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一

等待,一树花开 作者:李志娟 著


序一

李志娟同学一向热爱写作、擅长写作,更难得的是小小年纪就笔耕不辍,写出了这么像样的一本文集。我作为她父亲的老师,看到她的文集即将出版,感到非常欣慰。

前几天志娟来到我家里,问我能不能给她的文集写一篇序。以我对自己的要求来说,写序就是要对作者和读者两方面都负责,至少要通读全书,才能动笔作序。现在如果要我通篇读下来志娟的这本文集,却是既无足够的精力,也无相应的鉴赏水平,因为我对文学并不在行,尤其对青少年文学作品更是向来没有关注和研究。但我欣然答应了志娟,一定帮她写序。原因很简单:她是我已故的博士生李立志留下的孩子,而且又是这么内心丰富、个性坚强、既有理想又有才华的好孩子。

这句话并不是凭空而来,可以从孩子的文集中得到印证。

首先,文集展现了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志娟笔下有一些反复出现的名物,组成一系列固定意象:杭城、运河、老家、茉莉、野花、小猫、孙悟空、多啦A梦,这些意象穿插了她对于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细腻感受。她乐此不疲地一次次描写童年和故乡,那简直是一个奇妙的小世界,孩提时代点点滴滴的记忆被小作者娓娓道来。文集中描写友情的笔墨很多,生动真挚,令人难忘。她的笔下,除了亲人朋友,还有各色各样的从市井或乡村走来的人物,有名城或小镇四季不同的风景,她细心体会身边每一个生命,哪怕一盆花、一棵树、一只猫,在她心里,也总是那么可爱。她在重逢童年的小野花时,说如果能以后再见到该多好,说“能和一朵野花共老,挺浪漫的”。我甚至觉得,凡是耳目所及的东西,无论有情无情,到她笔下,都会活灵活现。因为孩子会用善良的、纯净的、欣赏的眼睛去看世界,心胸中没有固执的尘埃,所以随她的文章看去,哪里都是真、善、美。

其次,我认为从这本文集中更能看到孩子的坚强。2010年5月,初中二年级的志娟遭遇家庭的变故,但她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是坚强地继续学习、继续创作。更可贵的是,她从不刻意回避这段不幸的经历,而是用优美深情的文字抒发对父亲的眷恋,在绮丽的文字世界中与她朝思暮想的父亲相会。从这次变故以后,志娟在心理上经受了历练,其文字也更加成熟厚重了。读一读《花开不败》,你也许会和小作者一同潸然泪下,但同时也会随着她清新的字句,一起走到四月的杭城,感受到栀子花的芳香。芬芳不是掩盖苦难,它是苦难的升华。坚强的小作者深知这个道理,所以面对巨大的不幸,能够写出如此哀而不伤的文章。

同时,文集里也展现着志娟的理想和抱负。她在文中亲热地称她的“偶像”龙应台为“老龙”。虽然在行文布阵的老练程度和生活阅历的丰富程度上,小作者都还远远及不上那位著名的台湾作家。但其细腻的文笔和多变的文风、日渐深刻而尖锐的思考,以及偶尔的辛辣讽刺,似乎已经初具雏形。以她目前显示出的天赋和勤奋,相信用不了很多年,我们就能看到一位来自大陆的“小龙”了。龙应台的母亲是杭州人,把龙应台带到了台湾,志娟的母亲是江西人,却把志娟带到了杭州,如果他日,志娟真能实现她的梦想,这巧合倒像是历史给予杭城的一种补偿——阴差阳错失去了一簇“野火”,或许又迎来了一朵芬芳的“野花”。

至于她的才华,以后的发展还需要时间来证明,但仅就目前而言,她的文学才能已经超出了同龄的孩子,不仅多次获得作文比赛的奖项,还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过不少文章。补充介绍一下:李志娟生于1996年5月3日,2002年9月上小学一年级,2008年9月上初一,2011年9月上高一。知道了这些时间点再来看文集,就难免要惊叹她的文笔较年龄而言确实大着几岁。例如2006年初的小诗《十月的肖邦》,难以想象是十岁孩子的作品。再如2007年写的《老弟》,幽默风趣,表弟的形象跃然纸上,在我看来大概达到了初中毕业的作文水平。

李志娟的老家是江西,而在杭州长大,生活了十几年,可以算是杭州人了。她的文集里有很多赞美杭州的文字,她亲切地管杭州叫做“杭城”,几乎大部分散文都会提到。可以看出她有多么热爱这座景色烂漫又意蕴深厚的城市。但与此同时,读一读她的《故乡新余》,又可以看出她对家乡深深的思念。“故乡,整个世界我最想念你,哪怕没有汤粉和一片氤氲的灯光。”这是她小学五六年级时写出的文字。有些人走进了大城市就忘了本,又有些人,总不愿接受新的环境,对新环境的一切指指点点。而志娟对于老家和新城,从没有一丝厚此薄彼的意思。因着一样牵不断的养育之恩,她对两个迥然不同的城市给予了一样的深爱。

李志娟的父母都是有文化、有修养的人。她的父亲李立志,是浙江大学的政治教师,工作上刻苦钻研,一向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做学问。她的母亲张娟也在浙大工作,品行端正,勤劳而坚强,又富有生活情趣。志娟从小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自然受到较多的熏陶,喜欢读书写字,在文科上显示出了一定的天赋和特长,加之父母教育引导得当,孩子自己又勤奋好学,才在小学、中学十年间的学习生活中练就了这一手好文章。

李志娟非常喜欢读书,不论古今中外、诗词小说,她都涉猎颇广。不少名著,我仅仅是听过名字,而孩子不仅认真读过,而且能恰到好处地引入到自己的文章中,成为出彩的元素,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更难得的是,她在读书时能有自己独到的鉴赏角度,对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有着比较深入的理解。可以说,读书启发了她对身边人、事、物、情的更多的思考,也是读书的好习惯给了她的作品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从文集中可以看到,志娟有自己很欣赏的作家,尤其是村上春树、王小波和龙应台。作为志娟父亲的老师,孩子的长辈,我希望她能够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不要像这几位作家这么辛苦,不要承担这么沉重的担子,也好让他早逝的父亲可以放心。但作为这本文集的读者,我又感觉看到了小作者不可限量的未来,必将承担起重任,以及难以避免的艰辛的创作之路。艰苦的路总要有人走,希望她能够继续努力,将来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在文学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 张静如

2013年9月1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