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传心法要》

禅林妙言集 作者:张培锋


《传心法要》

[唐]希运[1]

1.师谓休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纵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2]万行[3]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着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已来无着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4],无始已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注释】

[1]希运(?~855):福州闽县人,唐代著名禅僧。少年出家于洪州黄檗山,相传他身材矮小,额间隆起,所以又号肉珠。据说他在游京师期间,经一姥指示见百丈怀海禅师,大开心眼,声誉颇高。其后回到黄檗山,深得裴休仰重。著有《传心法要》《宛陵录》等。《传心法要》是裴休等人所编,裴休(797~870),字公美,孟州济源人,一说河东闻喜人,唐代名相,同时也是著名居士,世称“河东大士”。裴休笃心向佛,在会昌法难期间作为朝廷重臣挺身护教,功不可没。裴休经常向黄檗希运禅师问法,并记录禅师言行,成《钟陵录》《宛陵录》各一卷,在唐大中十一年刊行,名为《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他本人还著有《劝发菩提心》一文。

[2]六度:又名六波罗蜜,六中从此岸到涅槃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3]万行:一切的行为和修行。

[4]次第:顺序。诸法因果流转,有一定的顺序。《百法直解》:“次第者,依于诸法前后引生庠序不乱假立。”

2.九月一日师谓休曰:“自达摩大师到中国,唯说一心,唯传一法,以佛传佛,不说余佛,以法传法,不说余法。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心也。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般若[1]为慧,此慧即无相[2]本心也。凡夫不趣道,唯恣六情[3]乃行六道,学道人一念计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诸见即落外道;见有生趣其灭,即落声闻道;不见有生唯见有灭,即落缘觉道。法本不生,今亦无灭;不起二见,不厌不欣。一切诸法唯是一心,然后乃为佛乘也。凡夫皆逐境生心,心遂欣厌,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纷扰。故万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复何求哉?学般若人不见有一法可得,绝意三乘[4],唯一真实,不可证得。谓我能证能得,皆增上慢人,法华会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凡人临欲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若见恶相种种现前,亦无心怖畏。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

【注释】

[1]般若(bōrě):通达的真理,无上的妙慧。为达到彼岸必修的六度之一,又称六波罗蜜,其中般若波罗蜜是其他五波罗蜜的根据,居于最重要的地位。《智度论》:“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

[2]无相:真理绝众相。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大乘义章》:“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槃法相释,涅槃之法离十相,故曰无相。”

[3]六情:(一)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二)六种感情,喜、怒、哀、乐、爱、恶。

[4]三乘: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达涅槃彼岸的三种法门,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即听闻佛声教而悟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这四谛为乘,又称小乘。缘觉乘,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真理,又作中乘。菩萨乘,求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修六度万行,以此六度为乘,又作大乘。

3.问:“如何是道?如何修行?”师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问:“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如何?”师云:“引接钝根[1]人语,未可依凭。”云:“此即是引接钝根人语。未审接上根[2]人复说何法?”师云:“若是上根人,何处更就人觅他,自己尚不可得,何况更别有法当情。不见教中云法法何状?”云:“若如此则都不要求觅也。”师云:“若与么,则省心力。”云:“如是,则浑成断绝,不可是无也。”师云:“阿谁教他无,他是阿谁?尔拟觅他。”云:“既不许觅,何故又言莫断他?”师云:“若不觅便休,即谁教尔断,尔见目前虚空,作么生断他。”云:“此法可得便同虚空否?”师云:“虚空早晚向尔道,有同有异。我暂如此说,尔便向者里生解。”云:“应是不与人生解耶?”师云:“我不曾障尔,要且解属于情,情生则智隔。”云:“向者里莫生情是否?”师云:“若不生情,阿谁道是。”

【注释】

[1]钝根:根基愚钝,指领悟性不高的人。

[2]上根:与钝根相对,指根性敏锐,修行佛道能力特优的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