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刘备
礼贤下士 宽厚仁德
刘备
Liu Bei(161~223)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 备
刘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蜀汉建国者。字玄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少年丧父,与母亲贩鞋织草席为生。15岁时外出求学,拜卢植为师,并广交豪友。刘备善于待人,施以仁德,在中华历史上留下许多佳话,其为建国立业,艰苦卓绝,锲而不舍的精神,更为后人所称道。
借荆州以立足
东汉末年,刘备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任为安喜尉。后诸侯割据,刘备势力弱小,经常寄人篱下。先投靠公孙瓒。时徐州牧陶谦为曹操所攻,刘备率兵相救,陶谦死,刘备据其遗命,代为徐州牧。后与吕布交战,失败后投靠曹操,被曹操所器重,推荐为豫州牧,晋为左将军。因汉献帝舅舅谋杀曹操事泄,刘备逃到徐州,统众数万人。建安五年(200),刘备被曹操击败,又投奔袁绍。官渡之战袁绍大败,又转而南下,投靠刘表。时因声望日高,被刘表所防备。刘备几经波折,仍无立足的地盘,无从发展。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挥师南伐,刘表子刘琮投降,刘备无路可走,只得逃至夏口。之后,遇见了智谋双全的诸葛亮,才有了起死回生的转折。刘备采纳诸葛亮的计策,与占据江东的孙权联合,在赤壁联合拒抗曹操。孙刘联军火烧曹营,曹操北归。赤壁之战后,刘备获益良多,最直接的收益,就是从孙权手中借得了荆州之地。在群雄割据时代,有了暂且立足的根据地,为能最终实现三国鼎立局面打下了坚固基础。
建蜀汉 扛三国一鼎
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刘璋想让刘备取汉中以拒曹操,所以请刘备入蜀。时刘备也洞察天下形势,看到北有强大的曹操势力,东有据天险而守的孙权,仅仅占有荆州也不是持久之计,为图自保,进入益州,再作图谋也不失为上策。于是欣然应邀,率军数万人,西入成都。事实证明,刘备入蜀,为后来三国一鼎--蜀汉的建立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建安十九年(214),马超入蜀降于刘备,又助刘备一臂之力。刘备围洛城后,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及时与张飞、赵云入蜀增援。不过洛城一战打得也很艰苦,围城近一年才得手,于是刘备自己领益州牧,以诸葛亮为军师,占据益州(今成都)。从此,刘备才有了一方属于自己的根据地,有了与东吴孙权、北方曹操两方相抗衡的资本。
孙权见刘备得益州,想要回赤壁之战后借给刘备的荆州三郡,孙刘联盟双方发生冲突。时曹操乘机攻汉中,刘备不得已向孙权求和,商定以湘水为界,以东属孙权,以西属刘备。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屯平阳关(今陕西勉县西),与曹军相拒。次年进至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击斩曹操大将夏侯渊,曹操率军亲征至汉中,与刘备相持数月,无功而退。刘备遂占领汉中,为汉中王。同年,关羽丢荆州,退保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被东吴擒杀。从此,刘备的势力范围基本确定。
刘备在创业时期,能够以一个政治家的风范, 败不馁,胜不骄,委蛇求全于群雄之中,终于使自己的事业走向了辉煌,蜀汉章武元年(221)在成都称帝。可就在事业成功的颠峰,在时机不成熟的条件下,与东吴争夺已丢失的荆州,过早地退出了三国历史舞台。
章武二年(222),刘备从巫峡连营至夷陵(今湖北宜昌东),与东吴军在夷陵展开激战,在猇亭(今湖北宜都北)被东吴大将陆逊打败,险些丧命,败退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北),两年后愤慨恚恨病死。其子皆知的"三顾茅庐"的佳话。刘备为求得诸葛亮这样刘禅继立。的旷世奇才是如此,对一般的小人物,也以友善、仁宽厚仁德取民心义待之,以仁德获取民心。所以才有了士人俯首、民心归向、军队服从的好结局。
在三国的历史上,刘备以识人善任,人尽其才刘备的仁德博得了民心,就在关羽被曹操封为而著称。此举也助刘备成就蜀汉大业,扛三国一鼎。偏将军,给予极其优厚的待遇时,关羽依然心向刘刘备每识得一才,必锲而不舍地去追求,以达到赢得备。当曹操挥师南下,刘备受到威胁时,有人建议人才的目的。为此,在历史上留下了家喻户晓、妇孺说:为今之计,应快速撤兵保江陵,现在虽然有众多的老百姓,但是,能够披甲打仗的人却少。一旦曹操的大兵压境,我们拿什么去拒曹军呢?刘备听了这样的建议后,说道:你不知道吧,要想成就大业,必须以民心为根本。现在这些老百姓都归附了我,我哪里能忍心丢弃他们不管呢!所以当刘备从荆州撤出时,荆州百姓十万人相随。当然随行的还有荆、楚群士不计其数。刘备即使在颠沛流离、身处险境之时,也不忘记讲求信誉和仁义;即使在处于危难形势之中时,也不迷失以德收民心的宗旨。所以有"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这也是其大业成功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