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壮烈跳崖,喋血太行

新华社烈士传 作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编


壮烈跳崖,喋血太行

1942年5月上旬的一天,黄君珏奉命赴麻田地区视察工作,她像往常一样与爱人王默磬道别,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为永诀。这时,敌寇以3万之师对太行山区八路军首脑机关所在地实行所谓“铁壁合围”,妄图将我军一举歼灭。敌人在麻田、偏城、黄泽关一带山地之间形成半径25里之重重包围,配合飞机多架,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篦梳式反复“清剿”。形势危急,报社成员只好化整为零,利用大山的掩护与敌人周旋。

黄君珏开始随报社下属的新华书店的同志一起行动。此后,敌人更加频繁地搜山,她率领部分女同志,穿插于敌人的缝隙间,在太行山区昼夜转战。

6月2日晨5时,她与10余名男女同志,隐蔽在辽县(今山西省左权县)庄子岭一带的山地间,不幸遭遇了上百名日伪军的搜山围攻。黄君珏与译电员王健、医生韩瑞三人所隐蔽的道士帽峰顶的山洞不幸被敌人发现,在敌众我寡的危急中,黄君珏沉着应战,从清晨到傍晚,整整一天敌人都没有能够接近洞口。夜幕即将降临时,敌人又一次逼近洞口,黄君珏立即拔出手枪连续射击,几个敌人应声倒地,其余四散而退,匍卧不敢前进。晚7时左右,敌人自后山登上山顶,点燃柴草在洞口焚烧,妄图用浓烟烈火烧死熏死他们,滚滚浓烟涌入洞里,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在弹尽援绝,无法突围的关口,黄君珏趁着敌人未注意的瞬间,一个箭步冲出洞口,纵身跳下悬崖,壮烈牺牲,时年仅30岁。

黄君珏牺牲的当晚,他的爱人王默磬就在对面50米外的一座山洞中隐蔽养伤。不久前,他奉命单枪只身援救身陷日寇重围的何云同志,何云同志不幸在战斗中殉国,他也身受重伤。当时他满脸是血,奄奄一息,敌人以为他已死在山上,后来他被勇敢的老乡发现,抬至一个山洞中隐蔽。黄君珏得知丈夫受伤后,还亲自派人为他送去草药,嘱咐他好好静养。在黄君珏牺牲之时,她的丈夫王默磬在对面50米的山洞里,听到了敌我双方交战的枪声,心痛欲裂地借着火光看到了这悲壮的一幕。但因自己重伤在身,势单力薄,根本无法前去营救。后来王默磬在写给岳父黄友郢的信中诉说了黄君珏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情况以及他强忍伤痛和悲痛去山下寻找妻子遗体时的情景,他这样写道:

夜九时,敌暂退,婿勉力裹伤蛇行,潜入敌围,爬行至该山,时皓月正明,寻到遗体,无血无伤,服装整齐,眉头稍锁,侧卧若熟睡,然已心胸不温矣。其时婿不知悲伤,不感创痛,跌坐呆凝,与君珏双手相握,不知所往,但觉君珏亦正握我手,渐握渐紧,至不可脱!迨山后枪声再起,始被惊觉,时正午夜,负遗体至适当地点,以手掘土,暂行掩埋。

他在信中谈到黄君珏为祖国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时写道:

吾岳有不朽之女儿,婿获贞烈之妻,概属民族无上之光荣。

黄君珏牺牲时,她的儿子还尚在襁褓之中,为纪念他的母亲,王默磬为他改名为黄继祐,希望他长大以后,继承母志,为国争光。

黄君珏等烈士英勇牺牲、以身殉国的事迹,使报社、分社的同志们深受感动,他们决心化悲痛为力量,把抗日敌后根据地的新闻工作坚持到底。在不久后报社举行的追悼会上,负责主持工作的副社长陈克寒同志号召全体同志学习烈士们“坚强的党性和不怕牺牲、临难不苟、视死如归的斗争意志和品格”,“用我们的武器——脑、笔、枪和工作来复仇!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战斗到最后一刻,工作到最后一刻!”

1942年“九一八”纪念日,八路军总部为黄君珏和在这次反“扫荡”中牺牲的左权、何云等烈士举行了公葬,召开了追悼大会。

11月4日,重庆《新华日报》上刊登了消息《新中国的女战士黄君珏喋血太行》一文,并且配发了短评《为祖国流血悼黄君珏女士殉国》,短评指出:“黄君珏女士的殉国,正如左权、何云等同志一样,发扬了我中华民族的正气,表现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英雄气概!中华民族有这样坚贞不屈英勇赴难的儿女,日本强盗永远征服不了中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