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秘鲁:谜样秘鲁

遇见,南美 作者:唐甜甜 著


秘鲁:谜样秘鲁

figure_0014_0002

太平洋沿岸的某一段,一个绚烂的印加帝国沿海洋而生。

生长过最为复杂的文明,也失落过最最迷幻的文化;曾经是雄霸南美大陆近5个世纪的帝王之都,即使是最强悍的印加武士和西班牙征服者也没能完全统治她;有着《夺宝奇兵》抑或《古墓丽影》里最为宏大和瑰丽的场景;在那儿,没有人知道哪儿是事实的开始,哪儿是神话的结束。如果说,南美大陆是个用谜铺成的大陆,那么,秘鲁一定是当之无愧的谜中之谜。

遥远的秘鲁,是消遣之地,亦是膜拜之地,最重要的,还是所有渴望探秘的人们的首选之地。可以和着传统的安第斯音乐翩然起舞,可以到天堂般的太平洋沙滩逐浪,乘着游艇到鸟岛观赏海狮,或者登顶失落之城马丘比丘,抑或驾一叶轻舟沿亚马孙河顺流而下……

真正来到的时候,我不得不相信,远在地球的那一边,竟然会有一个地方如此的似曾相识,仿佛在梦中曾经相遇一般。多雾、少雨,背山面洋的利马到处刻着印加文明的烙印,遗落的中国风、热情奔放的南美风情、麻辣的中国菜、酸酸辣辣的塞比切在这个的古老的城市里谜一样地相互交织着,心醉之后很容易让人爱上!即使时至今日,我还清晰地记得走出利马豪尔赫·查韦斯国际机场时的晕眩,那一刻,我的双脚似乎就已经牢牢地被套上了红舞鞋,游走下去的步伐再无法停下,只因为,“谜”一般的印加文化和“谜”一样的秘鲁。

在东西方谜样交融的城中穿梭

飞机正在缓缓降落,俯瞰大地,3月的利马如同生长在沙漠之上,没有显出丝毫的绿意,身上沾惹的阿姆斯特丹希普霍尔机场里令人垂涎欲滴的郁金香的味道,顿时被涌上的热浪猛烈地冲散开去,眼前晃动着的各色艳丽的衣裙一次又一次地提醒着我:已经到了南半球的夏季!这就是不刮风、不打雷、不下雨的无雨之城——利马。

接机的Dalia是个会用中文说“你好”的有着1/8华人血统的混血女孩。棕黑的皮肤,洁白的牙齿,长长的睫毛,凹陷的眼窝,模样极其标致。Dalia看上去显得似乎比我们更为兴奋,一路上热情地握着我的手,比比划划地和我说着她知道的所有关于中国的故事:长城,故宫,兵马俑,桂林山水。我问她:知道深圳吗?她迫不及待地点点头:“我知道,就在购物天堂香港的边上。”呵,竟然托了香港的福,“有一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来到利马市中心繁华地段的帕鲁罗街,老远就能看见街口耸立着的一座绿色玻璃瓦牌楼,楼体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李小龙的功夫照醒目地悬挂着,耳边循环播放着邓丽君的甜蜜缠绵的小曲儿。没错,这就是唐人街!

牌楼之下的两条步行街的路面明显被翻修过,小块小块极具东方味道的红色地砖的间隙里规则地镶嵌着十二生肖的图案,各色小商摊贩一路排开,上个世纪的石头凳子、售报亭、电话亭一个也不落,露天的集市里是一家连着一家很有中国风的商铺,“明月楼酒家”、“中国粮油批发公司”,中国的名字,中国的装潢。在国内有名头的苏州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红色罐装的王老吉、李锦记酱油、老干妈赫然摆放在柜台上,连儿时家喻户晓的铁盒子百雀羚竟也能在这儿找到!走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唐人街上,仿佛走进了广州的上下九路,邂逅的是阵阵中国风。

唐人街西行不足5分钟却恍然来到另一个世界,异域风情变得浓厚起来。铺排得很大的利马城沿海岸活生生地被一条高速路串联起来,贫民区与富人区相隔甚远地分居两头,光秃秃的斜坡上各色贫民窟摇摇欲坠,城郊Miraflores区的高档酒店、成荫的绿树下小巧别致的欧式房屋与欧美国家的豪华奢侈并无二样,豪华的大住宅拥有美丽的19世纪的阳台,耀眼惊人。

满大街奔跑的黄黄绿绿的、轰轰作响的甲壳虫汽车也许也该算是一道别样的风景。原来,这些古老的已显破落的老爷车已经沦为了出租车,有的甚至没了窗户,用花花绿绿的报纸简单地作为窗帘。探出头去,高速路的一侧浩瀚的太平洋惊人的辽阔,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堆积在海岸边,满是粗砾的沙滩上,男男女女裸露着,尽情地享受着日光浴,即使头发花白的老太太也依然毫无顾忌地身着令人惊艳的比基尼;黝黑健硕的中年男子或站或跪,“临危不乱”地卖弄着冲浪绝技……

黄昏,热气渐渐退去,慵懒的空气与不远处的海浪一起慢慢地涌动,Miraflores区的爱神公园与山下的太平洋安静相望,斑斓的马赛克贴砖与秘鲁人的热情奔放相得益彰。著名的情爱雕塑让人浮想联翩,雕塑下,无数的情侣正面对大海,或者无限柔情地窃窃私语,或者浪漫地缠绵拥吻。一年又一年,这个城市里繁华与破败谜一般地并存;一代又一代,东方与西方的血液谜一般地融合。

然而,这里其实是秘鲁。

figure_0016_0003
figure_0017_0004
figure_0017_0005
figure_0017_0006

INFORMATION

推荐住:Sheraton Lima Hotel,位于利马市中心,拥有400间客房,环境优美,服务设施齐全。

地址:Paseo de la Republica 170·Lima 1·Peru

电话:(5184)25-2330/25-2331/22-7691

网址:http://www.sheraton.com.pe/

价格:180美元左右,需提前预订。价格变化很大,取决于一周或一年中的具体时间。

满城尽带CHIFA

无数的人告诫我,到利马的第一餐一定要在CHIFA吃。

在秘鲁,所有的中餐馆统统被称作CHIFA,因为那是中文“吃饭”(chifan)的谐音!大约150年前,大批中国劳工进入秘鲁,送饭的华人用乡音高喊“吃饭!吃饭!”招呼大家就餐,久而久之,秘鲁人就把吃中餐叫作CHIFA,而汉语的“吃饭”(chifan)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收入了西班牙语的字典中。据说,首都利马林立着近4000家中餐厅。不必对着地图,没有GPS定位,即使是人生地不熟的外国人也能轻易找到CHIFA(中餐)。要知道,这个仅有2800万人口的国家中有20%的人口拥有华人的血统!

的确如此,即使是在唐人街之外,“吃饭”(chifan)这个词也很容易余音绕耳。

我望文生义地来到“龙凤CHIFA”。中式的装潢,中文的菜单,中国人的脸孔,这一切让人感觉不到这一刻是身在异国他乡。我忍不住叫了满桌子的川菜和粤式甜点,鲜香麻辣的水煮肉片、软糯Q滑肉质鲜嫩的白切鸡、娇嫩光滑的双皮奶地道得让人瞠目。“要不要‘老干妈’做佐料?”服务员端起一瓶“老干妈”朝我走来,“来上一勺吧!”绝非是广告,看来真是应了“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这句话。

figure_0018_0007
figure_0019_0008
figure_0019_0009

INFORMATION

推荐吃:CHIFA,川菜和粤菜在利马尤其盛行,龙凤CHIFA享誉全城。在遥远的异国,疲惫的旅途之后吃上一顿正宗的中餐,再惬意不过了。

永不封顶的CASA宅院

印加人巧夺天工的石匠工艺一直名声在外,我一直琢磨着要到利马老城看看现代秘鲁人的居所,要从东至西地把整个城市看个透彻。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反向而行回到了唐人街,不过这一次,这里是起点。

迈出西行的步伐,恍然间来到另一个世界,这里,城市的繁华与破败并存,渐渐的,似曾相识的利马城开始变得陌生、与东方无关,取而代之的却是浓浓的异域风情。也许,东方与西方的血液正是在这里开始交融的。

大名鼎鼎的Miraflores区是城中名媛和显赫家族的集结地。这里,高档酒店、成荫的绿树下小巧别致的欧式房屋与欧美国家的豪华奢侈并无两样,豪华的大住宅拥有美丽的19世纪的阳台,耀眼惊人。无需标识、无需门牌,也能充分地感受到深宅大院的豪门气息。只是,宅院中是否也有着嫁入豪门深似海的凄美故事?

figure_0020_0010
figure_0020_0011

对面那座与Miraflores遥遥相望的光秃秃的斜坡突然映入我的眼帘,拔地而起的那大片大片横七竖八的红色CASA(独栋的房子)更是谜一般地吸引着我,它们相视而立的静默如同爱神公园与山下的太平洋相望那般安静。穿越繁华的街区,顺着山头而上,成片的红房子近在眼前了,放眼望去却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景致:所有依坡而建的房子统统都是三四层楼的高度,五颜六色的外墙上不但没有精雕细琢的浮雕,有的甚至连外墙都完全没有粉刷,建造时使用的原砖完全裸露在外,顶楼上的房间像天井一样敞开着,大大小小锈迹斑驳的钢筋一条一条地往上蹿出,四方的墙壁参差不齐,似乎每一栋宅子都没有盖完,但却又完全没有收尾的迹象。这里是在建的等待封顶的新兴住宅区?或者根本就是成片的烂尾楼?

figure_0021_0012

我一步步地靠近它们,近些,再近些!我佯装问路,贸然地敲开了一座宅子的大门,一知半解的西班牙语实在帮了我大忙。身着传统的印加艳丽服饰的女主人牵着一个约莫十来岁的孩童为我开门,热情地告诉我要找的地方其实是在山下。女主人的言语表情,挂满了各色衣服的阳台,还有顶楼上支着小耳朵的天线,让我确信,这些危房一般的“烂尾楼”确实是人们正在居住的房子,只是我有些狐疑:为什么这里所有的房子全都是没有封顶的半成品?

接下来的几天,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开始向美丽的Dalia刨根问底儿。“一切源于秘鲁政府奇妙的房屋税!”原来,在秘鲁,政府拥有对私人住宅征收高额税赋的权力,但对于未完工的房屋征收的房屋税远远低于已完工的房屋,而房屋没有封顶或外墙未敷均可被视为“未完工房”。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规避税赋,精明的秘鲁人把房子建上二三层之后就不再封顶了。所以,除了有钱人会把自己住的别墅盖完之外,平民们通常就把自家的宅院盖成这样的“烂尾楼”,而且是——永不封顶!

悬崖边上的高空滑翔

figure_0022_0013

空中,是我!下面,是悬崖!这绝对是一次充满挑战和乐趣而且令人终生难忘的高空滑翔伞飞行体验,舞于蓝天、天人合一!

原本我的目的地是Miraflores区的爱神公园,只是自从在拐角偶遇这个大大的滑翔伞的那一刻起,我的双腿便如同灌了铅一般,再也挪不动了。这个最初源于阿尔卑斯山登山者的突发奇想,竟然如此的美妙和刺激,仅仅一具色彩斑斓的伞衣,居然就可以让人腾空而起,犹如多了一双天使的翅膀。起源于1984年的滑翔伞与传统的降落伞有几分相似,但却完全不同,它是一种飞行器,无需困于机壳中,也无需人工动力的牵引。大约在20年前,居住在阿尔卑斯山脚下沙木尼小镇的法国登山家利用一顶方形降落伞,从阿尔卑斯山上成功地飞降到山下。其他登山家纷纷效仿,将降落伞与滑翔翼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次次的改进,终于制造出了利用山坡地形起飞且能够在空中自由翱翔的滑翔伞。伴随着1984年法国登山家Roter Fillon从阿尔卑斯山勃朗峰上的成功飞出,滑翔伞名声大噪,迅速在世界各地冒险家的行列里风行起来,如今,全球滑翔伞爱好者已达数十万之多。

figure_0023_0014
figure_0023_0015

尽管如此,滑翔伞于我仍是一片空白。即使到现在,我依然认为铺伞和起伞也是要使出吃奶的气力的。准备起飞是在悬岩边上数百米高的山顶上,低头望去,海浪不时地拍打岸边的礁石,激起了朵朵浪花。还好,悬崖之下不是荒郊野外,而是一大片有人正在“日光浴”的海滩,即使落下去,也可算是艳福不浅。伞衣、伞绳、背带系统和操纵系统,看似简单的组合就是一个滑翔伞的全部。用特殊防裂尼龙布料制成的滑翔伞伞衣色泽鲜艳,我想是为了便于落下后被发现。在山顶平地的起飞场里,我按着示范现学现卖,先是铺伞、检查装备,既要确保伞衣的完整性、伞绳的连续性,又要确保操纵绳与套环安全地连接,一定要一丝不苟;接着是确认风向,“风对了,便能飞!”合适的风向和风速的变化显得尤其重要,我随时需要待命起飞,当风速符合飞行条件的时候,一声令下我就要立马果断起飞,由不得半点儿犹豫。不过,并不是每一次的标准动作都能带来一次成功的飞翔。前面的那位兄弟平稳起飞却突遇风向变化,庆幸的是一头栽入了美女如云的沙滩上。起飞和降落实在很讲究,还好,在教练的帮助下我终于速成了。这一刻,我是那么的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终于,可以快速而稳当地将伞拉起了,于是,我背着初级伞登上了十几米的小山丘上,开始试飞。

figure_0024_0016

真正的飞行却是在太平洋的悬崖边上,我想如果没有那么多双崇拜的眼睛盯着我,我一定不敢飞。1-2-3,一阵助跑,双脚便不由自主地腾空了。成功了!我瞬间从大地的怀中解脱,变成了一只鸟儿,我的下面是高山,是悬崖,是高速公路,是太平洋。

滑翔伞前组主提带左右各有一条控制绳,利用它可控制方向和转弯,向左向右、轻重缓急适时而定,只是一定要柔和缓慢,生拉硬拽只会适得其反。有点儿像驾驶,向左朝左向右朝右,要左转时,只需将左边的控制绳轻轻往下方拉,转至需要的方向再轻轻放回;要向右边转时,就将右边的控制绳轻轻拉下,直到转至你需要的方向时再轻轻放回。要降低飞行速度时,将控制绳往下拉至胸部位置,使尾缘下垂,以增加阻力来“刹车”。如果忽然间有点儿左右摇摆,也不必担心,按照钟摆原理,你是会自动保持平衡的。

我还沉浸在冲上云霄的自信中时,就要准备着陆了。面对风向,将控制绳拉至肩部,距离地面约1米时,缓缓地将两边的控制绳拉至腰部以下,便轻轻松松成功着陆了。

半个小时的飞行,我竟然没有遇到一点儿乱流,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该遗憾。

马丘比丘:寻找失落的印加之城

“我看见石砌的古老建筑物镶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间。激流自风雨侵蚀了几百年的城堡奔腾下泻……”似金字塔亦似长城,神秘而充满不可破解的未知!这里,石块垒着石块,时间连着时间。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这一刻,我知道,我终于到了马丘比丘之巅;而所有与马丘比丘有关的秘密仍将日复一日地留存在古老的石墙上、狭窄的古道间、宏伟的神殿里,还有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到秘鲁,不到马丘比丘,就如同到了埃及没看金字塔,如同到了北京没有登上长城。这一天清晨,天边刚刚发亮,我们便开始奔向这个高耸云霄的印加圣地:利马Lima——库斯科Cusco——马丘比丘古堡Machu Picchu。

越是渴望,仿佛就越发遥远。从利马到库斯科,不远,大约1.5小时的飞行时间,而当延续了数月的期望就要得以实现的那一刻,对于我,却变得如此的漫长。

库斯科古城依然保留着殖民地时期的建筑群。远处的圣多明戈教堂建在昔日雄伟的太阳神庙上,教堂的大门上雕刻着显眼的印第安人面貌的天使和圣徒,牢牢地记载着印加人的光荣与耻辱。库斯科是通往马丘比丘的大门,数十公里的高山铁路一路盘山过洞,曲曲折折,窗外乌鲁班巴河从身边奔腾而过,湍急的河水不时撞击着山体的巨石,激打出数米高的水花,峡谷锯齿状地爬上陡峭的山坡。海拔2400多米的山峦被热带丛林和腾起的薄雾紧紧地环绕着,辗转之后终于来到了山脊峭壁边高高在上的马丘比丘古堡,只是回头时却再也望不到来时的铁轨,只有远处皑皑的雪山;或浓或淡、或缠或绕的雾气为高山之巅的古城增加了欲欲而飞的气势。在这里,我不由得放慢了脚步,唯恐惊扰了高处的神灵。

figure_0025_0017

古堡几乎占满了整个山冈,四周环列的群山犹如天然的屏障,马丘比丘令人称奇地嵌入傍依大山的绝壁中。也许,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到达,马丘比丘总能唤起我们心底里的敬畏,它是印加人的最后避难所,亦是印加人的最后乐园。在世界遗产名录上,马丘比丘一直被冠以“历史避难所”的头衔。

若干年之前,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印加帝国就位于这座高高的安第斯山上,险峻的地势令马丘比丘平静地躲过了横扫新大陆的西班牙殖民者的侵扰,却也让后世的考古学家们难寻其踪迹。也许是对侵入者的一种惩罚,马丘比丘一直以沉默来面对世界。数百年之后的1911年,这个南美大陆谜底中最精彩的部分,这座半掩于安第斯山深处的城池偶然间被发现。

传统的印加风格的建筑安静地矗立在高岗上,神秘而圣洁,巨大的城墙、台阶、扶手与悬崖绝壁浑然一体。古城街道狭窄,宫殿、寺院、作坊、堡垒整齐有序,虽然只剩下残垣断壁,但当初兴盛时期的壮观风貌仍依稀可见。

印加人毫无疑问是天生的建筑大师,石头就是印加文明的骨骼。据说当年为建造这里,每天动用3万人次,历时80载。马丘比丘俨然一座空中城市,筑屋、拦田、铺路、设祭完全用石头。很明显,曾经有人像切奶酪一样切割过那些巨大的石块,磨光的形状规则的墙,美妙的接缝技巧,巨石间的砌合全然不用泥浆、砂浆,仅靠榫位相连却天衣无缝而又牢固无比,石块间严丝合缝,即使当今世界上最薄的刀片也无法插进。而其中最大的一块巨石足足重达15吨!如何将沉重的巨石搬到如此险峻的高山之上,且又闲情逸致地篆刻出绝美的花纹,并放置在恰当的位置?如何用原始的石镐完成这样的杰作?这些一直以来都是谜。

堡中300多间精美绝伦的用石头砌成的庙宇、屋舍错落有致,神庙区、军事区、墓园区、监狱区、农业区的划分缜密规整,一簇簇石质建筑、绿草如茵的院子、层层花园平台依次排列开来;陡峭的小道不时地蜿蜒穿过,通向传统的门楼。西部宗教区的小广场上,马蹄形的建筑里朝北树立的影壁丝毫不差地对应着北部的圣山,据说每年冬至、夏至的日影穿过太阳神庙的瞭望窗口之后,必定精准地落于庙堂的正中。有人说,这就是拴住太阳的地方。

figure_0027_0019

过于陡峭的坡壁上用石块拦起的层层梯田,恰到好处地随着起伏的地势或30°或90°规律地分布在城的周围,层层梯田宽度不过3米,最窄处甚至不足1米,当年的输水道至今仍流淌着清水,令人不得不感叹印加帝国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和巧妙的造田技术。要测算出这付出与收获的比例是否合理,实在困难。

踏着石块垒成的山路继续向前,午后的山路变得喧闹起来,各种肤色的游人渐渐多了起来。而在远久的印加帝国时代,这个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石方工程”的半圆形的庙宇里,仅仅有少数被挑选的人才被允许进入。当年能在此居住的除了祭司、高级官员、工匠和仆人,就是那些守护着太阳神的处女。若干年后从这里发掘出的173具骸骨中有150具是女性。有人说,印加帝国消逝的时候是神灵带走了所有的居民,也有人说是当年一场流行病夺去了所有居民的生命。不论如何,城堡中居民最后的命运成了千古之谜。谁是马丘比丘的建造者?印加人魂归何处?无人知晓。从头到尾,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印加人没有留下关于这座城堡以及这里消亡的丝毫记载。马丘比丘,似金字塔亦似长城,神秘而充满不可破解的未知,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技艺让当今的世人无论如何也琢磨不透。文化、年代、地域、意义如此迥然不同,却同样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壮观的遗迹,写下了传奇印记!它们所带来的震撼,也只有身临其境、亲眼所见才能深刻体会。

彩色的霞光中,古堡慢慢沉静。独拥古堡实在不算是一件好事情,午间的喧嚣与游人离去后的平静对比强烈,灰白的城墙伴随着消逝的空虚缓缓而来,有的只是淡淡的怀古的忧伤。仿佛所有古文明都逃脱不掉这样的劫难,兴亡与盛衰都是历史上必然经过的道路。若干年来,马丘比丘和环绕着它的种种传说集结成的问号始终挑战着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精力和耐心。消失的财富,建城的奥秘,离弃的居民,还有那一个个曾流传过的故事和歌谣,也只能随着历史的变迁,成为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

INFORMATION

推荐吃:库斯科是旅客集中地,网络茶座方便又便宜。别愁吃不惯当地食物,中国餐馆到处有,炒饭、炒面、云吞汤任你点。在餐馆用餐时经常会有穿着印加服装的小乐队三五成群地进来表演,奏起轻松悦耳的安第斯高原民间乐曲。

推荐住:Picoaga Cusco Hotel,位于库斯科的市中心德阿马斯块的核心,是由17世纪西班牙贵族Picoaga侯爵的府邸改建而成的4星级酒店,是有浓郁的殖民地风格的建筑。

地址:Santa Teresa 344 -Cusco-Perú

电话:(5184)25-2330 /25-2331/22-7691

网址:http://www.picoagahotel.com/

价格:标间180美元(含早餐)

推荐行:马丘比丘从黎明开放至黄昏,10:00~14:00是游人最多的时候。有效期为一天的门票价格,成人为23.5美元,必须提前在旅行社和阿瓜斯特联斯的售票处购买。不准携带大背包、手杖、食品或者水瓶进入。主大门前有免费存包处。

推荐购:艳丽的驼羊毛编织的流苏披肩,毛线披肩斗篷,石头手工艺品(如石头风铃)。

其他注意事项:马丘比丘为海拔超过2000米的高原地区,紫外线照射强烈,别忘记戴上墨镜、遮阳帽,要随身携带防晒指数较高的防晒油。

figure_0028_0020

驼羊书写秘鲁古老传奇

figure_0029_0021

高高的安第斯山上,古老的马丘比丘就这样平静地镶嵌在青翠的高山之巅。从印加古都库斯科到马丘比丘的高山铁路,火车曲曲折折地在海拔2400多米的山峦之间环绕与穿行,重重叠叠的丛林如同瀑布一般从天而降,仿佛一幕根本无法穿透的屏障。渐渐的,可以看到四射的阳光了,丝丝萦绕的雾气也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甜了。云开雾散的时候,古堡终于到了。

踏着满是青苔的石阶,拾级而下,步步惊心。唯恐惊扰了高处的神灵,只能屏住呼吸,放慢脚步。

大眼睛的国宝

古老的山,失落的印加城市,古城的残垣断壁依然整齐有序,乌鲁班巴河两岸的垂直峭壁与悬崖绝壁浑然一体。在这里,100个人会有100种想象,只是,每一个人都少不了惊叹,惊叹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石方工程”,惊叹这石方里不时就能邂逅的秘鲁国宝——驼羊。

长长的脖子,大大的眼睛,一身浓密光亮的绒毛,似骆驼又似羊。驼羊或者静静地卧在山丘上,有点儿孤独地凝望着古老的印加大地,或者淡定地紧随在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村人身后,亲密地闲庭信步。

驼羊在秘鲁的地位一直高高在上,国徽、国旗或者铁路的路标上,驼羊都赫然占有一席。即使在小小的印加商店里,驼羊的图案也随处可见。

对于印第安人来说,被誉为“安第斯山脉上走动的黄金”的驼羊全身是宝,它长寿,能驮运,肉可食且味鲜美,毛可制成高级的毛织物,皮可制革,脂肪可制蜡,晾干的粪便亦是极好的燃料。不过,正是这宝中之宝的身份,却给野生驼羊带来了几乎灭绝的厄运。不过,让秘鲁人骄傲的是,如今秘鲁还拥有超过世界总数一半的驼羊。

无所畏惧的驼羊

figure_0030_0022

喜欢栖息在高海拔高原上的驼羊,是南美四种骆驼形的动物中最有名的一种,它们靠高原上的伊丘草,顽强地生活在气候条件恶劣的安第斯高原上。在跋涉采食过程中,驼羊向来自律,从不过度采食。它们总是稳步游走,即使是在饥饿的状态下,也绝不采食植物的花穗、不啃树皮,更不会破坏最娇嫩的植被,只是苦着自己,以扩大采食范围来获得更多食物。

在秘鲁,驼羊是被牧养的。清晨,性情温驯、聪明伶俐的驼羊可是知道排队出发的,黄昏时又能成群结队地找到自己的家门。它们通常5~10只群聚在一块儿,每个群都由一只壮年雄驼羊作为头羊带领着,并且雌羊们一定生死钟情于它,即使头羊被敌害所伤,它们也并不逃跑,而是不离不弃地聚在头羊身边,用鼻子拱它,试图让它站起来一起走。驼羊毫无惧怕的勇敢更是让人惊叹:有时遇到狼,驼羊依然抬起头,仰首挺胸地、笔直地朝着狼走去,反而让狼变得束手无策,只好灰溜溜地走开。

从热带海岸到高寒山地,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驼羊。1000多年前,因为能吃苦而被誉为“能耐劳的贵族”的驼羊被驯化为南美居民的食物和运输工具,而今,受过训练的驼羊甚至能够在高尔夫球场充当球童,替打球的球手驮球杆!

被剪去的羊毛

每年的驼羊节,静寂祥和的古堡一定是整个秘鲁最神圣的祭祀之地;数百年来,驼羊剪毛一直是秘鲁印加人中流行的神圣而独特的仪式,他们以此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敬重,并在仪式中祈求上苍给予风调雨顺的美好生活;仪式的主持人一定要有足够的资格和资历,一定是被选举出来的当地威望最高、最有影响力的祭司。

“驼羊节”这一天,被用彩带装饰着的驼羊们先要来一场街头show,骄傲地漫步在街头,展示它们俊美的模样和秀美的身姿,之后才是神圣的剪羊毛仪式。

双手紧紧地握着彩色麻绳的牧羊人围成人墙,将驼羊群驱赶到以一个石制祭坛为中心的羊圈里。祭坛面对着大山点燃篝火,熊熊燃烧的火焰和生成的烟雾代表着来年的兴旺,身着盛装的巫师绕着驼羊群念念有词,诵读完一长串的土著语经文之后,果断割下在成群的驼羊中精心挑选的一对驼羊的耳朵,浓浓的鲜血顺着刀尖徐徐滴下。巫师一边用鲜血涂抹脸颊,时而把鲜花捧在手心对着苍天,一边喝着血酒,咀嚼着古老的古柯叶,时而嘴对着大地喃喃自语。每一个步骤都很纯熟、很坚毅,也很虔诚。礼毕,牧羊人开始剪羊毛,剪下的第一缕羊毛被族人的头领永久保存起来,以祈求驼羊世代繁衍生息,并且养育他们的子子孙孙。

仪式大约会持续两个多小时,即使路人也会被相邀着一同祈祷与分享。在缭绕的烟雾与热情的人群中,每一句祝愿、每一段呼吸、每一个心情都期待着神灵的庇佑。也许,印加的国宝就是这样格外被神灵眷顾的。

figure_0032_0023

INFORMATION

1.秘鲁大约有13万只驼羊,占世界总数的一半以上,主要放养在海拔4000米的潘帕草原上,它们已适应了恶劣的高原气候。其余的驼羊则分布在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和智利等其他南美国家。

2.当地人会举办“驼羊节”,每到这一天,用彩带装饰的驼羊走上街头,展示它们秀美的身姿。

纳斯卡曲线:千年无解的地线谜局

广阔荒芜的沙漠上,绵延数公里,上千条苍白的线条指向远方,看似沉默无言,却又扑朔迷离;与世隔绝的荒芜之中,分分秒秒地透露出无尽的智慧。14°41'S、75°07'W,这个定格的纳斯卡曲线(Nazca Lines)坐标里,真实地存着一个2000多年来无人能解的纳斯卡曲线谜局。

城中奇迹

还是从首都利马出发,顶着高照的艳阳奔驰在著名的泛美公路上,沿着太平洋一路南行。渐渐的,蓝天碧海的美景变得遥远起来,空气显得越发干燥,高高低低的土丘被浮尘自在地笼罩。当所有的绿野不见踪影的时候,纳斯卡就近了。

热浪一波又一波地持续升腾,炙热的空气似乎可以熔化掉一切,包括我们驾驶的汽车。沙漠里果然寸草不生,山脚下的沙漠平原,河床早已干涸。经过大约7小时的马不停蹄之后,我们终于抵达了纳斯卡小镇。也许,纳斯卡高原的如此贫瘠、与世隔绝正是纳斯卡曲线能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

figure_0033_0024
figure_0033_0025

周围还是最最干旱的沙漠,镇中却别有风情。中心广场周围的幕墙、高高低低的楼房、公共汽车站台,到处都是直线条和弧线条组合而成的纳斯卡的图纹装饰,仿佛处处都在提醒你:“这就是真实的纳斯卡小镇,‘世界十大谜团’之一的神秘的纳斯卡线条就位于此。”

尽管20世纪30年代之前,纳斯卡还如同秘鲁的任何一个小城一样默默无闻,但是,1939年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一切都改变了。那一天,美国人考索克夫妇在秘鲁南部的纳斯卡高原眺望,忽然发现绵延数公里的沙漠上有一片标记,上千条苍白的线条如同涂画在巨大而神秘的便笺上,肆无忌惮地发散到四面八方。那线条像机场跑道,又像太阳的光芒。“对于这些奇异的遗迹,我们心里涌起千百个疑问。突然,我们发现夕阳的降落位置几乎正好位于其中一条长线的尾端!过了一会儿,我们才想起那一天是6月22日,正是南半球的冬至,一年中最短的一天。”不经意之间,他们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天书——纳斯卡曲线!于是,世界上最大的平面艺术由此闻名于世,亦令接踵而来的探险家、考古学家陷入了无穷的困惑和争论之中。

空中惊叹

尽管身在纳斯卡小镇,但是要想亲眼一睹这世界上最神秘的纳斯卡曲线也并非轻松之事,因为纳斯卡线条实在过于巨大了,人在地面上根本无法识别。要目睹全貌、见证奇迹,空中俯瞰是唯一的选择。

机舱很窄,窄得只能容纳3~5人,所有的乘客只能站立着观景。“这是在乘坐拥挤的巴士吗?”似乎还没做好站着乘机的心理准备,飞机就在瞬间升空了。忐忑间下意识地拿出手机准备呼叫,才想起这是个没有信号的旅程。透过大大的窗户,从空中俯瞰这片荒原,巨大的纳斯卡曲线连绵数公里,如同画卷般铺展开来,遍布着的深褐色的褶皱仿佛科教片中的月球表面,我们好似已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沙漠地面上和相邻的山坡上,随意散布着数以百计、形状各异的图形。无数的直线和弧线组成奇怪的超大图形,或如细腰蜘蛛、蜂鸟、卷尾猴等飞禽走兽,让人感觉扑朔迷离,或如一个巨大的蜡烛台在虔诚地俯视着大地;更多的则是不等边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

飞机在高空急转,我还在担心刻画在沙漠上的画卷的线条是否会因为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而变得有些模糊难辨的时候,机师突然将飞机向左倾斜45度角。待到我刚刚镇定下来,依稀辨出地面上一系列描绘精美的图案之后,飞机又突然反向倾斜,为的是让另一侧的乘客看个清楚。30分钟的飞行,机师乐此不疲,反反复复、东倒西歪地进行特技表演,飞机或近或远地盘旋于没有信号的空中,游客们则惊叹于纳斯卡曲线的神奇。

figure_0035_0026

心中肃穆

石头无语,荒原无声。玛雅的智慧,印加的传奇,面对这谜一般的图组,除了心怀肃穆再无其他。这些在地面上看来仅仅是暗红色的砂砾上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径,其实个个都大有来头。

“从空中看下来,因为有两种颜色的石头,所以浅色的石头就成了‘线条’。”数以百计的科学家和考古爱好者对这些线条进行了多种解读,并通过各种途径整理出这些印在方圆数平方公里上的线条、准确的几何图形、巨大的鸟兽树木和人形图案的缩略图。

如果线条之说还算有理,那么,图像从何而来?古代的纳斯卡人又是如何设计、创造出这些巨大的直线、弧线以及动物图案的呢?纳斯卡曲线仿佛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心理学中用于解读人格的罗夏测验墨迹图。这些图形一直让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以及所有对美洲古文明着迷的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一些考古学家主张纳斯卡线条是古代纳斯卡人举行祭祀活动时的宗教路径,是印加古道;亦有解释说它是水利灌溉工程的遗迹;还有一种最有喜剧效果的说法——它是外星飞行器的着陆跑道。“从地面上看来,它们只不过是地表上一些被轻轻刮擦的痕迹:刮走地表数以千吨的黑色火山砾石,露出下面的黄色沙土而已。所有这样清理过的地面最深不过几英寸,土质松软的地面根本不足以承受飞行器的轮胎碾压。”德国女数学家玛利亚·赖歇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纳斯卡线条,她用寥寥数语推翻了“外星人理论”,“我担心太空人会陷进去拔不出来。”赖歇耗尽生命探索纳斯卡的秘密,终于找到了她所认为最合适的答案。尽管论证详细,但是她的论证并未得到普遍认可。直到20世纪80年代,赖歇临终前依然念念不忘纳斯卡的秘密。不过,这个身着简朴的棉质衣服、脚穿橡胶拖鞋、身材瘦削的女人已经成了秘鲁的英雄,纳斯卡镇以她的名字命名学校和街道,每年全镇都会为她庆祝生日。

谁是纳斯卡曲线的主人,谁创造了纳斯卡曲线,神秘的线条背后隐藏着什么……这些问题依旧无人能解。人类的探索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或许,所有的答案、所有的信号就在缓缓流淌的时光之间。

figure_0037_0027

INFORMATION

1.秘鲁首都利马至纳斯卡427公里,大约7小时车程。纳斯卡镇机场很小,专门供游客乘直升机观景。

2.乘机俯瞰纳斯卡曲线,最适合的飞行高度为700~900米,机票大约80美元,飞行时间30分钟。观赏完毕后可被颁发有飞行员签字和机场盖章的证书。如果嫌不过瘾,还可再次爬到专门为游客准备的铁塔上看纳斯卡曲线。

3.纳斯卡地处秘鲁南部沙漠,气候干旱炎热,需准备强力高效的户外防晒用品。

的的喀喀湖:2/5个圣湖中的托托拉

figure_0038_0028
figure_0038_0029

水神的女儿伊喀喀爱上青年水手的托,水神发现后大怒,将的托淹死。的托死后化为山丘,伊喀喀变成浩瀚的泪湖,印第安人将他俩的名字结合在一起,于是就有了圣湖——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多年之后,讲乌鲁斯语的小部落为逃避掠夺而逃离陆地,躲入盛产芦苇的“的的喀喀湖”中,他们终日择芦而居、择芦而生,于是有了神秘的浮岛(Islas de los Uros)和大名鼎鼎的“托托拉草船”。

的的喀喀湖,当地的华人亲热地称它为“弟弟哥哥”湖,这名字有点可爱,还有点温暖。

尽管的的喀喀湖只有五分之二在秘鲁境内,更多的部分位于玻利维亚境内,但却一直是秘鲁人最引以为傲的地方之一,因为在印加后裔心中,的的喀喀湖就是印加的诞生地,的的喀喀湖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秘鲁的又一胜地。

乘着摇摇晃晃的夜车,从库斯科到普诺(Puno)耗费了大半夜。清晨,令人目眩的阳光洒满了整个高原,平静的湖面闪烁着金光,地平线从眼前一直延伸到无穷远处,苍茫浩瀚中气吞山河的壮景仿佛在提醒着睡眼惺忪的我们:历史曾经就是由此开始的。

的确,这绝不是普通的湖!除了拥有美丽的传说和可爱的名字之外,它还是“南美洲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2000米以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它有着海拔3800米之上独特的稀薄却清新的空气,最近太阳本色的阳光和比天空更湛蓝的湖水。大片的芦苇倔强地挺立在烟波浩渺的湖面上,一望无际的香蒲丛中有纵横交错的水道,数十个大小不一的浮岛星星点点散落其中。

虽然有马达小艇,但似乎来到这里的人都更愿意乘坐“托托拉”草船去浮岛。2米多长的托托拉草船用成捆的干芦苇、香蒲编织而成,两头尖翘,犹如古埃及墓碑上所画的新月形草船,也像旧时的草鞋。船承载了4个人后,船夫显得有些吃力,但他们依然热情地向我述说着岛上关于婚嫁的风俗:“在这里,男女实行试婚制度,为期1~2年。两人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女方会喝一种饮料避孕。如果试婚满意,便可以申请结婚。无论新人是谁,全岛都会为他们举行三天三夜的狂欢派对作为见证,但两个当事人却必须如关禁闭般地待在房内对视三天,才算完成婚礼。两人一旦结婚便不得离婚,否则会被驱逐出岛,并且终生不得上岛。”是真是假?我不禁狐疑。不知怎么的,我忽然想起云南北部美丽的泸沽湖畔摩梭人走婚的习俗。

泛舟湖中,穿梭于水道,很快就上岛了。初涉浮岛,在松软的“地面”上走起路来会有些晕眩,好一会儿才能适应过来。天哪,原来“小岛”并非陆地,亦是用香蒲草捆扎而成的!我不由得担心我是否会沉没。岛上的人们仿佛住在水与天堂之间。设备齐全的学校、邮局和商店安然无恙地安扎其上已有若干年,芦苇浮岛为何终年不损、不沉?在我的心中有成百谜团!

figure_0039_0030

岛上随处可见正痴迷于织绒线的男人,我小心地求证着船夫所说的“岛规”。男人骄傲地摘下长绒线帽,告诉我这是千真万确的!并且一脸认真地叮嘱我:“岛上戴着红白两色帽子的是单身男人,而戴着单色红帽子的一定是已婚之人。切莫主动与单身男子说话,否则有表达爱慕之嫌!”My god!这个与我说话的正是戴着红白两色帽子的男人!身边,香蒲丛中觅食的野鸭因为受到我们的惊扰,忽然“咯咯咯”地叫着飞向远方,似乎在提醒我:不要惊讶,这就是神奇的秘鲁!

INFORMATION

交通:1.从库斯科汽车站乘坐专供普诺的的喀喀湖游览的“CRUZ DE SOL”公司的旅游长途夜车,次日清晨到达。

2.在普诺码头乘坐游船览湖、上岛,搭乘“托托拉”草船的费用为每人次10新索尔。

推荐购:芦苇和香蒲编制的“托托拉”草船模型、草帽。

figure_0041_0032

Paracas岛:天堂与地狱

figure_0042_0033

小鸟岛(Paracas岛)是每一个到秘鲁的人绝不会错过的地方;而从陆地到海岛,更令人翘首以待的莫过于乘坐飞驰的游艇在惊涛骇浪中乘风破浪了。

午后,安第斯高原的热气袭来,爱神雕塑与山下的太平洋安静相望,慵懒的空气与远处的海浪一起慢慢地涌动,浅浅的港湾上,一艘艘洁白的游艇静悄悄地停泊在水面上。无论是浪漫豪华的现代意大利游艇还是洋溢着浓厚古典贵族气息的英国游艇,无论高速快艇还是海钓游艇,无论是不足6米长的小艇还是超过10米的大艇,这里都一应俱全。偶有的几艘房艇显眼地泊在另一边,最大的那艘长40多尺,修长挺拔,十分阔绰;艇顶的露天平台上男男女女尽情享受着日光浴,或者无限柔情地窃窃私语,或者浪漫地缠绵拥吻,即使头发花白的老太太依然毫无顾忌地身着令人惊艳的比基尼。

乘风破浪,奔向天堂的方向

将游艇泊于岸边,平静地享受阳光,是安逸;而选定一艘游艇出发,与水浪亲密接触,驰骋到岸的那边去,邂逅幸运“鸟粪”,与鸟儿共舞,却是别样的风情。

繁华的港湾,各式的游艇“渐欲迷人眼”。我有点不知所措了,快刀斩乱麻般地迅速挑选了一艘航速最快的小艇,整点出发。黝黑的水手游刃有余地左右着方向盘,或倒挡或换挡,忽而减速、忽而加速。船似乎要飞起来了,船尾水花四溅,随着海浪的起伏高高低低颠簸着,疯狂的速度让我无法辨别方向,明明已直线坠入海中,忽而又被快速抛出海面、直冲云霄,天有多高,海有多深,我似乎已经能够丈量。天水一色,在翻腾咆哮的海洋中感受极速的快感和破浪的愉悦中,我开始有点适应这乘风破浪之势了。疾风扫过脸颊,很疼,却真实,这是极速的“地狱”。

“和一群专业水手在变幻莫测的大海上一起战斗过,这种感觉很奇特,能让人终生难忘。”驾驶台上显身手,风口浪尖竞风流!的确如此。累了,停下游艇,掏出鱼竿,享受垂钓的乐趣;乏了,穿上滑水板,又绝对让人精神抖擞。“滑水板浮力很大,一定要重量级的人才行!”水手忠言逆耳。体重不够级别的我就连完整地穿上滑水板都颇费工夫。整装待发之后,游艇开始加速。我俯卧着,双手紧紧握着板的两边和绳结,被拖曳着一般地在海面上滑行,不到40秒就败下阵来,单薄的我实在难以驾驭滑水板,整个人几乎是屁股朝上被抛了起来。不过,能驾驭的人其实也真是凤毛麟角。只要有足够的勇气,还可以自虐般地绑上降落伞,让随行游艇的飞艇牵引着玩跳伞,但我实在不敢再轻易尝试。

海面上浮起的泡泡越来越多,海鸟唧唧喳喳的叫声也越来越大。站在甲板上眺望,岛屿的轮廓渐渐清晰,几个散落的小小岛群围合成圈。据说,鸟岛上生活着600多万只海鸟,一种叫作帕里瓦纳的鸟为当地特有,是鸟岛的标志。

figure_0043_0034
figure_0043_0035

渐行渐近,邂逅神秘海岸

岛屿高处堪称鸟类的天堂。距离鸟岛渐行渐近,游艇开始减速,为的是不打扰这些鸟儿。瞭望远处海岛的坡地,一幅清晰无比的巨大的画映入眼帘,神奇的图案酷似纳斯卡曲线,形似烛台,又神似仙人掌。有人说,这是神灵留下的印记,也有人说,这是古时为航船导向的标志,还有人说这是外星人的画像,然而,这个数百年来依然清晰的图案究竟为何而画,至今依然是一个难解的谜。

静静地躺在游艇上仰望天空,为的是等待一场邂逅——飞翔的海鸟随时会“扔”下鸟粪,据说接到鸟粪的人当年就会走桃花运。看见往来飞去的成群大嘴鸟,我下意识地用手护着头上的帽子。遗憾的是,一直到离开,我依然没有被鸟粪击中!或许,今年,桃花运与我无缘。

黑压压、密密麻麻一大片,海狮、企鹅、海豹、海龟等规模壮观的动物群几乎覆盖着整个岛屿。海浪起起落落,一波接着一波,偶尔会发现海星、螃蟹、贝类、海豚。水鸟与企鹅不知在聊什么。礁石上不时可以看到可爱的海狮,它们懒散地躺在礁石上或较低处的岩石上,有的在晒太阳,有的在水中游水嬉戏。海狮、海豹低沉的吼叫声此起彼伏,与海鸟的鸣叫声相呼应,热闹得不得了。对于我们的到来,大胆的海狮毫无畏惧,无论我们如何贴近,都丝毫不会逃开、躲避,反而毫无戒备地游到游船附近探头探脑,最多只是大叫几声。穿上潜水服下海,戴上呼吸面罩潜入水中,在水中与海狮来一次亲密接触,实在诱人。

广阔的海面上,看似孤寂的岛屿,成千上万的鸟群给予我生命中不曾遇过的震撼!深深吸上一口气,大海的咸腥和鸟粪的微臭告诉我:所有扑面而来的混杂气息和眼前的所有景象都是真实的,所有的杂念都已逝去,纯真、友好随之而来——因为地狱过后是天堂。

INFORMATION

1.从利马市区乘坐出租车,大约30分钟达到鸟岛码头,便可挑选游艇出海。

2.游艇上提供晕船药,临行前需涂抹防晒指数较高的防晒油。

3.帕拉卡斯(Paracas)镇码头附近的几排商铺中有贝壳、海洋动物的牙齿和动物标本等旅游纪念品售卖,秘鲁特色的帕里瓦纳鸟的标本值得购买。

黄金博物馆:邂逅离奇的历史

17世纪的利马曾是个宗教狂热的城市,全市2万多人中有10%的人是修女、主教、教士和僧侣,正是从那时开始,利马就被称为“南美洲的罗马”。有人说:没去过秘鲁,就无法了解南美过去的辉煌,就无法体验南美的神秘。无论如何,利马是多彩而多元的,有点独特而又有点离奇。

多彩的西班牙式建筑与不失现代风味的高楼大厦并立在利马的老城区,民族的多元性让这个古老城市的建筑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格调。17世纪兴建的教堂依然保持着浓厚的西班牙风格,罗马式的拱门和石柱以及繁琐浮华的雕饰气派非凡,白银装饰的祭坛里安静地安置着西班牙殖民统治者的玻璃棺材,清晰地折射出印加人那段并不平静的历史。

圣马丁广场方方正正,高大的欧式建筑环绕在秘鲁之父圣马丁将军的铜像周围,总统府边上,戴着高耸的军帽、身着亮丽蓝色制服的军人荷枪实弹,略显笨拙的装甲车上赫然架着机枪;一对正在亲人的簇拥和祝福中交换戒指的新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与戒备森严的装甲车形成鲜明的对比。放眼望去,广场上阵容强大的擦皮鞋流动摊尤其吸引人,一个木制箱、一个折叠板凳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一个秘鲁索尔就可擦一双鞋。摊主满脸堆着的笑容显得那么的自信,或许,他们是在为有过擦鞋匠经历的平民总统托莱多而自豪,又或许,是托莱多使得“擦皮鞋”这个行业在秘鲁如此盛行。

也许有点不可思议,仅仅一个利马城,就有超过40座博物馆,而关于秘鲁历史的烙印就那么活生生地印刻在那些蕴含着浓厚古印加人神秘色彩的文物上!发掘于火山顶上的圣女冰尸是令人难忘的:即使500多年已经过去,尸体依然保存完好,如今它被放置在一个常年保持零下20℃的透明箱内。只有12岁的圣女有一幅典型的印第安人脸庞,右脸太阳穴上留有明显的伤痕,孤独地抱膝团坐。据说她曾是印加人供奉给火山神的圣女,被打死之前祭司给她服下了能让人神情恍惚的植物的毒汁,但她的脸上却平静得没有一丝惊恐。如此近的距离,谜一般的圣女,我,远不如她平静。

漫步利马街头,轻而易举就会遇到一座又一座的博物馆,它们五花八门却各具特色。宗教法庭陈列馆曾是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期间使用过250年的宗教法庭;建造于19世纪的共和国博物馆里详尽地陈列着殖民统治前后的珍贵绘画和手稿;南美洲最有趣的博物馆之一“人种学和考古学博物馆”陈列着西班牙殖民统治前后的文化、艺术类的珍贵文物;利马历史博物馆里的文物则诉说着秘鲁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者斗争的历史;利马美术馆里,各类考古标本、银制工艺品以及古代家具应有尽有……而最不能错过的还数大名鼎鼎的黄金博物馆。

这座位于利马市近郊的黄金博物馆,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私人博物馆之一,不论是黄金还是武器,从几百年前到近代西班牙殖民者留下的物什,这里都应有尽有。深藏于地下的数不尽的黄金藏品是令人惊艳的,一对用纯金制作的手掌,同真人的手完全相似;被敲破后用金箔来修补大洞的脑颅骨神奇得令人难以置信……相信吗?当年印加部落的巫医就掌握了用金箔修补破损颅骨的现代修颅术!顺着指示牌上行,地上那层藏馆俨然“兵家必争之地”,6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兵器、精雕细琢的刀剑和武器的把手毫无例外地被收藏着,看着一件件兵器,就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一个个人。除了中世纪的长矛厚盾、公元800年的中国古代玉制匕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枪支和面具、日本武士刀、阿拉伯弯刀以及各国军服、铠甲、马具,一个不落。比如马镫,相同的样式,即使只是花纹不同也会被一一展出。相信吗?这里居然还收藏着毛主席赠送的手杖式佩剑!我想,收藏如此细致,馆主一定是个执着的人。不论如何,怀着猎奇心理远道而来的我,在这里找到了想要的“猎物”。

INFORMATION

推荐行:黄金博物馆(Museo de Oro del Peru)

地址:Alonso de Molina 1100–Monterrico–Surco–Lima 33–Perú

网址:http://www.museoroperu.com.pe

开放时间:周一~周日10:30至18:00

其他:每年1月1日、5月1日、7月28日、12月25日闭馆,成人11美元,儿童半票,馆内提供英语、法语、德语及西班牙语的导游服务。

炭烤天竺鼠

figure_0047_0036

“在秘鲁,对你即将遇到的一切,都不必惊讶。”是的,短短数日,从失落的印加古城马丘比丘到安第斯山之巅的的的喀喀湖,从荒漠上的千古之谜纳斯卡曲线到天堂小鸟岛,从可爱的大眼睛国宝驼羊到五颜六色又时常出人意料的秘鲁美食……我的视听想象与感官体验一次又一次被毫无规律地颠覆着。

舌尖上的诱惑

疲惫地穿越了大半个地球,来到利马,自然是要好好犒劳一下自己的。毫无疑问,要完美地享用地道的秘鲁美食,一定要找一个地道的向导,肤色棕黑的土著印第安人胡安就是我们最明智的选择。

胡安大老远就冲着我们微笑,驾着破旧的甲壳虫汽车带着我们在利马老城中“哐嘡哐嘡”地游走,我真的愕然了。从不曾想到过,在远离中国数万公里的国度里,中餐馆竟然遍布利马街头,“CHIFA”(吃饭)已经成为中国餐厅的专用名词;也未曾想到过,沙县小吃、广式早茶、煲仔饭、水煮肉片……应有尽有。连日来,我被眼前的景象一次次地颠覆着!唐人街比中国更中国!

顶着烈日穿过了大约整个利马城,目的地终于到了:周五集市——一个只在周五开放的传统的印第安人市场。左转右转再前行50米之后,胡安在一个小摊贩边上停了下来,告诉我只有在这里才能吃到最正宗的秘鲁名菜——炭烧Cuy(天竺鼠)。我有点儿惊奇地望着眼前的景象:一个大大的烧烤炉子,钢叉从头至尾横穿着腌制过的、短短胖胖的天竺鼠身体,天竺鼠嘴朝上,四脚朝天。钢叉有节奏地在红红的炭火上翻动着,不时滴下的油滴吱吱作响、火花四射,散发出阵阵香味。已经烤制完成的天竺鼠要么一只只整齐地摆放在铁丝网上,要么被切成块状与西红柿、黄瓜、安第斯土豆一起烘焙,或者与被当地人称为choclo的加长加粗版的秘鲁玉米等配菜盛在一起放入大大的盘子里。

Cuy,是猪,是兔,还是鼠?还来不及辨别它的身份,我已经忍不住抓着一块试吃了,金黄油亮的外层肉焦黄发脆,内层肉绵软鲜嫩,气味清香扑鼻——秘鲁名菜果然名不虚传。如果仅仅用一个“外焦里嫩”来形容这道美食,一定是远远不够的。

总统的邀约

粗短的身体、大大的眼睛、短短的四肢,天竺鼠胖乎乎的样子憨厚可爱。虽然在动物学科的划分里它属于鼠类,但神似兔子的天竺鼠却比传统长相的鼠类招人喜爱,也更多了几分兔子的温顺。

在南美土著的民间文化中,天竺鼠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人们充饥、补充营养的食物,更被视为正式社交活动和宗教场所的重要交换礼品。即使今日,在许多印第安人部落里,天竺鼠依然被作为药物或者宗教仪式中巫医的祭品。巫医们把它们视为通灵的媒介,用它在病人的身体上摩擦,或者将其开膛破肚,取出其内脏用来检验治疗效果。

尽管炭烧天竺鼠的习俗主要集中在安第斯高原山区,但如今,在大多数的烤鸡店也能品尝到。按坊间的说法,天竺鼠的最佳享用方式是把整只拿起来,然后直接从骨头上把肉都啃下来。秘鲁人爱吃天竺鼠,最地道的一种吃法莫过于烤全鼠了,不去掉头、内脏、四肢,甚至爪子都要留着吃。经济大萧条时期,吃不起豪华大餐的秘鲁人索性将圣诞大餐的火鸡改成了天竺鼠。有数据显示,秘鲁人每年都要吃掉大约6500万只天竺鼠。

而今,饲养天竺鼠已经俨然成了秘鲁出口创汇的产业,天竺鼠被大量出口到秘鲁移民较多的国家,在美国、日本食品市场上的销量也在稳步上升。为了推广美食天竺鼠肉,秘鲁政府每年都预拨出专项资金来组织天竺鼠官方美食展,示范天竺鼠的不同烹调方式。为了研制适合不同国家口味、色香味俱全的天竺鼠大餐,秘鲁总统甚至向全球烹饪大师发出邀约,邀请他们到总统府来烹饪天竺鼠。此刻,除了作为佳肴,天竺鼠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酸酸辣辣塞比切

figure_0049_0037
figure_0049_0038

在秘鲁,即使不去CHIFA,也不必担心饮食不习惯。

小吃多,口味多,总有一款适合你。外来的与本土的交融、偶然的与必然的结合,形成了现今种类繁多的秘鲁烹调。如果非要把秘鲁菜系分清楚,则可以粗线条地用山与海的地域来划分。以利马为代表的沿海区喜好辣味,多以凉拌、清蒸和烧烤的鱼、海味、鸡和马铃薯作为主菜;以库斯科为代表的山区则偏爱甜味,以炖、烩、煎的牛羊肉和马铃薯为主食。

不过,酸辣是秘鲁人的偏好。比如大名鼎鼎的“塞比切”(ceviche),用酸橘汁腌海鲜,就是酸中有辣,辣中带酸。古代的秘鲁人不知道柠檬,但他们却知道其他一些酸味水果的果汁能提供充分的保鲜功能。出于鱼和肉的保鲜需要,秘鲁人把它们浸在果汁中。在演变的过程中,又加入了红洋葱、辣椒、咖喱和莴苣。

figure_0050_0039
figure_0050_0040

印加可乐:让可口可乐低下高傲的头

虽然可口可乐(Coca-Cola)风靡全球,但是在秘鲁,可口可乐却不得不在印加可乐(INCA KOLA)面前低下了高傲的头。

饭店餐馆,普通家庭的餐桌,城区的大卖场或者乡野小镇路边的小卖部,印加可乐永远摆放在最显眼的或者最前排的中心位置,其他的统统靠边站。用“遍地生长”来描述印加可乐或许还不够准确,用“无处不在”才更为确切——只要有秘鲁人的地方,就一定能看到印加可乐的影子。

“仅仅强烈的色彩就足以驱走门外汉”。黄灿灿的色泽,甜甜的味道里透着淡淡的菠萝香味儿,确实是汽水,但绝不是普通的汽水!因为在秘鲁人的心中,它是充满秘鲁味道的、深入人心的“国饮”。

不过,印加可乐的起源有点儿让人意外,颇有意思的是:秘鲁国饮的发明人却不是土生的秘鲁人。是否有点儿惊讶?印加可乐的发明人是英国移民何塞·罗宾逊·林德利(Lindley)和他的妻子。

1911年,在利马最古老和最传统的街区,林德利夫妇开了一家以自己的姓氏命名的小店,出售自家调配的饮料,但销量不是很多。之后的20年,勤奋的林德利开的小作坊小步快跑,将欧式的口味和理念植入拉美的口感,先后推出十多种不同口味的汽水。虽然慢慢初具规模,但依然苦于没有一个响当当的拳头产品能够在饮料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林德利依然没有放弃他的研发之路。他从印加土产的特殊植物中提取调味品,改良土著秘鲁人的“祖传秘方”,用一种类似于马鞭草的植物做成了这种饮料,利用本地出产的草药和其他调料搭配平衡碳酸成分,终于,一种黄颜色、略带菠萝味道的“黄金水”诞生了!甜甜的香味非常适合秘鲁人的口味。

1935年,恰逢利马建城400周年,精明的林德利希望抓住这一时机拓宽业务,于是,他将这种“黄金水”定位于“印加人的传统饮品”,取名“印加可乐”,恰到好处地利用了秘鲁人的民族自豪感,迎合了秘鲁人的民族感情,并且在商标上配以印加帝国国王的肖像,以“这里只有与众不同的印加可乐”(Inca Kola só lo hay una y no se parece a ninguna)作为宣传语。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配合着积极的广告攻势,瓶装印加可乐的销售量稳步增长,以低廉的价格,一点点占领了由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主导的市场,逐渐成为利马饮料市场的领导者。1970年,印加可乐达到了38%的市场占有率,超过其他所有的碳酸饮料;20世纪70年代末,“民族风味”和“秘鲁味道”把印加可乐推向高峰;20世纪80年代,印加可乐的销售额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的碳酸饮品。

有趣的是,在这场可乐争霸战中,遍布秘鲁各地的中餐馆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林德利首先把印加可乐铺入中餐市场,让其成为中餐馆里唯一有售的软饮料;随后,麦当劳也成功地让可口可乐公司接受在麦当劳餐厅销售印加可乐,印加可乐成为麦当劳里唯一售卖的其他种类的碳酸饮料,而秘鲁成为当时唯一的在麦当劳里能买到其他碳酸饮料的国家。

可口可乐尽管使出浑身解数,还是屡次败下阵来,始终未能扭转局势。无奈之下,只好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选择将印加可乐收入旗下,1997年,可口可乐买下了生产印加可乐的林德利公司50%的股份,两种可乐化敌为友。但是印加可乐仍保持着原有的名称,口味也没有改变。现在,印加可乐仍然是秘鲁碳酸饮料中的No.1,秘鲁成为南美大陆唯一一个没有被可口可乐完全占领的地方。如今,不仅在南美,即使北美和欧洲的部分地区也有印加可乐的专卖店。

Amigo,来上一罐INCA KOLA吧!

figure_0052_0041

跑到秘鲁

INFORMATION

申请签证指南

1.秘鲁签证分类

中国公民持外交、公务护照赴秘鲁可免办签证。

持普通护照的人员须办理签证,分为“短期”和“居留”签证。“短期”签证包括旅游(旅游签证不可延期,安第斯国家共同体国家的公民及其外国侨民除外)、商务签证等;“居留”签证如工作、学生、家庭团聚签证等须在秘鲁直接申请。

2.申请流程

申请、面谈(非全部)、认证签发、取证。

3.签证申请材料

(1)基本材料

可随团或个人办理旅游签,个人旅游签需提供有效期、邀请函、有效往返机票订单、最近3个月的银行存款状况证明、西班牙语无犯罪公证、国际健康证明书原件、国际病毒疫苗接种证书原件或其他需补充的材料。所需时间2~3周。

护照:有效期6个月以上的护照并且至少有两张签证空白页。

填写签证申请表(可直接在秘鲁共和国驻华大使馆网站http://www.embperuchi-na.com/下载《签证申请表格》)。

两张3.5cm×4.5cm白底彩色免冠证件照。

西班牙语无犯罪记录公证并认证(18周岁以上公民需提供无犯罪记录公证并认证,未成年人需要提供公证和其父母或者监护人同意其去留学的同意书)。

有效的往返机票或机票预订单。

红皮书和黄皮书(红皮书即国际旅行健康检查证明书,黄皮书即国际预防接种证书)。

签证官认为必要的其他任何材料,面试时需提供原件。

(2)个人旅游签证

适用于希望参观秘鲁并了解其文化、风土人情等的申请人,不适用于定居和从事营利活动的申请人。除了(1)中规定的基本材料外,还须提供:

①酒店订单或旅行行程单。

②能反映申请人经济情况的材料复印件,如最近3个月的银行存款状况证明、房产、汽车等。

(3)商务签证

适用于签订或者被授权签订商业合同、从事商务贸易的人士。

除了(1)中规定的基本材料外,还须提供:

①经过公证认证的由中方公司法人签署的派遣函原件,详细说明申请人将在秘鲁开展的活动、行程安排及停留时间,并且公司具备承担申请人行程费用的经济实力。

②公证认证中方公司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加盖公章的原件)。

③经过秘鲁外交部认证的秘鲁接待方法人签署的邀请函原件,需详细说明申请人将在秘鲁开展的活动、行程安排及停留时间。

④签证官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认为必要的其他材料(原件)。

(4)定居签证

移民、探亲/家庭团聚、工作、学习类定居签证,需要在秘鲁内政部移民归化局办理返签。持秘鲁内政部移民归化局颁发的签证批文原件及以相关文件到使馆办理。除了(1)中规定的基本材料外,还须提供:秘鲁内务部移民归化局颁发的签证批文原件,投资移民需提供在秘鲁移民局申请签证的资料的复印件。

工作签证需提供双方签订的合同原件(需经秘鲁外交部认证)、国内单位派出函原件、相关的经济状况证明。

学生签证需提供录取或注册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原件并经秘鲁外交部认证。

探亲签证需要提供亲属关系公证书并认证,同时须提供户口复印件(面签时出示原件)。

以上所有定居性质的签证,申请人必须同时附上所有提交给秘鲁内政部移民归化局的相同材料的复印件。

4.签证、认证信息

(1)签证信息

秘鲁驻华使领馆依据签证申请人的申请,通常签发1年多次往返、停留期为183天的入境签证。

凡经秘鲁前往第三国必须办理过境签证。办理过境签证需要提供旅行计划、联程机票预订单和目的国签证。

(2)认证时间

大约20个工作日,其中,中方5个工作日,秘方15个工作日。通常会提前。

(3)申请签证费用

旅游、商务签证费:210元。

figure_0054_0042

记者签证:免费。

短期工作签证费:230元。

过境签证费:90元。

5.使领馆信息

(1)秘鲁驻华大使馆,领区: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四川省

地址:北京三里屯工体北路三里屯外交办公楼1单元9层

邮编:100600

电话:8610-65323477/3719/2913分机27

传真:8610-65322846

签证受理:周一~周五9:00-13:00

电话咨询:周一~周五15:00-17:00

电子邮箱:seccionconsularbj@emba-peruchina.com.cn

网址:www.embperuchina.com

(2)秘鲁驻上海总领事馆,领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广东省、贵州省、海南省、湖南省、云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

地址:上海市南京西路1515号嘉里中心27楼2705室

电话:8621-52985900

电子邮箱:conperu@conpersh.com

网址:http://www.conpersh.com/index.htm

(3)秘鲁驻香港总领事馆,领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地址:香港干诺道中168-200号招商局大厦14楼1401室

电话:00-852-28682622

电子邮箱:peruhkmo@netvigator.com

网址:http://peruconsulate.org.hk/peruhkcn.htm

最新信息请注意查询秘鲁共和国驻华大使馆。

旅游信息

1.几句必备的日常用语

学会简单的西班牙日常口语会使你更受尊敬,也会使你的行程更便捷。

Hola 你好

Adiós 再见

Cuánto cuesta 多少钱

2.气候

利马深受太平洋寒流的影响,全年无雨。年平均气温仅15℃。一年之中仅有冬夏之分,12月~次年3月为夏季,4~11月为冬季,2月最热,8月最冷。6~8月为每年的旅游旺季。

3.货币

新索尔(Nuevo Soles),1美元≈3.23索尔,秘鲁国内接受Visa卡与Master卡。

4.国际长途电话区号

51

5.小费

服务费一般包含在饭馆或出租车的发票里,小费一般为总费用的10%。

6.时差

与北京时间相差13小时。

7.交通

内地没有直飞秘鲁的航线,可选择从香港出发的荷兰航空公司航班,在阿姆斯特丹转机。

8.其他

饭店不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如牙膏、牙刷、拖鞋等。

美食、文化与禁忌

1.几种一定不能错过的美食

秘鲁人尤其爱吃海味和肉食,他们的烹调方法独具特色,惯于用炭条把鹅卵石烤烫,然后放上肉、玉米、豆类烤制。

鲍鱼:纯天然野生的肉食性鲍鱼,全世界仅在秘鲁与智利的海岸线才能捕获得到,且价格便宜,石烤鲍鱼决不能错过。

Guinea pig:一种古印加人就开始吃的食物,在撒克塞门城堡(Saqsaywaman)遗迹还可以看到古印加人为感谢天竺鼠所做的石头。

Ceviche:秘鲁特色料理,即凉拌生海鲜,从照片里可看到大颗没完全爆开的玉米、番茄、洋葱盖在生鱼片、鱼子酱上面,基底的口味非常酸、呛。

Inca Kola:秘鲁人的国饮,一种黄颜色的汽水,有点菠萝香,味道甜甜的,没有任何一种饮料能超越它在秘鲁人心目中的地位。

古柯茶:一般情况下,当地旅馆会免费向游客提供古柯茶,这是一种用古柯叶泡制的茶水,能有效减轻初上高原所产生的不适反应,没有副作用,可放心饮用。

2.几件一定要知道的事情

1.驼羊:秘鲁拥有约13万只驼羊,占世界驼羊总数的一半。这种脖子长长、眼睛大大、绒毛光亮、像羊又像骆驼的动物,被誉为“安第斯山脉上走动的黄金”,更是秘鲁的国宝。驼羊毛流苏披肩和斗篷为印第安人的传统服装。2008年11月23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闭幕时,各成员国领导人正是身着此装合影的。

2.印加音乐:传统的安第斯音乐在整个秘鲁都能听到,最具代表性的吹奏乐器有克纳(quena)和桑波尼亚(zampona)。被称为pena的酒吧和夜总会是专门听安第斯音乐的地方。

3.印加长诗《奥扬泰》:古代秘鲁文学的代表作,15世纪被改编成戏剧。它记叙了古代印加王帕查库蒂时期民族英雄奥扬泰反抗专横强暴和追求纯真爱情的故事,后被传教士用拉丁文记载下来。

4.礼仪与禁忌:男人一般惯施拥抱礼,并互相拍肩拍背。女人相见时习惯施亲吻礼(亲吻对方的面颊),嘴里都不停地发出表示友好的啧啧声或说问候的话。男女间见面多握手。秘鲁人尤其忌讳星期五和乌鸦,他们认为遇其必会大难临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