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书之研究背景与研究思路
事实上,扑朔迷离的诗人身世、异彩纷呈的寒山诗境、错综复杂的文学之旅、奇特瑰丽的“寒山现象”、起伏跌宕的文学景遇,无一不能成为重要的学术选题。然而,国内学界对于寒山和寒山诗的研究,至今仍主要限于语言、版本、内容、补遗等传统研究的维度;已有的比较研究与影响研究也多集中在中国文学的多元系统内部,即“纵向”研究的维度,而对于其“横向”影响的研究,若非停留于信息介绍与资料罗列的初始层面,即是囿于寒山诗在美国的译介和影响研究。同时,我们还注意到,鲜有学者从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视角,对寒山诗的数种外语译本进行过任何实质性的探讨;而对于“寒山现象”在经典建构与(翻译)文学史书写中的重大意义的研究,则几近空白。这些寒学研究的学术遗留问题,正是本书的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
本书旨在将寒山诗置于一个连贯的全球语境中进行系统研究。适当兼顾中国文学多元系统“纵向”研究的同时,将研究重心置于寒山诗的“横向”影响研究。进而探讨意义深远的“寒山现象”之形成与发展,及其对于翻译研究、旅行书写、经典建构及中国(翻译)文学史编撰的启示意义。
在文献考证的基础上,本书详细梳理了多种寒学研究的相关资料,旨在向读者揭示一个丰富多彩的寒山世界。在那里,既有一个充斥着浩瀚史料、诸种传说以及满目考证与假说、亦真亦幻的物质世界,更有令人叹绝的寒山诗国所折射出的绮丽多姿的诗人精神世界。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考察中西旅行书写的相关论述,同时在考察作为旅行喻词的“翻译”的基础上,提出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的相关概念及议题。第二章主要探讨诗人寒山及其所创作的寒山诗在主体文化规范之内的旅行与接受;并由此讨论主体文化和主体文学规范对于经典建构的制约与影响。第三章深度透视寒山和寒山诗的语际文学之旅;进而详细剖析多元文学系统中的寒山诗如何在译入语文化语境中脱颖而出并取得中心地位,以及由此带动的东西方寒学研究热潮。第四章在多元系统论和翻译文化学派所建构的理论框架之内,详尽探讨寒山诗在美国翻译文学中的经典建构历程。事实上,域外“寒山热”的冲击使得中国学术界重拾寒学研究的兴趣,中国文学史书写开始重新审视寒山和寒山诗的文学地位。第五章因此详述中国学界在西方“寒山热”冲击下的寒学研究现状,以及寒山诗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迄今在中国文学多元系统中的文学史书写与经典化概况及其政治、文化关涉。第六章为本书的结语部分。在总结各章的基础上,反思“寒山现象”对于翻译研究、经典建构以及文学史书写等方面的意义,继而提出寒山与寒山诗研究的新思路,同时反观理论的解释力。
当然,由于本选题所涉学科领域众多,如文学史、诗歌发展史、宗教史、语言学史、民俗史、一般精神史、文化史等多个领域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宗教学、语言学、比较文学、翻译学等学科门类,对于某些问题的探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