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总序

感悟人文 作者:周立伟 著


总序

2007年,当我的《科学研究的途径——一个指导教师的札记》问世时,无论是出版社,或是我个人,都没有想到它会在两年间加印到10000册,而且不到3年,书库里的这本书都被售罄了,一本也找不到了。出版社一直催着我加印,但我总是不愿意,因为回过头来看自己的作品,总是觉得这也没有写透,那也令我不满意。我答应出版社和读者们尽快修订后出版,哪知我一拖再拖,直到今天。对此,我要向读者诚恳道歉。

在我着手修改增订时,友人和学生们都希望我把一些文稿补充进去,于是,我着手收集整理自己的讲话和笔记,以及发表的稿件等,没想到材料还不少。于是我把它们分了类,挑选了一些尚有发表价值的材料,便有了今天的三册书,它们分别为:《情系科研》《感悟人文》《心驰科普》,总名为《藏绿斋札记》。

“藏绿斋”是我给自己家中读书、写作的斗室所起的名字。之所以取名藏绿斋,乃是为纪念故乡的村落——诸暨藏绿。

据会稽外史王思任(1572—1646)撰写之传赞中云:明正德年间(1505—1521)宋周敦颐(濂溪)第24世孙周廷琮(号景胡,世称清三公)偕友人游浙江诸暨五泄、苎萝,行至五泄某地,发现了一处美丽的村落,后全家遂由余姚迁居于此,乃名为藏绿。居数年,家人欲迁回原地,廷琮公乃口吟止之曰:“何处来春色?烟霞此地多;相携入海去,孰与听樵歌?”于是,周氏家族世代繁衍于诸暨藏绿——这个“万绿藏一坞”的山村,至今已500年矣。

藏绿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位于五泄山之一侧,山林泉石,峰回势接。我曾数次徘徊于藏绿的村落,为它美丽的景色而流连神往。藏绿的地势是周围高而中央凹,故亦称藏绿坞。村落的民居虽经数百年的变迁,却依然保留明、清两代戗角飞檐的建筑及风俗。漫步藏绿,远望高耸的山峰,近见清澈的小溪,一条石板路,小桥流水人家,沿着村落与山溪并行,贴着草木的气息,向深处蜿蜒,耕牛在悠闲吃草,村民在躬身插秧,鸟儿在飞翔歌唱,鱼儿在嬉水觅食,呈现出一片田园牧歌的景象。

我爱藏绿这个诗意的名字,我真佩服先人丰富的想象力。绿,不但是景色之绿,更是心田之绿,它代表美好、淡泊和宁静。藏绿,就是把美好希望的梦想、淡泊坚毅的努力、宁静致远的志向深深地埋藏在心田中,永远不放弃梦想,不放弃努力,不放弃志向。这正是我毕生所追求的,也是先祖廷琮公对他的子孙们的期望。

我从小喜欢阅读,无论是哲学、历史(包括野史),还是武侠小说、诗歌和杂文,都喜欢,读得也很杂。青年时,俄罗斯及苏联的文学书读得很多。年少的时候也曾妄想写作,但后来发现自己形象思维能力实在太差,确实不是学文的材料,就放弃了当作家的幻想。及年长时,见到文化人在我国动辄得咎的狼狈困境和以言获罪的悲剧,特别庆幸自己当年选择学习理工之正确,因为科学的世界任我驰骋,天马行空,不会有碍于政治。1957年的教训,让我彻底断了写日记、随笔和评论的念头,专心致志于科学研究与教学。这样的境况一直持续到1988年。

促进我写作科普的有两位先生,我要说一下。一是关于写作随笔和札记的事,那是受诗人、作家邵燕祥先生启发的。1988年,中央组织部组织国内31位专家学者去烟台芝罘休养,我有幸是其中之一。在芝罘,我很高兴与邵燕祥先生相识。20世纪50年代初,当我读到他的诗作《歌唱北京城》时,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大概是因为我们俩是同龄人,经历有些相似的缘故,他的诗作对新社会的歌颂,对人民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正是代表我们那一代青年共同的心声。读他的诗作,我一下子就成为他的崇拜者了。后来,我又读了他写的杂文,他对事物的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极有说服力;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毫不留情,颇有鲁迅的风范。最主要的是,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他的文章写得多么透彻啊!我为什么不能学一学啊!我向他请教写作的真谛,他建议我顺着自己的思路,写一些熟悉的事物。是啊!在那时,我从事教学科研已30年,完全可以把自己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心得体会写出来,告诉青年学人们,让他们少走弯路。于是,从芝罘归来后,我学习写作,试着写一些自己熟悉的东西,给学生讲,甚至在报刊上发表出来,好像还受到欢迎。于是有了1998年《一个指导教师的札记》的问世。

二是关于参与青少年俱乐部及科学普及事,是听了王大珩先生劝告的。1997年我协助他起草建议设立光学工程一级学科时,他要我不要每天在书房里推导公式了,要我开阔视野,投身到社会,关心青少年成长,热心科学普及等。他认为这是年长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神圣责任。于是,我参加了北京青少年俱乐部、中国光学学会和北京光学学会的科普活动,给大、中、小学学生讲课。有时,还应报刊要求写一些文章,当然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东西。

自21世纪以来,我自问对于这些活动是积极的。尽管有人传言:周教授科学上不行了,“江郎才尽了”,只能搞搞科普,哄哄孩子了,我也无动于衷,依然我行我素!我的看法是,一个科学人,在科技上作出一些贡献——在某一领域有一些发现和创造,做一个科学专门家并不是很难的。但他的为人必须有两条:一是科学良心;二是人文情怀。前者当然是在科学研究中必须坚守科学道德与操守,后者关系到对青年学人的培养、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作为一个科学人,他绝不应该是一个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的人,而应是一个有崇高价值观的人。而且,科学人也应该具有科学普及的心怀和能力。因之,我觉得我做的都是一个科学人应该做的,而且做得很不够,也就没有什么遗憾或后悔的。

读者千万不要认为,写科普著作比写学术专著容易。对我来说,两者都是挺难的,我有时甚至觉得写通俗的科普文章和著作更难些。因为,撰写研究型的学术论文或著作,只需要把自己的研究过程、前人的研究、自己的假说、推导的公式、实验的结果、得到的结论按部就班写出来就可以了。学术论文最主要是要合乎逻辑、推理清楚、条理清晰、结论明确,不需要太考虑读者接受的程度。我曾尝试写一些科普文章和科学随笔,但有时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我的思维来得特别慢,人文修养和底蕴不够;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抽象思维有一定能力,形象思维就差多了。尽管我对自己从事的科学领域的来龙去脉和科学概念还是清楚的,但有时再怎么苦思冥想,也找不到合适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以及通俗的例子来表达和描述。这时,我真是佩服那些写科学随笔和科学散文的科普大家,能把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写得那样透彻清晰、通俗明白,语言又那么丰富、优美。小时候,读白居易,不太明白他何以要把自己的诗读给普通老妪听,看她的反应。现在我才感悟到,一个真正懂得科学问题的人,是自己明白又能通俗地说得让别人明白的人。我希望自己向这个方向努力。

《藏绿斋札记》的一些材料,大都是给学生们讲话的内容,或发表于报刊上的文章。《情系科研》主要讲科学研究方法,虽然这类书籍很多,但我是从讲科学研究的途径入手,来讲述科学研究方法上的一些特点和自己的体会。《感悟人文》主要是谈自己对人生的一些心得体会,包括与记者的访谈以及一些怀念前辈老师们的文章。《心驰科普》汇集了自己这些年写的有关光电成像领域的科普报告与评论,其中也有关于科技创新的探讨等。

我承认,我是科学某一个很狭窄的领域的一个专门家,但我并不是作家,也不是科普作家,更不是科学哲学家。这三本书仅是我把自己熟悉的东西、心得和体会、爱憎和感情、思考和认识真实地写出来,如果读者从我的几本小书中能有所体会和收获,我就非常高兴了。

回想自己的一生,除了父母亲给了我许多的爱,很多学术前辈、老师、友人、领导和同志们,包括外国朋友们,也给了我许多爱护、鼓励、关怀和帮助;在《藏绿斋札记》成文和出版过程中,他们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谨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还要特别感谢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以及策划编辑王佳蕾,执行编辑靳媛,责任编辑梁铜华、李慧智、施胜娟等同志,是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才使《藏绿斋札记》得以顺利出版。

是为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