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食无鱼

山风吹来薯芋香:吃货觅食记 作者:李晓润


食无鱼

我的家乡是个美丽富饶的南国山村。春天新绿满眼,白鹭飞过梯田。夏天山花烂漫,雨后千山明艳。秋天果香如酒,枫叶也醉红了脸。冬天空旷的田野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园,捉迷藏、掏蜂窝、偷鸟蛋。偶尔下一场大雪,大人小孩奔走相告,不为瑞雪兆丰年,只因老天降新鲜。雪化后不久,草色遥看近却无,春天又重来叙旧。

家家户户都有桃李罗堂前,果子常常熟透落地腐烂,卖不出好价钱,只好吃得肚皮滚圆,亲邻之间互相馈赠。学童们的书包半边装书本,半边装瓜果,书本被果汁染得色彩斑斓,课堂上常有瓜果滚出来捣蛋。

村里的沙土特别适合种西瓜,这里的马兰瓜是江西名产。最有意思的是,我们常能在人迹罕至的林中山涧发现野生的瓜果,这是过路人随手扔出的瓜子果仁餐风饮露自然生长的山珍,绝对的纯天然无污染。

村里的父老乡亲基本上来自同一个祖先,所以互相都以叔伯兄弟相称,口渴了随手摘个瓜,主人往往视而不见,为了避免尴尬甚至闪身避让,给偷瓜者留足离开现场的时间。

蔬菜同样随种随生。有时客人不期而至,外婆难为无菜之炊,我从房前屋后的瓜棚李下变戏法般掏出丝瓜、瓠子和南瓜,加上家里常备的辣椒、鸡蛋和腊肉,外婆很快就能做出几个色香味俱佳的农家小炒,佐以一壶清甜的米酒,宾主尽欢。“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城里人很难体会这样的意境。

故乡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中国历史上因为天灾人祸常常引发大规模的饥荒,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但这样的悲剧很少发生在我的家乡。

南方的江河湖塘到处都是鱼虾,连水稻田里也有泥鳅安家。小时候,带上一个便携的渔网或竹箕,背上一个鱼篓出去捕鱼,是每一个男伢子的赏心乐事。

首先,借口出去捉鱼就不用砍柴、放牛。放牛轻松一点,砍柴比较辛苦,最受不了的是天天重复。其次,平常大人怕有危险不让下河游泳,每次偷偷下水都得提防被发现,等头发干了才敢回家,有了捉鱼的借口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整天泡在水里玩耍。再次,捕鱼很少会空手而归,运气好的时候常有惊喜,比如捕获一条大鱼,或从洞里掏出一条黄鳝,定睛一看却是水蛇,吓得大喊大叫落荒而逃。最后,捕鱼还会有额外收益。现在价钱昂贵的野生甲鱼,在我小时候司空见惯,那时候没觉得“裙边”有多好吃,最关心的是甲鱼壳的去向,因为可以用来换摇拨浪鼓的小货郎的姜汁糖。

最容易捕鱼的地方自然是池塘。这些池塘多半在村中心和梯田顶上近山处,实际上是一个个小型水库。钓鱼也是我们捕鱼的重要方式,杜甫诗中提到“稚子敲针作钓钩”,我们也用大头针自己做过鱼钩。我们从没觉得钓鱼是多么悠闲风雅的事情,后来看见很多城里人为钓鱼武装到牙齿,上山下乡不远千里,才明白原来我们一直生活在西塞山前、桃花源里。

钓鱼的乐趣绝不在于某些人标榜的修身养性,而在鱼儿吞钩的激动人心。如果你只是为了做山中高士,不用鱼钩好了,何必不惜重金购买名贵渔具?姜太公是为了让文王上钩,当然得故弄玄虚。

除了常见的草鲢鲤鲫,最想捕捉的自然是甲鱼。大甲鱼一般都生活在深水塘里,我们小孩子只能捉到一斤不到赌气离家出走的小甲鱼。在我离开故乡前发生了一件趣事,有个村里汉子夏夜在莲塘边的晒谷场上乘凉,一只大如小茶几的甲鱼爷爷晚上出水散步,糊里糊涂把村里汉子的铺盖当作荫凉干燥的洞穴,人鱼同榻而眠。第二天早上人先醒过来,结果可以想见。这条甲鱼给他换来一整年的油盐。

故乡少有以捕鱼为生的渔夫,但村村都有水性很好的捕鱼能手。最会捉甲鱼的是个老红军战士,他在反围剿时被缺德的白军打中命根子,没有参加长征,直到晚年才和邻村一个长得很清秀的中年女人结婚。有段时间大陆乡土文学喜欢描述农村的传奇人物,他就是这种人的代表,只是没有作家们渲染的那么风流。

老红军夏天从来都是光着膀子,一身肌肉黝黑发亮,不但不惧蚊虫叮咬,连我们最害怕的乌蜂、黄蜂他也毫不畏惧。我曾在夏天午饭后太阳最毒时看见他在路边砍柴,头上扎一条汗巾,身上大汗淋漓。家园被他野蛮拆迁的黄蜂轮流向他俯冲攻击。行人都躲得远远的,他却若无其事。这种黄蜂毒性很强,有人曾被它们蜇死,我和小伙伴们在掏蜂窝时也领教过它们的厉害,痛得在地上打滚,脸肿得像“番薯头”蜡笔小新,完全变了形。其闪击速度之快、毒性之强使我至今闻蜂丧胆,谈蜂色变。

红军大爷不但不怕烈日毒蜂,水性也好得惊人。他隔三岔五背着渔叉、网兜独自出门,有时要两三天才会回家,这时网兜里一定装着七八条大甲鱼。那时候无人养殖甲鱼,自然是如假包换的野生甲鱼。我经常旁观他捉甲鱼,他能分辨水塘里不时冒出的无数气泡中甲鱼的谈吐,然后记住方位一个猛子扎下去,浮出水面时手里多半就是一条怒不可遏的鳖相公,几乎从不落空。他的渔叉没有用武之地,基本上成了挑网兜的工具。大多数围观的人和我一样,永远看不出何谓甲鱼的气泡。我曾经当面向他请教,自以为得其要旨,憋足气潜入水中一阵狂摸乱捞,如获至宝抱出水面的指定是一块扁平石头。

我的一个舅舅也是捕鱼高手,他最擅长捕捉沙鸽,一种长不过四五寸,通体透明,骨头很少、肉质鲜美的小鱼。舅舅大不了我几岁,个头甚至还不如我高,我们经常一起玩闹。他读过高中,喜欢朗诵古文,昔日的翩翩少年如今在赣州以收废品为生,不知他捉沙鸽的巧手慧眼是否不减当年。

沙鸽顾名思义,喜欢生活在水中沙里。故乡村前有一条地图上叫“梅江”,本地人却直呼为“河”的大河,除了梅雨季节或山洪暴发,这条河常年清澈见底,细沙如茵。两岸桃红柳绿,桃子成熟时在水中就能偷吃,所以主人防不胜防、无计可施。

沙鸽往往趴在河床的表层,有时待得久了,身上的细沙被流水拂去,它还浑然不知,这时候连我这样的新手也能手到擒来。沙鸽特别老实懒散,只要被人发现,一般都束手就擒,即使偶尔移动,也必在一米之内重新卧倒休息。我常跟在舅舅身后看他捉鱼,有时舅舅把沙鸽藏身的地方指给我看,我却眼大无神、目中无鱼,直到凑得太近把鱼惊起。

记得捕沙鸽多半是在向晚天气,清风徐来,水波微兴,只因近黄昏,夕阳无限好。这时候我纵然为赋新词,也无法强说忧愁。

当年就算是水塘里人工养殖的鱼,也没有人喂饲料,吃的都是水草,而水草没有被农药化肥污染,所以鱼特别鲜美。即使是下锅之前已经死了的鱼,只要放的时间不超过一天,味道和鲜鱼相差不远。现在的鱼只要宰杀之前已死,最好把它放弃。我在北京教书时曾煮过一条半小时前还活蹦乱跳的鲶鱼,起先因为同一楼道的邻居虎视眈眈,我曾担心僧多粥少,后来求人赏脸人家也浅尝辄止,最后连我自己也失去信心,趁人不注意偷偷抛弃。

过去我认为鱼是那种最鲜最美的食材,故意想做得难吃都不容易,现在大概只有浙江千岛湖、新疆喀纳斯和长白山天池这样的地方才留存了人对鱼的鲜美记忆。当年冯谖客孟尝君,因食无鱼弹铗而歌,要求提高待遇。有一天我们的餐桌也会无鱼,不是因为吃不上鱼,而是因为鱼不好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