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平民的种子,贵族的根儿

唯心有物王阳明正传 作者:赵家三郎 著


第一章 平民的种子,贵族的根儿

1472年的中国,天灾民变,内忧外患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大明帝国已传八帝,国祚一百零三年。这一百年间,人才辈出,风起云涌,力挽狂澜的有、盖世无双的有、英明操蛋的也有,总之不断变化,推陈出新,你方唱罢我登场。百年岁月里,王氏祖坟上的庄稼割了一茬又一茬,直到成化八年,终于冒了青烟。

大明一代,最犀利的人物登场了!

没错,他就是王阳明,一个凶猛的圣贤。

成化八年是龙年,这一年虽未发生江山易主的重大事件,但要说流年不利,一点也不过分。中华大地如大海汪洋,时时刻刻,波涛汹涌。

正月,兵部尚书白圭给宪宗朱见深提交了一份军事计划,集结十万兵力,对直接威胁帝国北疆国防安全的鞑靼进行主动出击,朱见深同意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国家的一次军事行动,牵涉甚广。当时河南、山西等地在闹饥荒,百姓饿死的挺多,但该交粮交粮,该交税交税,无条件支持国家军事行动。五月份,兵力集结完毕,总督王越率兵出征。王越算一号人物,日后他的坟墓正是由王阳明督造的。很明显,这次军事行动雷声大雨点小,得不偿失,仗一直打到次年九月份才算结束。战果是重创鞑靼,使其向北迁徙,不敢进犯,得数岁之安。

王阳明头像

还是在这一年正月里,国内形势不容乐观。兵部准备对外族用兵的同一时间,四川荣县爆发了农民起义。这场起义规模不大也不小,持续时间短,又很快镇压平定,所以也容易被人们忘却。

五月,安南(今越南)越界。宪宗时黎灏为安南国王,过了两天消停日子,自负国富兵强,出兵进犯广西、广州,以图云南。兵部以军事外交手段力阻进犯。后来这厮也没消停,成化十五年又来了,守臣力阻,出来晃悠一圈,又回去了。

七月,天灾频临,东南沿海地区遭遇特大洪水袭击,看规模应该是百年一遇。波及杭州、绍兴、嘉兴、湖州、宁波五府,淹没禾田、冲毁房屋、农畜牧业破坏严重,经济损失巨大,直接死亡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余人,失踪无算。

北击鞑靼、川蜀起义、南阻安南、东南洪水,民变、天灾、内忧、外患……国祚一百零三年的大明帝国,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王阳明就在这样的年头里诞生了!

故事要从一个神奇的梦说起。

王阳明出生在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明属绍兴府,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前贤虞世南、谢迁,后辈钱德洪、黄宗羲、叶宪祖等均出于此。

余姚恰在此次洪水袭击范围之内。老王家幸运地躲过了水患,可爱的洪水猛兽并没有冲毁这个家庭的希望,只是略有些焦急和担忧。因为王阳明母亲郑氏的预产期大约在五月份,结果没生。等到了七月,洪水来了,带走了两万多人的生命,留下无数不完整的家庭,残破的、狼藉的、痛苦的。王阳明父亲王华痛苦,祖父母更痛苦,爷爷奶奶想见孙子的殷切期望远远大于王华盼为人父的愿望。

眼瞅要过了九月,儿媳妇那儿还没动静。王阳明的奶奶岑氏相当着急,儿媳妇郑氏怀孕十四个月,孩子还没生,太不正常了。早产儿常见,晚产儿不多见,疏于正常的即是病态。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晚产对胎儿坏处颇多,体重大、成活率低、寿命短、易患肺疾——最后王阳明恰恰死在了肺病上,与他晚产四个月不无关系。

老太太受不了煎熬,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终于她做了个梦,很玄乎很浪漫。她梦见衣着华丽的神仙敲锣打鼓,踏云而来,给她送来一个孙子。老太太高兴,一乐乐醒了,忽闻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王阳明就这样神奇地诞生了!时间为成化八年九月丁亥日,公历纪年1472年10月31日,龙年。

王阳明的出生无疑给这个灾区家庭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和精神之慰藉,全家沉浸在一片喜悦中。岑氏又将自己做的梦告诉了大家。爷爷王天叙老先生,在当地非常有名气,算是民间特级教师,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的号——竹轩翁。他听后,觉得妙不可言,既是从云中来,那么小孙子干脆叫王云吧!故事迅速传遍乡里阡陌,乡亲们尤感神奇,王云出生的那座房子也被称之为“瑞云楼”,成就了“瑞云送子”的美丽传说。瑞云楼今在余姚市,原址焚毁于清乾隆年间,现为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十四年后,王阳明的重要弟子钱德洪也出生在此。

王阳明的第一个名字“王云”,叫了五年,后来改了,因为不改说不出话。

王家是出过“嘉议大夫、礼部右侍郎、新建伯”的官宦家庭,这些都是荣誉头衔,没什么实惠的东西。在本朝,老王家并未出现响当当的牛人,顺着族谱往上数几代,那叫一个震撼。王阳明的家族是有着“中华第一望族”之称的琅琊王氏。这个家族对政治、文化的影响以及辉煌程度,灿若星河,其他任何一个家族难及其项背,没法子相比。

琅琊王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姬晋天性聪颖,直言不讳,因直谏被贬为庶人,三年后去世。姬晋之子宗敬后官至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辞官致仕了,时人称呼他为王家,于是以王为姓,为琅琊王氏、太原王氏的祖先。九世孙王翦,以及子王贲、孙王离俱为秦国名将。尤其王翦,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为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立下了盖世功勋。到了秦末,王离长子王元为避战祸,迁徙到琅琊郡(今山东省胶南市境),是为琅琊王氏开基之祖。

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达到了顶峰。

魏朝时,王祥(官至太尉)、王览进入帝国政治中心,家族也兴盛起来。再经过东晋实际建立者王导(王览之孙)等子孙的努力,王氏家族一跃成为东晋的主要政治力量,时有“王与(司)马共天下”之说……门阀士族,辉煌至极,文臣武将,名人辈出。

从汉至唐,王氏家族光宰相就出了九十二人。其他世家出名人都论“个”,几百年出那么几个就已经很了不起了,琅琊王氏则论“批”,名人一批一批出现并涵盖各个方面,随便叫出一个,均在历史上文化上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孝子王祥,《二十四孝图》第十八篇“卧冰求鲤”讲的就是他的故事,载于《搜神记》;名士王戎,竹林七贤之一,其故事载于《世说新语》;书圣王羲之(王览一脉)最能代表琅琊王氏的家族文化,族人其他书法家有王导、王献之、王珣、僧智永(唐朝时期,出家人)。

王羲之少时随父王旷先后徙居建康、山阴(今天的南京、绍兴)等地,从此琅琊王氏在江浙地区扎下根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乌衣巷》赞叹的便是琅琊王氏和东晋谢氏两大文化家族。盛极必衰,当年“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结束了,家族的辉煌唯憧憬敬仰。在历史的长河中,琅琊王氏从帝国中心走向平民阶层,从世家沦为百姓。王氏在朝代更迭兴亡中,辗转迁徙,颠沛流离。

琅琊王氏家庭文化代言人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序》

元末明初,一个算卦的打破了老王家平静的生活。

王阳明六世祖王纲对易学研究甚深,苦于天下大乱,报国无门,只好捡《易经》最常用的那门手艺——卜卦算命,以此养家糊口。王纲的忽悠水平放在今天也是大师级别水平,出去招摇撞骗,完全不在话下。王纲神龙见首不见尾,行踪诡异,喜欢往深山老林渺无人烟的地方钻,碰到他一次就像白日见鬼似的,相当不容易。这也算一种营销手段吧。人云亦云,王纲的事迹口口相传,以讹传讹,名声愈来愈大,俨然半仙也。

某次,王纲遇到了“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的刘基,今天我们习惯叫他刘伯温,也是个算卦的。两个神汉相见恨晚,彼此捧臭脚,说将来皆能名垂青史永垂不朽云云。刘伯温见王纲长得风神俊美,谈吐儒雅不俗,当即与之结交,并提议天下大乱,男儿志在四方,吾辈当闯荡江湖,立不朽之宏业。王纲没吱声,好酒好菜招待了他,然后把他送下山。王纲表示名利于我如浮云,希冀老死山林,品尝“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的精神食粮,日后兄弟飞黄腾达了,千万别回来找我。

刘伯温以为他说的是客套话,并未在意。没想到多年之后,刘伯温果然发达,成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席智囊。刘伯温想起当年算卦的王纲,于是向朱元璋举荐。此时,王纲已年逾古稀。朱元璋见到王纲时大为惊诧,七十多岁的人,驻颜有术,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遂让王纲担任大明帝国兵部郎中,官阶正五品,相当于国防部司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管王纲愿意不愿意,生拉硬拽到朝廷当官,老死山林的夙愿被刘伯温那个嘴欠的给打破了。

王纲“晚节不保”,霉运自从他被强行拉到朝廷当官便如影随形。时逢广东民变,王纲负责平叛部队的后勤补给。王纲与儿子王彦达一同上了前线,在运粮的路上王纲被叛军强盗杀害。强盗还威胁王彦达,要求他入伙。王彦达正气凛然,哭了一通,请求速死。叛军首领被王彦达这种精神所感动,把他放了回去。

王彦达用羊皮裹着父亲的尸体回到了京城,朝廷见此大为赞叹,正好可以树立典型,以振军心。王彦达拒绝了,他心里不是滋味。强盗尚且被他的精神感动,朝廷竟然无动于衷,简直比强盗还强盗。他们本在余姚老家过着平静的生活,朝廷一纸任命书,改变了王氏家族的命运。王彦达对皇权极度痛恨,反正死的不是他们的老子,没人能体会他凄惶的心情。王彦达自此默然一生,心灰意冷,临死前对儿子王与准说了三个字:“勿做官!”哀莫大于心死,这三个字包含了他对朝廷对政治对仕途的各种鄙视与反感。

此时,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王与准一方面秉承父命,一方面避乱政治,隐居在老家余姚,不复出焉。王与准不是吸风饮露的神仙,他还得吃饭,于是重操爷爷卜卦相面旧业,混口饭吃。

王与准天性聪敏,时间一长,名气逐渐大了,绍兴府内孺妇皆知。朱棣践祚,一手炮制方孝孺案寒了天下文士的心。为挽回这一局面,朝廷在全国范围内搜索饱学之士,补充国家公务员队伍。但凡会诵个“床前明月光”的主儿,只要是活的,全部挖出来做官。名震绍兴府的王与准自然在名册之内。王与准坚决不出山,地方政府二话没说,直接抓人。去不去不是你说了算,名额有限,国家强制,即便你不能出仕,家里总要有个人去做官,比拉壮丁还邪乎。抓人去做官,好神奇的世道。

王与准不辱父命,逃跑了,在跑路过程中摔断了腿,成了伤残人士,朝廷因此放他一马。王与准非常感激摔断他腿的那块石头,自号遁石翁,自此隐居,一心一意地研究起学问来。王与准又一想,识时务者为俊杰,个人的力量终究弱小,不能与庞大的国家机器对抗。另外,王家祖孙三代经历坎坷,中国命运也跟着天翻地覆,元亡了,明成立了,朱元璋恐怖统治结束了,朱棣践祚消停了,于情于理,也到了出仕做官的年代。就这样,王与准之子王世杰代替父亲出仕做官。

王世杰就一书呆子,除了吟诗作对之外,不会干别的,在朝廷里面没干几年,被人踢出了群,灰溜溜地回老家种地为生。母亲对这个不成器的儿子痛心疾首,临死前对他说,你也没个谋生手段,若是不做官,后代子孙都得活活饿死。王世杰点点头,收拾心情重新上路。可惜,这次任命状还没有下来,王世杰也去世了。

现在轮到王阳明的爷爷王天叙登场,到了他那辈儿,祖上给他留下了一本伤痛故事集,还有一堆书。时逢天下承平,河清海晏,可是王天叙依旧隐居余姚,终身未仕。王天叙的生活十分惬意,读读书、教教学、种点竹子、编个筐什么的。隐居者未必是高人,但高人通常喜欢隐居,现在或可叫潜水。潜水时间长了容易被踢出群,隐居时间长了能够隐成名。老王家从高祖父那时开始,渐渐地隐出了名气,再经过竹轩翁王天叙继续归隐,著书立传,名气更大了。朝廷也有所表示,两世赠嘉议大夫、礼部右侍郎。

王氏家族的荣耀,即将要在王华、王阳明父子这里,绽放光彩。

2010年,波斯顿咨询公司人员表示三年之内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近年来中国富人从财富上和人数上都增加不少,但相对于西方延续百年的上流贵族制,所谓的中国上流社会也只是一种形容,还不是一种社会形态,一个阶层。法国媒体评论称:外国上流社会是看不见的阶层,中国“上流社会”把地位穿在身上、顶在头上,远远不具备“上流社会”的属性。

王阳明的家族是完完全全的上流社会,纵然家族衰微,但他们身上依旧流动着贵族的血液与品格。

贵族必要有钱,但有钱未必是贵族。

贵人语迟是疾病

细眉凤目、活泼可爱的小王云给王家人带来无限惊喜。时间一长,惊喜却变成了惊悚。

王云到了牙牙学语的时候,还不会说话,晚产儿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新生儿通常在七个月左右学语,两三岁完全可以说话。《论语·学而》曰:“贵人语迟,敏于行却不讷于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竹轩翁乃饱学之士,贵人开口说话晚的道理他自然知晓,内心略有那么一点小兴奋,看来“语迟”的小王云将来不一般,稍安勿躁,耐心等待吧!

一直等到王云五岁,到了打酱油的年龄,跟着一群孩子满街疯跑,唯独王云不会说话。长辈看着心里不是滋味,贵人语迟渐渐地变成了王家人的心病。几岁后才能说话的名人也有很多,譬如爱因斯坦,说话晚多为生理原因,有些人偏要说这是某种天降大任之始肇,毫无科学根据。话又说回来,诸多问题科学也解释不清楚。

竹轩翁没辙,正日坐愁城时,惊喜来了。

某次,王云与一群孩子嬉戏,有个和尚路过,后经过证实那是一名得道高僧,机锋不可触。像这种高僧作息时间不固定,四处云游,通常神出鬼没的。和尚仔细端详王云,摇摇头,拍拍他额头,叹息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说完,飘然而去,仙踪难觅。和尚知道王云为什么不会说话,人家不能叽里呱啦地说一堆白话文,而是一百句浓缩成一句说,那叫做玄机,得道高僧,大抵如此。一群小朋友弄不懂那位和尚大叔说的话什么意思,就把这事儿告诉了竹轩翁。

竹轩翁想了半晌,反复念着“好个孩儿,可惜道破”八个字,突然灵光一现,懂了!前有夫人“瑞云送子”之梦,小孙子遂名为云,云者,说也,道破了天机,还怎么说话?甭管是真是假,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竹轩翁立马给孙子改名为“守仁”,于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出现了——王阳明说话了。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后世尊称王阳明。

“守仁”一名,语出《论语·卫灵公三十三》:“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大概意思是说:利用聪明才智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譬如权力、金钱、美女,倘若不想方设法去维护巩固既得之物,即便得到,早晚也会失去,这与治理百姓的道理大致相同。对于圣人之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窃以为这是一种态度:伏案笔耕的工作态度、茶余饭后的生活态度和智仁庄礼的人生态度。

改了名字后,王阳明能说话了,而奇迹还没有结束。

王家上下终于从心病中解脱出来,生活走向正轨。有那么一天,百无聊赖的王阳明实在憋得难受,也学着爷爷自娱自乐,口诵诗书,都是竹轩翁读过的东西。一家人大为惊诧,因为没人刻意教授他什么,就问他从哪儿学来的。

王阳明说:“爷爷读书的时候我都已经记住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竹轩翁高兴极了,但他不让小孙子流于压力,主张率性而为,潜移默化。

王阳明对儿童教育曾说过: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他的见解极为深刻,非常符合今日中国孩子的教育情况。王阳明说不要抑制孩子的天性,施加过多压力,要去鼓励他们,向孩子感兴趣的方向引导。后来阳明信徒之一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基于阳明理论,总结出了寓教于乐的现代教育方法——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任校长时见男生王友拿泥块丢同学,当即制止,叫到办公室。王友准备接受训斥,哪知陶拿出一颗糖果给王:“这是奖励你的,因你按时到校,我却迟到。”王惊异接过。陶又拿出一颗糖果:“这也是奖励你的。因我制止你,你就住手,那是对我尊重。”陶拿出了第三颗糖果:“这也是奖励你的。你用泥块砸的同学因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这证明你善良正直,有与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泣不成声:“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笑着拿出第四颗糖果:“这也是奖励你的,因为你能正确认识错误。”

这就是陶行知著名教育之典范——四颗糖的故事。

从此,竹轩翁最大的爱好是抱着孙子读书,有时候自娱自乐,有时候也给准备科考的王华等人传道解惑。

男孩不淘气,长大没出息。开口说话的王阳明给家里人带来了惊喜,同时也到了上房揭瓦的年龄,家里有多少房子也不够他拆的。就在别的小朋友淘气得不亦乐乎的时候,王阳明忽然迷上了象棋。他安安静静地看着别人对弈,学会之后又与别人对弈,竟可达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执迷程度令人心惊胆战。

人生就像糖饼,多咬几口才知道甜。

象棋是王阳明的第一张大饼,餍足继求,仿佛如何也不能满足于他。如果他一直坚持下去,很可能成为聂卫平级别的大师。当年聂卫平与陈毅对弈,那时他只有十岁,执著围棋,极其痴狂。两人对弈过程中,陈拿出北冰洋汽水给聂喝。于是,聂一边下棋一边喝汽水,不知不觉喝了十多瓶,竟然忘记了上厕所。苏东坡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说的即是执著的态度。

王阳明似乎也有此境界。换了现在,父母必会把孩子扔到培训班去,然后偷偷暗笑,坐等将来出一个大师级人物。王华不这么想,象棋终究是娱乐活动,孩子从小不务正业,长大了还了得?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因此,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痛批教育低龄化趋势,他说:“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在线,而是被搞死在起跑在线!”

王华见王阳明如此痴迷于象棋,极为震怒,一生气把象棋扔进了水里。

王阳明嘴一撅,郁闷了好几天,写下了一首很有水平的象棋诗: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车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学而优则仕,才是王华所谓的正业。那些奇巧淫计,旁门左道,终究登不上台面。

万历二十六戊戌科赵秉忠试卷,今存唯一明代状元卷

王氏家族隐居隐出了名气,朝廷有所表示,赠与过很多官职。谁都明白那是虚衔,竹轩翁年纪大了,隐居惯了,出仕做官非他愿。朝廷三番五次举荐,再不出仕说不过去。当今天下,政局平稳,出仕做官的希望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王华的头上。

王阳明父亲王华老好人一个,政治上没什么建树,道德修养却非常高。话说当年王华六岁的时候,在池塘玩耍,一醉汉路过丢了钱袋。王华捡到了,袋子里有许多金银。王华没有拿走,而是等着失主回来,完璧归赵。果然,失主回来寻找,王华如数奉还。失主十分感谢他,拿出一点银两以示酬谢。王华正色说,请不要以为我不识数,一袋银子我都不要,还在乎你这一点吗?从此,王华名声大噪。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家的生活像一幅幅水墨画,烟雨江南,留白年华。终于,王华不负众望,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殿试,举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一人,也就是状元。

孩子考上重本段,都得放两挂鞭摆一桌,何况家里出了个状元,由此可见竹轩翁的教育水平非同一般。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殿试前三名,状元王华、榜眼黄珣、探花张天瑞,其中前两名都是绍兴府余姚县人。第二名黄珣一定受到过竹轩翁他老人家的点拨。

王华十年寒窗,状元及第,竹轩翁老爷子非常高兴,也算对得起祖上,不辱琅琊王氏之族名。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膝下承欢的小孙子,日后那才真叫一个犀利凶猛。

两首开光小诗与佛无关

王华考中状元,余姚县上下皆大欢喜。竹轩翁最高兴了,这是他多年教育生涯的最佳例子。王华非常孝顺,迎接老爹和儿子去京城生活。大半辈子了,还没出过远门,也没见过北京的繁荣。竹轩翁带着小孙子,欣然前往。

这一年,王阳明十一岁。

竹轩翁路经金山寺,夜宿于此。

关于金山寺传说众多,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著名桥段“水漫金山”,让金山寺闻名遐迩。此外,相传金山妙高峰上的妙高台,是宋朝金山寺高僧佛印建造的,离地约有三十米,上面有阁。苏东坡与佛印、宝觉、圆通等法师友人,经常来此游玩。相传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中秋,苏东坡与友人重游金山,月色寂寂,江风猎猎,面对此情此景苏东一蹴而就,写下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实际上是苏东坡在密州时所作,传说不可信,但这不影响金山在文人墨客心中的形象。另,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术率十万金兵南下朝镇江杀来,浙西制置使韩世忠与夫人梁红玉率领八千水师,奋死抵抗。利用有利地形,将敌人引入黄天荡,进行围歼。双方交战时,梁红玉在金山寺制高点妙高台上为将士们击鼓助威。韩世忠率部破敌,金兀术损失惨重,折戟沉沙。于是“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流芳千古。

听说竹轩翁王天叙来了,当地的一些朋友为他举行了盛大欢迎宴会,觥筹交错,不亦乐乎。文化人喝酒喜欢起高调,竹轩翁他们也不例外,何况他是今科状元之父,都想见识见识他的才学。吟诗作对之类,自然而然少不了。有人提议即景赋诗,属于即兴创作,有一定难度,最考验人的才华,水平有高有低,主要是娱乐。

竹轩翁耐着性子听完那些老先生哼哼唧唧的诗作,轮到了他,大家侧耳倾听,肃然起敬,那是培养出状元的人,诗才定然非比寻常。竹轩翁吭哧了半天,脸憋得通红,愣是没整出来。正在尴尬之际,立在竹轩翁旁边的王阳明开口说我有一诗,竹轩翁忙命他吟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此诗一出,震撼全场。

明时金山寺在长江中心,与今日金山寺地理位置不一样。是以王阳明说相对于浩瀚的长江而言,金山寺像拳头那么大个。因为金山独立于江心之中,明属扬州府,所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妙高台是金山最高处,宋时苏东坡曾在妙高台上舞剑作诗。后两句说,喝醉了的我倚着妙高台上的一轮弯月,吹起玉箫,声音婉转,余音绕梁,以至于使得洞里的龙都沉沉睡去。此诗浪漫夸张,暗合典故,词句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动静结合,意态潇洒。诗能写到这种境界,莫非王阳明嘴开过光?

所有人汗颜不如,震惊之余,他们不相信一个孩子竟能作出如此有水平的诗来,定然是竹轩翁早已作好,而他故意作不上来,让孙子以此诗出来圆场,间接显示小孙子诗才八斗。在座的老先生们有的惊叹,有的怀疑。一老先生要现场出题考考王阳明,夜色撩人,蔽月山房,以此为题作诗。

王阳明想了想,随口吟诵《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诗句很简单,也容易理解。当山挡在我和月亮之间时,眼睛看到月亮很小,由此得出结论“此山大于月”。当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容得下天下时,被常识蒙蔽的眼睛将会得出“山小月更阔”的真相,即客观性,月亮的体积大于山。这首诗言简意赅,容易理解,可贵的是诗里面存在着辩证思维,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出自于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懵懂少年,他的思维与众不同,通过一首《蔽月山房》考问宇宙,求索真理,仿佛孩子瞪大眼睛好奇地看着世界。他一旦振翅高冲,也许只有苍天才能挡住他的飞翔。

众位老人家叹为观止,少年奇才在彼,他们真的老了。他们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废物一坨,还是赶紧起开,别浪费上天赋予的资源。关于少年奇才或者天才儿童,古今中外,例子频出,不是什么好事。比如典故江郎才尽,王安石的《伤仲永》,都说明了天才儿童的成败。东汉孔融,最值得一说。孔融让梨的故事作为道德典范,流传甚广。人们也相信孔融能成大事,可他长大后却是一个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的人,并且毫无政治觉悟,最后被曹操像杀猪似的杀了。

英国专家佛丽曼自1974年起追踪了210位数学、艺术或音乐资优儿童,发现他们在六七岁时展现出潜力惊人,却未必能够撑到成年,而达到传统认定为“成功”标准者,只有6人。由此得出结论,儿时被认定为天赋异禀的资优生,甚至跳级的小孩,只有极少部分会在长大时也成功。天才儿童也是普通人,并且患心理疾病的风险极高。

我们承认并相信这世界上有天才,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天赋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努力。

射出一支箭,寂寞在心间

王阳明到了北京,开始接受系统教育。

在学校里王明阳属于不安定分子,好事找不到,坏事儿保准有他。生性好动,活泼顽皮,酷爱体育运动,少年都这样。像那种一天死读书,三天憋不出一个屁来,奶奶不疼姥姥不爱,三舅看了踹一脚的孩子,长大了也没啥作为。王阳明除了不学习之外什么都好,经常有奇思异想,问得先生一愣一愣的。

有一次,他很严肃地问先生:“人生何谓第一等事?”

先生很严肃地回答他:“好好读书,像你爹一样,他年考取功名,读书登第是也。”

王阳明道:“恐怕未必是读书登第。”

先生反问:“那么你觉得何谓人生第一等事?”

王阳明认真地说:“做圣贤!”

王阳明说的话恰好被状元老爹王华听见了,他十分鄙视儿子:“就你那德行还要做圣贤,你可消停点吧!”

懵懂少年王阳明,还不清楚圣贤是什么概念,从父亲揶揄的话里听得出来,圣贤看来没那么容易做。但他觉得没啥了不起,将来长大了,一定朝这个方面努力。有这份心足矣,很多人从小立志如何如何,说得天花乱坠,冠冕堂皇,结果人生如同一坨稀泥,除了糊墙别无他用。成大事者,通常把志向放在心里,融入血液,成为一体,外界条件一旦成熟,自然会迸发而出。

问过先生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被老子调笑,他没在意,很快把这茬儿给忘了,依旧调皮不老实,反而变本加厉,与一群同学玩军事游戏。王华见了气不打一处来,当年儿子迷恋象棋都给扔水里去了,如今改玩军事游戏,幼稚有过而无不及,不务正业嘛这不!

王华当即呵斥:“家族世代读书为业,你搞这些旁门左道,以后如何是好?”

王阳明反问道:“父亲,读书就能混饭吃吗?”

王华严肃地说:“那是自然,学而优则仕,名利书里求。看你爹我考中状元做了高官,还不是因为读书之故。”

王阳明想了想,又问:“父亲是状元,难道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状元吗?”

王华一愣,这个思维好奇特,说了一句无力的话:“想做状元唯有读书。”

王阳明说:“看来状元只有一代,不能世袭。也不过如此,我不稀罕。”

气得王华直抽,这孩子太狂妄了,状元不做你想做什么?欲为圣贤耶?

每当父子闹得不可开交时,竹轩翁都会出来圆场。以他多年教育经验来看,小孙子王阳明不一般,将来一定比儿子强。王华考中状元不假,但他就一水货,思想拘囿,书呆子耳。古今上下,状元无数个,真正成大事彪炳史册的也就那么几个:郭子仪(中兴名将,唐玄宗开元年间武状元)、柳公权(著名书法家,唐宪宗元和三年状元)、吕蒙正(宰相,北宋太宗丁丑科状元)、文天祥(民族英雄,南宋理宗宝祐四年状元)、谢迁(明代重臣,明成化十一年状元)、李春芳(内阁首辅,明嘉靖二十六年状元)、焦竑(著名思想家,明万历十七年状元)、翁同(光绪帝师,军机大臣,清咸丰六年状元)。

王阳明十三岁这年,横遭人生变故,母亲去世了!

王阳明母亲郑氏,仅仅在王阳明出生一刻露个脸,一闪而过。然后她站在了幕后,仿佛消失了似的,关于她的事迹没有任何记载,甚至我们连她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但这并不能阻止她的伟大,因为她有一个圣贤儿子。

母亲去世后,王阳明断绝娱乐和交际,以示哀思。守孝三年里,王阳明让王华省心不少,消停多了。人生弹指一挥间,短暂犹如眨眨眼。三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王阳明从悲伤中走出来,他觉得人生苦短,应该做点什么,尤其对于一个从小立志做圣贤的人来说,这非常重要。圣贤距离他还很远,他还不太明白那具体的概念是什么。

三年,九月的菊花开了三次,中秋的苏月圆过三回。王阳明渐渐长大,与三年前不同的是,他有了梦想,一个非常实际的梦想。在王华的眼里,孩子长大了,稳重了,接下来他应该走向人生正轨,读书登第,那才是人生头等大事。

一个不留神儿,王阳明忽然消失了。王华以为年少顽皮,与同学们到处疯跑,黄昏向晚,自然而然会回家吃饭。可是,这一次他错了,王阳明失踪了!

王阳明学着侠客,萍踪江湖,某天不辞而别,偷偷溜出京城,去了居庸关。

居庸关,今北京昌平区境内,距北京市区五十余公里。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关。现存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为防止北元卷土重来,命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建造,拱卫京城安全。居庸关与固关、紫荆关、倒马关并列为明朝京西四大名关,为京畿藩屏,重要的防御屏障。居庸关分为下关、中关、上关,各关相距十五里,出上关北门又十五里即是八达岭。居庸关地处太行余脉,山势险峻,京畿咽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

王阳明打扮成侠客状,骑着马,独自来到居庸关,沿着崎岖山路,逶迤前行。望着起伏的群山,心潮澎湃,耳濡目染的历史先辈,一个个从他脑际闪过,顿时泛起国破山河在的民族情结。出居庸关西北四十六公里的地方叫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土木镇),那里是大明的坟墓,太祖洪武大帝造兵以来,帝国荣誉尽丧于此。如今土木堡之变仅过去三十余年,似乎清明节时犹能听到明朝将士的哀鸣。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蒙古强大的瓦剌部落领袖也先兵分四路向中原王朝进攻。明英宗朱祁镇听信太监王振的建议,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两军决战,明军二十余万将士全军覆没,英宗被俘。消息传至京城,朝野震恐,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拥立王朱祁钰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同年十月,也先部直抵京城。于谦集结京畿兵力与民众一同抗战,最终击溃也先。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朱祁镇、于谦……想到于谦王阳明会莫名地激动,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匈奴未灭不言家,犯我强汉远必诛。

正在他一览历史沉重浩瀚画卷之时,对面来了两个鞑靼人,有说有笑,大大咧咧的。崇拜侠客的王阳明怒从心头起,打马上前,呼啸冲过去,搭弓射箭,“嗖”的一箭招呼过去。两个鞑靼人惊惶失措,拔腿就跑,跑了挺老远,回头一看原来是个孩子。只见马上那少年,细眉凤目,呼啸而来,端的一个犀利狠毒。谁知道那少年身后起伏的连山中是否藏着千军万马。两个鞑靼人不敢小觑,锐者避其锋,他们也懂得这个道理。

王阳明自此在居庸关进行实地考察,对居庸关地理位置,详加了解。拜访土著军民,了解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凭吊古战场,思考御边方策,了解实战情景,并寻找帝国英雄抗击异族的历史遗迹。在于谦的祠堂前,王阳明写下了一首挽联,以此告慰先辈英灵。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忠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考察了一个多月,王阳明回来了。老爹王华一见他,喜出望外,又爱又恨:“你干啥去了?”

王阳明说了他的行踪,末了,还不忘问一句:“爹,您还好吧?”

气得王华脚踢后脑勺,你是我爹啊!

王阳明深深一鞠躬:“孩儿知道错了。”

王阳明自然免不了被痛批一顿,面壁思过。没几天,王阳明竟然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去参拜伏波将军庙。伏波将军也就是马援,东汉开国名将,为刘秀统一战争立下了盖世功勋。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全国统一后,马援已经垂垂老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犹请缨出战,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马援常常跟士兵们说:“当兵就不能怕死。即便是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拿马皮裹着尸体回去。”这便是“马革裹尸还”的典故。

1917年11月8日,中华民国陆军上将蔡锷将军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日本福冈,年34岁。中华民国政府为其举行了隆重葬礼,是为民国国葬第一人。松坡之丧,举国哀鸣。孙中山先生题写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班都护,即班固。马伏波,当然是马援。

多年来同情弱者的大众心理,使得我们一直同情那些失败的英雄,譬如岳飞、文天祥,他们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气节悲壮,诚然可敬。然而,我们常常忽略那些成功的英雄们。窃以为班超、马援、王玄策、薛仁贵、于谦、蔡锷等,诸公民族之魂也,更值得我们追捧崇拜。做过这个梦后,王阳明为伏波将军写了一首赞诗,诗云: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王阳明对军事家的崇拜之情,极度狂热,渐渐融入他的血液。多年之后,在帝国的南疆,他终于书写了属于他自己的军事传奇。

王华工作之余,还得看着好动的儿子,见王阳明这几天比较老实,在书房里写写画画,也不知在干吗?这样总比离家出去好得多。几天后,王阳明问王华:“我听说最近京畿之内石英、王勇等人聚众抢劫。又听说刘千斤、石龙在房县大石厂造反。可有此事?”

王华对儿子刮目相看,知道关心时政新闻了。没错,确有此事,朝廷正在着手处理。

王阳明从怀里掏出一封奏疏,认真地说:“请把我写的‘帝国平安策’转呈皇帝陛下。”

王华看了看儿子仁义理论治国平安的策略,全文空洞笼统,毫无具体实施方法。王华把奏疏往桌子上一扔,正色道:“给我消停点!你也太狂妄了,国家大事,岂容你个毛头小子掺和?”

王阳明捡起了奏疏,鞠了一躬:“孩儿知道错了。”

王华满意地点点头,孺子可教也。没想到过了两天,王阳明又交上来一封奏疏,非常认真地说:“请将此奏疏转呈皇帝陛下。”

王华差点没气吐血,心里突突直冒泡,这与上一封有什么区别?

王阳明又非常认真地说:“这是修改版。”

王华彻底蒙了,无语凝噎半晌,儿子的执著征服了他的忍耐。也许,以往是他错了,他没有正确引导孩子,子不教父之过。有心怀天下济世苍生的心,这样的孩子焉能拂逆其意。王华拍拍王阳明,语重心长,和蔼客气地教育了一番。首先肯定了他的心态是好的,出发点没错,但治安缉盗乃国家大事,不能靠具文粉饰,要有具体的治理方法和政治策略。这一切,都要有扎实的学问,方能做到。所以,你的首要任务是好好学习。

对于王华的谆谆教诲王阳明微微颔首。知子莫如父,王华太了解儿子了,别以为他点头就明白,其实他一点也不明白。不让他四处乱窜,拴住他的心便是了。王阳明老大不小了,给他娶个媳妇或许能安心下来,让他爹省省心。有了媳妇忘了娘,但愿家庭能够转移王阳明的注意力。孩子吃点喝点无所谓,关键是不能总让老人帮你兜着。给王阳明娶媳妇,非常高明的一招,当爹的王华确实省了心,可是哪里知道他岳父丈人闹心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