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童年的后花园

有关萧红的一百个细节 作者:句芒 著


10.童年的后花园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是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开篇。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四十五岁的鲁迅刚刚收获了他的爱情,出于种种原因他于8月底离开生活多年的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在厦大他的处境并不好,但心情不坏,几个月里便写下了散文集《朝花夕拾》中一半的篇目。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童趣盎然,鲁迅用天真好奇的儿童口吻描述了他最初认识的世界——“百草园”,还讲述了自己步出这个世界去“三味书屋”开蒙的往事。

在萧红的文学世界里,也有这样一座储存童年往事的后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为因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是并不存在的。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后花园里也有一位陪伴“我”成长的慈爱长辈,“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对“我”来说,后花园同样是童年的游乐场,是整个世界,“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消磨在后花园里的时光,都是阳光灿烂健康漂亮的,是自由的,是快乐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呼兰河传》)

离开了“百草园”,鲁迅的童年不失趣味,“百草园”只占据了他记忆的一隅,鲁迅写它,只有过隙白驹似的数百字;而萧红一离开“后花园”,就告别了她的童年,她写“后花园”,文字洋洋洒洒如天女散花,写花草虫鸟写趣事写祖父祖母不说,还写发生在后园磨房里的故事,而且,同一个故事,她还写了两次。

发表于1940年4月的短篇小说《后花园》,写的就是住在临着后花园的一座“冷清清的黑洞洞的磨房”里的磨倌冯二成子的故事。三十六岁的冯二成子原本寂寞、无思无虑地生活在磨房里,“他什么都忘了,他什么都记不得,因为他觉得没有一件事情是新鲜的。人间在他是全呆板的了。他只知道他自己是个磨倌,磨倌就是拉磨,拉磨之外的事情都与他毫无关系”,突然间却爱上了隔壁赵老太太的女儿,突如其来的激情如洪水冲开了他感官和思绪的闸门,冯二成子害上了单相思,感受到了自己的寂寞和空虚,“寂寞的秋空的游丝,飞了他满脸,挂住了他的鼻子,绕住了他的头发。他用手把游丝揉擦断了,他还是往前看去”。他无望地爱着他的心上人,连作者也被他卑微赤诚的爱所打动,忍不住惊叹“世界上竟有这样谦卑的人,他爱了她,他又怕自己的身份太低,怕毁坏了她。他偷着对她寄托一种心思,好象他在信仰一种宗教一样”。心上人对磨倌满腔的热恋一无所知,她出嫁了,没多久她母亲也搬走了,冯二成子一下子“好象失了魂魄”,全身和头脑都没了气力,他甚至无法拉磨了。还好三十多岁的寡妇老王理解他,“他所说的,她都理解得很好,接着他的话,她所发的议论也和他的一样”,两个空虚的人结了婚,尽管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他们对婚事的态度却“庄严得很,因为百感交集,彼此哭了一遍”。冯二成子的生活热闹起来,还有了孩子,可是两年后孩子的妈妈死了,孩子也死了,冯二成子又回到了寂寞和无思无虑里,“以后两年三年,不知多少年,他仍旧在那磨房里平平静静地活着”。这是《后花园》里磨倌冯二成子的故事。而《呼兰河传》的最后一章里,老实的磨倌冯歪嘴子同样住在临着后花园的磨房里,寂寞地打着他的梆子,同样没经过任何仪式,就和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结了婚生了子,一家人过了两三年贫穷安宁的日子,生下第二个儿子不久王大姐死去,冯歪嘴子奇迹般地独自养大了两个孩子。

冯二成子和冯歪嘴子显然取材自同一人物原型,在那间临着后花园的磨房里,童年的萧红目睹了寂寞和宿命的不可抗拒,后来,她在短篇小说《后花园》里给了磨倌一段热烈的爱情体验,在不朽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她又给予了他坚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结局。在萧红的心里,后花园是乐园,更是一处繁华与凋零交替、热闹和寂寞消长的“生死场”。

  1.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87页。
  2. 这年年底他便因不满学校而辞职,离开厦门前往广州。
  3. 在报刊发表时题为《旧事重提》。
  4. 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外尚有《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