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第一
【题解】
《原道》篇在《文心雕龙》中,位居“文之枢纽”部分之首,专门论述“文”的本原问题,使之作为“言为文之用心”的理论基础,突出地表现了刘勰论文的最根本的观点和主张,可谓《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核心,向为文心学者所重。清儒纪晓岚曾给予很高评价:“自汉以来,论文者罕能及此。彦和以此发端,所见在六朝文士之上。”又说:“文以载道,明其当然,文原于道,明其本然。识其大而不逐其末,首揭文体之尊,所以截断众流。”
《原道》篇主要论及了三个问题:一、论述“文”是与“天地并生”的。宇宙万物皆有“文”,人亦有“文”,这乃是“自然之道”决定了的,或者说“文”即本原于“自然之道”。二、阐述人文产生之后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而归结为孔子“镕钧”的“六经”,乃是体现着“自然之道”的集大成之作,其影响巨大而深远。三、论述圣人之文的教化作用,强调“道之文”能够鼓动天下人心,“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以今人的观点来看,刘勰在《原道》篇中的上述论述,是有些混乱和矛盾的。一则,他把“无识之物”的“文”与“有识之器”的“文”,都说成是“自然之道”的表现,把自然界的物与具有社会性的人,以及它们各自的“形文”、“声文”、“情文”(为人文所特有)混为一谈,从而抹煞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存在与意识的界限。二则,他又把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与“河图”、“洛书”之类的迷信传说,都说成是“自然之道”或者是“神理”,扩大了它们的概念范围,这就又把“天地之文”、“人文”和“神理之文”混淆在一起,而无视其本质差异,表现了刘勰在其所论的问题上,存在着唯物与唯心的矛盾。鲁迅早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即曾指出“其说汗漫,不可审理”,一语道破了《原道》篇的破绽和局限。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撰《原道》一篇,有其独特贡献和积极意义:一是它在中国文化史上,首先创造性地专论“文”的起源问题,鲜明地提出了“文”源于“自然之道”的观点。与古今中外各家所谓的文学起源于模仿说、游戏说、魔法说、心灵表现说、劳动实践说相比较,它既是专门的、独特的,又是与各说相通相融的。二是它奠定了《文心雕龙》全书以论“为文之用心”为旨归的理论基础。在论述“文”源于“自然之道”这一基本观点的过程中,事实上已分别涉及文与自然、文与时代、文与人、文与质,以及文的教化作用等重要问题,它们贯穿全书并在各篇中得到发挥,起到了一动万随的统摄作用。三是它从根本上确立了矫正浮靡、讹滥文风的理论根据。
文心雕龙原道第一《原道》篇中疑点较多,困难较大,其中,对“文之为德也大矣”的内涵理解颇有歧异,《文心雕龙》研究中,各家对这句话作了多种不同的解释,关键在于一个“德”字。从“德”在《原道》篇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比较恰切的解释,则是“德”为“道”的运动表现形式,其中亦可包含“具体事物体现‘道’之意”。
另外,对“自然之道”的性质的理解问题。《原道》篇所论“自然之道”,就是《序志》篇中“本乎道”的“道”。“道”作为我国古代哲学范畴中的术语,从古至今,多有不同解释。在《文心雕龙》研究中,各家之说亦莫衷一是。仅就其性质而言,即有十余种不同的见解,如儒道说、佛道说、易道说、自然之道说、自然法则客观规律说、自然之道与儒道不矛盾说、客观唯心主义的抽象理念或绝对精神说、神秘的超自然存在说等等。应当说,这种现象是《文心雕龙》研究深入发展的表现,是文心学者们呕心沥血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但从思想方法、研究方法角度讲,似乎也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缺陷和不足。笔者以为,刘勰所谓的“道”既有唯物主义成分,又有唯心主义因素。他把“道”神秘化是为了给“道”、“圣”、“文”以至高无上的地位。
文之为德也大矣(1),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2),方圆体分(3),日月叠璧(4),以垂丽天之象(5);山川焕绮(6),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7)。仰观吐曜,俯察含章(8),高卑定位(9),故两仪既生矣(10)。惟人参之(11),性灵所钟(12),是谓三才(13)。为五行之秀气(14),实天地之心生(15)。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旁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16),虎豹以炳蔚凝姿(17);云霞雕色(18),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19),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20),调如竽瑟(21);泉石激韵,和若球锽(22)。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注释】
(1)文:在《文心雕龙》的不同篇章中,“文”具有不同的含义:一是指文字、文学、文章、文采;二是指学术、文化、文明;三是指一切事物的形状、色彩、纹理、声韵、节奏等。此处的“文”包括上述所有含义。德:有多种解释,此处按“事物的属性”和“道的形式表现”作解。大:多解为“广泛普遍”、“广大”、“重大”。此处按原文主旨和上下句意释为“深广”。
(2)玄黄:指天地的颜色,古人认为“天玄而地黄”。杂:混合,交错。
(3)方圆:指天地的形状,古人认为天圆而地方。《大戴礼记》中有“天道曰圆,地道曰方”之说。
(4)叠璧:《尚书·顾命》的《正义》里记载,太阳和月亮曾经一度像璧玉那样叠合起来。璧,正中有孔的圆形玉器。
(5)垂:悬挂,引申为显示、展现。
(6)焕绮:光彩华美,绮丽。
(7)道:其含义相当复杂,此处按其上下句意释为“大自然”。
(8)仰观吐曜(yào),俯察含章:仰望天空,日月星辰放射着熠耀的光芒,俯视大地,山岳河流蕴含着华美的文彩。曜,光明照耀。章,花纹,文采。
(9)高卑定位:指天与地的既定方位,《易·系辞上》中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之说。
(10)两仪:指天与地,《易·系辞上》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11)参:参伍,相配。
(12)钟:凝聚。
(13)三才:天、地、人三者的合称。
(14)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是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原素。
(15)天地之心:指作为“五行之秀气”的人。《礼记·礼运》载:“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
(16)藻绘:文饰彩绘,此处指龙凤鳞羽的光彩。
(17)炳蔚:光彩亮丽繁盛,此外指虎豹皮毛的斑斓。
(18)雕色:色彩的搭配、形成。
(19)贲(bì)华:开花。贲,文饰,装饰。华,花。
(20)籁(lài):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21)竽:吹奏乐器,其形如笙。瑟:弹奏乐器,其形似琴。
(22)球:玉磬。锽(huáng):钟声。
【译文】
“文”作为万物皆有的属性和形式表现,其渊源是多么深广啊,试想与天地一块产生的东西是什么呢?宇宙中有玄黄色彩的交错,天地间有方圆形体的不同,太阳和月亮像璧玉叠合在一起,显示出壮丽天体的形象;山岳和河流光彩绮丽,展现出锦绣大地的纹理:这都是“与天地并生”的大自然之“文”。仰望天空日月星辰放射着熠耀的光芒,俯视大地山岳河流蕴含着华美的文彩,宇宙的上下位置既经确定,天与地就因之而产生了。只有人可以与天地相参伍,因为它凝聚着天地的性灵,这就是所谓的天、地、人三才。人是五行之秀气的凝聚,实为天地之心而生。心灵产生了而语言得以确立,语言确立了而文采得以表现,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推广及万物,动物植物都有“文”。龙凤以其鳞羽的光彩来显示祥瑞,虎豹借其皮毛的斑斓而展现雄姿;云霞色彩的形成,比画家着染的还要美妙;草木花朵的绽开,不需要锦绣工匠的奇巧手艺。这都不是外加的修饰,而是自然形成的罢了。至如风吹林木发出声响,协调得像是吹竽弹瑟;泉水激石形成音韵,和谐得犹如击磬敲钟。所以说事物有了形体文采自然就形成了,声音发出来韵律也就随之而产生了。那些无意识的物类,都有丰郁的文彩,而有心灵的人,怎么能没有自己之“文”呢?
人文之元(1),肇自太极(2)。幽赞神明(3),《易》象惟先(4)。庖牺画其始(5),仲尼翼其终(6);而《乾》、《坤》两位(7),独制《文言》(8)。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9)!若乃《河图》孕乎八卦(10),《洛书》韫乎九畴(11),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12)?亦神理而已(13)。自鸟迹代绳(14),文字始炳。炎皞遗事(15),纪在《三坟》(16);而年世渺邈(17),声采靡追(18)。唐、虞文章(19),则焕乎为盛。元首载歌(20),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21),亦垂敷奏之风(22)。夏后氏兴(23),业峻鸿绩(24),九序惟歌(25),勋德弥缛(26)。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27),英华日新。文王患忧(28),《繇辞》炳曜(29);符采复隐(30),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31),振其徽烈(32),制诗缉颂(33),斧藻群言(34)。至夫子继圣(35),独秀前哲(36),镕钧六经(37),必金声而玉振(38);雕琢情性(39),组织辞令,木铎起而千里应(40),席珍流而万世响(41),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注释】
(1)人文:此处指文章,大体上相当于《情采》篇中说的“情文”,所谓“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元:初始。
(2)肇(zhào):开端,发端。太极:古人指天地混沌未分前的元气。《易·系辞上》载:“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3)幽赞:深刻阐明。神明:神奇奥妙的道理。
(4)《易》象:《易经》的卦象。《易》卦下总释的话叫卦辞,分释的话叫象辞。
(5)庖牺:即伏羲,与神农、黄帝并为传说中的“三皇”。《易·系辞下》说,庖牺“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6)仲尼:孔子(前551—前479)之字。翼:指孔子作《十翼》,以阐释《易经》,其中包括《彖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故称《十翼》。翼,辅佐之意。
(7)《乾》、《坤》两位:指《易经》中代表天与地的两卦。
(8)《文言》:指孔子在《十翼》中专门解释《乾》、《坤》两卦的篇章。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文谓文饰,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
(9)天地之心:此处指天地自然具有文采的本性。与上文“自然之道”义相通。
(10)《河图》:相传伏羲时有龙马从黄河里浮出献图,伏羲据以画了“八卦”。八卦:《易经》中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土、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基本图形,其名称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以两个为一组,错综配合,形成六十四卦。
(11)《洛书》:相传大禹治水时有神龟从洛水中浮出献书,大禹依之制订了《洪范》九畴。韫(yùn):蕴藏。九畴:九种治国大法。一曰五行,用以辨析物性;二曰五事,用于立身行事;三曰八政,用以安定民生;四曰五纪,用以观察天象,计时定岁;五曰皇极,为民之准则;六曰三德,用以治民;七曰稽疑,用以占卜吉凶;八曰庶征,测天时和税收;九曰五福,勉人为善,阻人为恶。
(12)尸:主宰。
(13)神理:神奇的天然之理。
(14)鸟迹代绳:指传说中黄帝的臣子仓颉仿照鸟兽形迹创造了文字,代替了此前的结绳记事。
(15)炎、皞(hào):指炎帝神农氏和太皞伏羲氏。
(16)《三坟》:孔安国《尚书传序》认为,记载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之书。
(17)渺邈(miǎo):久远,渺茫。
(18)靡追:无法追寻。
(19)唐、虞:指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唐尧和虞舜。
(20)元首载歌:《尚书·虞书》载,虞舜和臣子皋陶(yáo)曾作歌唱和。
(21)益、稷(jì):指虞舜的大臣伯益和后稷。陈谟:陈述计谋。谟,谋议。
(22)敷奏:臣下向帝王进言。
(23)夏后氏:指大禹。禹即帝位,国号夏后。
(24)业峻鸿绩:事业宏伟,功绩巨大。业、绩,功业,勋表。峻、鸿,宏伟,巨大。
(25)九序:指各项工作都井然有序。
(26)弥缛(rù):更加繁盛。
(27)《雅》、《颂》:即《诗经》中的《雅》、《颂》,产生于周代。所被:影响所及。
(28)文王患忧:指周文王姬昌为西伯时,曾被殷纣王拘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他在狱中为《易经》写繇辞。
(29)繇(zhòu)辞:《易经》中解释卦和爻的话。
(30)符采:玉石上的横纹,指文采。复隐:丰富而又含蓄。
(31)公旦:指周公姬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辅佐文王、武王、成王,曾平定三监之乱,为周王朝的建立及巩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传说他曾作《周官》(即《周礼》),是礼乐制度的倡导者及力行者。
(32)徽烈:美好的功业。徽,美好。烈,功业。
(33)制诗:相传《诗经》中有些作品是周公创作的,如《七月》、《鸱鸮》、《时迈》。缉:辑录。颂:指《周颂》。
(34)斧藻:斧,删正。藻,修饰,润色。群言:指各种典籍、各家之说。
(35)夫子:此处指孔子门下的学生对孔子的尊称。
(36)独秀:突出地超越。
(37)镕钧:喻指整理、修订。镕,制器的模具。钧,制陶的转轮。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典著作。
(38)金声而玉振:古代奏乐时,开始击钟,结束击磬,借以喻指孔子集历代圣贤著作之大成。金声,钟声。玉振,磬声。
(39)雕琢:陶冶,修炼。
(40)木铎:金属大铃,以木为其舌,系古代宣扬政教时的器具。此处喻指孔子所施的教化。
(41)席珍:指儒者在讲席上传布的道德学问。《礼记·儒行》载孔子之语:“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译文】
人类之文的起源,肇始于太极。深刻阐明其神秘微妙之理的,以《易经》的卦象为最先。伏羲画八卦图象是《易经》之始,孔子写了解说八卦的《十翼》则殿其后;而对其中的《乾》、《坤》两卦,还专门作了《文言》加以解释。语言之所以有文采,乃是天地之心性的表现啊!至于说《河图》中孕含着八卦,《洛书》中蕴藏着九畴,玉版上刻镂着真实的金色图形,绿简上书写着红色的华美文字,这都是谁来主宰制作的呢?不过也是自然的神理而已。自从仿照鸟兽的形迹创造出文字代替结绳记事之后,文字才开始发出光辉。炎帝神农氏和太皞伏羲氏遗留下来的事迹,记录在《三坟》之中;惟年代久远渺茫,已无法追寻那时的声韵文采了。唐尧、虞舜时代的文章,文采焕发兴盛起来。虞舜所作的歌,已开始吟咏自己的情志;伯益和后稷呈献计谋,也传留下敷陈进奏的风气。夏后氏大禹代而兴起,事业宏伟功绩巨大,各项工作都井然有序而受到歌颂,歌功颂德的文章日益繁缛。到了商代和周代,文采胜于质朴,在《雅》乐和《颂》歌影响下,英辞华采日益新颖。周文王受难被囚,写出了光华熠耀的《繇辞》;文采如同玉石上的花纹丰富而又含蓄,精妙的义理坚实而又深刻。加上周公多才多艺,发扬了周文王的美好功业,创作诗歌辑录《周颂》,删正并修饰了各种典籍的言辞。及至孔子承继圣人之业,特别突出地超过了前哲先贤,他编修六经,力求像“金声玉振”般的集大成;他陶冶性情,组织文辞,如同铃声振动而千里相应,又如同讲席上的珍品流布而万世传扬,真是描绘出了天地的光辉,给世人以启发和教育。
爰自风姓(1),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2),莫不原道心以敷章(3),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4),问数乎蓍龟(5);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6),弥纶彝宪(7),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涯(8),日用而不匮(9)。《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10)。”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注释】
(1)爰(yuán):于是。风姓:中国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传说中的伏羲氏就是风姓,此处指伏羲。
(2)素王:古代称有王者之德而无王位的人为“素王”,此处指孔子。
(3)道心:道的精义。
(4)取象:取法。
(5)数:此处指未来的命运。蓍(shī):草名,古代人用其梗占卜吉凶。龟:龟甲,古人在龟甲上钻孔烧烤,看其裂纹以卜吉凶。
(6)经纬:经线与纬线相织,喻指治理、管理。区宇:区域范围,指疆域、国家。
(7)弥纶:综合,编织,引申为完善之意。彝(yí)宪:常法。彝,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宪,法令,宪章。
(8)旁通:处处相通。
(9)匮(kuì):缺乏。
(10)存乎辞:语出《易·系辞上》。辞,原指卦辞、爻辞,此处则泛指一般文辞。
【译文】
于是从伏羲氏开始,直到孔子之时,玄圣创制各种典章,素王陈述各种训诰,没有不是追溯道的精义来铺陈文章,研求神奇的哲理来设置教化内容的;他们取法《河图》和《洛书》制成图象,用蓍草和龟甲来占问运命的吉凶;观察天体形象来穷究事物的变化,考察人间世事来完成教化;然后始能治理国家,完善各种法典条文,推动事业的发展,焕发出文辞义理的光辉。由此可知自然之道靠着圣人变成了文章,圣人则借助文章来阐明道的精义,它通达处处无边无涯,天天都用也不会匮乏。《周易》中说:“能够鼓舞、振动天下的,就存在于文辞之中。”文辞之所以能够鼓舞、振动天下,就因为它体现了自然之道。
赞曰(1):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玄圣,炳耀仁孝(2)。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3)。
【注释】
(1)赞曰:《文心雕龙》每篇结尾都有四句“赞”,用以概括说明全篇要义。本书各篇均译“赞曰”为“综括而言”。
(2)仁孝:泛指作为教化内容的理道。
(3)胥(xū):全都。
【译文】
综括而言:道的精义非常微妙,靠着这神奇的道理来设置教化。它既使伟大的圣人显示了光彩,又宣扬光大了仁义忠孝。龙马负《图》献出八卦的形体,神龟负《书》呈现九畴的治道。观察天体穷究变化之理,世人都要学习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