言原也希望能够契合,但我对于修身养性的功夫不能达到成熟圆满的境界。最后六句是写庭院景物的幽静,致使心中冲淡清净,并由此领悟到佛道之乐而心满意足。全诗境界幽远,禅意浓郁,立意遣词,可谓曲尽其妙。

溪居

久为簪组束②,幸此南夷谪③。闲依农圃邻④,偶似山林客⑤。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⑥。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⑦。

【注释】①溪居:柳宗元在永州愚溪边的住所。柳宗元有《愚溪诗序》。②簪组:古代官服,代指做官。束:束缚。③南夷: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里指永州。④农圃:农田。⑤山林客:指隐士。⑥榜:本指摇船的工具,这里作行船解。⑦楚天:永州古属楚国,故言楚天。

【点评】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秋柳宗元迁居永州之初。从字面上看,诗写自幸得居闲适的佳境以及独往独来、无拘无束的情形。然柳宗元作诗往往在恬静幽闲的境界中寓悲愤之意,即如作者所言“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庸讵知吾之浩浩,非戚戚之大者乎”(《对贺者》)。本诗末句“长歌楚天碧”,正是此意。若作闲适诗读,就是食而不知其味了。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一称“清泠旷远”,颇切此诗境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