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编 青少年时期

孙中山传(修订插图本) 作者:李凡 著


第一编 青少年时期

第一章 贫困之农家子

濒临祖国南海的珠江口外伶仃洋的西岸,北距广州72公里的地方,在峰峦起伏的槟榔山脚下,潺潺长流的兰溪河畔,有70多户毗连的房舍,这就是广东省香山县(1)的翠亨村。村西南,有一间四米宽、九米长的旧砖房。1866年11月12日晨(清同治五年农历十月初六寅时),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中国民主革命的奠基人、世界闻名的革命家、伟大的孙中山,在这里诞生了。

这一年是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侵入北京,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第六年。继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我国沿海各省,进而深入内地,领土又一次被割夺,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完全丧失了独立性。

这一年,又是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被曾国荃(曾国藩九弟)指挥的湘军攻陷后的第三年。太平军余部与捻军联合,在遵王赖文光(原太平军将领)、梁王张宗禹(捻军将领)率领下,仍在与清军作战。这年秋,他们在河南许州分东西两支,东捻军由赖文光率领进入山东,西捻军由张宗禹率领进入陕西。

孙中山诞生的第八天,即1866年11月19日,曾国藩因进攻捻军连败,奏请另简钦差大臣接办军务。12月7日,清政府命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命李鸿章为剿捻钦差大臣。

孙中山两岁时,即1868年1月,东捻军在扬州瓦窑铺战败,赖文光被俘就义;同年8月,西捻军在山东茌平县徒骇河战败,张宗禹投河自尽。至此,捻军全部失败。当月,清政府因李鸿章平捻有功,加太子太保,并授以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在此前后的10年中,南北各城乡居民为反抗外国侵略,捣毁焚烧教堂、打死打伤外国传教士的事件不断发生。这年,是同治七年,也是载淳生母那拉氏慈禧太后(因曾住西六宫的储秀宫也称西太后)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因曾住东六宫的钟粹宫也称东太后)垂帘听政的第七年。

孙中山乳名帝象,此名之由来,是因当时粤俗妇女多信神,其母杨氏因村庙中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简称北帝)而起的。先生自述称:“因我母向日奉关帝像,生平信佛,取号帝象者,望我将来像关帝耳。”(3)谱名德明。1875年9岁入学时,由塾师取名孙文。1883年17岁在香港拔萃书室读书时,取号日新,系取《大学》中“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义。(4)1886年20岁在香港中央书院上学时,由补习国文老师区凤墀按日新粤语谐音改号逸仙。(5)从1892年以后行医和1894年以后多年在国外进行革命活动中,他在与外国人交往时常用“孙逸仙”这个名字,故欧美国家沿称至今。1896年30岁时,即广州起义失败后的第二年流亡到英国,到伦敦清驻英使馆宣传革命,时自称陈载之。(6)1897年31岁,孙中山在日本东京与日本追随者平山周访友归途中,在银座的“对鹤馆”旅店投宿时,店掌柜请署名,平山周执笔代书“中山”,先生接笔加了“樵”字,化名中山樵,先生自述“是中国山樵之意也”。(7)革命党人和日本友人皆以中山称之。而革命党人章士钊贸然以“中山”二字缀于孙字之下,以孙中山称谓,“始也广众话言,既而连章记载”(8),章虽然受到革命党人指责,但因符合中国姓前名后三字的习惯,于是一呼百起,“孙中山”这个名字便公开称用起来,从此成为当时和以后人们对他的尊称,他自己从未用过这个名字,只署过中山。因中山之名已为众人所知,失去秘称作用,以后又易新名。平山周据日本维新志士、著名医生高野长英之名给他改名为高野长雄。

在此前后,进行革命活动时,根据所在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意向,曾化名:陈文、杜嘉诺、高达生、林行仙、兴公、中山二郎、张宣、吴仲、山月、肃大江、武公、逸人、高野方、无恙生、东山、艾斯高野等。

发表文章用名,也是变换多样,有:南洋一学生、南洋小学生、广东香山来、杞忧公子、洪大哥、翠溪、中原逐鹿士等。孙中山的名、字、号和化名、笔名,多达30余个,反映了孙中山在组织、发动、宣传革命活动中的艰辛历程。辛亥革命后在国内的宣言、著述、函件、电文以及革命烈士写的挽联等都署名孙文,与外国政府和友人书文信件有时署名孙文,有时署名孙逸仙。清政府及其爪牙把他喻为洪水猛兽和罪人,在通缉谕文或奏章中把孙文写成孙汶。前清时,凡是犯罪者,人名都加三点水旁,把“孙文”写成“孙汶”,无非妄图在人民中诟毁歪曲孙中山的形象。而孙文、孙逸仙、孙中山这些名字却更激励着学生、教师、士兵等各阶层爱国志士,他们势如潮水般地汇集在这些光辉名字之下,形成不可抗拒的革命洪流。

在孙中山一生革命活动中,与发动、组织、领导人民向反动势力拼搏并行的是对革命目的、政治理想和国计民生问题的宣传。

孙中山一生,每到一处,必有演说,直到他心血耗尽病倒。有些人不探研其演说丰富的内涵,而认为先生好说大话,称先生“孙大炮”;“孙大炮”也出自军阀和反动派之口,是他们对先生的畏惧和仇视。

1901年孙中山在檀香山与母亲杨氏(中间坐着)、长兄孙眉(后左四)、夫人卢慕贞(后右三)等家人的合影。

翠亨村姓杨姓陆的居多,姓孙的只有六七户(9)。村中绝大多数土地集中在几户地主手中,如做过洋行买办的陆仁车、贩卖猪仔(华工)的暴富户杨启,都拥有300亩以上的土地。翠亨村土地多砂碛、硗瘠,又常旱涝失收,许多农民被迫背井离乡到澳门、香港、菲律宾、檀香山等地去谋生。

孙中山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里。他祖父孙敬贤(1789—1850年)是没有土地的佃农。在多年的辛劳节俭中,购田20亩。因听了风水先生说牛眼龙穴这个地方是吉祥地,得此穴,子孙发达。孙敬贤就将20亩田卖掉买了这个地方。他父亲孙达成(1813—1888年)16岁时到澳门,先在一家鞋店当学徒,三年出师后,在澳门板樟堂街一家外国人开设的鞋店当工匠,每月只挣四元钱。(10)到了32岁时,积了一点钱回到家乡,与附近的隔田乡(今崖口乡)农民杨胜辉的女儿杨氏(1828—1910年)结婚。他们相继生下了孙眉(1854—1915年)、孙妙茜(1863—1955年)、孙中山、孙秋绮(1871—1912年)兄弟姐妹四人。在孙中山之前还有一个哥哥孙典,五岁殇;一个姐姐孙金星,三岁殇。家中还有祖母黄氏(1792—1869年),共七口人。孙达成有两个弟弟孙学成(1826—1864年)、孙观成(1831—1867年),因家境贫困,约于19世纪50年

代初到美国加利弗尼亚采金谋生,先后客死他乡。二弟孙学成只活到38岁,死在附近的上海的洋面上,三弟孙观成只活到36岁,死在加州的产金地。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没有自耕地,先后租了六亩半地,耕种水稻和杂粮,并养着一头耕牛和一两头猪,还有几只鸡鸭。尽管孙中山的缠足的母亲杨氏和年幼的哥哥孙眉帮着父亲下地干活(11),也维持不了全家人的生活。他的父亲就兼当村中的更夫,一年可得谷12石,济补家用。村中的人家有了婚丧事,他父亲也去帮忙(12)。孙家还有一项麻烦的事,在几代前祖辈卖出的土地,因当时立下的是“白契”,未经官府办理手续,而且有的土地几易其主,所以每次交纳田税时,孙达成都要跑很多的路去收钱,常因不能按时交税受官府的训斥。

孙达成常受富人的欺辱。他的一块园地,无故被邻村径子蓢强占。一次挑粪过地主杨宝常家门口,受杨的无理斥骂而不敢还口。地主杨启焕妻,硬赖达成偷了他家的鸡,后来发现他家的鸡是跌在粪坑里了。(13)

孙中山三岁时,刚刚15岁的哥哥孙眉到离翠亨村三里远的南蓢墟地主程名桂家当长工。孙眉17岁时,到海外谋生,婶母(孙学成妻)程氏为他将租给达成的田地押出两亩作旅费。孙眉与同乡青年郑强一起随舅父杨文纳赴檀香山,在乡人的菜园当佣工(14),每月工钱15元,寄家10元。过了11个月转到夏威夷人的农牧场做工。

孙中山六岁时已经和姐姐孙妙茜上山割草、拾柴或到塘边给猪捞饲料,有时还随外祖父杨胜辉驾船出海取蚝(15)。宋庆龄曾回忆说,孙中山的家很穷,“到15岁才有鞋子穿”,“他的家住在一间茅屋里,几乎仅仅不致挨饿。他幼年吃的是最贱的食物,他没有米饭吃,因为米饭太贵了。他的主要食物是白薯”。(16)孙中山自己也曾说过:“生而为贫困之农家子。”(17)可见孙中山幼年时家庭是很穷苦的。

数年后,孙眉在火奴鲁鲁不远的依华垦荒,并有雇工数人。1880年又在火奴鲁鲁的京街至贺梯厘街之间的怒安奴街开设了一座商店,经销粮米、杂货。1883年后,迁至夏威夷群岛五大岛之一的茂宜岛的茄荷蕾埠创办农场,发展到6000亩,又兼酿酒、伐木业。在茄荷蕾埠又开设了商店。

孙中山的家庭由贫农转化为华侨资本家,经济上全部由大哥孙眉供给。孙中山七八岁的时候,村中有一个太平天国遗兵叫冯爽观,时常在他家街门前榕树下给孩子们讲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的故事:太平军1万多人,在金田村西的犀牛岭起义,一直打到长沙,攻占汉阳、汉口、武昌三镇后,50万大军沿江东下,一举打下了南京定都,建立天朝;北伐大军逼近天津,北京城一片混乱,咸丰皇帝惶恐万状;西征大军在翼王石达开指挥下,在鄱阳湖火烧敌船40艘,大败清兵,曾国藩投水自杀被随从救起,狼狈逃去。他一段一段讲,讲得孩子们个个听得入了神,尤其小帝象更是兴致盎然地谛听不倦。他曾感叹地说:“洪秀全灭了满清就好了。”(18)这位老者见孙中山特别爱听这些故事,就对他说:“你长得很像洪秀全,你长大后也当洪秀全吧。”(19)于是孩子们都管帝象叫“洪秀全”,他也以此自许。一有空就带着大家玩“打仗”的游戏。他当洪秀全,有的当太平军,有的当清兵。各家的孩子若是到了傍晚还不回来,大人们就说:“是不是又跟‘洪秀全’‘打仗’玩去了?”(20)以造清王朝的反为荣的革命种子,从小便深埋在这孩童的心底之中了。由于清政府对外丧权辱国,对内昏庸统治,使孙中山的反清思想日益成熟起来。在中外革命家中,孙中山算是投身革命活动较早的一个,他从17岁就开始了反清的宣传活动,这与他小时听太平天国的故事有着直接关系。

到了七岁,已是上学的年龄,但孙中山因家境贫困没有钱交学费,未能入学。

孙中山九岁那年(1875年)1月12日,19岁的同治帝载淳死,那拉氏立她的二妹夫醇亲王奕□之子四岁的载湉即帝位。15日,清政府宣告中外:西太后继续垂帘听政。2月改年号光绪。当月,英使馆翻译马嘉理带英兵200人,由缅甸侵入云南,在永昌府被中国军民阻止通行。英兵开枪打死中国居民,群众奋起反击,将马嘉理杀死,赶走英兵。1876年英国政府借此强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开放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广西内)作通商口岸;外国货在租界内免收厘金,运往内地免税;英国可以派人到云南调查通商情况。这个条约,给英国对云南、西藏的侵略,大开方便之门。

孙中山到了九岁才入了本村冯氏宗祠内的私塾读书。放学后,还要帮家里下地插秧、锄草、放牛。他光着脚穿着条破裤,跟父亲一起在田间劳动。因此,孙中山幼年时“打禾之类,皆所擅长”(21)

小帝象干起活来特别敏捷勤快。有一次,他和二姐孙妙茜到金槟榔山割芒草,他一到山上就乱跑,去采摘山上的野果。妙茜很着急,心想:看你那担芒草几时割完。过了好些时间,帝象才开始割。当妙茜割了一半多,帝象已割足了一担,很快捆好了,又帮姐姐把草割足。(22)

1877年6月9日这一天,帝象正在田野采猪菜,见到一个人坐着轿子,前面有些挑夫挑着很多行李向翠亨村走来。帝象好奇地站着看,发现每件行李上都写着一个“孙”字,他看看行李,又看看坐轿的人,突然,拿起装猪菜的篮子一口气跑到家,一进家门就冲母亲大声喊:“亚妈亚妈,大哥回来了!”母亲杨氏不相信他的话,对他说:“你发梦,你怎认识哥哥呢?”杨太夫人认为孙眉去檀香山时,帝象才五岁,不会记得他哥哥的相貌。帝象着急地说:“是就是啰,坐轿的人与大哥的相片很像,行李上又写有‘孙’字,为什么不是呢?”在争辩中,门外有人喊:“亚妈!亚妈!”走进屋的正是孙眉。杨太夫人把刚才与帝象的对话向孙眉说了一遍,母亲、哥哥、姐姐都称赞小帝象,说他“真是个细心的精灵”。帝象还斟了一杯茶端在哥哥面前。这年帝象是11岁。(23)

孙眉这次回家是应父母的要求来结婚的。

一天早上,孙眉问帝象:“你认不认识去三乡的道路?”帝象回答说:“认识认识,我跟亚妈去过的。”孙眉拿了一篮东西叫他送到三乡的朋友郑君家里,嘱咐他:“路上要小心,早些回来。”帝象携着一篮子东西奔三乡去了。当经过偏僻的山坳“疴尿环”时,一个陌生人装着笑脸问他:“细佬,细佬,你这样早去哪里呀?”帝象看看他说:“我到三乡去。”那人说:“我也去三乡,那很好,我们一同走好了。”帝象听妈妈说过,这个地方常有卖猪仔(拐骗人口贩卖出外作苦工)的坏人活动,又看这个家伙行动鬼祟,心中甚为怀疑,但又想自己是小孩,他是大人,他要是硬来侵犯,自己要吃亏的。于是帝象装作欢迎的样子说:“三乡我去过一次,现在对那路径都有点记不清,你与我一起走,就正好啊。”当走到距翠亨村五公里的小村河头埔时,小帝象灵机一动想了一个办法,就对那人说:“亚叔,你能在这里等等我吗?我要交些东西给这里的亲戚。”那人答应等候,催他说:“快去快来。”帝象入这村,找到他父亲孙达成的一个朋友,说明路上遇到的情形,这人找来一群村民跟帝象出来,把那坏人捉住了。经盘问,他正是一个专作贩卖人口的坏家伙。(24)

孙眉回国前得到夏威夷政府的特许:“多招华人,来檀,大兴垦务。”(25)于是,他在村里设了一个移民事务所。9月,准备返回夏威夷时,乡民们熙熙攘攘地就要跟他哥哥一起出发到海外,孙中山被这种气氛所吸引。平时,“在乡间,见乡人由广州、香港、澳门、金门、檀香山而回者,经济丰裕,并谈洋务,故有出洋之志”。(26)他恳求父母同意他也跟哥哥一起到国外去见识异国的风情,但被拒绝了。他的父亲很感伤地对他说:“小象呀!你的两个叔父都死在那里,如今你哥哥又去那里冒险,这是生活的逼迫,不得已的事,你不能再离开家了!”(27)

他失望地看着哥哥带着他所招徕的100多人离去了。

小帝象喜欢放风筝,用几根细竹扦,与纸粘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燕子的形状,用棉线操纵着,它就可以扶摇直上飞向云霄。几个小伙伴仰脸望着天空,手里的线越放越长,看谁的风筝飞得最高。他对这种传统的少年游戏很感兴趣。还有一些竞技性的游戏,如踢毽、跳田鸡、量棒(看谁把棒打得远)、劈甘蔗(看谁砍断得长)等。他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儿童,喜欢玩赏的事物很多。又喜泅水,游在水中,轻快如蛙,“村中儿童,皆不能及”(28)。他曾对人说:“少年时候我喜欢游水,我的游泳技术不算好,但我敢于游到很深很远的地方。”“有一次游到半途,感到疲累,游不动了,怎么办呢?泳术不精,不能停止划动,否则就会沉下去。于是仍然拼命地向岸边游去,终于上岸了。”一个10岁左右的儿童,能游到很深很远的地方,在疲累的情况下,游回岸上,说明游泳的功夫还是很熟练的。他还擅爬树,常攀登上参天高的大树去取鸟蛋,用石块掷击小鸟。

翠亨村邻近的石门坑、信福隆、鹅眉、大象埔等村设有三合会(清初在民间流传下来的反清秘密组织在广东的支派)的习武馆,小帝象在课余时间还常与同学杨帝贺、孙梅生等,到邻村观看三合会练武。回到家里,便仿效起来,舞弄拳棒。他曾对同学说:“学好武艺,有了本领,长大时做一员大将,好去打满洲仔。”(29)

在村塾里,修习的课文有《三字经》、《千字文》、《幼学故事琼林》以及“四书”“五经”等,教他们的老师姓王,因鸦片烟瘾很重,有时不能上课,年老无牙,语声似蟾蜍,绰号“蠄蟝(即蟾蜍的广东方言)王”。中山记忆力很强,老师指定的背诵部分,从未因背诵不出,被罚跪打板。有一天,在读《大学》这门课时,这位塾师领读了两遍,就叫学生背诵,不作任何讲解。中山站起来对老师说:“读的这书一点不懂,有什么意思?”他的话触怒了王老师,罚他背书。孙中山依他把书背诵完了后接着又说:“老师,我们对书中的道理一点也弄不明白,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还是请您讲解给我们听吧!”教师拿起戒尺训斥他说:“怎么,你不尊重经训吗?”他说:“不是,我是说,不懂书中的意义,为什么天天总是这样无意识地念呢?”教师不听他的申辩,说:“你是反对圣贤之教!”顿时,教室的气氛紧张起来,学伴们担心他会遭到板笞。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要求:“我到学堂里来,是要先生教我读书的,而我现在不懂我读的书,先生应启发我们,把书中的意思讲明白!”(30)教师见他坚持自己的要求,也知道他素日勤学,如用威吓的办法对付他,会招致难堪,同时也觉得没有理由拒绝他的要求。于是,把态度缓和下来,叫大家翻开书,用他那令人乏味古板的声调讲解起来。

这种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极束缚少年思想的。后来,孙中山对这种教学制度和内容批判说:“中国政体专制已久,士人束发受书后,所诵习者,不外‘四书’‘五经’及其笺注之文字,然其中有不合于奉令承教一味服从之义者,则任意删节,或曲为解说,以养成其盲从之性。”(31)

但是孙中山在国内外的16年的学生时代,无论在哪个学校,无论学哪个科目,一向是好学深钻,潜心探求,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这和他追求真理、爱好科学的精神是一致的。据他的同学和战友陈少白回忆说:“孙先生求学用心,实为我所仅见,在雅丽氏学校读书,平时无论什么学科,都是满分。到了27岁毕业的时候,其中只有一科是九十几分,校中教员与考试官,就为他开了一个会议,觉得这个学生是本校中最好的学生,学科大部分是满分,只有一科稍为欠缺些,似乎是美中不足,会议结果,他们就送给他几分,使他得到全部满分的荣誉。所以毕业证书上是注明满分的。”(32)

孙中山幼年时,他的家乡曾发生过两起抢劫事件,在他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一天,他和同学们正在塾室念书,忽然听到外边一阵喊叫,间杂发出砰砰的石块砸击墙壁的响声。这是海盗们在光天化日之下砸抢一个华商的住宅。全村的人惊惶起来,师生们四散逃开了,孙中山却朝着发事地点走去。他看到海盗们抢走了几个装着贵重财物的箱子,上船逃走了,主人颤抖着身子,站在断壁上悲痛欲绝地哀诉着:“我完了!海盗们把我所有的财产抢去了!多年来,我冒着生命危险在洋人的地方做工,积聚的金钱,被海盗抢去了。假如我留在洋人的地方,是有法律保护的,在中国只有禁令,得不到保护!”(33)听到受害人的哭诉,孙中山不禁思索着:人民的财产,任遭抢劫,政府平时没有防范措施,事后也毫不过问,这样的政府对人民有什么好处?

翠亨村有杨姓兄弟三人原来很穷,早年去旧金山采金致富,后来在村内建一座美丽花园“韵园”,既供自家娱乐,村民也可入内游赏。中山幼年常到这个花园游玩。有一天,他正在花园里玩,忽闻一阵喧嚣,只见几十个清兵和许多衙役端枪挎刀,后面跟着几个官吏,拥进这家的庭院,不由分说把这家的兄弟三人同时上了手铐押走,几个官吏竟霸占了他们的财产和住宅,并洗劫了邻人杨启恒家的金银器皿财物。后来兄弟三人中的一个被斩决,另外两个囚在狱中,但是全村的人,从没听说这兄弟三人犯了什么罪,都忿忿不平。有一天,孙中山挺身向这几个狗官诘问,他们竟蛮横地用刀刺向他,他机智地逃去。(34)这件事使他对清朝官吏的横暴行为切齿痛恨。

在村塾里富人的子弟与穷人的孩子不大合得来。穷人的孩子受富人的孩子欺负,他总是站在穷人的孩子一边,与富人的孩子对抗,“即打不赢,亦不稍退”(35)。因为他大胆勇敢,外号叫“石头仔”(36)。邻居中,有个营豆腐业的,名叫亚秀,乡人称他“豆腐秀”,他的两个儿子都比帝象大,常欺负帝象,多次用弹弓装小石子弹射他。有一次,帝象忍无可忍,拾起一块石头追到他们家,见正煮开了一锅豆腐浆,将石头扔去,“乓”的一声,锅被砸破,豆腐浆四溅。“豆腐秀”全家大惊失色,“豆腐秀”赶到帝象家论理,经盘问知道了事情的经过,于是对两个儿子大加责备,但又为锅破不能再用而发愁。中山母亲杨氏知“豆腐秀”生活艰难,自愿赔偿。“豆腐秀”深为感激。此后,他的两个儿子再不敢欺负别人了。

孙中山自幼坦率,做了错事也能向家长说实话。其母杨太夫人常命他课余之暇肩挑瓦罐从井中汲水,他颇以为苦,有一次私下把瓦罐故意撞碎。母亲又叫他到水塘捕鱼,他又故意把竹帽扔到外边。回到家来,母亲厉声斥问,他向母亲说了实话,母亲见他诚实,未加处罚。(37)

中山先生学识渊博,原因:一是他好学不倦,二是他惊人的记忆力。帝象12岁那年的旧历十二月底,婶母要买年货,叫帝象到南蓢墟去采购。帝象正与小伙伴们在门外玩耍,听到婶母叫他,就回家来。婶母告诉他要买的东西,怕他记不往,就拿了一张纸叫他记下来,给了钱叫他马上就去,帝象正玩得高兴,接了钱,又去玩耍。过了很久,婶母到街上叫他。帝象匆匆回家,拿了一个篮子蹦跳着走了。过了一些时候,婶母发现帝象买东西的那张记单还在屋内,已追不及了,很着急,只得等着。又过了一会儿的时间,帝象冒着满头大汗提着满满一篮子年货回来了。婶母担心他会买不全,当一件件东西从篮子取出后,却一件也不少。婶母很佩服小帝象的记性。(38)

孙中山自幼反对赌博。12岁那年,村中有几个儿童聚在祠堂里推牌九,其中有个叫杨帝卓的年已16岁,小帝象拉着他的辫子,劝他不要赌博。杨帝卓以被人拉辫子必败赌,深为不满。一会儿工夫,杨果然赌输,他就狠狠地抓住帝象,揪着他的辫子,摁着他的头向墙壁上撞击,致使帝象剧痛气绝,不省人事。幸着乡民施药急救,一时许,才苏醒过来。母亲杨氏将他带回家去。(39)

孙中山幼年在家乡,对封建习俗也有深刻的感受。我国缠足恶习,始于隋唐,已有千年的历史,习以成俗,积深流广,中国妇女受其残害,不堪其苦。

中山见母亲又用长布带把姐姐的脚上下缠绑起来,姐姐终日疼痛难忍,不能下地走动,呻吟不止。帝象对母亲说:“为什么姐姐的脚好好的,要用布把它包扎起来呢?你看姐姐痛得这么厉害,不扎可以吗?”母亲对他说:“唉!傻仔,你姐姐不缠足,是没有人家要的。”(40)以后,母亲不忍女儿的疼痛自己不动手,却请邻家一位婶母继续为女儿缠脚。旧传统对于人们正如鲁迅所说的“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41)。她认为她所给予女儿的,唯有这一样是不可缺的。但孙中山还是认为:“女子把两足毁伤是毫无理由的。”基于幼年这种感受和他所代表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在政治上的要求,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总统时,令内务部通饬各省的政令中,有一项就是《劝禁缠足》,指出了它对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性:“恶习流传,历千百岁,害家凶国,莫此为甚。……阻阏血脉,害虽加于一人,病实施于万姓。”(42)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这一政令,不能贯彻到广大群众中去,成为自己解放自己的行动。在顽固的封建势力面前,只不过是一纸空文。

 

————————————————————

(1) 1925年4月17日改名中山县,1983年12月改为中山市。

(2) 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银,割九龙司给英国;增开天津为商埠,俄国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3) 《与邓廷铿的谈话》,《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页。

(4) 罗冀群:《孙中山先生学生时代逸事》,1956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

(5) 《革命逸史》第二集,第11页。

(6) 同上书,第19页。

(7) 魏育邻译:《宫崎滔天谈孙中山》,《广东文史资料》第25辑《孙中山史料专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3页。

(8) 章士钊:《疏黄帝魂》,《辛亥革命回忆录》(一),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43页。

(9) 黄彦、李伯新:《孙中山的家庭出身和早期事迹》,《孙中山史料专辑》,第276页。

(10) 同上书,第278页。

(11) 同上书,第279页。

(12) 同上。

(13) 引自王俯民:《孙中山详传》上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14)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第1页。

(15) 《孙中山家庭出身和早期事迹》,《孙中山史料专辑》第282页。

(16) 宋庆龄:《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为新中国奋斗》,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5页。

(17) (日)宫崎滔天:《孙逸仙传》,《建国月刊》第五卷第四期。

(18) 《孙中山家庭出身和早期事迹》,《孙中山史料专辑》,第282页。

(19) 同上书,第283页。

(20) 《广东文史资料》第25辑《孙中山史料专辑》,《宫崎滔天谈孙中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3页。

(21) 罗香林:《国父家世源流考》,重庆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第38页。

(22) 杨连逢:《中山先生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片段》,《孙中山生平事业追忆录》,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页。

(23) 同上书,第15页。

(24) 同上书,第16页。

(25) 《革命逸史》第二集,第1页。

(26) 郑东梦:《檀山华侨》,檀香山1929年版,第11页。

(27) 《中山丛书》(四)传记,中国印刷局1927年版,第20页;《足本中山全书》附传记,第5页。

(28) 《国父家世源流考》,第38页。

(29) 林家有:《孙中山的民族思想与辛亥革命》,《中山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第45页。

(30) 《中山丛书》(四)传记,中国印刷局1927年版,第8页。

(31) 《伦敦被难记》,《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3页。

(32)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辛亥革命》(一),中国史学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6页。

(33) 《中山丛书》(四)传记,第10页。

(34) 同上书,第12页。

(35) 《国父家世源流考》,第38页。

(36) 朱执中:《访孙中山故居》,1956年11月2日《工人日报》。

(37) 新华社《参考消息》编辑部编:《参考消息》专辑(24),《孙中山生平史料》,第30页。

(38) 杨连逢:《中山先生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片段》,《孙中山生平事业追忆录》,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页。

(39) 《国父家世源流考》第38页。

(40) 杨连逢:《中山先生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片段》,《孙中山生平事业追忆录》,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页。

(41) 《热风》,《鲁迅全集》(一),第394页。

(42) 《近代史资料》总25号,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号《辛亥革命资料》,第280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