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醉情于山水的剑客

纵游沧海一浮生:李白诗传(万卷人物) 作者:田梦 著


醉情于山水的剑客

于李白来说,剑是男儿的精气神儿。自幼随父亲练习剑术,他便一柄长剑不离身,白衣瘦马游走江湖。剑为李白增添了桀骜超然之气,神采飞扬,更添几分潇洒。男儿仗剑走天涯,这是李白肆意挥洒的青春。

十五岁的少年,已经练得一身好剑术,这成为李白辞亲远游的资本。然而,李白的求仕之路却走得不同寻常。他没有奔赴京城繁华之地,而是来到大匡山(戴天山)隐居,一面寻仙访道,追求悠游人生,一面在山中的大明寺继续读书、积累学识。

那一年的暮春时节,李白兴致盎然地独自行走于大匡山中,他要去寻访一位道士。只见清晨的大匡山,一派桃源景象,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桃花瓣上带着露珠,浓艳耀目。李白缘溪而行,穿越一片树林走入山中,触目便是一片宜人之景,令他流连忘返。

李白心中不禁暗自赞叹,修道之人,就应该住在这般世外桃源、超尘拔俗之地。

山中林间小道之上,时常能见到麋鹿出没。林深路长,当李白行至溪边时,已近正午时分。山中一片寂静,李白有些纳闷。此时本该是道院打钟的时辰了,却为何听不到钟声?唯有溪水潺潺清晰可闻。

此处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李白在美景中徜徉了一程,不知不觉便来到道院门前。可惜的是,道士并不在道院里。远道而来却扑了个空,李白有些失望。百无聊赖之际,他举目四望,发现道院周围的景色别有洞天。

一片绿竹融入青苍的山色之中,一抹宜人的绿色冲开青色的云气直冲蓝天。一条白色的飞瀑挂于碧绿的山峰之上,飞泉、碧山,相映成趣。如此美景的确值得细细品味。此处道院真可谓一片净土,李白一面赞叹道士的淡泊与高洁,一面又羡慕道士可以住在这样清幽宜人的景色里。

只可惜,李白四下询问,却没有人知晓道士所去之处。年轻的李白不免又心生惆怅,斜倚在道院旁边的松树上,李白将自己的惆怅写入诗中: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次访道士不遇的经历,像极了李白的一生。

好在,每经历一次失望,李白便能找寻到新的希望。虽没能遇到那位著名的道士,但与眠山隐者东岩子一同在山林道观中潜心学习,也是平生一段极其愉悦的往事。

在山中隐居,远离尘世喧嚣,读书练剑之余,李白最大的乐趣便是饲养奇禽异鸟。山中的鸟雀种类无数,个个仿佛通人性,李白只须一声高呼,群鸟便纷至沓来。有些胆大的鸟甚至停落在他身上,啄食他手掌中的鸟食。

这些鸟并非人人都肯靠近,李白的身上似乎有一种吸引它们的魔力,唯有他能令它们招之即来。

相传绵州刺史听说了李白与东岩子驯鸟的奇闻逸事,还特地前往眠山察看。亲眼证实之后,更加叹为观止,认定两人一定有某种异于常人之能。于是,当即便邀请二人参加道科的考试。

生来桀骜的李白,虽渴望为国效力,却未把科考看得太重。东岩子向来淡泊名利,更是无心科举。二人均婉言谢绝了绵州刺史的好意。

在李白看来,与东岩子隐居眠山的那段日子,是人生中一段极其愉悦的记忆。李白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他实在有太多至交知己,东岩子不过是他人生中的一位过客,短暂的交集过后,两人便各奔天涯。

与东岩子相比,赵蕤在李白的人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赵蕤年长李白二十岁,十八岁的李白在赵蕤面前总是恭恭敬敬,因为赵蕤是他最尊敬的老师。

赵蕤,字太宾,自幼学习经史典籍,是位饱学之士。除此之外,他剑术颇通,并且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可谓能文能武的奇才。十载寒窗苦读,赵蕤也曾经希望通过科考施展自己的报国志向,可惜屡试不中,深受打击。

年轻时,赵蕤曾走遍蜀中各地,体察民情,对治国之策持有一番独到的见解。然而,上天并没有给他入仕从政的机会。失望之余,赵蕤甚至有些愤世嫉俗。他本性清高,看清了世事的污浊,于是携妻归隐梓州长坪山,在一处荒草丛生的岩洞中定居下来。

隐居山林的生活,并没有消磨掉赵蕤的治国抱负,反而给了他更幽静的思考空间。呕心沥血四年,赵蕤竟写成一部谋略奇书《长短经》。全书共九卷六十四篇,饱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帝王谋略,尤其将历史权变和人间兴亡之道阐述得淋漓尽致,堪称一部传世不朽之作。

李白最佩服真正有学识之人。自从读过《长短经》,李白便对赵蕤心生敬仰,特地从大匡山一路风尘仆仆赶往梓州,慕名来拜见。

李白天生一副高傲狂放之姿,赵蕤一见便喜欢上了这个谈吐不俗的少年。在赵蕤门下,李白一面学习剑术,一面帮赵蕤整理装订《长短经》。在无数个夜晚,他们秉烛夜谈。赵蕤在《长短经》中写下的纵横捭阖的谋略权术、举荐贤能的治国良策,李白烂熟于心。偶尔有疑惑,或是独到见解,两人便一同分享、共同讨论。对赵蕤来说,李白是弟子,更是知己。

赵蕤能看出李白身上的不俗之处,对他的一腔鸿鹄之志也颇为理解。恍惚间,他仿佛看到未来的李白,将一鸣惊人,千古留名。

于是,赵蕤毫不吝惜地将《长短经》中的精要之处详细讲解给李白。李白跟随赵蕤学习一年有余,将赵蕤思想中的精髓尽数吸纳。同时,赵蕤也将那股洒脱飘逸的隐者风骨和豪情万丈的性情于潜移默化中传给了李白,更是影响其一生。

李白敬仰的古圣先贤很多:匡扶天下的管仲,不辱使命的晏婴,运筹帷幄的张良,预知三分天下的诸葛孔明……他们让李白胸中的一腔热血沸腾。此时的李白,已有雄心万丈,只可惜,暂时还报国无门。

想到未来,向来狂放不羁的李白竟然也陷入一丝迷茫。赵蕤以过来人的身份语重心长地告诫李白,他的求仕之路很失败,人都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三十岁考上明经已经算老,五十岁考上进士却还算年轻的。为了科考,太多有识之士浪费了大好青春,纵然年老得中,又有什么用呢?

提起自己的过去,赵蕤难掩懊悔之情。李白从老师的话中似乎有所领悟,他突然意识到,科举之路并不是他要走的路。所谓科考,其实是对太多有才学的人的扼杀。

赵蕤告诉李白,如今诏令五品以上的官吏,皆可向朝廷直接举荐贤才。与其浪费大好光阴屡试不中,不如直接寻找赏识自己的伯乐。那样,才能有机会大展宏图。

老师的话重新点燃了李白的理想,他觉得自己如同一只大鹏鸟,天空广阔,将任他翱翔。

依依不舍地拜别老师后,李白启程去往成都,从此开启了他的游历蜀中之旅。

蜀中盛产锦缎,天下闻名。于是,那里的江水称为“锦江”,成都又被称作“锦城”。李白敬仰的司马相如也是此处人。

自小在蜀中长大,李白早已习惯这里温和的气候。一年四季,草木长青,花开不谢,奇花异草,珍禽野兽,和谐共处,难怪人们将蜀中称为“天府之国”。

不过,李白却从未来过成都。他早就听说这里风景秀美,名胜数不胜数,早已对这里心生向往。更重要的是,当年的成都是益州首府,更是剑南道大都督所在地。李白觉得,在这里或许能遇到自己的伯乐。

不得不说,李白是幸运的。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的礼部尚书苏颋,此时正在前往成都的驿亭中休息。苏颋敕封许国公,与兵部尚书燕国公张说齐名,世人将他们二人合称为“燕许大手笔”。对于李白来说,与苏颋偶遇,简直是天赐良机,他无论如何也要抓住机会。

李白带着自己的《春感》《明堂赋》《大猎赋》等诗文作品前去拜访,深得苏颋赞赏:“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与相如比肩也。”苏颋向李白承诺,当今朝廷正处用人之际,待他上任之后,定会向朝廷举荐李白。

李白从未想过机会降临得如此突然和容易。可惜,还没等他来得及高兴,就被打回了现实。当问到李白籍贯何处,是否世家子弟时,李白如实回答说父亲只是一名商人,那官员立刻变了脸色。那时的商人被视为贱民。仅此一条,李白便被挡在了仕途之门外。

初次拜谒失败,对李白算不上打击。他决定好好游历一番成都的美景,再做打算。

一日清晨,李白来到成都著名的散花楼。散花楼的得名源自“天女散花”传说,为隋末蜀王杨秀所建。春光明媚,将散花楼照耀得光彩夺目,金碧辉煌,一派富丽堂皇之景。散花楼以装饰精美著称,李白迫不及待登楼观赏。每登一级,李白便更惊叹一分。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处处尽显高雅别致,宏伟壮观。尤其是在朝阳照耀下,更显生动。

散花楼连接霄汉,气势雄伟,放眼望去,令人心旷神怡。他在散花楼一直徜徉到日暮时分,看着潇潇细雨飘洒向三峡,春日的江水漫漫,环绕着双流城。此番登楼如同置身于九天云外,之前拜谒失败的忧愁消散殆尽。

兴之所至,李白赋诗一首:

登锦城散花楼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此诗是李白青年时期之作,但他的诗歌天赋却已显露无余,一番大手笔的描摹,难怪苏颋称赞李白有雏凤之态。

之后,李白又去游览抚琴台。站在台前,李白用手抚摸着琴台,他的思绪不禁飘向远方。

当年,司马相如就是在此台弹出一曲美妙优雅的《凤求凰》,博得卓文君倾心,遂结成百年之好。

接着,扬雄的草玄堂、严平的占卜处,以及世人为纪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建的武侯祠,都留下了李白的足迹。

在成都流连月余,还是没收到苏颋那边的消息。李白深知此次举荐无望,便赶往下一站渝州。

渝州虽不及成都繁华,但却是李白有的放矢之地。李白此去不为游山玩水,是为拜谒一位传奇人物——李邕。大名鼎鼎的李邕,此时正担任渝州刺史。李邕的父亲李善当年所著的《昭明文选》,被读书人奉为必读之书。李邕则年少成名,青出于蓝胜于蓝,不仅学富五车,并且热衷于广交天下好友。被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

这一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李白,手持自己的诗作叩开了李邕的府门。初见李邕,李白被他独特的风度和气质所吸引。李白毫不拘谨,反而意气风发,高谈阔论,完全不像初来乍到的年轻人的谦卑模样。

当李白呈上自己的诗作,李邕只漫不经心地扫了一眼,便淡淡地说:“这般乡间俗语如何能登大雅之堂?”

其实李邕觉得和乳臭未干的毛孩子深谈有失身份。并且在他看来,李白虽然很有才华,但却太恃才傲物了,尚需悠长的岁月去磨平。

李白听到李邕这般言语,面上立刻露出不快之色。不过,李白自负才学过人一等,只是李邕不懂得欣赏罢了,不代表自己没有文采。于是,他看李邕的眼神,由愠怒变为坦然,甚至带着一丝嘲讽。

他对着李邕略略躬身一拜,便起身告辞。回到住处,李白挥毫写下一诗,托人送给李邕: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

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

丈夫未可轻年少。

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轻拍翅膀便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达九万里。李白这是在以大鹏自比,即便这只大鹏不借助风的力量,翅膀一扇,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

他也在讽刺李邕是凡夫俗子,无法理解自己的远大抱负。孔子都曾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李邕显然不是圣人,看李白年轻便心生轻视。他的轻慢态度让李白大为不满,毫不掩饰地在诗中显露自己的少年锐气。

李邕读过诗后大惊,他终于明白,年轻的李白的确有狂傲的资本。光是这首诗中显露出的才情,也足够他傲行世间。于是,他叮嘱下人,若是李白再来拜访,一定要留住他,李邕要亲自迎接。可惜,骄傲如李白,再也没有登李邕的门。

即使为了追寻理想,也要不卑不亢。哪怕面对高官名士,他依然桀骜不驯。有人欣赏李白的洒脱,有人不喜他孤高自诩的性格。于是,在拜谒的路上,李白屡屡碰壁。可无论如何,他依然不肯卑躬屈膝、谄媚讨好。天生傲骨,令他无法放低姿态;世事浑浊,他也不肯同流合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