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首
(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著有《鲁迅全集》。
湘灵歌[1]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2]。
高丘[3]寂寞竦中夜,芳荃[4]零落无余春。
鼓完瑶瑟人不闻[5],太平成象[6]盈秋门[7]。
【注释】
[1]这首诗见于《鲁迅日记》1931年3月5日。湘灵即湖南湘水的神灵,系女神,这里实暗喻杨开慧烈士。
[2]彤:赤色。
[3]高丘:《离骚》有“哀高丘之无女”句。高丘,神山名,即阆风,神话中的山名,在昆仑山上,为众神所居之处。
[4]芳荃:芳草,比喻善美之人。
[5] 唐钱起《湘灵鼓瑟》有“曲终人不见”句,这里用其意。
[6]太平成象:成太平象。反讽国民党反动派自以为杀掉杨开慧,就以为“天下太平”了。
[7]秋门:李贺《自昌谷到洛后门》有“苍岑竦秋门”句,曾益注“洛阳有益秋门、千秋门”。这里借秋门指南京,讽刺南京当局自以为得计。
【说明】
鲁迅为何写这首诗,有两种不同说法:一是为毛泽东成功进行第一次反“围剿”而作;一是为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害所作。
我们赞成为杨开慧烈士而作,理由是:诗中三次提到的湘水在杨开慧牺牲的长沙附近,而距井冈山太遥远;湘灵本是女性神,喻指杨开慧更贴切。持反“围剿”说的周振甫认为:“用‘湘水’来指革命根据地”,用“湘灵”“指革命根据地人民的美好纯洁”,实在是太牵强了。
这首诗是鲁迅在白色恐怖下为牺牲的女烈士致悼念之意,又不能不用暗喻、反语,因而写得委婉隐晦,倘若抓住杨开慧遇难去理解,则显豁易懂。
鲁迅写这首诗三十年后,即杨开慧遇难三十年后,毛泽东又写了《七律·答友人》,说自己这首诗是写杨开慧的。
毛泽东肯定注意到鲁迅这首诗,并受到了启发。
【备考】
答友人 毛泽东(1961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