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太白接青天
秦岭主峰之一太白山,在陕西省眉县城南20公里处,南界洋县,东接佛坪,海拔3767米,为关中最高峰。素以高、寒、险、奇、富饶、神秘著称。太白山旧属武功县,山高势险,故俗语云:武功太白,去天三尺三。山上庙宇古迹甚多,如凌云观、斗母宫、文公庙、三官殿等。山巅有太白湫泉,共三池。三池上下鼎列,池水清可鉴发,深不见底。韩愈曾以“鱼虾可俯掇,神物安敢寇。林柯有脱叶,欲堕鸟惊救”(《南山》)的诗句来描绘此处景致。
太白山风景壮丽,为历代文人、名僧竞相交游的胜地,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李白在《蜀道难》中曾描绘过想象中的太白山:“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他在《古风》(其五)中也抒写了远望中的太白山:“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这里面想象与夸张的成分居多。他的《登太白峰》写的却是登上太白峰的感受: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这是一首浪漫主义色彩极为浓郁的游览诗,写得大开大合,舒卷自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开头两句以登攀的费时与费力烘托了太白峰的高险。太白峰使诗人联想到太白金星,于是便幻想出太白星告诉他可以为他打开通往天界的门户,诗人宛然已站在天地之界,举手可触明月,可在群山之上遨游,如同进入庄子《逍遥游》中描绘的理想境界。然而诗人毕竟还是牵挂人世间,最后两句正道出了他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绵绵幽思,流露出壮志难酬、不甘无为的惆怅矛盾心理。
“太白积雪”是“关中八景”之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云:“太白山南连武功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因太白山海拔高,山上气候寒冷,常年积雪不化,即使是三伏盛夏,也是白雪皑皑,从远处遥望太白,有如玉龙横卧天门。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太白积雪”并非真雪,而是白色的石片。太白山顶多是由淡色的麻片岩组成,由于气候高寒,风吹雨淋,霜冻严冽,岩石碎裂,不断沿着山坡滑落,在海拔3300米以上形成了一片白色的石海,给人以白雪皑皑的假象。据说,古人观“太白积雪”多讲究在晴日从远处遥望,特别是在早春或晚秋,山峰衬着朝霞或夕照,其景致蔚为壮观,令人心旷神怡。中唐诗人贾岛《送僧归太白》写到这一景象:
坚冰连夏处,太白接青天。
云塞石房路,峰明雨外巅。
夜禅临虎穴,寒漱撇龙泉,
后会不期日,相逢应信缘。
坚冰连夏,即指太白山常年积雪,至夏日而不消融。接青天,言太白之高。颔联写想象中所送友人的住所:白云拥石房,周围山峰高出云表。颈联以“虎穴”、“龙泉”衬托出友人的超凡脱俗。最后一联,流露出诗人自己也将归隐山居的情绪。
与贾岛诗风极为相近的晚唐诗人李洞有一首《寄太白隐者》也写到太白山:
开辟已来雪,为山长欠春。
云凝藏碛雁,寒噤入川人。
栈阁连冰柱,耕樵隔日轮。
此中栖息者,不识两京尘。
自上古开天辟地以来,太白山上就积雪皑皑;山上长年缺少温暖的春光。白云深处,藏着沙石中来的大雁;山高天寒,入川经此之人无不寒噤连连。由陕入川的栈道连着冰柱,太白高入云端,山下耕樵之人竟难见太阳。“两京尘”,指昭宗时朱全忠、李克用作乱之事,当时东京洛阳、西京长安都在战火之中。尾联描绘出太白隐者自得山水之乐,不问人间尘事的潇洒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