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语料库翻译学的兴起
语料库翻译学是指以语料库为基础,以真实的双语语料或翻译语料为研究对象,以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为研究方法,依据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理论及翻译学理论,分析翻译本质、翻译过程和翻译现象的翻译学分支学科。(胡开宝,2012a:380)语料库翻译学的诞生直接受益于语料库语言学和描写性译学研究。拉维奥萨(Laviosa)认为语料库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的结合形成了“一种连贯的、全面而丰富的研究范式。该范式涉及翻译理论、描写和实践等方面的问题,业已成为当代描写性译学研究的新范式。”(Laviosa,1998a:474)
“语料库翻译研究的问世主要受两个研究领域的影响,一个是语料库语言学,另一个是描写性译学研究。”(Laviosa,2002:5)语料库语言学为语料库翻译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而描写翻译学则提供了理论基础。
3.1.1 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
20世纪中后期逐渐兴起了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语料库语言学(Corpus Linguistics)。语料库语言学的出现对语言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毫不夸张地说,语料库及语料库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里给语言研究以及语言应用研究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Hunston,2002:1)语料库语言学以大量真实的语言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多层次和全方位研究,揭示隐含的普遍规律。(何中清、彭宣维,2011:6)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语料库语言学正以其独特的视角及可靠的方法和工具,对语言学研究做出新的贡献,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语言的态度和认识。语料库语言学不仅是一种语言研究方法,更是代表着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和研究。系统功能语法的代表人物韩礼德也承认,“语料库语言学把数据收集和理论概括结合了起来”,使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Halliday,1993:24)
梁茂成在《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与语料库语言学》一文中写道:20世纪语言学领域发生了三次浪潮:索绪尔的结构主义、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及语料库语言学。(梁茂成,2010:90-91)事实上,结构主义语言学者推进了语料库研究的发展,首先,他们提出了收集语言数据的问题;其次,他们采用各种方法转写口语数据,注重观察并收集大量真实的语料,进行科学分析归纳。这种研究方法开始需要大量收集某种语言中的语句,组成一个语料库。然后进行清楚的、分步骤的、自下而上的分析。(Harris,1993:27)与结构主义和转换生成语法相比,语料库语言学既是一种研究方法,又是一种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注意和接受的语言观。(梁茂成,2010:91)
语料库语言学在计算机强有力的帮助下给以文本为基础的学术界带来了根本性变化。由于计算机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充分的可说明性、准确的可复制性、统计的可靠性以及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所以语料库语言学具有了很大的可靠性。
国内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由上海交通大学杨惠中教授为首的项目组开始建设交大科技英语语料库(JDEST)学术英语语料库,启动了语料库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语料库语言学在国内发展迅速,尤其是最近十年,发展更为突飞猛进,不仅建成了一批可与国际同类语料库相媲美的学习者口笔语语料库、专门语料库、平行语料库等,研究话题也从词汇、语法扩展到二语习得、翻译、话语分析等,越来越多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者都参与到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队伍中来。
3.1.2 描写翻译学
20世纪90年代,描写翻译研究开始在国外兴起。1972年,詹姆斯·霍姆斯(James S. Holmes)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3届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翻译研究的名与实》的论文,对翻译学的研究目标、研究范围以及学科内的划分提出了详细的构想,被西方译学界认为是“翻译学学科的创建宣言”。(Gentzler,1993:92)随后,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赫曼斯(Theo Hermans)、斯内尔-霍恩比(M. Snell-Hornby)和勒菲弗尔(A. Lefevere)等学者出版了一系列著作,推动了描写性译学研究的发展。
林克难(2001)指出,规范性的翻译理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海外,一直是翻译界不可动摇的指导方针,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对翻译过程进行严格的描述……细细地规定出翻译的全过程,用以指导翻译实践。这种种研究翻译的方法,都是“规范性”(prescriptive)的。但是规范性的翻译研究有时却无法解释所有的翻译行为。翻译实践呼唤新的理论,描写翻译理论便是应运而生的新的翻译理论之一。
描写翻译研究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霍姆斯指出,翻译研究包括“纯”研究(“Pure” Studies)和应用研究,而“纯”研究又包括两个分支:描写翻译研究和理论翻译研究。在这三个分支中,首先应关注描写翻译研究,因为它与翻译研究的经验现象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Holmes,1994:71-72)霍姆斯之后,描写翻译研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于1980年和1995年分别出版了理论专著《翻译理论探索》和《描写翻译研究及其后》,后者的出版在翻译研究领域激起了尤其热烈的讨论。图里通过厘清翻译研究与其应用分支的关系,从目标语取向出发,提出“假定的翻译”的概念,确立描写翻译研究的标杆地位,这对翻译研究的独立性和科学化起到了促进作用。此外,图里的规范理论亦推动了社会学视角与翻译研究的融合,而其关于翻译法则的探寻则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描写翻译研究把翻译学看作一门经验科学,以现实的翻译现象(包括翻译行为和翻译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王鹏(2008)指出,根据图里等人的论述,描写翻译研究有四个显著的特征:对方法论的重视,强调上下文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以目标文本为取向以及语料库特点。
林克难(2001)认为,“描写翻译学派对翻译有两个基本的认识。一个是翻译的‘不完整性’(partiality),就是说你不可能把原文百分之百统统翻到译文中去”,另一个就是“摆布”(manipulation,现在学术界多用“操控”一词),“即任何翻译都经过了译者程度不等的摆布”。(林克难,2001:44)因此,翻译的描写研究开创了翻译研究的新局面。此外,“描写翻译研究是容许各种研究方法和平共处、相辅相成的一种研究策略。”(林克难,2008:90)
描写性译学的主要观点为:①翻译不是在真空状态下进行的语言转换,而是受到各种语言文化因素制约的社会行为或文化历史现象;②翻译是目的语文化事实,具有自己的特征,绝非其他文本的表述或衍生物。翻译文本记录真实的交际事件,这种交际事件并不比其他交际事件逊色。描写翻译学的跨学科特点,使得它可以对翻译行为做出更为详尽的描写和解释,积累丰富的事实数据,解释翻译规律性的原则。
3.1.3 语料库翻译学在国外的兴起
语料库语言学与描写性译学均强调基于直接观察的真实语言素材,采取描写和实证的方法,在真实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研究实际语言现象,并对其进行概括和解释。这些契合之处为语料库语言学与描写性译学的融合提供了必要条件。语料库可以为描写性译学提供大量真实语料,并为大规模语料的分析和翻译行为的描写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从而促进描写性译学的发展。两者相互融合并最终形成语料库翻译学。
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始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著名学者莫娜·贝克。1993年,她在《文本与科技:纪念约翰·辛克莱尔》(Text and Technology: 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一书中发表题为“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的论文,“该文详细阐述了语料库在译学研究中的理论价值、实际意义及其具体路径,被誉为语料库翻译学的滥觞之作。”(胡开宝,2011:3)贝克是世界上第一位倡导把语料库应用于研究翻译现象的学者,开辟了以语料库方法展开的翻译研究。自1995年起,贝克和她的团队开始广泛收集真实存在的翻译材料,建设世界上第一个翻译语料库,即翻译英语语料库(Translational English Corpus,简称为TEC),并应用该语料库开展了一系列语料库翻译学课题的研究。运用该语料库,贝克试图描述翻译的真实面目和性质,揭示可能存在于翻译中的规律,并为翻译操作提供范式。从此,翻译学发展史开始了新的一页。“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国外语料库翻译学异军突起,发展成为重要的翻译学分支学科,并在译学研究语料库的建设、翻译语言特征、译者风格、翻译规范、翻译教学和口译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胡开宝,2012a:38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