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出塞九首(选四)

杜甫诗 作者:张忠纲(选注)注


前出塞九首(选四)

其一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1)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2)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3)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4)

【注释】

(1)戚戚,愁苦貌。去,离开。故里,故乡。悠悠,遥远貌。交河,唐贞观十四年置安西都护府,治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北。

(2)二句是说官家规定了行军期限,逃跑要招致法律的惩治。当时实行“府兵制”,士兵有户籍,逃跑则会连累父母妻子。公家,犹官家。程期,行程期限。亡命,脱名籍而逃亡。婴,触犯。祸罗,法网。

(3)君,皇帝,此指玄宗。开边,发动边境战争。一何,何其,多么。

(4)父母恩,指父母养育之恩。吞声,声将发而强止之,犹忍泣。

【评析】

《出塞》,为汉乐府横吹曲名。杜甫用此旧题来写时事,先后写了两组诗,因这组诗在前,故题曰“前出塞”。这组诗大约作于天宝十载(751)左右。诗用第一人称写法,通过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亲身感受,反映了被征从军的艰苦,抨击了玄宗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歌颂了戍边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整组诗前后连贯,浑然一体。这里选的是第一、二、三、六首。第一首写战士初别家乡远戍的情景。

其二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1)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2)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3)

【注释】

(1)二句是说离家日久,已习惯了军旅生活,故不再受伙伴的欺负。徒旅,军中伙伴。

(2)骨肉恩,即前首所说“父母恩”。死无时,时时可死。

(3)走马,即跑马。脱,去掉。辔头,马络头。青丝,马缰。捷下,飞驰而下。仞,古代以八尺为一仞,一说七尺。万仞,极言其高。搴,拔取。以上四句描写出征战士在训练中的冒险和无畏:骑马奔驰不用络头,信手挑着马缰,从高冈上飞驰而下,练习俯身拔取军旗,一副视死如归气概。

【评析】

这首诗写行军途中,生命随时不保,战士索性豁出性命,加强训练,视死如归。

其三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1)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2)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3)

【注释】

(1)呜咽水,指陇头水。乐府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轻,轻忽,不在意。肠断声,即指呜咽的陇头水声。四句意谓本不欲以此呜咽之声搅动乡愁,无奈心乱已久,故闻水声触耳,不觉慌乱而伤手。初尚不知,及见水赤才发觉。刻画入微,无限沉痛。

(2)丈夫,征夫自谓,犹言男儿。誓许国,誓死以身报国。愤惋,悲愤惋惜。

(3)二句意谓只要立功图像,战死也是值得的。图,画图,这里作动词用。麒麟,指麒麟阁。《汉书·苏武传》载,汉宣帝曾命人把霍光、苏武等十八人的像画于麒麟阁上,以示褒扬功臣。后遂以图像麒麟阁为建功立业之代称。“战骨当速朽”,“当”字隐含无限悲愤。

【评析】

这首诗写途中心绪的烦乱,时而低沉,时而高亢。强以慷慨自励抑制悲伤,更见其沉痛。最后四句,语似壮而情实悲,正所谓“口中句句是硬语,眼中点点是血泪”。

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1)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2)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3)

【注释】

(1)挽弓,拉弓。强,指硬弓。前四句,意思是说拉弓要拉强弓,用箭当用长箭。马倒则人束手就擒,所以要先射马;贼首就擒则贼众自散,所以要先擒王。四语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2)限,限度。疆,疆界。二句谓杀伤应有个限度,应尽量避免滥杀无辜,尊重各国疆界,不要随意开边,挑起战端。

(3)苟,假如,如果。制侵陵,制止侵略。二句谓如果能够制止侵略,又何必大肆杀戮呢?(只要“擒贼先擒王”就行了!)

【评析】

这首诗借戍卒之口,发表反对穷兵黩武和兴兵滥杀的大道理。诗纯为议论,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目的和民族关系等重大问题的见解与思考,指出战争的目的是制止侵略,而不在肆意杀戮。其揭示的普遍意义远远超出了当时所针对的开边战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