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二

等待,一树花开 作者:李志娟 著


序二

很难得的一个星期天。静静地坐下来,看志娟的书稿。有朋友听说我在看诗和散文时,都对我的闲情和雅致大表感叹。是的,这些年来,已经太久太久没有静下心来读文学作品了。志娟还是个高中女生,并不是文学大家,但翻开她的书稿,一页页地往下看,竟不由自主地被她纤细的情感所打动。她的文字,像纯净的涓涓溪流,泛着太阳的碎光,向着前方流淌。

第一次见到志娟,她还是幼儿园里可爱的稚童,刚从江西来到杭州。男人们交谈,似乎很少谈家庭,但是,在少许地提及自己女儿时,志娟的父亲会流露出自豪的神情。于是我知道了,志娟爱写作,文章颇受赞赏。曾看过她读初中时写的一篇作文,很有鲁迅语言的风骨,感觉很是老成,还有点犀利。还有一次,她用邮件给我发来名为《秋叶原》的文章,字里行间她对父亲的细腻情感表达得十分真切,我看了多遍,很受感染。

“等待,一树花开”是本书的题目,也是主题。书中收录了志娟近200篇文稿,有诗歌童话、散文随笔和小说故事。文中,她对美的细致描绘,对善的热情讴歌,对友情的真挚追求,以及对人的生命力的感触和理解,都深深地摄住了我的心。正如她自己所写:“我想做个诗人,我渴望自己的心像一片柔软的湖,这样它就可以倒映出天空的影子。我想像北岛一样,只为自己写诗,写出纯粹的爱意,写出天空下第一朵花的生日。我想永远做个北岛一样的诗人,不论眼睛怎样混沌,不论内心埋葬了多少个孤苦的故事,天空总会给予他——一个诗人,最美的也是最为原始的温暖慰藉。”——《如果天空不死》。

她陶醉于读书的乐趣,充满着对未来的期盼。在《最初微光》、《带着书香上路》里,她认为:读书是与智者攀谈最棒的方式,而且会对环境的感觉产生奇妙的影响;在《读书的苦乐之境》中她指出,现在学得一脸木讷的人,就是因为带着太多的功利性读书,心境早已不再澄明,世俗之事层层缠绕;在《未来》里她道出:“我从未停止过,自己对未来天马行空的斑斓幻想,并常在幻想中开心不已。”这些说得多有意思呀!她曾称自己是船长,希望能成为坚毅勇敢的人;她现在用“星星”自称,不知是否如她在《灿烂星空》一诗中所描绘的那样,“爱浪漫也爱幻想的少女/总把自己想象成/踩着星星的织女/笑着府视人间”,乐意看到“星空下的人们/编织美好的人生”。

她对生活的描绘很美,充满阳光。她在《日出与微笑》里写道:“在看过一次日出后我便认定了,日出是大自然的微笑。这个微笑比任何微笑圣洁温暖,带给我,带给黑夜,带给整个宇宙极强的震撼。……有微笑陪伴的我必定是年轻得让人羡慕的。”在《浅浅的快乐》里说:“生活像花儿一样,向着太阳生长,不会再有忧伤与阴霾,只有对生命无尽的渴望与热爱。”书中,有多篇文章作了对生活的快乐描写、对童趣的美好回忆。树木、河流、花草、虫鸟都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让人看了轻松、愉快。在《在浓雾中的房屋》一诗中,她向往远处的美好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在生活中把握好现实,尤其不能错过。她认同“生活永远是最好的学问家,融入其中,虚心观察定然能习得不少世间道理”(《梁实秋这样的学者》)。

她赞美故乡,叙述着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如《七月茶会》、《城里的星光》。她说:只要一追忆起故乡,潺潺流过的河水,村头老树枝丫托起的月亮,古老而诗意的乡村,年关时热腾腾的年夜饭,便会真真切切地发觉,原来,故乡正是我最期待的远方。她认为,人总归有克制不住的离家欲望,从开始走向明天,可故乡却从始至终长存心中,渐渐被抽离出现实意义,而风干成一个永恒的精神象征。象征着依靠,象征着爱,象征着我们的起点(《期待的故乡》)。

她对善的讴歌是对社会观察的基本视角和理念。《乞丐》和《写一个修理工》述说了善良被欺骗的故事,《冬与春》是对尊严和平等的呼唤,《那年冬天,最美的雪》和《人性之光》则是对善和爱的感动,《禅意》及《由一幅画想到的》则是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她珍视友情,从心底捞起一个又一个友爱的结。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同学,亲友,笔友,老师等等,每个人物都生动地展现在她的笔下,充满着真挚的情意。

她从不间断地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并心有所感。她穿越时空与所喜爱的作家进行心灵对话,如北岛、海子、安徒生、龙应台、王小波、契诃夫、村上春树、儒勒·米什莱、韩寒,还有凡·高、莫奈等画家。这些对话很有味道,她直呼龙应台为“老龙”、叫海子为“哥哥”,称村上春树为“老男孩”,她对作品中的情感共鸣甚至作品方格都进行探讨,帮助我们增进了对这些作家的了解。

文学是她的梦。她说:“我尝试着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发现,尝试着写时光的缝隙,尝试着把心中的欢喜之情演绎成一种永不凋谢的怀念。尽管文字生涩,却依旧为自己的勇于追求感到高兴、感动。我也极力在用自己满是掌纹的双手创造一个温热澄澈小世界,供疲惫的自己歇息。在文学的陪伴下,沿着和掌纹一样的路我想走得更远……相信总有一天,我也会抵达春暖花开的终点。”(《掌纹》)

她对父亲的记忆在书稿中占有很重的份量。2010年5月,她的父亲因病离她而去,在追悼会上,我深切地感受到她巨大的悲恸。但她并没有一味沉浸其中,而是以坚强的意志较快地振作起来了,这很不容易。她在《凝聚》一文中说:亲朋师友的爱是温暖的光,爱可以凝聚成坚实有力的臂膀,引领悲伤的人向着明天勇敢走去。父爱是难以替代的,她在父爱的体会中前行。而难以替代的父爱,继续给了她极大的动力。她在《夏天诗人他》中拾起记忆,在《夜游》里留恋记忆,在《漂移》中追寻记忆,因为记忆能带她进入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让她幸福。有这样一个能走入自己心灵的女儿,做父亲的也感到欣慰了吧。

她的父亲李立志,确是一个足以令她自豪的人。我认识立志,是1993年他到杭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导师是著名的王学启教授,也是我的导师,所以,我们是师兄弟的关系。我当时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工作,承担了他们的一些学位课程,所以他一直尊称我为老师,2010年5月2日他给我发的最后一条短信是“师恩难忘”。在立志取得硕士学位后,我又把他推荐给我的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的张静如先生。他出色地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了当年北师大文科最优秀博士论文的评价,张先生十分高兴。我和他合作撰写了《李达思想学术评传》,反映了他的学术功力。而且,他教学也深受学生的欢迎。浙大的领导郑强教授说,这样的老师和院士一样,都是浙大的宝。他的事迹被《浙江日报》、《中国教育报》、《北师大校友通讯》和教育部网站等广泛传播。

立志要比我小8岁,但他的孩子要比我的孩子大。我还想过,这家伙结婚这么早!我孩子出生那天,因为事发突然心里着慌,他赶过来陪着我,直至深夜孩子出生,那是1999年11月的事,天挺冷的。2008年夏天,我们相约去南昌看望重病的江西人民出版社副社长朱卫东。2009年9月去芜湖开会,他先到,不停地给我短信,张先生门下许多师兄弟相聚很是高兴。没想到,这年年底得到了他病重的消息……

看完了志娟的全部书稿,一个女孩的丰富形象出现在我的面前。她叫李志娟,又叫李星星,还叫李菠萝。是一个好幻想、热爱生活、善良善感、有些英雄情节、有自己独特想法却又保持天真、执着地迷恋文学、有点小气(她自己说的)、对自然科学的学习有待加强——例如她在《失去地球引力之后》一文中说绑上铅球走路感到沉重,呵呵,这样可爱的女孩。她的文字里其实透着一种精神,正如《我时常想》:“我想要的生活,虽表面上看起来都不同,但每一个梦想的核心、灵魂都是相似的,剥去梦想的外壳才发现都是只有一颗心脏,即是向往自由与真实,憧憬平凡与淡然的幸福。”

这篇序断断续续写了多天,总有一些所谓很急的琐事打挠,因此又使我反复地翻看她的文稿。我不太懂文学,所以只是札记式的感受,进行评论的话定会给她以窃笑的机会。我相信,同龄人读了这本书一定会有《春树》里说的共鸣:“我们是九零后,眷恋雨水,眷恋轻风,眷恋阳光。我们是在时间平原上等待春天的树。”成年人看了心灵也会感到澄静。

志娟有一句话我觉得可以作为格言:别忘了来时的路。少年时的幻想、纯真和善良,能把我们从现实的浮燥和功利中唤回来。

文学是个性的张扬。反映着你对这个世界的真情实感,视野越大感染力越大。随着社会阅历的丰富,视野更宽些,一定会有更有深度的作品问世。我是相信志娟能成就文学梦的。

丁晓强

2013年9月25日于同济大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