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随母到檀香山
1879年的4月,孙眉的共事者雇到一条二千吨的英国轮船格兰诺琦号,到澳门运送侨民,中山又向父母提出要求,想乘这只船到哥哥那里去。他这次下决心,要说服父母同意他出国。他要求说:“在途中有乡友们同行,到檀香山有哥哥的照料,在村中所读的书,都学完了,去哥哥那里还可以继续上学。”(1)在他的再三苦求下,他的父亲终于同意了他的要求。这年的5月2日,由母亲杨氏携带着,由水路经澳门赴檀香山。(2)
檀香山,原名夏威夷,是个群岛,盛产檀香,清朝嘉庆年间,夏威夷人采运檀香到广州出售,中国人遂把夏威夷群岛称为檀香山。檀香山群岛土地肥美,气候温和,荒地甚多。适宜种植甘蔗,发展制糖业。1852年(咸丰二年),该地当局派人驾船到广州招收工人。两年中,招得195人到檀香山种甘蔗。之后,有陆续招去的,有自往的。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有21609人,其中有实业者195人,建屋出租者195人,蔗园及榨糖工人2796人。至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华工人数达三万七千人,其中以香山、台山、开平、恩平、新会等县的人数居多。(3)
13岁的孙中山,离开家乡远赴异国,本是出于幼年的好奇之心,但这对他以后从事政治活动,却是相当重要的第一次出国考察。在浩瀚的海洋上,使他“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4)。外国轮船的机器使他感触很深,那么大的铁梁“要多少人才可以把它装配好”(5)。他见到一个死去的英国水手被装入帆布袋,投入海中,他认为这种葬仪对死者是不敬重的,应将死者运回,由他的家人埋葬。
他在檀香山看到了许多新奇的事物。那里有良好的秩序,人们尊重法律。他看到了邮信的机关邮政局。(6)只要在信上贴了邮票,写了姓名地址,投入箱子里,便可寄到收信处。他认真地观察着国内还没有的新鲜事物。哥哥孙眉把他安排在茂宜岛茄荷蕾埠开设的商店里习业,他很快学会了经营业务所需要的当地楷奈楷方言和记账的方法。在这年的6月,哥哥把他送入盘罗河学校补习算术等科。(其母杨氏在檀香山住了不久,于当年夏天回国。)
当地的同学见孙中山背后拖着一条长辫子,感到很新奇,有的用语言丑化他,嘲笑为“牛尾巴”、“马尾巴”、“野猿尾巴”(7),有的拽着他的辫子来取乐。为此,他有时与同学厮打,但他自己也感到这种发辫确实是累赘。有一次,放学回家拿起剪刀要剪掉它,被大嫂发现。大哥孙眉厉声斥责他:“蓄发是我们祖宗传下来的,你剪掉发辫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中国是文明古国,辫子是我们文明的表示,你没有辫子成何体统!”中山反驳说:“外国人不蓄辫子,不是也很文明吗?”但大哥还是不允许他剪掉辫子。(8)
辫子是满人的发式,从额角两端引一直线,线外全部剃光,仅留颅顶发,俗称“剃四外,留中原”,编成辫子,垂在脑后。江绍原著《发须爪》中说满人辫子乃“马祖”崇拜的遗俗,象征马尾巴。也有的说满人是狩猎部族,其发式是防止被风吹散遮住视线。清王朝在北京建都后强令汉人留满族发式。(9)
始作俑者,明朝进士侍读山东淄川人孙之獬,清军占了北京,他就投降了,且第一个作满人装束,剃发易冠。上朝时,朝臣分汉满两班,满班大臣说他是汉人,不许他入班,汉班大臣说他是满人打扮,也不愿与他并列。孙之獬羞愧难当,遂奏请皇上令汉人一律剃发留辫。1645(乙酉)年6月15日,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皇帝颁布《剃发令》,各地从诏令到日算起,限10天,男人一律剃发留辫子,不从者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10)。在繁华热闹人多地方或街道路口搭棚,并竖旗杆一根,上悬皇帝《剃头令》圣旨,派军中会剃头的士兵身着官服充当剃头匠,见汉族男人就抓来剃头梳辫子,违抗者即斩,将头砍下挂在旗杆上。后来,又挑着剃头工具走街串巷,叫人剃头。挑子一头是长方形凳子,一头是圆笼,都漆成红色,给人以血腥醒目的感觉。凳子,除坐人外,砍头时也用它当垫木,其下两层抽屉,放剃刀、梳子之类;圆笼内置火罐,其上是铜盆盛着热水,并有带刁斗的旗杆,挂着《剃头令》圣旨,刁斗两侧的钩子,是挂人头和串耳朵用的(将被砍者左耳割下,回营报功)。火罐和铜盆先是军中的火药罐和头盔改制而成的,后来是专门制作的。剃头匠手执刀、鞘相击(后改为特制的镊子状两钢片,用铁棍从内向外挑,发出响声称“唤头”,人们听到后,必须立即出来剃头,否则要以抗旨论杀头。(11)
汉人自古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孩童时,留全发覆颈披肩,成年后,总发为髻。《剃头令》颁行后,汉人激愤,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坚决抵抗,出现南北各地英勇抗满的悲壮战斗事迹。
当年闰6月2日,原江阴典史阎应元与新任江阴典史陈明遇率领军民守城81天与清兵激战,杀敌75000余人,军民牺牲67000余人,城破,清兵连杀10天,又有17万余人死于清兵刀下,仅有53名老小幸存。嘉定军民守城三个月,清兵入城三次屠杀,挨户搜斩。(12)
三年后,顺治四年(1647),反清志士攻入淄川城,孙之獬正在家乡被捉住,人们在他剃得发亮的头上钻了一个眼,栽了一撮头发,痛得他大叫,最后被大卸八块。
汉人为反抗清王朝强行的剃发留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来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谚语流传至今。正月为一年之始,“死舅”是“思旧”的意思,以追念缅怀传统规俗。《剃头令》还带来了一个新行业,以后民间剃头匠代替了军营剃头匠,是收费的。剃头挑子样式大小相同,不过旗杆上挂的不是圣旨和人头了,只挂鐾刀布和围巾,它成为城乡街头一景,是三百六十行之一的谋生职业。自清朝初到现在,存在近四百年。如今剃头挑子少见了,偶尔还可见到理发匠手执响器“唤头”走街串巷操此行业。(13)
满族入主中原后,大量接纳汉族士大夫参政,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等高官显位,满汉各半,“满汉共天下”的局面形成,年深时久,汉人也奉“满清”为正统了,剃发留辫渐成习俗。
小帝象到了檀香山,还是很喜欢游戏。孙眉的农场养了很多马,一天,他竟然牵了一匹没有坐鞍而且很猛壮的马骑了上去,马性欺生,它一路纵跃,小帝象想通过节奏的声音来控制它,紧紧抓住马的鬃毛,口里念着“一、二、三、四、五……”念到“五”时,就从马上摔下来,晕厥了,当他恢复知觉时,已躺在医院了。
1879年9月,他转入火奴鲁鲁英国基督教监理会主办的意奥兰尼男子中学读书,他是以孙帝朱的名字入学的,当时该校仅有他和唐雄、李弼、钟工宇四个华侨学童,以后,又来了七个,一年内,先后有十个华侨同学。所学科目有西方政治学说、自然科学、圣经、英语等。新鲜的学科,灵活的教法,齐整的座次,严明的校纪,都深深地印在这位来自东方的一个制度陈朽、风气循旧的国家的少年的脑海之中,使他逐渐产生了改良祖国的念头:“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课暇,辄与同国同学诸人,相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愿,于是乎生。”(14)课余时间,他还进修中文。他爱读华盛顿、林肯等人的传记。据同窗唐雄追述:“孙公在檀读英文时,而中文根底颇深,西文课余有暇,常不喜与同学游戏,自坐一隅,辄读古文,吟哦不绝,有时笔之于纸,文成毁之,不知所书为何。且为人沉默寡言,不苟言笑,好读史乘,对于华盛顿、林肯诸伟人勋业,尤深景仰,因为喜欢读西方传记,故英文进步甚速。”(15)
当时,有一位广东顺德人叫杜南,由美国驻粤领事邀请到檀香山教授当地美国政府人员学华文粤语,还设立夜学,便于华侨子弟习读中文。孙中山也报名参加,并与杜南过从甚密。“晚上回家,温习功课后,他还是勤读中国书。”他的国学基础因以长进。
孙帝朱有时在春节还把因家远假日不能回家的钟工宇等几个华侨学友请到大哥的商店同度新年,孙眉热情和蔼地接待他们。
他遵守校中纪律,对各科都努力学习,都是优等成绩。他也热衷于读《圣经》及参与宗教活动,并要洗礼入基督教,被大哥孙眉阻止。他对校中的救火会也很感兴趣,他想到:自己家乡如果发生火灾,当地政府是不加过问的。入学第三年有了兵操课,他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活动,适用于现代武器的新式操练,对于反抗压迫和民族自卫是有用的。随着口令,他雄赳赳地摆着双臂,迈着健步,精神格外抖擞。
在这个学校学习了三年,1882年7月毕业,因考得英文文法第二名,在27日毕业典礼上,由夏威夷国王架剌鸠亲自发给一本中国书籍的奖品。(16)由于他娴熟地掌握了这种国际性的语言,后来他七次周游世界从事革命活动,在外国图书馆翻阅政治、哲学、历史、经济、军事、名人传记等各类书籍,发表演说,联系外交等,都借助了这种语言工具。
毕业后,又在茄荷蕾埠商店里协助哥哥经营业务。秋季,他进入火奴鲁鲁美国基督教公理会设立的一所高级中学奥阿厚书院读书。所学科目,除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外,还有各种自然科学知识。他在檀香山的学校里,接受了这些当时在中国还未有的科学知识。他在《上李鸿章书》中说的“幼尝游学外洋,于泰西之语言、文字、政治、礼俗与夫天算地舆之学,格物化学之理,皆略有所窥”(17),就是指的这个时期所学的知识内容。
孙中山在檀香山的几年,正是当地人民反抗美国殖民统治斗争最激烈的时期。美国在1861年到1865年的南北战争,资本主义北部战胜了奴隶占有制的南部。之后,凭其丰富的天然资源和西部广大领土的开发建设,以及从欧亚移入大量劳动力,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逐渐向太平洋中心的岛国夏威夷入侵,企图把它吞并,并以它为跳板向太平洋沿岸和岛屿扩张。1874年(清同治十二年),美国派兵入侵夏威夷,干涉其内政,扶植架剌鸠取得王位。1875年(清光绪元年),又胁迫架剌鸠到美国签订了《互惠条约》,从此控制了夏威夷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
夏威夷人民对美国的控制不断地进行反抗,这也给孙中山思想上很大影响。陈少白在谈到孙中山革命思想来源时说:“那时美国常常想把夏威夷群岛合并,夏威夷群岛的人民,就天天在那里反抗,侨民看惯了这种事情,当然更大受影响,尤其是抱有革命思想的孙先生。”(18)他目睹了夏威夷人民驱逐王后的情形。据孙中山入基督教洗礼主持人美国人喜嘉理说:“夏威夷王后之罪状,本不若清帝室之甚,而犹不免于摈黜,则中国人民,对于清朝之苛制虐政,其可含忍终古,而不奋起以图自救耶?此先生之所鼓吹革命,又以爱同族之心深,所以冒万险而绝无退志也。”孙中山自己回忆在檀香山时的情形说:“京城所见所闻,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事,所以中国侨民差不多个个有些政治思想。”(19)孙中山早年在浓厚的民族主义思想支配下,看到夏威夷人民反抗异族压迫斗争的情况,很自然地联想到,中国人民也应像那里的人民反美一样,来反抗清朝政府的黑暗统治,并且那时在他的思想上已孕育着改变中国陈旧的政治制度的念头。他不仅常和同学议论这些想法,而且也常向牧场工人讲述。因此常受到大哥孙眉的训教,但弟弟还是不断宣传对清政府的不满言论。
在他哥哥的农牧场,他与职工们平等相处,与职工们生活在一起,并不以场主的弟弟自居。有的职工生了病,不去找医生求治,而是到场内的佛堂去祈祷。有一天,他把孙眉挂在厅堂的关帝画像扯下来,对职工们说:“关云长只不过是三国时代的一个人物,死后怎能降福于人间,替人们消灾治病呢?如果谁生了病应该请医生治疗才是。”(20)孙眉对他这些行为本来就很恼火,又有一个姓杨的,是牧场管账的,偏偏要火上浇油,在孙眉面前说孙中山“无君无父,扰乱场规,煽惑工人”(21),并且以辞职相要挟。孙眉本来想让弟弟在这里增长见识和阅历,能成为一个通达时务、卓有作为的经纪人,来发展他的农牧商业,但他感觉到弟弟的思想言论不仅与他的愿望格格不入,而且竟与中国的教化礼俗相悖逆。当他知道弟弟对基督教发生兴趣后,决定叫弟弟回国,要他在思想上重受洗礼。为了使弟弟回到家乡后能增强家族的声望,孙眉还把一部分财产分拨给他。(22)
中山却因中途辍学,感到沮丧,他见哥哥叫他回国的态度很坚决,只得服从哥哥的安排。
1883年7月,他从檀香山启程回国。在由香港改乘中国沙船开往香山县的金星港,经过一个小岛上的清政府厘捐所时,船主告诫乘客们说:“对于厘捐所的吏员们要注意,不要惹起麻烦,若是触怒了他们,他们要难为你们。”(23)一批吏员们上船,开始搜查。有些乘客恐怕他们将自己的财物充公没收或被罚款,为了求得平安无事,就主动拿些礼物送给他们。这些吏员勒索一些东西之后,大家收拾起自己的行李。不料又来了第二批,进行检查,其中一个对孙中山说:“把你的行李打开给我们瞧。”孙中山回答说:“我们已经受过检查了,为什么还要检查?”他们说:“上次检查是收本地海关税,我们是收厘捐的。”孙中山忍着气再打开行李,接受了第二次检查。第二批走后又来了第三批,他们手里拿着刀故意叮当地弄出响声,又叫大家打开行李进行检查,有一个官吏厉声对孙中山说:“打开来。”孙中山回答说:“我们已经受过两次检查了!”这些家伙轻侮地说:“他们是收本地海关税和厘捐税的,我们是查运鸦片的。”孙中山接受了他们的检查,刚把行李收拾好,不料又来第四批。这些人穿着制服带着枪支,个个横眉立目,命令大家打开行李。孙中山反问他们:“你们又来检查什么,检查了三次还不够吗?”“我们是查禁私运火油、保护公众的官员。不要迟延,快些打开你们的箱子与行囊!”孙中山反驳说:“你们看了行李的数量和大小形状,便可知有没有藏火油。你们为什么这样无意义地来麻烦我们呢?”这些贪吏们恐吓他,他坚持不肯接受他们的检查。有些乘客过来小声奉劝说:“这一回也让他们检查吧!否则他们会扣留我们的。”孙中山仍不肯服从,果然这只船被他们扣留了。(24)第二天早晨,船主纳了贿钱,才得放行。孙中山目睹清朝官吏的贪婪和政治腐败,不胜感慨。途中,他向旅客们讲述了清政府的地方官吏欺压人民的贪婪行为,宣传中国政治必须改造的道理。他说:“中国在这些腐败万恶的官吏掌握之中,你们还坐视不救吗!”(25)
他回到了离别五年的可爱的家乡。走的时候还是一个稚气的幼童,现在已经是受过西方文化教育的17岁的少年了。他的归来,给村里带来不少热闹气氛,很多人去看他,他见到乡亲和幼年时的伙伴,感到格外亲热。
和大家交谈的话题,都是关于中国政治的落后和风气不良等内容。
他曾向乡人讲:“一个政府应该替人民管理种种事情,百姓每年交了税,应该看到政府所造的学校、桥梁、马路。但天子替你们干了些什么呢?”他手中拿着一个铜钱,问大家:“中国的元首是谁?”大家说:“天子就是中国的元首!”“但是,这天子是中国人吗?你们看这铜钱上的字,不是中国字,是满洲字,统治中国的,不是中国人!是满洲人!”(26)众人被他新奇的问话吸引住了。大家回想着村里所发生过的事,回想着全国发生的事,回想着天子、巡抚、县令都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回想着老人们讲过的二百年前,“广州三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清军入关后在全国大屠杀所造成的血流漂杵的凄惨故事。
在乡里,他还对教育、修路、防盗、街灯、防病等方面的事情进行筹办。这个村的主事者,每月有一次会议,出席者都是村中的长老,孙中山也被邀出席会议,这个17岁的少年,也成为村中的“长老”了。(27)
但在这年的秋季,他在乡里闹了一场轩然大波。有一天,他和陆皓东等少年结伴过村庙时,走进北极殿内,见到神像被粉刷一新,看样子正在修缮,有的人提出要向神像跪拜。中山向他们摆了一下手,走近神像,说:“这个庙,除了庙祝能得到求神者舍钱之外,谁也得不到好处。”说着,就把“玄天上帝”偶像的中指折断了。他向大家说:“你们看,我折断它的手指,它还照旧笑,这样的神道,能保护乡民吗?”接着他又将左廊的“金花夫人”偶像的粉脸刮破,并毁坏了一只耳朵。(28)
全村的人,大为鼓噪,怨声四起,乡绅们找到孙、陆两家责问,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答应将偶像修复,并执杖追寻孙中山。孙中山被迫离开家乡,避往香港。陆皓东跑到了上海。
后来,孙中山也认为这样做是不当的,当时只是出于愤世嫉俗,激人省悟。
————————————————————
(1) 《中山丛书》(四)传记,中国印刷局1927年版,第21页。
(2) 《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会刊》创刊号,第40页。
(3) 同上。
(4) 《复翟理斯函》,黄季陆编:《总理全集》第16页。
(5) 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5页。
(6) 《中山丛书》(四)传记,中国印刷局1927年版,第23页。
(7) 《孙中山生平史料》,第15页。
(8) 同上。
(9) 暂缺(请予谅解)。
(10) 暂缺(请予谅解)。
(11) 暂缺(请予谅解)。
(12) 暂缺(请予谅解)。
(13) 暂缺(请予谅解)。
(14) 在广州岭南学堂的讲演,1912年5月14日上海《民立报》。
(15) 郑东梦编:《檀山华侨》,1929年版,第15页。
(16) 《中山丛书》(四)传记,第26页。
(17) 《上李鸿章书》,《孙中山选集》上卷,第7页。
(18) 《兴中会革命史要》,《辛亥革命》(一),第25页。
(19) 同上。
(20) 《孙中山家庭出身和早期事迹》,《孙史料专辑》,第285页。
(21) 同上。
(22) 《中山丛书》(四)传记,第36页。
(23) 同上书,第28页。
(24) 同上书,第29页。
(25) (美)林百克著、徐植仁译:《孙逸仙传记》,上海三民图书公司1926年版,第126—131页。
(26) 《中山丛书》(四)传记,第31页。
(27) 《宫崎滔天谈孙中山》,《孙中山史料专辑》,第323页。
(28) 《中山丛书》(四)传记,第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