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处心积虑,终成皇后

武则天传 作者:宋可书 著


进攻后位

武则天在朝廷中有了支持者,局面就不一样了。此时李治又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岭南。”——《资治通鉴》。这样,王皇后和萧淑妃在这场斗争中成了牺牲品。

然而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还需要一个人的支持。这个人就是李勣。李勣原名李世勣,隋末参与李密起义,后归降唐朝,因名字与李世民一字重合,为了避讳,李渊赐他为李勣。李勣为唐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

早期在废后立武风波中,李治发现李勣在这个事情上并没有干涉,每次都选择回避。这个讯息似乎在告诉李治,李勣不一定跟长孙无忌是一伙的。李治决定跟这个德高望重的功臣面对面谈谈,探探他的口风。于是李治将李勣找来,问李勣对废后立武这个事情怎么看。“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武则天》。李勣呵呵一笑,说:“此事是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李治没想到李勣会这么回应,他反应过来时当然是大喜。李勣这句话代表他并不想插手废后立武的事情。

李勣的表态让李治和武则天松了一口气,因为李勣掌握着当时的军事权力,如果他不同意,那可能会引起政治动乱。但是李勣选择了中立,在军事上面,不用担心发生流血暴力事件,那么其余的文臣喊破喉咙也无济于事。

随着李勣的不参与,武则天和李治开始大胆作为了。许敬宗和李义府利用李勣的那句“此事是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大做文章,大肆宣扬“立武则天是人之常情,王皇后犯有重罪,不可母仪天下。”古代皇帝可以三宫六院,宠幸谁是皇帝自己的事情,立皇后也是皇上高兴就立的事情,跟大臣没有关系,大臣只需要管好朝廷社稷的事情,家事不可参与。

支持武则天的呼声越来越高,武则天通过许敬宗和李义府来打击关陇集团的成员,逐渐将他们流放各地。反对武则天的力量越来越弱,很多中间派看到大势已去,纷纷投奔武则天,希望可以明哲保身。

武则天就这样把手伸向了皇后之位,可是长孙无忌依然强调武则天的身份不符合传统礼制,虽然长孙无忌知道武则天成为皇后的事情已经无法阻止了,但是他依然在身份上对武则天进行打击。面对外界的有色目光,武则天自然不甘心受人指点,她再次让许敬宗发挥自己的文采,重申自己的背景。许敬宗模拟好诏书,诏书上说:“武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往以才行,选入后庭,誉重椒闱,德光兰掖。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宫壸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资治通鉴》

这个诏书为武则天洗清了自己的历史污点。诏书上指出武则天出身名门,母亲杨氏乃高门大族,父亲是开国功臣。由于武则天温柔贤惠,先帝将武则天赐给李治。否认了武则天是先帝废妃这个说法。这几点都强有力地回击了外界对武则天的抨击。

事已至此,朝廷重臣也无可奈何,武则天心满意足地登上了她梦寐以求的皇后宝座。

巩固后位

武则天摇身一变成为武皇后,她的册封仪式就更加引人瞩目。武后的位置是用阴谋权术换来的,她知道,在朝廷当政的文武百官大部分都是心中有数。可是越是这样,她越要高调地册封,她的光芒已经无人可挡,她的权谋已经无人匹敌,她还有什么顾虑和害怕,自己要的不就是这一天吗?

武后的加冕仪式显得非常隆重庄严,她的玉带头冠都是严格定制,从头到脚都是雍容华贵,她在众目睽睽之下,接过李勣递给她的印玺。武后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向皇后的宝座。她的眼前只有那宝座,她抑制着自己心中的狂喜,她感受到自己心跳的声音。坐到宝座上之后,她觉得一切都如梦似幻,又无比真实。紧接着圣旨宣读,武后在文武百官的礼拜之下露出了一丝笑容。文武百官朝拜皇后还是史无前例的事情,武后却做到了,这是她向天下人宣布,她将是一位与众不同的皇后。

武后册封之后,大力收买后宫人心,与之前的路数相似,对宫女大肆封赏。武后为了彰显自己的光荣,她选择“衣锦还乡”。

武后好不容易熬到了今天,她如何能不昭告乡亲父老,自己现在是枝头凤凰,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武后就这样踏上了省亲的路,父老乡亲见了武后三跪九叩,武后对父老乡亲嘘寒问暖,整个气氛都非常融洽和谐。她重新踏上这片故土的心情难以言表,虽然经常能在宫里与母亲见面,但仍旧没有在家里谈话来的舒心。武则天看了看儿时的书房,那尘封的书籍已经被仆人擦得干干净净。武则天拉着母亲杨氏的手,聊起了过去所受的苦和现在的欣喜。杨氏提醒武则天不可大意,万事要小心。

时间匆匆流去,夜幕降临,盛宴要开始了。武则天请了全乡的父老乡亲共享盛宴。场面气派无法言表,桌上的山珍海味更让人眼花缭乱,随着吃饭的气氛越来越欢快,武元庆和武元爽也双双露面了。武则天礼貌地问询了两人的近况,两人也礼貌地回答了一番。武则天并没有对他们大加羞辱,反倒是封了官职给二人。这个做法让相亲们对武则天更加刮目相看,武则天依旧为她的长远打算不遗余力。

“衣锦还乡”的任务终于完成了,武则天容光焕发地回到了皇宫,可是没过几天,就有手下跟她禀报,李治偷偷去冷宫见了王皇后和萧淑妃。

那日,李治正百无聊赖,突然他闻到一股熟悉的香味,这个味道让他想起了萧淑妃。他不由得感叹人生无常,在这种伤感的情绪下,他来到了幽禁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冷宫。只见冷宫寂静无声,他便让内监引自己到密室。只见密室门禁严锢,只有一个小孔来送置饮食。李治朝着小孔大喊两个人的名字。“皇后、良娣,无恙乎?今安在?”——《新唐书》。起初里面并没有反应,过了一会儿,马上有声音传来。“妾等以罪弃为婢,安得尊称耶?陛下幸念畴日,使妾死更生,复见日月,乞署此为回心院。”——《新唐书》。王皇后和萧淑妃说,自己已经是有罪的人,怎么能让陛下再用尊称,有幸让陛下挂念,如果陛下能让自己重见天日,希望将这里改名为回心院。李治听到自己曾经心爱的女人说出如此悲凉的话,他不禁又心软落泪,悔恨自己当初太过心狠,他马上答应了王皇后和萧淑妃的请求。“帝曰:‘朕自有处置。’”——《新唐书》。李治天真的以为,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处理这件事情,但是他的天真却断送了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命。

武则天知道了这件事后,决定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处死,铲草除根。武则天密令手下将王皇后和萧淑妃杖责一百,打得二人皮开肉绽,鲜血横流。武则天又气势汹汹地质问李治,为何要去见两个罪人,面对武则天的强势和滔滔不绝的说教,李治也觉得自己做是太鲁莽,毕竟两个人是有罪之人。于是他选择听从武则天,任武则天处置二人。武则天得到李治的首肯,更大着胆子将两人置于死地。她命令手下写好诏书,将二人剁了手和脚,投到了酒缸里浸泡。“令二妪骨醉。”——《新唐书》

王皇后和萧淑妃就这样被剁了手脚,扔进了酒缸里,王皇后淡淡地说:“多谢陛下,多谢昭仪,死是我的本分。”“陛下万年!昭仪承恩,死吾分也。”——《新唐书》。王皇后到死都不承认武则天是皇后,她依旧高傲地说:“谢谢武昭仪。”此时的萧淑妃可没有这么淡定,她少了一分皇后的尊荣,多了一分泼辣,她说:“武则天你这个鼠辈,我下辈子要变成猫,咬断你的喉咙!”“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后为猫,使武氏为鼠,吾当扼其喉以报。”——《新唐书》

武则天终于把两个眼中钉、肉中刺的人物除掉了,但她并不解气,在二人死后,武则天下令,将王皇后改姓“蟒”,萧淑妃改姓“枭”。并且后代皆用此二姓。可见武则天对两人是恨之入骨。但是这只是武则天巩固后位的第一步。

抓住政权

武后越来越明白朝廷势力的威力,要想坐稳后位,需要有人支持自己才行。王皇后那样强大的政治背景依然落得这样的下场,可见权力的斗争需要有坚实的基础。武后经过这次巨大的政治风波,内心更加坚定要在朝廷埋下属于自己的种子,等他们生根发芽为自己蒙荫。

李义府、许敬宗等人的势力已经稳步发展,武后开始将长孙无忌等关陇集团的人作为打击目标,她采取打击惩罚长孙无忌的左膀右臂,再对他彻底歼灭的策略。时隔一年,韩瑗希望褚遂良可以再调回中央任职,于是他上书高宗,希望高宗念及往日功劳苦劳,将褚遂良召回。褚遂良的回归势必会阻碍武后前进的步伐,而此时武后又在打压关陇集团的人物,韩瑗等人更是焦急,迫切希望褚遂良尽快回到队伍中来。韩瑗带着这样迫切的想法,向高宗皇帝上书,言辞激烈,希望高宗皇帝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将褚遂良召回来。这份言辞激烈的上书,让高宗皇帝勃然大怒,他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韩瑗说:“如今臣深惧小人之势长,君子之道消矣。”——《武则天》。韩瑗引用了诗经上的一句话,将武后比喻成周朝亡国的褒姒,高宗听了更加愤怒,他让人把韩瑗拉下去,褚遂良回朝廷的事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韩瑗看事已至此,心凉了半截,他主动提出辞官。但高宗皇帝却不许,与此同时,又将已贬的褚遂良再次贬往更远的桂州。褚遂良被贬官不久,武后派的李义府就被升官为中书令。一提升一贬官,对比非常鲜明。就在李义府被升官之后的几个月,李义府就上书高宗皇帝,称韩瑗与褚遂良密谋不轨。韩瑗与褚遂良就这样被流放到更远的地方,关陇集团又失去一个重要人物。

此时的长孙无忌只能明哲保身,他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于是选择沉默,希望能平安度日。长孙无忌知道李治宅心仁厚,不会对自己痛下杀手,所以只要自己不公开与武后抗衡,便能息事宁人。

武后并没有因为长孙无忌的回避,就放过他,武后在计划着一个更大的阴谋。在对付长孙无忌的同时,武后提出了废太子李忠立自己的儿子李弘为太子。武后叫许敬宗等人向高宗上书,废除太子李忠,改立李弘为太子。李忠是王皇后过继来的一个男孩,并非王皇后所生,此时王皇后以罪人之名被处死,李忠的位子更坐不牢。李忠在一旁看着宫里发生的一切,心底非常害怕,为了保命,李忠主动提出将自己的位子让给李弘。

文武百官对于废立太子的事情没有争议,他们已经见识过武后的厉害,而且废立太子之事没有反对的依据。武后已经成为一国皇后,又有亲生的儿子,没有理由可以阻挡这件事的实施。于是,废李忠立李弘的事情进行得非常顺利。李忠被废后,高宗也没有亏待他,高宗发扬了他一贯的宅心仁厚,将李忠立为梁王,任梁州刺史。李忠保住了自己的脑袋,对父皇和武后千恩万谢,小心翼翼地去做了梁王。

武后将李弘推向了太子的宝座,就如埋下了一个希望的种子,母以子贵的封建王朝,儿子就像女人的根和生命一样。李弘稳坐太子之位,就更加稳固了武后的皇后之位。

刚刚稳固后位不久的武则天,却遭到了关陇集团的反击。李义府因为有武则天为其撑腰,开始变得嚣张跋扈。起初,武则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她要用李义府为自己办事。可是过了不久,李义府就出了个大事。李义府看上了一个监狱的少妇,想纳她为妾,于是逼迫大理寺寺丞毕正义徇私枉法,将少妇放出。这个事情让大理寺卿段宝玄知道了,他马上上书高宗皇帝,要求明察。李义府害怕事情败露,就逼死了毕正义,想来一个死无对证。可是事情还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整个朝廷都闹得沸沸扬扬。

关陇集团嗅到了时机,他们抓住这一点,拼命上书,要求高宗将李义府就地正法。武则天看着朝廷上的文武百官沸沸嚷嚷,便告高宗皇帝,此人还需留用,不可废除。高宗皇帝非常头疼,他只好听从武则天的话,匆匆找来一个替罪羊,冠以侮辱大臣之罪名,将他关入大牢,以此了结了李义府的案件。关陇集团的反击并没有奏效,武则天却捏了一把冷汗。武则天深刻地意识到,必须除掉关陇集团和长孙无忌,才能安稳度日。

就这样武则天把魔抓伸向了长孙无忌。《旧唐书·长孙无忌传》:“中书令许敬宗遣人上封事,称监察御史李巢与无忌交通谋反,帝令敬宗与侍中辛茂将鞠之。敬宗奏言无忌谋反有端。”由太子洗马韦季方等人的朋党案经人举报,告到了高宗那里,高宗非常重视。武则天此时又积极参与进来,她提议由许敬宗和辛茂进行审查。韦季方是长孙无忌的门生故旧,许敬宗希望能从韦季方身上入手,让长孙无忌卷入这个事件中。高宗同意由许敬宗和辛茂两人办案,武则天示意,让许敬宗逼韦季方制造伪证,诬陷长孙无忌与韦季方同谋。韦季方却颇有骨气,他坚定否决了与许敬宗合作制造伪证,无论威逼还是利诱,韦季方坚决不从。最后,韦季方选择死一了百了。

韦季方想死却未能如愿,但是他已经奄奄一息,从他身上没有证据可以证明长孙无忌的罪。可是武则天又想了一招,她让许敬宗伪造了一封私信,模仿韦季方的字迹,将勾结朋党和谋反的计划统统写到信里,声称从韦季方身上搜出了可靠证据。这件事轰动了朝廷,高宗皇帝也不敢相信,可是证据已经摆在眼前,证人已经死去。高宗皇帝慌了神,《旧唐书》记载:“帝曰:‘我家不幸,亲戚中频有恶事。高阳公主与朕同气,往年遂与房遗爱谋反,今阿舅复作恶心。近亲如此,使我惭见万姓。’”

关陇集团本以为可以借助李义府之事将李义府铲除,对武后造成威胁,却没想到,武则天倒打一耙,把长孙无忌送进了监狱。高宗皇帝虽然半信半疑,可是谋反是大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再加上许敬宗等人在高宗耳旁煽风点火,说得有理有据。“房遗爱口乳臭,与女子反,安能就事?无忌奸雄,天下所畏伏,一旦窃发,陛下谁使御之?今即急,恐攘袂一呼,以啸同恶,且为宗庙忧。陛下不见隋室乎?宇文化及父宰相,弟尚主,而身掌禁兵,炀帝处之不疑,然而起为戎首,遂亡隋。愿陛下决之”——《长孙无忌传》。许敬宗提起当年房遗爱之事,借房遗爱与高阳公主谋反映射长孙无忌谋反,陈年旧事历历在目,让高宗心惊胆战。

高宗只好将长孙无忌关入大牢,暂缓发落。高宗的暂缓发落给了武则天可乘之机,武则天让袁公瑜等人在大牢运用各种手段,逼迫长孙无忌承认谋反的事情。长孙无忌宁死不屈,袁公瑜最后将长孙无忌逼死。据《长孙无忌传》记载:“帝终不质问。遂下诏削官爵封户,以扬州都督一品俸置于黔州,所在发兵护送;流其子秘书监冲等于岭外;从弟渝州刺史知仁贬翼州司马。后数月,又诏司空绩、中书令敬宗、侍中茂将等覆按反狱。敬宗令大理正袁公瑜、御史宋之顺等即黔州暴讯。无忌投缳卒,冲免死,杀族子祥,流族弟思于檀口,大抵期亲皆谪徙。”

长孙无忌一被逼死,紧接着许敬宗等人更大着胆子制造伪证,将韩瑗、刘奭、长孙恩等一系列关陇集团人物一网打尽,韩瑗已经死在被贬之地,关陇集团重要人物随着长孙无忌的倒台,也纷纷被打压殆尽。

这一次政变,武则天做得又快又狠,不但解除了关陇集团多年来的束缚,也使她的威慑力更加巨大。为她进入朝廷抓住政权,奠定了基石。

抬高身份

扳倒关陇集团之后,武则天松了一口气。她知道目前最大的障碍已经解除。但是如何提升自己的地位迫在眉睫。武则天开始提议将《氏族志》修改为《姓氏录》。为了抬高自己的家族身份,让自己的身份更加合理化。

《氏族志》中,并没有武则天的家族郡望,武则天的出身一直让人诟病,所以武则天想通过修改《氏族志》来提升自己的家庭背景。另一方面,修改《氏族志》也符合一部分官僚和新士族的利益。这些新士族都是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的,没有门阀大族的背景,他们在朝廷中并不得志,武则天为了收买人心,选择亲近新士族,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参与政治,从而为自己效力。修改《氏族志》完全符合这一阶层的利益,这样收买人心的方式,大大巩固了武则天的势力。

武则天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后,降低过去门阀大族的地位声望,同时削弱了他们在婚姻联姻上的优越性。过去门阀大族之间联姻采取强强联合,能与门阀大族联姻是一种荣耀。而《姓氏录》不但降低了门阀大族的优越性,又使得在朝五品官员以上的人都可以名列《姓氏录》。从而,所有的五品以上官员的新士族,都有机会将自己的出身地位提高。从联姻上讲,打破了旧有的联姻制度,旧贵族的势力声望大大削弱。

旧贵族集团大都是拥护李氏王朝,并且抵制武则天的,长期形成的门阀观念必须有新的制度去打破,才能建立利于自己的政权和人心。武则天深知这一点,于是对《氏族志》大加修改,但武则天依旧把李氏家族放在第一位,为的是昭告李氏家族,武则天与李氏是一家,没有异心。

李义府主动提出帮助修改《姓氏录》,自上次牢狱之灾差点失去性命,李义府想通过这次修改《姓氏录》挽回局面,同时他希望自己的地位得到提升,对于过去不齿的身份能有一个实质性的转变。

然而旧有的门阀观念深入人心,修改《姓氏录》做得并不彻底,声望很大的崔氏族又排在了第一位。崔、卢、李、郑、王,“五姓七望”是门阀大族最有社会声望的。高宗与武则天依旧感到不满意,高宗提出了一个原则,按照现有的权贵进行划分,不再看祖辈官居几品,权威多大,而是看现在本人官居几品。这样的原则一划分下来,门阀大族们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新兴的士族阶层通过《姓氏录》成功扭转了身份,他们更加拥护这次修改,并且从心底感激武则天。

《姓氏录》同样重视军功,唐朝开国至今,高宗皇帝逐步将重心转移到文化和江山社稷上来,对于军人的提拔放缓了脚步,随着边防的逐步稳定,战事越来越少,军人的奖赏也相对较少。而《姓氏录》凡五品以上,都可入册,军人也享有同等的待遇,大量因为军功而提拔的将领也可以跻身《姓氏录》,对于军人和将领来说,是非常好的时机,他们对丰功授爵的机会更加期盼和关注。武则天变相地收买了军人和将领的人心,而军事力量是非常重要的一股政治力量,武则天更加需要他们。

《姓氏录》在长孙无忌等关陇集团人员被贬后迅速修成,里面没有关于长孙无忌等家族的记载,武则天又一次利用《姓氏录》对长孙无忌等关陇集团的人进行了打击。从此,关陇集团的成员再也没有机会与武则天抗衡。

修改《姓氏录》是一场宫廷内的政治手腕,而在宫廷之外,武则天又在为树立自己亲民的形象、带动女性劳动、提高女性地位做了足够准备。武则天组织了四次亲蚕活动。她亲自带领内外宫女祭祀先蚕。祭祀先蚕主要是武则天亲自带领宫女等女性喂养蚕桑。据史料记载:“三月十七日,武后祀先蚕于北郊。”这样具有象征性意义的举措,非常有政治力量。

武则天想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提高女性地位,古代女子地位低下,男权一直是社会的整体趋势。武则天身为女人,在成为皇后之后更加注重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她希望通过自己一系列的措施,为女性慢慢打开世界之门,让女性逐步有权力参与这个世界,掌控个人命运。

武则天祭祀先蚕总共有四次,间隔周期不长,她的政治目的非常明显,希望通过活跃的政治态度,让百姓记住她亲民有作为的皇后形象。母仪天下是武则天最好的武器,经历过后宫争斗,朝廷之变,天下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武则天这里,人们对她的出身和经历都议论纷纷。武则天深知,想要长久立足,必须安内顺外,让百姓对自己有好印象,好为自己母仪天下的美名打下基础。

武则天在树立良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一篇《外戚诫》。据《高宗武皇后传》记载:“后制外戚诫,献诸朝,解释叽噪。”武则天为了显示自己忠于李唐王朝,专门写了一篇《外戚诫》,强调了外戚专权等害处,并提出几大注意事项,告诫自己的外戚,要踏实本分。此文一出,堵住了很多文武百官的嘴,他们一项对外戚干政有强烈的不满,更害怕武则天当皇后之后,外戚会霍乱朝纲。武则天针对文武百官的担心,即时将自己诚挚的声音撒向李唐王朝。这样的效果是明显的,使得很多文武百官都不再“叽噪”,暂时消除了百官对外戚的顾虑,这一点再次突出了武则天的政治手腕高超,她能针砭时事地提出自己对朝政的理解,又识时务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为以后自己在朝政中掌控政权付出了巨大努力。

武则天的计划一步步实施着,为了突显自己的地位,武则天再次衣锦还乡,这次她是跟高宗一起回乡。高宗和武则天大行宴请父老乡亲,而与上次不同的不仅仅是规模加大,还加入了一项阅兵的项目。参加检阅两支队伍,一支是由建国之后成长起来的优秀将领梁建方、张延师指挥,另一支是由内府禁兵组成。阅兵的主要目的由显示国力转移到显示武后威严上来。武则天在向父老乡亲和天下百姓展示自己的威严和政治力量。

这次衣锦还乡的效果非常显著,天下人都见识了武则天的厉害,她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从争夺后位的权谋和对国家政治的见解,都使得她成为人们眼中一个不平凡的女人。

杀死姐姐

天子身边从来不乏美人,这是古往今来的事实。武顺是武则天的姐姐,她生得貌美,姿态婀娜。一颦一笑都很有韵味。她来看望武则天,并且带着自己的女儿贺兰一同入宫。高宗见到武顺和她的女儿后非常欢喜,遂封武顺为“韩国夫人”。武则天身为皇后,为韩国夫人和女儿贺兰自由进出皇宫提供了便利。

韩国夫人非常了解武则天的性情,平时事事顺从武则天,对武则天毕恭毕敬,武则天便没有对韩国夫人多加防范。但是韩国夫人与高宗日久生情,在寂寥的皇宫之中,韩国夫人和女儿贺兰仅有的依靠就是武则天。武则天常常在政事上忙碌,并没有太多时间陪伴韩国夫人和贺兰。这就给了韩国夫人和贺兰更多机会与高宗皇帝亲近。

贺兰年轻貌美,眉宇之间柔情万种,贺兰最喜欢跳舞,她起舞时姿态翩翩,仿佛天上仙女。高宗皇帝很爱看贺兰跳舞,三人常常在后宫欢歌笑语,气氛融洽。高宗皇帝的后宫已经被武则天牢牢掌控,自从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处死,后宫的佳丽非常忌惮武则天,并且从此之后,后宫没有再添佳丽。

高宗皇帝的生活从被武则天控制后,渐渐地失去了颜色,武则天的心也多在政治上,高宗与武则天唯一快乐的事情就是共同参政,只有在处理政事上,高宗才能放松紧绷的神经,让武则天帮助自己处理政务。武则天也因为高宗对自己的信任更放开手脚去做事。在生活起居上,武则天没有太多兴趣和时间与高宗渡过,高宗感觉生活上空白之处太多。韩国夫人的温柔体贴,贺兰的聪慧妩媚,让高宗苍白的生活又丰富多彩起来。

韩国夫人常陪着高宗皇帝在后院赏花,花团锦簇、美女相伴是一件愉悦的事情,只有在这时,高宗才觉得自己的灵魂是自由的。韩国夫人把高宗皇帝当作一个仁慈的皇帝,也从心底敬佩高宗皇帝。这使高宗皇帝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这在武则天身上是得不到的。

武则天疏于对高宗皇帝生活上的控制,导致韩国夫人和高宗皇帝偷情。因为高宗皇帝不敢当着武则天的面公开这样的关系,韩国夫人了解武则天的性情,她知道武则天控制欲极强,于是两个人只能偷偷保持这样的关系。可是这样的关系不多久就被武则天发现了。

一天晚上,武则天急匆匆地朝高宗的寝宫走去。她听人密报韩国夫人晚上侍寝,于是她决定抓个现行。其实武则天早知道两人的关系,因为政事太忙,韩国夫人又是自己的姐姐,她一直犹豫如何解决这件事。强大的情报网让武则天越来越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她的权力大部分依然来自高宗,如果高宗对自己的情分已尽,那么她的权力随时可能失去。

武则天走到高宗的寝宫门口时,特意让手下禀告。不久,屋里的灯就亮了,窸窸窣窣的穿衣声传入她耳内,武则天破门而入,如她所料,韩国夫人和高宗两人衣冠不整地坐在床上。韩国夫人吓得低下头,眼泪汹涌而出。高宗也不敢看武则天的眼睛。一时间,整个世界仿佛都寂静无声。武则天觉得时机已到,她装出大吃一惊的口气责备自己不该擅闯寝宫,末了又说了几句安慰韩国夫人的话,对高宗皇帝却一字未说,然后她带着手下的人又离开了。

武则天这样一搅,高宗和韩国夫人已经全无睡意,他们睁着眼睛躺到了天亮。事情过后,武则天却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依旧跟韩国夫人姐妹相称,在高宗面前对这件事也再没有提过。可是韩国夫人却因为这次惊吓生了一场大病,高宗皇帝也不敢经常去探望她。

一次,武则天去探望生病的韩国夫人,韩国夫人面容憔悴,给武则天请安时也心惊胆战。武则天附在韩国夫人耳边狠狠说:“如果不是念在你是我姐姐的分上,我早让你死了!”武则天说完这句话,又当作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起身出去了。韩国夫人却因为这句话吓得一病不起,最后一命呜呼。

日月争锋

韩国夫人的死让高宗非常伤心,高宗感觉自己很无能,无力保护自己深爱的人。他为了纪念韩国夫人,将韩国夫人追封为郑国夫人。并赐韩国夫人的女儿贺兰氏为魏国夫人。从此,高宗做事更加顾忌。渐渐地他感觉到自己力不从心,无论从政事上还是生活上,武则天像一个无形的大手,将自己牢牢抓住。这种压抑的感觉让高宗身心疲惫,高宗渐渐厌烦这种生活状态,他想从武则天手中逃脱出来。而此时的武则天大权在握,高宗要想逃脱武则天的控制,就要将她手中的权力削弱一部分。有了这样的想法,高宗和武则天从一开始恩爱的夫妻、政治上相互辅佐的恋人变成了即将展开决战的政敌。而这个微妙的变化,是由李义府的贬官开始的。

李义府一直受武则天重用和保护,为武则天和朝廷出了很多力,高宗与武则天是政治同盟,自然也力挺李义府。但随着高宗和武则天因为权力争夺产生了裂痕,高宗对李义府的行为是越来越不满意了。

早期李义府因为逼死毕正义而差点被贬,因为武则天和高宗皇帝联手,才将李义府保全,李义府为了立功,又积极修改《姓氏录》,本以为李义府因此而悔过,不料逼死官员的事件再次出现。

李义府曾与李崇德结交,李崇德家庭背景良好,是赵郡李氏,门第之高让李义府心生羡慕。李崇德为了巴结李义府,主动提出要将李义府的名字写到自己的族谱上,为李义府提高身份。李义府对李崇德这种做法深感满意,两个人关系更是好上加好。可是好景不长,当时颇受高宗皇帝宠爱的杜正伦非常厌恶李义府的小人行径,经常与李义府争吵。在一次早朝上,两人再次发生争执,几乎拳脚相加,高宗非常生气,但是两个人都是自己提拔起来的人物,高宗最后决定将两人各打五十大板,贬往地方。李义府一贬官,李崇德就赶忙与李义府划清界限,生怕因此而受连累,于是,李义府的名字从李崇德的族谱上划掉了。李义府知道这个事情后,心里非常痛恨李崇德,一年之后,李义府再度被武则天召回。昔日的仇恨久久不能散去,李义府诬告李崇德,李崇德被下狱,最后死在了狱中。

害死李崇德之后,李义府依旧狂妄自大,为了改葬自己的祖父,不惜人力、物力、财力,要去七个县的百姓一起大兴陵墓。高县令为了巴结李义府,亲自上阵工作,因为天气原因和自身体质,高县令突然倒地猝死。高县令的死让朝廷再次沸腾了,文武百官对李义府指指点点。

这件事让高宗皇帝从心底对李义府产生了强烈的不满,高宗皇帝对武则天的不满与此形成强烈的对应情绪。高宗皇帝决定找李义府谈谈。据《旧唐书》记载:“闻卿儿子女婿皆不谨慎,多作罪过,我亦为卿掩覆,未即公言。卿可诫勖,勿令如此。”李义府为了敛财,大肆卖官,贪污受贿已经不是一天两天,高宗针对此事告诫李义府,希望他能好自为之。可李义府听后,却质问高宗是何人所说,高宗皇帝听后,勃然大怒,厉声责骂李义府,李义府听后扔下高宗皇帝转身就走。“义府勃然变色,腮颈俱起,徐曰:‘谁向陛下道此?’上曰:‘但我言如是,何须问我所从得耶!’义府睆然,殊不引咎,缓步而去。上亦优容之。”——《旧唐书列传》

高宗皇帝再也不能容忍李义府藐视自己的权威,与此同时,他想扳倒李义府来削弱武则天的势力。他要让武则天知道,天子的权威不可藐视,武则天的生死还是操控在自己手里。据《资治通鉴》记载:“及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

于是高宗皇帝决定给李义府安个罪名,将李义府流放。就在这时,不安分的李义府又出了事。他找了个算命先生给自己面相,算命先生说李义府不久会有牢狱之灾,要多敛财才能镇住牢狱之气。李义府信以为真,大肆卖官敛财。此时,长孙无忌家族后代中的一个人想做官,他找到了李义府,将钱给了李义府换来了一个六品官阶。这个事情很快就上报给了高宗皇帝,高宗皇帝给李义府安了一个“勾结谋反势力”的罪名,将李义府流放到很远的地方去了。

武则天得知了这一消息后却无动于衷,她知道,高宗皇帝是针对自己才流放李义府。此时李义府已经不得人心,如果要保他,恐怕自己也会引火烧身。武则天只好放手不管,不再过问此事。

武则天的不回应却没有缓和与高宗的关系,不久,高宗就策划了一场阴谋,要处置武则天。宦官王伏胜上书状告武则天和道士郭行真搞“厌胜”之术,这个预谋就跟武则天当年对付王皇后一模一样。郭行真与高宗和武则天都有密切来往,武则天深刻知道,巫术并不能起任何实质性作用,她怎么可能用这样不切实际的手段去对付高宗呢。这显然是一场诬告,然而这诬告背后的人一定是高宗皇帝。除了高宗皇帝撑腰,谁还敢与武则天争锋。武则天心里如明镜一般,她只有按兵不动,看高宗皇帝如何收拾局面,如何对付自己。

高宗皇帝并没有想好对付武则天的对策,他对武则天的不满越发强烈,可是他不知道如何处置武则天最合适。于是,他找来了一直非常欣赏的大臣上官仪。

上官仪是大唐有名的才子,又是一个敢于谏言的忠臣。据《旧唐书》记载:“游情释典,尤精《三论》,兼涉猎经史,善属文。”他的诗词歌赋虽然没有李白的诗那样家喻户晓,但他的词风清绝隽永,被当时很多“士大夫”模仿,被称为“上官体”。这样才华横溢的文人型大臣,深得高宗欣赏和喜欢,两人常吟诗作对,上官仪和高宗皇帝的交情也非常深。但是这样的文墨大臣难免在政治上会不够客观和理智,上官仪的仕途过于顺利,文人情怀浓重,政治手腕却差很远。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对女人参政非常介怀。于是,上官仪严肃地向高宗皇帝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据《资治通鉴》记载:“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

上官仪上书提出废掉武则天,这个建议让迷茫又无措的高宗找到了方向,高宗借着心中的不满,把自己多年来的委屈和辛酸统统说给上官仪听,上官仪作为臣子,不由得为高宗皇帝感到难过,两个人更加坚定了要废除武则天的信念。就这样,高宗命上官仪起草诏书,废掉武则天的皇后位置。

上官仪的上书很快被武则天的情报网捕获,据《资治通鉴》记载:“左右奔告与后。”武则天知道后,马上决定去找高宗皇帝理论。此时诏书上的墨迹还没有干,武则天就出现在高宗面前,仿佛从天而降一般迅速。高宗皇帝一时也懵了,武则天开始哭诉自己的委屈,开始历数自己过去的政绩,提醒高宗自己有能力胜任皇后,武则天说完政绩,又开始说自己与高宗过去的生活,点点滴滴记得那么清晰,高宗也不由得吃了一惊。这时,武则天抢过诏书,质问高宗皇帝为何要废掉自己,必须给自己一个理由。高宗皇帝一时语塞,竟然说不出话来。感性又懦弱的高宗被武则天软硬兼施搞得尴尬难堪。高宗只好把责任推卸给上官仪,说是上官仪出的主意。据《资治通鉴》记载:“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软弱的高宗皇帝找到了一个台阶,就如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将上官仪推了出去。

上官仪被夹到中间,甚是无奈,他叹了口气什么都没有说。从此武则天记恨上官仪,终于她找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旧唐书》记载:“王伏胜与梁王忠抵罪,许敬宗乃构仪与忠通谋,遂下狱而死,家口籍没。”

这次政变被武则天悄然解决,无声无息,又快又狠,高宗皇帝再没有能力将武则天的权力夺走。武则天可以化险为夷、力挽狂澜归结于她强大的情报网和她的足智多谋。废后事件也是武则天人生的第二大险峰,虽然没有在感业寺那样历时长久,但是政治风险堪称千钧一发,如果武则天没有果断地处理这场事变,她前面的一切努力都化为虚无。武则天的果断和勇敢,对于事态的冷峻分析和迅速出击,让她在每一次的绝境中都能反败为胜。

泰山封禅

上官仪事件过去不久后,武则天更加高调地参与政事,每逢上朝,她都在帘子后面听政。“垂帘听政”就这样形成了,武则天坐得稳如泰山,底下的臣子毕恭毕敬,没有半点不满。虽说形式是“垂帘听政”,可实际上武则天掌握了抉择权,有她在,高宗皇帝事事要过问武则天的意见。武则天允许,才能真正实施。据《资治通鉴》记载:“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武则天参政已经是公开的事实,并且已经掌握生杀大权,高宗只是在一旁听政而已,并没有真正实际参政的意义。从此,天下百姓,满朝文武都称武则天和高宗为“二圣”,武则天的政治梦想就这样实现了。

武则天与高宗并称为“二圣”后,不忘了显示自己与高宗的天威。高宗皇帝曾希望在泰山封禅,泰山封禅一直是太宗皇帝和高宗皇帝想要实现的愿望,然而太宗皇帝因魏征进谏:“陛下东封,万国咸萃。”——《贞观政要》,太宗皇帝便放弃了泰山封禅的想法。高宗即位后,想完成父亲太宗的心愿,但因为讨伐高丽失败,这个计划便搁置下来。武则天此时又向高宗提出泰山封禅,一方面是为了显示自己与高宗势均力敌,一方面又是向天下昭告大唐富国兵强。

据《史记封禅书》张守义《正义》记载:“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中,泰山是最高峰,帝王突显国家实力时,选择泰山祭祀,筑天坛祭天,此举称为“封”,泰山南梁父山上祭祀称为“禅”。这种封禅仪式意味着皇帝有丰功伟绩,上要昭告天神自己的功德圆满,下要昭告黎民百姓自己功德无量。

早在秦始皇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实行了多种制度,为中国统一后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秦始皇东巡县郡时,召集齐国和鲁国的儒生学者到“天下第一山”泰山脚下,举行了盛大的封禅仪式。秦始皇登山刻石,为自己歌功颂德。

泰山封禅是非常有政治意义的仪式,武则天抓住这个时机要为自己的地位做一个大的提升。按照旧制度,封禅大典并没有武则天的位子,从仪式上来说,祭天以皇上为首献,亲王为亚献,接着就是德高望重的大臣为终献。祭地以皇上为首献,皇太后为亚献,而皇太后只是名义上的亚献,实际操作权仍然在王公大臣手中。旧制度并没有让妇女参与到封禅大典上来。武则天研究过泰山封禅后,决定打破旧制度,规定封禅的新制度。

武则天向高宗提出建议,认为皇太后如今不存在,应该由自己代替这个位置。于是,高宗皇帝采取了武则天的意见,祭地的时候,由武则天为亚献,太宗嫔妃燕氏为终献。

泰山封禅非常隆重,高宗皇帝率领文武百官,武则天率领后宫嫔妃。一路文武百官,六宫同行,车马云集,旗帜高扬,场面异常宏伟壮观。唐代诗人宋之问写了一首诗《扈从登封途中作》对当时的场面描写得客观贴切。

帐殿郁崔嵬,仙游实壮哉。晓云连幕卷,夜火杂星回。

谷暗千旗出,山鸣万乘来。扈从良可赋,终乏掞天才。

§——《扈从登封途中作》

皇帝游山时的场面真是壮观。看天边的云彩仿佛把高大的帐幕卷入天空,帐幕被风鼓动,像海水一样汹涌澎湃。夜晚的灯火通明,影影绰绰排成的长队好似融入远方的夜幕中,跟星辰一样交相辉映,分不清是灯火还是星光。幽暗的山谷中突然冒出千万的旗帜,文武百官、六宫佳丽的轿子发出的巨大响声在山间回荡。

武则天和高宗以及文武百官终于来到泰山,他们仰望着泰山的巍峨,终于明白泰山封禅的魅力所在。当地的官员都已经准备就绪,他们开始搭砌圆坛,在坛中放置玉册,祭祀昊天上帝所用。高宗住持了祭天大典,当日事毕登山,次日又在社首山祭祀地神。祭祀地神是武则天的专场,武则天和燕氏带领着众嫔妃献礼。武则天带领嫔妃登山时,歌舞奏响,花团锦簇,帐幕皆用锦绣刺成,色彩缤纷,让人眼前一亮,与高宗的祭天大典相比,又增添了几分活泼和热闹。

高宗登坛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朝拜和献礼,并且在当日大赦天下。

国宴毒谋

高宗在泰山封禅后大赦天下,并设国宴款待文武百官。这次封禅大典,贺兰氏也在众嫔妃之中。

贺兰氏奔波劳苦,面有倦色,她看到高宗皇帝却荣光异彩,不停和大臣们喝酒,贺兰氏从宴席上站起来,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跟高宗皇帝说,她想献舞一支。原本热闹的国宴因为她的一句话瞬间安静了下来,文武百官都看着高宗皇帝,武则天却看着贺兰氏,面无表情。武则天刚想斥责贺兰氏,高宗皇帝却大声说:“贺兰既然想助兴,就跳一支吧。”

贺兰氏开始翩翩起舞,她红色的水衫耀眼夺目,随着她的舞蹈,宫廷音乐也响了起来,气氛又回升到热闹的阶段,武则天静静地看着贺兰氏在她面前跳舞,她的一颦一笑都让武则天感到恼怒,贺兰氏却从不看武则天一眼,并且用高傲的姿态回敬武则天的打量。贺兰氏的舞蹈终于跳完,武则天第一个拍手叫好,紧接着文武百官和六宫嫔妃也赶紧附和。

国宴进行到献食阶段,所有州刺史必须向皇上献食,武元庆和武元爽的儿子武惟良和武怀运派人将食品取来,跪献皇上。武则天看到武惟良和武怀运突然灵机一动。

早在泰山封禅之前,武则天就提拔武惟良和武怀运为刺史和卫尉少卿。她想借助乡亲的嘴歌颂自己的宽容大度,也希望这次提升,能缓解之前的家族矛盾。但是一次母亲杨氏和武惟良武怀运的对话让武则天心里非常记恨。杨氏曾问武惟良和武怀运,如今自己的女儿大权在握,给予他们这样的恩泽,他们对当日家庭纷争是不是感到非常愧疚。据史书记载,武惟良说:“我等因是功臣子弟,有幸很早地进入官吏行列,揣度名分衡量才能,不求富贵显达,没有想到因皇后的关系,得到朝廷的非分恩宠,日夜忧虑畏惧,不觉得荣耀。”——《武则天》吴江著。这番话,杨氏跟武则天说后,武则天牢牢记在心里,此时,她觉得时机已到。于是,武则天挑了几条白鱼,令手下送去厨房,不多久,一盘鱼就上桌了。武则天将其中一条鱼赏赐给贺兰氏,算是对贺兰氏刚刚助兴的嘉奖。贺兰氏谢过武则天后,就将鱼吃下了。

鱼刚下肚,贺兰氏就觉得肚子绞痛。贺兰氏倒地,七窍流血,一命呜呼。众人惊呼,慌忙上去扶持,高宗皇帝眼见贺兰氏七窍流血,已无生还可能,他悲痛欲绝,伏在贺兰氏身上痛哭。

武则天突然厉声质问武惟良和武怀运,为何要下毒谋害贺兰氏。武惟良和武怀运百口莫辩,武则天让手下将他们拉出去治罪。武惟良和武怀运就这样成为了替死鬼。据《资治通鉴》记载:“会惟良、怀运兴诸州刺史诣泰山朝觐,从至京师,惟良等献食。后密置毒醢中,使魏国食之,暴卒,因归罪于惟良、怀运,丁未,诛之,改其姓为蝮氏。”武则天“一石三鸟”的计策天衣无缝。她早就想除掉贺兰氏,她在等一个最佳时机,利用这次国宴,不但除掉了对自己有威胁的年轻佳丽,还报复了曾经欺辱她的武氏家族。

斩草除根

武则天对儿时的事情仍旧无法忘怀,她采取了一系列打击武氏宗室的政策,而这些做法也来自于母亲杨氏的提议。可是关键时候,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却突然去世了,这对武则天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武则天的成就大多来自于母亲杨氏的培养。从小的物质环境是武士彟给予的,而精神世界的富足则是杨氏给予的。杨氏带给武则天的影响不仅仅是书本上的,还有人格上的独立和智慧的头脑。

武则天为母亲杨氏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哀思。杨氏的葬礼举行完毕后,武则天觉得时机已到,于是她决定斩草除根。武则天要除的正是杨氏宠爱的外孙,自己的外甥,贺兰敏之。贺兰敏之是武则天姐姐武顺的儿子,贺兰氏的亲哥哥。武则天毒死贺兰氏的时候,贺兰敏之是在一旁的。高宗皇帝曾伏在贺兰氏身上哭泣,他问一旁的贺兰敏之,“刚才人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死了呢”。“向吾出视朝犹无恙,退朝已不救,何仓卒如此!”——《资治通鉴》。贺兰敏之此时却不说话,不表态,只是默默哭泣。据《资治通鉴》记载:“敏之号哭不对。后闻之,曰:‘此儿疑我!’”

武则天非常明白,贺兰敏之已经对她起了疑心,他的不表态就是一种表态。所有人都认为是武家兄弟害死了贺兰氏,只有贺兰敏之不这么认为。他的“不认为”让武则天非常不满和警惕。因为母亲杨氏宠爱贺兰敏之,与贺兰敏之有着难以启齿的乱伦关系,武则天不便对贺兰敏之怎么样,然而贺兰敏之却公开与武则天作对。

贺兰敏之仗着杨氏对自己的宠爱,决定报复武则天。武则天曾将司卫上卿杨思俭之女许配给太子李弘。杨思俭之女端庄清丽,很讨武则天的喜欢,本想留着当太子妃,没想到在大婚之前遭到了贺兰敏之的奸污。这件事情震惊了朝廷,让武则天怒发冲冠。可是武则天只能哑巴吃黄连,贺兰敏之有自己的母亲宠爱,她无法将贺兰敏之处死。此时的杨氏已经无法离开贺兰敏之的陪伴,武则天只好给李弘重新选定太子妃。面对武则天的妥协,贺兰敏之并没有就此罢休,反而变本加厉。

贺兰敏之将毒手伸向了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太平公主非常得武则天的宠爱,也是武则天唯一的女儿。也许是怀着对大女儿的愧疚,武则天非常溺爱太平公主,给太平公主很多自由出入皇宫的特权和时间。贺兰敏之不敢对太平公主轻举妄动,但是贺兰敏之经常骚扰太平公主身边的侍女,奸淫猥亵数次,武则天虽然知道,但也只有忍气吞声。

杨氏的过世对武则天来说是极为复杂的,从感情上讲,武则天失去了一个精神支柱,从政治上讲,她失去了一个好帮手。但是另一方面,杨氏过世后,贺兰敏之便可被轻易扳倒,这对武则天来说是个极好的机会。嗅到时机的武则天怎能轻易放过,为母亲杨氏举行葬礼后,她开始对付贺兰敏之。

武则天列举出贺兰敏之五大罪状,挪用瑞锦,丧礼作乐,诱奸太子妃,强奸太平公主侍女,与外祖母私通。这五大罪状让贺兰敏之陷入牢狱之灾,不久便被流放。可是武则天怎么能轻易地让贺兰敏之死去,她派人暗中跟随流放的贺兰敏之,把贺兰敏之勒死在流放的途中。武则天得知贺兰敏之死去仍然不解心头之恨,连带与贺兰敏之有来往的人都一同流放。

武则天的斩草除根非常利落,贺兰敏之的死对武则天的外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越来越多的外戚都开始明白武则天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行事作风,他们对武则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未雨绸缪

母亲的去世让武则天在政治上感觉到了一丝苍白无力,虽然她已经力挽狂澜,并且掌握了比之前更大的权力。但是她明白,失去一个精神支柱和臂膀之后,武则天需要靠自己的智慧去化解一个个危急。母亲的去世让她更深刻地明白,作为女人的她已经掌握了女人最高的权力,可是皇后永远是皇帝的附属品,她仍然要受皇帝的牵制,就连她的生死也不是自己可以把控的。她的荣耀和灾难,全在皇帝的一念之间。懂得了这个道理的武则天,更加现实而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局面,只有掌握了帝王的权力,才能保全骑虎难下的自己。于是,武则天有了架空高宗皇帝的念头,并且为这个念头付诸实际行动。

唐高宗身体日益不佳,据《资治通鉴》记载:“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唐高宗得了一种病,病发起来头非常疼,眼睛无法看东西。这种病只能长期调养,高宗只好长期卧床,政事只能交由武则天去处理。武则天借高宗生病,太极殿低洼潮湿的理由,要求搬离太极殿。

武则天想要将自己的权力扩大,就要缩小百官的权力,尽量摆脱百官对皇权的监管。于是她希望通过搬离太极殿,拉远皇上办公与群臣办公的距离,阻碍百官对皇权的控制。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即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所以最关键的是中书和门下两省。太极殿是高宗起居、上朝和百官办公的场所,而各类奏章的起草和审核都由中书省和门下省进行监管和封驳审议,宰相对事件有很大的发言权。而中书省和门下省两省的办公之处离皇帝非常近,这样就对皇权形成了强有力的监管和控制。武则天为了摆脱这种管制,她选中了太宗曾修建的避暑宫殿——大明宫,她决定利用大明宫的地理优势,对百官的权力形成制裁。

武则天大兴修建大明宫,为的是将权力和政治中心移到大明宫,并且将中书省和门下省由皇宫禁内,搬到禁外。两省远离皇上的办公中心,就不再方便对皇权进行强有力的监督。而此时的宰相议政也被放到了禁外进行,这是唐代中枢结构的一个巨大改变。

武则天在大兴土木修建大明宫的同时,还不忘之前韩国夫人与魏国夫人的教训,为了使高宗皇帝无法再恩宠任何女人,自己可以肆意专宠,武则天打着为高宗龙体着想,宫中不宜留太多女人,后宫嫔妃数量也应该有所减少的借口对后宫嫔妃“大肆洗涤”。但皇上并不是和尚,如果后宫之中没有女人,那就会成为天下人的笑柄,高宗自然也脸上无光。武则天为了让高宗体面一些,她创立了一个新制度,将皇妃、昭仪、婕妤、才人、美人全部取消。将原有的皇妃改为两人,分别命名为“襄德”,官居一品,“劝义”四人,官居二品。这些女官自然如名字一样,要劝诫皇上勤劳奋进,关心政事。高宗光听着这些名字,看着这些嫔妃天天说教一样的劝告,哪里还有宠幸的心思呢。

修整后宫完毕,武则天又开始针对朝廷做了一些小小的修整。随着李义府的倒台,大量新政策的实行,需要武则天决策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大量的奏折堆积如山,武则天只能开始筹划任用更多新人来为自己效力。武则天迫切需要一批可以起草诏书辅助决策的智囊人物,同时,也为自己的党羽扩充增加人选。武则天以“修撰为名”将这批人招入宫中。但武则天最担心的是权力的下移,所以她任用的这些人,官阶并不高,这些人也经常被调换。随着时间推移,武则天渐渐允许这帮智囊人物从北门玄武门出入禁中,由此,这批智囊人物被称为“北门学士”。

这批“北门学士”编写了一批署武则天之名的著作,如《列女传》《臣轨》《官僚新诫》《乐书》《少阳正范》等著作。

《臣轨》共分两卷,此书以儒家传统观念道德为基础,论述了臣子应该有爱国忠君之心,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臣轨》已经作为学子考试的一个必考书目,证明它有一定政治传播目的。“北门学士”通过一些修撰手段,间接传播和弘扬了武则天想表达的精神内涵。而这批智囊,也充分为武则天创造了舆论导向和政治环境。

天后天皇

在咸亨元年,武则天母亲杨氏去世不久,大唐迎来了大旱。常年不下雨,土地干涸龟裂,粮食无收,老百姓怨声载道。这时,朝廷里面传出对武则天极其不利的言论。谣言指称是因武则天大权独揽,干涉朝政,导致上天对大唐不满,才造成此次大旱。

武则天心中非常明白,这种谣言纯属无稽之谈,与当年的“武代李王”是一个道理。但是她更深知这种谣言的力量,当年的谣言害死了李君羡,如今的谣言却是矛头直指自己。武则天思前想后,想出一招。一天,她来到高宗面前,有些幽怨地跟高宗说,自己任劳任怨多年,没想到大旱的事情却怪罪于自己。但此事是国家大事,天下人说我干涉朝政才导致大旱,我必须给天下人一个交代。武则天首次向高宗提出避位。

武则天的避位要求是利用政治和感情在向高宗做试探,此时高宗惩罚自己,那就代表向天下人宣告,高宗的地位不如自己,关键时候需要自己出手。责任和义务是一体的,如果高宗承认大旱是自己的责任,那么也代表自己天享有很高的权力。从情感上讲,高宗与自己是几十年的夫妻,风雨同舟,政治同谋。发生这样不利的事情时,高宗不能替自己分担,从情意和道义上来讲也说不过去。

武则天深知高宗的秉性,也知道政治利弊,她把这个问题的答案以谦卑的方式抛给了高宗。高宗自然非常明白,于是高宗驳回了武则天避位的要求。这场大旱导致的流言和指责就这样让武则天化解了。可是武则天并不甘心,越是这样她越要天下人看到自己的权势和能力。于是武则天借机跟高宗提出进号的事情。“天下旱,后伪表求避位,不许。俄又赠士彟太尉兼太子太师、太原郡王,鲁国忠烈夫人为妃。上元元年,进号天后。”——《新唐书》

武则天跟高宗提议,大唐现在是以孝治天下。应该给祖先都追加尊号,以表示对祖宗的尊敬。高宗对此事表示赞同,他让大臣们商议一下,商议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唐高祖李渊是开国皇帝,他被尊为神尧皇帝。皇帝有了尊号,皇后也应该有尊号,于是唐高祖的皇后窦皇后被尊为太穆神皇后。接下来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太宗皇帝,太宗皇帝文武双全,于是被尊为文武圣皇帝。长孙皇后被尊为文德圣皇后。武则天此时又发话了,她说无论祖宗加多少称号都是皇帝皇后,既然这样,我们应该避讳。于是武则天提出,将李治和自己的皇帝皇后称号改为天皇和天后。

高宗皇帝知道武则天是想借此机会提高一下自己的地位,于是也就默认许可了。就这样,武则天的“天后”称号正式启用,而这个称号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天后”有着天命,天之后的含义。此时的武则天已经不再满足于皇后的地位,她开始想当皇帝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