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学者与教育大家——贺王寅先生七十寿诞
成晓光
王寅先生七十寿诞。此时此刻,他可放眼回望自己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的不凡历程,也可乐享枝头红艳艳、沉甸甸的丰硕成果,这实乃是人一生的至乐至福。
先生是我国著名认知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他在寂寞的书斋里,热情写作,笔耕不辍,现已著作等身,走出了一条卓越的学术道路。几十年来,他一手科研,一手教学,在“读书—写书—教书”的三循环中从事语言研究、语言教育和教学,培育出诸多外语界的知名学者和继承人,终至“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教育大家境界。
一支笔,一屋书,几十年来孜孜不倦,王寅先生游弋于中西方语言、哲学和文化,学术上求真、求精、求丰,教学上求新、求变、求乐,可谓“科研枝头结硕果,教育路上育英才”,现已是外语界领军式的人物,成为国内认知语言学界和语言哲学界的一面旗帜。
一、科研枝头结硕果
语言是我们人类的家园(钱冠连先生语),更是王寅先生的存在方式。先生在思考和写作中“边积边发、积中有发、发中有积、以积带发、积发兼之”,一辈子厚积薄发,终生以学者的姿势写作和生活,成为一位硕果累累的学术大家和教育大家。至今为止,他已经出版了40多本论著,发表论文200多篇,共有1800万字的成果。文字是他一生的追求,也是他最大的成就和幸福。多数人做学问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先生是真心热爱读书与写作。他无时无刻不在读书和写作,哪怕是在外出讲学的间隙里,也常见他稳坐在房间内,俯首于键盘上。
热心研究,热爱写作,持续性的系列创作和创新,是王寅先生学术生涯的写真。他以语言为本位,以认知为基点,倾注了半生的时间,构建起了认知语言学的整座大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以像似性为锚点,历时三十余年,开创了认知音位学、认知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认知翻译学、认知生态学、认知符号学、认知修辞学、认知传播学、认知文体学、认知叙事学等等,从而使认知语言学的各分支学科得以全面发展,实现了先生对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构想,开拓了中国学者在认知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先生又把认知语言学提升改造成为体认语言学,并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使之成为体系,从而建立起我国外语界自己的话语体系,树立了中国在世界认知语言学界的一席之地,此为先生对中国外语界的独特贡献,是此领域可载入史册的学术奠基人。
在几十年不断的钻研中,王寅先生打通了中西语言的壁垒,拢合了中英文的“两张皮”,穿越于中西两种语言、两种哲学和两种文化,最后立于中国语言特有的“像似性”符号,以“体验”为关键词,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哲学理论和范式,走出了“从语言到哲学,从哲学到语言”的语言研究新路,开创了中国语言学派的新气象。先生2014年出版的《语言哲学研究——21世纪中国后语言哲学沉思录》上下卷是集大成的著作,开卷有启迪,处处有惊喜。读先生的著作与文章,和一般晦涩的学术文风不同,文字洗练流畅,逻辑清晰深入,旁征博引,让人不忍释卷。先生一生的学术生涯中,目看多元文化,耳听多路信息,眼观多方观点,不囿于一家之说的狭隘,博采众家之长,兼蓄多方言论,小口切入,最终让语言研究进入到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宽广之地。至此,实现了先生最初的设计和内心的远大抱负,可喜可贺!
二、教育路上育英才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学术科研之外,教育教学一直是王寅先生的主阵地,他说自己首先是一名大学教师,说“到我目前为止上千万字的出版物中,教学经验总结和理论性论著约各占一半”。没有科研“翅膀”的教学是无法高飞的,有了丰厚的学术底蕴,先生栖居于自己的教室和课堂,传道授业解惑。每年年底评教,先生都是川外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2016年他更是以高票当选为“四川外国语大学首届感动校园十大人物”。
何为教育,教育何为?是身为人师首先要问的问题。王寅先生发现对教育最有洞察力、最为中肯和精彩的话往往出于哲学家之口,如古希腊三贤,既是哲学家,也是教育大家。于是,先生在多年的大学语言教学中,将学生带回到哲学之家。他要求学生在外语学习中,探究西方哲学和语言哲学,因为哲学是心灵的学问,是洞悉人性的智慧,是一切学问的学问。
王寅先生是一名教育大家。普通教师和教育大家的区别在于普通教师的知识是点状的、无组织的,很难实现知识彼此之间的关联。而先生的知识是网状的,可以有组织有结构的多方关联。如果说普通教师的知识像“珍珠”,他拥有的知识则是很多珍珠串起的“项链”,他打通了语言学、哲学、心理学、认知学、教育学,用大概念将学生带到了学术的最前沿,让学生在课堂中有从知识到信息、到文化、到智慧的不同层级的建构,最终成长为更优秀的人。先生反感现在“机械、应试、碎化、竞争、无根”的教育方式,主张实施“有机、生态、容他、有根、整合、和谐、创新”的教育。先生的课有料、有趣、有变,别有洞天。他不只教教材,更是用教材去教学生,教理论,教方法,尤其注重培养外语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他的课堂灵活、多变,经常有师生认知和情感的动态生成,师生总会充满了教与学的愉悦。教育中他不“抱着”学生走,不“背着”学生走,而是让学生学着自己走路,只在一旁小心扶持,但也不忘时时放手,因为他知道“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的。我曾在主持先生一次学术讲演后由衷地赞美“语言研究美不美,全靠先生一张嘴”,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和笑声。
作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先生主张关注相邻或相关学科的信息,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特别是在人文社科中若能“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或许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进入别样境界。因此,他为学生设计出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除了开设的课程之外,还要求弟子们学习西方哲学、形式逻辑、心理学、社会学、后现代哲学、语言哲学、中国语言学史、训诂学等,以期进一步打牢基础,拓宽学术视野。由此,他消解了语言课程设置的碎片化,消解了外语界中“语言—文学—翻译学”分离的现状,这对整个外语教学都有着广泛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七十寿诞的王寅先生以书写的方式存在,以存在的方式书写,在语言的家园里一生劳作、栖居、创造,唱出了令人骄傲的人生之歌。回望先生的来路,好学、乐学、善学、治学,学而不厌,学术路上不断超越,教育事业上哺育英才。如今,七十岁的先生已在诸多领域游刃有余,我恭祝先生更有佳作频出,身体康健,幸福快乐!
2019年2月
(作者:成晓光教授,博士生导师;工作单位: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