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宁波—杭州两地访书记

越踪集(蠹鱼文丛) 作者:徐雁


宁波—杭州两地访书记

十多年前,基于对中国藏书史的浓厚兴趣,我陆续写出过一些文章在专业刊物上发表,没想到,获得了天一阁博物馆藏书史专家骆兆平先生的关注,遂得以于1996年冬和1997年春两度到浙江宁波参加有关会议。

1996年12月,天一阁博物馆主办了“天一阁与中国藏书文化研讨会”,我得以与众多久已闻名而无缘相识的学者在此间聚首。而宁波出版社编辑马玉娟女士也随缘乐助,发愿策划一部百万字规模的《中国藏书通史》,此事在此间也有所谋划,这就有了今年四月该书编委会会议在宁波的召开。而且开会和住宿地点都还是老地方,据说招待所是在马廉(字隅卿,1893—1955)故居基础上拆建而成的。短短半年之内,两度甬城之行,当地的书店是不能不逛的,但行程匆匆,也只许惊鸿一瞥,我也就只能写些粗浅的“印象记”。要真正写出其间的风情风貌来,则非当地的淘书客和藏书家不可。

《宁波日报·读书版》编辑李磊明君前来采访会议,我得到了他赠送的几份“读书版”。《宁波日报·读书版》创刊至今已出60余期,其版式和内容均很大气,“写书人语”“书人杂谈”等几个专栏,时有佳作,其组稿和编辑品位,同宁波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身份是相称的。因为该版设有“甬城书市”这个栏目,而“市新华书店双周畅销图书”和“新江厦书店双周书榜”则是其定期刊出的内容,虽说当今的宁波城里已经分布着众多大小书店,但我首先想去造访的便是这两家。

去冬的会后,我在宁波城中的老城隍庙品尝过富有地方特色的百叶裹肉和芝麻汤团后,便同与会的《书与人》杂志主编江树廉先生一起,步行到位于中山路的宁波市新华书店大楼。听说它是在1995年搬迁到此地的,并按类分解成为若干个专业书店。果不其然,我进去以后,便见到一楼有生活书店、少儿书店、教育书店、艺术书店、科技书店等指示牌,尽可按图索骥。

据熟悉内情的朋友讲,凡是用灯箱做店招的,均是市立各专业店,否则便是集体和个体性质的书店——可这“行业秘密”叫初来宁波的外地淘书客怎能看得出来?譬如说,我这次到达这书店不久,正待施展多年养成的淘书功夫,将店里的图书逐一过目,便听到了一片逐客声——原来书店所在的这一片区停电了,一时还供不上,营业员们便纷纷停业,外出的外出,关门的关门。我也就分辨不出哪位是在“灯箱店招”下工作的国营书店的店员,哪位是集体或个体书店的工作人员。反正我刚挑了一册书,便随人流遗憾地告别了这“书店城”,连二楼是什么模样也未知道。

今春我为《中国藏书通史》编纂事宜又至宁波,夜间同武汉大学谢灼华教授一起到江滨公园散步,为“甬州三桥”的灿烂夜景吸引,无意中踱步过桥,竟然意外地发现了坐落在中山东路301号的新江厦商城中一家书店的指示牌!

我乘电梯到楼上,发现这是一家规模可观的商场书店,或者说是“图书超市”。据说这家书店针对市新华书店业务而制定的经营策略是,积极同全国各家出版社建立“直销”联系,在店面里设立专柜。

我们见到这家书店的时候,开业已经有半年以上,总的感觉是,理工类的图书比人文社科类的图书要来得丰富,一些大型的综合性出版社的图书进得并不多。我在此挑得百余元新书,其中最多的是一些可以拆零选购的“丛书本”,如珠海出版社《独行者丛书》中的《学者的人间情怀》(陈平原著)和《为什么远行》(李书磊著),上海书店《论语选萃》中《吾乡风情》(随笔卷)和《闲情偶记》(散文卷)等。而华夏出版社《名家谈生活艺术丛书》中的《知味集》(汪曾祺选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海派小品集丛》中的《异国情调》(张若谷著)等书,南京的书店虽然也有,但从不拆卖,令人徒唤奈何,此番见着自然无须犹豫,爽快购下。想到临出店时,服务员送上的贮物口袋上印有新江厦商城的宣传语:“欢迎百里挑一,不要一见钟情。”移用到我们这些淘书客身上,倒也趣味有余。

据说,宁波尚有浙东地区最大的“图书批销中心”,存书规模达到5000余种;还有位于中农信国际商厦三楼的“新世界图书城”,主营新华书店不太积极进货的那些人文社科类的图书;而位于老城隍市场的“艺术书店”,听说也颇有特色。但这几处地方,恐怕要等到三至宁波,才有可能去造访了。

外地人坐火车到杭州,下榻站旁的老红楼饭店出行最便。这是许多朋友的共同经验。那么,淘书呢?看来也甚便。

举例来说,到解放路杭州新华书店,不过三四站,并不用换车。由于我在逛此店以前,已经先到过心仪已久的在六公园内的三联书店杭州分销店,所以淘书所得就很少。同“三联”有关的几家书店,分布在郑州、武汉、济南、南京等,数杭州成立最早,也办得最有名气。其原因,是该店有一位热心文化事业,又有业务拓展能力的主人叶芳女士。

我此次虽然是初访这家书店,但此前为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图书进入该书店,曾经与其有过一段时间的业务联系,而且多年来,几乎每期《读书》杂志都有该书店的“邮购书目”登出,所以,也就对它一点儿不陌生。进入柜台后,一圈兜下来,得书自然不少。

记得90年代以前,在北京或外地逛书店,经恳求以后,侥幸被面善心亦善的店员获准进柜找书,便会特别珍惜这一机会,挑书的眼光在不知不觉中会比平时“宽容”得多,自然,到站到收银台边时,囊中羞涩的感觉也会相应增加许多。当年淘书客在书店“封柜闭架”的门市销售方式下的这种独特体验,恐怕对现今“图书超市”处处可遇的青少年读者来说,已经是难以体会的了。看来,这世界,不仅仅是书业,也真是在进步中了——当然,这已是去冬的感慨。

今春在宁波《中国藏书通史》的编委会上,就听到来自杭州大学的一位先生夸口,正对校门的大街上新办了一家很有模样的文化学术书店。听口气,是挺让杭大人引以为自豪的。那么,这书店的品位就一定不低了。于是我便动意前往杭大专访。

下榻松木场的杭大专家楼以后,我沿着出门右手边的林荫道信步走到杭大正校门,左拐向前走150米左右,便开始留心起来,于是在杭大路14号就见到了一个“图书超市”的店招。这就是今年早春开业的“书海书店”了。

沿着右手边由精美的新版图书组成的展示橱窗,拾级上到二楼占地面积约有300平方米的店堂,首先吸引人注意的,便是满堂满室悬挂着的“首届沪版图书展销”和“开张志禧”的淡蓝色宣传挂签。

对于有访书经验的外地淘书客来说,对店铺内设立的“特价书”柜台的敏感程度往往超出了新书区域。由于各地书业发展的不平衡和读书人乃至经营者口味不同等原因,不同书店对“特价”图书的设定标准也往往大相径庭。常常有在彼地久访不获的好书,而在此处正在特价待沽的好事儿呢!而对新书的识别,老板们则往往众眼归一,是相差不到哪里去的。

于是,迎头可见的“特价书部”便首先导我进入。窄长的一溜通道上,单侧摆列着一排不算少的书架,总有好几百种图书吧,从八折到五折不等。我在这里见到不少品相不差的武侠小说、少儿读物、文艺作品,但最使我满意的,是有《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0月版)中的若干分册在售。彭歌的《象牙球》、张秀亚的《杏黄月》、林文月的《风之花》、郑清文的《槟榔城》,都是我心仪已久的作家作品。因为这套书在编例上很用了些心思,卷首均有一篇由编选者撰写的作家作品论来提纲挈领,然后是一篇作家小传,在所选入的作品正文之后,近附有该作家的著作目录。这比书市上那些新出笼的只见“神龙”之腹,不见其首尾的所谓“选本”,不知高出多少!

走出“特价书部”的书廊,便是“书海茶座”。我看到有些读者花费不多的茶资,占得一副座头,正在恣情浏览刚从新书架上取下的那些新书。茶座尽头,则是一台复印机,看来这儿还提供有新书复印服务。果不其然,后来我选中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风雅系列》丛书中的一册《书斋的瑰宝——笔墨纸砚》,旋被告知“《丛书》不拆零出售”,便通过复印得到了其中我最需要的马识途先生的《丛书·总序》等资料。

由于开业之初的“首届沪版图书展销”活动已告结束,所以,呈现在我眼中的新书,已经是按照20多个类别重新布置过的了。无论是一人多高的新书展示橱,还是齐腰齐胸的书架书台,布置之妥帖、品种之丰富,均予人怡然之感。

尽管此前数天,我刚在南京和宁波逛过好几家书店,已经将一些经眼的新书购下,但在“书海”里目游一圈,还是“网”到一摞好书。有知名甚久而未得的《珍藏的签名本》《中国出版简史》等旧版书,更有一两个月前才出版的《岭南文化向何处去》《心香泪酒祭吴宓》等新书,而最使我惊讶的是,唐瑜先生所著的《二流堂纪事》竟然是上个月才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而我曾经借阅并为之写过一篇书评的《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一书,也在这里得到了一个新的本子,即由北京新世界出版社列入“中国文化史探秘丛书”,今年重新出版的版本……这样付罢账提书出店时,居然让“书海”的小姑娘们露出一脸“何日君再来”的动人微笑。

据说,在这家由杭州书海贸易有限公司主办的“图书超市”开业时,同时举办“首届沪版图书展销”活动,供展沪版书达到4000余种,参加开业祝贺的出版单位有30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听书店鲍平生总经理说,设想中的京版、湘版和粤版图书展销活动,也在筹措中。作为外地书友,我们虽然未必能够躬逢其盛,但作为“书海”门市服务的一个延伸,主办单位与杭州国风出版咨询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书海·国风读者俱乐部”,却可以提供某种“淘书”的便利。据其《简章》介绍,该俱乐部以直销工具、社科、文艺、教育、少儿、生活六大类图书为主,“由全国各地享有一定声誉的百余家出版社共同联网实施”,从而可让其成员在俱乐部指定的出版社门市部购书,得到一律九折的优惠。

假如真能够做到让自己的成员们在这“联网”的百余家出版社的门市部“优惠一卡通”,那么,我相信,淘书有癖的各地书友势将望风而来,而不会受杭州地域的局限。“书海”如今在杭州城内虽然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但我相信,照此风格经营下去,是完全有条件开出“连锁”的。而传闻中的将由杭城若干院校组建新的“浙江大学”,客观上也将为杭州书业开创一个百年一得的宝贵机遇。

(1997年5月10日于金陵鼓楼雁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