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故人情:中国历代友谊诗 作者:


前言

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优良的传统,重视友谊是优良的传统之一。历代诗人创作了不少歌颂友谊的名篇佳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了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不是偶然的现象。

从先秦的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友谊是十分重视的。孔老夫子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曾子一日“三省吾身”,其中之一,就是反省“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足见他十分重视朋友之间的信用。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浸透了封建宗法社会的等级观念,“三纲五常”的封建说教。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但唯独在“五伦”之一的朋友关系上,不提倡等级。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都不能平等,唯独朋友之间可以平等相处。朋友之道,尽管不可避免地要打上封建时代的烙印,但却与其他领域有所不同。

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友谊的佳话,也有不少歌颂友谊的诗篇。如春秋时代管仲与鲍叔牙的友谊、钟子期与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等,都是千古传颂的佳话。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有《伐木》《鹿鸣》等专门歌咏友谊的乐章,其后

歌颂友谊的诗篇,彬彬之盛,大备于时,以至不可胜数。它成为诗歌的一个门类,多以“赠答诗”“别诗”的形式出现在诗国之中。我们所选注的这百余篇,不过是九牛一毛。

我国古代的友谊诗,在形式上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发展,在内容上又是无比丰富的。有不少诗篇,如考其背景,都有生动感人的故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种现象诚然存在,但是也应当承认,在历史上确有不少文人,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没有丝毫的文人相轻的陋习,而在“文人相亲”方面都堪称表率。盛唐时代的两位大诗人李白与杜甫,他们的友谊是人所共知的,李白流放夜郎后,杜甫写了许多诗篇为李白鸣不平,一直关心李白的命运:“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谊也是感人至深的。永贞革新失败后,他们同被贬,十年被召回之后,不到一个月再次遭贬。柳宗元因考虑到刘禹锡有位八十多岁的老母需要随任,被贬的地方又是生活艰苦的边远“恶州”,他主动要求与刘禹锡对换贬所,自己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在奔赴贬所之时,他们一路同行至衡阳,临别依依,不胜伤情,留下了真挚的诗篇。数年之后,刘禹锡扶母柩路过衡阳时,听到了柳宗元不幸逝世的噩耗,悲痛欲绝,马上停母柩为柳宗元办理后事,其后又亲自为柳宗元编辑文集,并收养了柳宗元的一个儿子。他们的友谊,真可谓生死不渝。

元稹与白居易的友谊,也是有口皆碑的。元稹收到老朋友白居易的书信后,曾这样描写当时的情状:“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得乐天书》)他们不但一生是好朋友,甚至希望“直到他生亦相觅”,即幻想来生仍然做朋友。白居易因母丧居渭村,贫病交加,元稹此时虽被贬江陵,景况不佳,仍时常分俸帮助白居易,济其困乏,白居易对友人的情谊终生铭感不忘,曾自言平生之梦,一半以上是为元稹而生,这也可见两人交情的深厚了。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或临别依依,或别后相思,或生死与共,或患难相扶,发为吟咏,无不感人。

有些诗篇还涉及诗人与劳动人民之间的友谊,他们之间有的地位悬殊。如宋代的王安石在高邮发现了一个穷苦书生王令,对于这位“食无田、居无庐”的青年,王安石一见之下引为知己,并把自己的妻妹嫁给他。王令一不应举,二不做官,布衣终身,年仅二十八岁因贫病死于常州。王安石怀着极为悲痛的心情,写了《思王逢原三首》,并亲自为其写墓志铭。苏轼在黄州也交了不少朋友,其中多是市井小人物。清代的贵介公子纳兰性德,专爱结交穷知识分子,有不少年纪比他大三十多岁,成为忘年之交。这说明不少诗人已经摆脱了势利名位的束缚而能以道义交友。

我国古代交友是讲原则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世说新语·德行门》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世因称与朋友绝交曰“割席”,割席并不是与朋友交而不终,而是要求所交的朋友要意气相投。在我国古代的诗歌遗产中,有大量的友谊诗,也有为数不多的“绝交诗”,如朱穆的《与刘宗伯绝交诗》即其一例,朱、刘订交之时,刘宗伯地位尚低,后来刘宗伯做了品秩二千石的高官,朱穆仍为郎官,成为刘的下级,刘却摆起架子来,朱穆遂作《绝交诗》一首,与刘绝交。嵇康写过《与山巨源绝交书》,孔稚圭写过《北山移文》,这都是绝交的文字,由此可见古人的交友、择友是有原则的。至于卖友求荣之辈,富贵易交之徒,向来是为人们所不齿的。

古人的交友很重视友道,重道义之交,君子之交淡如水,对于朋比为奸的人,人们往往嗤之以鼻。朋友之间,不仅仅是相亲相近,而应能互相帮助、互相劝勉。唐代诗人王建的《求友》诗,开头便提出了朋友的重要性:“鉴形须明镜,疗疾须良医。若无旁人见,形疾安自知。”他以形象的比喻说明人要认识自己,要了解自己的毛病,离开朋友是不行的。在诗中,他一方面提倡“生死不相离”的正直之交,鄙薄名利之交;同时又主张朋友之间除了互相信任之外,还要“重劝勉”“贵相规”,即互相之间进行批评,通过批评去掉各自的毛病。“不求立名声,所贵去瑕疵”,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一直讲究男女之大防,“男女授受不亲”,不允许有异性朋友,友谊诗多是同性朋友之间的赠答,只有特殊身份的女性,如歌儿舞女、扫眉才子、女校书之类,方可与男性有些交往,而且她们与男性的交往,又往往被怀疑有暧昧之情,不承认他们之间的友谊。直到现代,仍有人认为男女之间没有纯粹的友谊,这种认识并不正确。以历史上著名的女校书薛涛而论,她和当时的许多文人有过交往,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又有正义感,曾得到许多文人的倾慕,彼此也曾有诗歌赠答,彼此对离情别绪的表达是健康的、真挚的,为什么不可以算作男女之间的友谊诗呢?基于这种认识,本书适当选注了几首反映男女之间友谊的诗篇。

有些友谊诗,作者与他的朋友是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事业中结成的战斗友谊。如陆游的《夜归偶怀故人独孤景略》、文天祥的《呈小村》。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一些遗民诗人,如顾炎武与归庄、吴嘉纪与王太丹等,他们都有共同的理想,参加过结社活动,彼此都以气节相尚,同命运,共呼吸。诗中歌颂了他们的战斗情谊,不但感人至深,而且有较高的思想境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代女权运动者,女诗人秋瑾,为革命事业,她和许多有志之士结成了患难与共、生死相扶的朋友,如她与徐自华、徐小淑的友谊,完全是革命的友谊,这是最为崇高的友谊。友谊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鼓舞人们去战斗,为着美好的明天而奋斗和献身。

这是一本普及性的读物,在选目上我们力图发掘一些优秀的友谊诗,我们力求注释通俗、简明,并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凡有本事可考的友谊诗,力求把背景和本事注明。对艺术上有特色的友谊诗,做一点简单的鉴赏。因此书涉及的范围上下数千年、诗人七八十家,有些诗的系年、背景及诗中涉及到的人物生平,有的还不太了然,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刘文忠

清 张廷济 行楷书七言联

清 查士标 行书湖上酬友诗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