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同医结缘:流落异乡少年立志

国医大师:唐由之传 作者:杨启平,李延辉 著


在传世名篇《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段话:“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笔下的有志少年,正是国家复兴的希望所在。他们如初升的太阳,必将喷薄而出、光耀大地;又如奔流的小溪,终将汇聚成滔滔江河、浩瀚海洋。

唐由之的少年时代,恰逢八年抗战。他的家庭因这场战争而衰落,他的学业因这场战争而被迫终结。他不得不随家人辗转逃难、流落异乡。其间,战火纷飞、社会动荡,生存不易、求学更难。

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

面对国难的洗礼、生活的动荡、失学的困苦,唐由之没有消沉,没有动摇。他少年立志,以自学的方式履行着“今日之责任”。无论乡居还是逃难,他都坚持读书,自学不辍。因而能够考入名校,学习国学经典,在不知不觉中,为他以后学习中医理论打下坚实的古汉语基础;也因此能够在乱世之中,把握住难得的机遇,同中医结下不解之缘;更为他在日后成为“少年中国”的一名建设者奠定了基础。

1.宝剑出鞘

1926年7月4日,一个仲夏日,唐由之在家人的祈福和希冀中,降生在古城杭州上珠宝巷“久昌参行”后面的宅院里。

唐家是个传统的中国家庭,祖孙三代同堂,虽然世代经商,却书香传家。久昌参行就是一家人安身立命的祖产。

参行掌柜唐景潮,是唐由之的父亲,唐家的一家之主。因其父唐光裕早年交友不慎,沾染上不良嗜好“福寿膏”(鸦片烟),不理商务,只顾迷醉于吞云吐雾,把多年积累的家财败掉了不少。所以唐景潮早早就从父亲手里接过了参药店的生意,他独自支撑门户已经有些年头了。世道乱、摊派多、税负重,参行生意难做,在惨淡经营之下,尚可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日子虽不算富足,却也安逸。

唐掌柜为人乐善好施、广结善缘,人送雅号“唐菩萨”。他虽为生意人,却不沾铜臭,不屑于投机钻营。他不仅饱读诗书,还写得一手漂亮的颜体字,是当时杭州城一位小有名气的书法家。这年,他膝下已育有两儿两女,长子唐侠尘(即著名画家唐云)时年十六岁,正在读中学,次子唐云亭在一间钱庄做学徒。

唐由之的降生,给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唐家,平添了许多欢乐。家人们都很兴奋,祖父母乐得都合不拢嘴,父亲更是心花怒放。人到中年,又喜得第五子,令唐景潮感到无限荣光——家门人丁兴旺、多子多福嘛。

喜得贵子的唐景潮,觉得自己此时的第一要务就是给老五起上一个响亮的名字。他琢磨着,不禁皱起眉头。

民国建立以来的十几年里,在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各派系军阀纷争、政局多变,社会、经济处于动荡起落的境地。此间杭州虽偏安东南,仍不免受到大气候的影响,百姓生活困苦,看不到希望在哪里。谁不希望生活在太平盛世呢?

“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铻之剑,其剑长尺有咫,练钢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唐掌柜想到了《列子·汤问》中记载的典故。

“锟铻”,削铁如泥的宝剑。老五的名字就叫作“锟铻”罢!

愿吾儿能如这宝剑一般,一生披靡;虽生于多事之秋,却能不为俗世所困!亦愿吾中华早日息兵戈、还太平!

唐锟铻,父亲给唐由之起了一个饱含深意的名字。自此,锟铻得名,“宝剑”出鞘。

在中华传统民俗中,各地方、各阶层对家门添丁增口都特别地看重,杭州人也是如此,有了子嗣,满月酒、过百禄,自是少不了要喜庆热闹一番的。

转年,北洋政府政权瓦解,民国政府撤杭县,正式设立杭州市。虽然军阀混战的局面还在继续,幸而战火并未波及杭州。杭州百姓的日子渐渐有了些盼头,士农工商都有所发展。久昌参行的生意,在唐掌柜和长子唐云的合力维系下也渐渐有所起色。

然而,就在这一年,一场火灾突然降临唐家。那天,临近参行的一间铺子意外着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火势很快就蔓延到了唐家。幸亏发现得早,才没有给参行造成重大损失,但灾后重建的花费,还是令家底本来就不厚的唐家元气大伤。

这时,锟铻的长兄唐云已经辍学,在参行帮工有一年多了,但他醉心于书画,也不是个经商的好手。本来唐掌柜自己算盘不精,一心寄望于长子可以光大家业,但现实让他有点失望了,他发现两个儿子都不是经营参药店的材料。处世随缘、笃信造化的唐景潮,深信以兴趣为师才能得大成就,勉强不来。于是把将来光大祖业的希望寄托在了第三个儿子身上,对锟铻的启蒙教育也就更上心了。刚刚3岁,锟铻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背诵传统蒙学《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他独具慧根,什么都学得很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