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亦非罗贯中作品

沈伯俊论三国(全2册) 作者:沈伯俊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亦非罗贯中作品

1997年,我写了《〈隋唐志传〉非罗贯中所作》一文。文章开头即指出: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元末明初的伟大作家罗贯中除创作了《三国演义》之外,还完成了《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等小说。我在以往的著述中亦沿袭这一说法。然而,自1996年以来,由于先后校点《隋唐两朝志传》和《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通过反复细读,我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二书皆非罗贯中所作。

那篇文章比较有力地证明了《隋唐志传》并非罗贯中所作。这里再就《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作一考辨。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简称《残唐》),今存数种明代刊本,均为六十回,分卷有作八卷者,有作六卷者;作者题署均为“罗贯中”,评者有作“李贽”者,有作“汤显祖”者。其中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本、日本天理图书馆藏本为八卷六十回,首为长洲周之标《点校残唐五代史传叙》,次为总目,次为五代君主简介,再次为图像十二幅(每幅各有赞词一篇)。正文卷端题“镌李卓吾批点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卷×,贯中罗本编辑,卓吾李贽批评”。正文半叶九行,行二十字。

对于本书作者为“罗贯中”的题署,长期以来学术界多数人予以肯定,多种文学史、小说史亦沿旧说,几成定论。然而,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郑振铎、赵景深等先生先后对此表示怀疑;最近几年,高尔丰、曾良又分别撰文,力辨此书非罗贯中所作。不过,坚持旧说者仍然不少。在1996年校点《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的过程中,通过细读全书,我认为,此书确实并非罗贯中的作品。

首先,通观《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事实:书中有许多情节、语句与《三国演义》雷同。例如:《残唐》第五回写唐僖宗逃离长安,“西祁州”节度使郑畋前来接驾,与《三国》第三回(毛本,下同)汉少帝出逃后返回洛阳,董卓前来接驾相似;第十一回写李克用部下众将比箭,与《三国》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众将比箭一节相似;同回写李存孝片刻生擒安休休、薛阿檀二将,“酒尚未寒”,与《三国》第五回关羽温酒斩华雄相似;第十二回写薛阿檀献计夺函谷,与《三国》第五十八回庞德献计夺长安相似;第二十七回写朱温与乐彦真交战,夜袭其西寨,混战中庞师古救出朱温,与《三国》第十一回曹操夜袭吕布军西寨,混战中典韦救出曹操相似;第二十九回写李存孝率十八骑夜袭王重荣寨,与《三国》第六十八回甘宁百骑劫魏营相似;同回写薛阿檀放箭救安休休,与《三国》第六十八回甘宁放箭救凌统相似;第三十回写李存孝病卧寨中,急欲出战,与《三国》第五十一回周瑜不顾伤痛,坚持出战相似;第三十四回写陈辉、朱朴谏阻唐昭宗迁都,与《三国》第六回杨彪等谏阻董卓迁都相似;第三十五回写王彦章迎接唐昭宗,又与《三国》第三回董卓迎接汉少帝相似;同回写朱温逼迫唐昭宗禅位,则与《三国》第八十回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相似;第三十七回写王彦章攻北城中伏,与《三国》第五十一回周瑜攻江陵中伏相似;第四十六四十七回写永宁公主逃离洛阳,与《三国》第五十五回刘备、孙夫人逃离东吴相似;第四十八回写史建瑭之死,与《三国》第八十三回甘宁之死相似;第六十回写周世宗受惊得病,与《三国》第一百八回孙权受惊得病相似……如此多的雷同之处,究竟是由于《残唐》写作在前,《三国》搬用其情节,还是由于《三国》写作在前,《残唐》加以抄袭呢?应当说,对于两书均为虚构的情节,确实难以径直判断谁先谁后;然而,对于那些有史实依据的情节,我们却比较容易看出谁为首创,谁为抄袭。例如,《三国》第十一回写典韦在混战中救出曹操,来源于《三国志·魏书·典韦传》;而《残唐》第二十七回庞师古救出朱温一节,在《五代史》中却找不到踪迹,显然是《残唐》抄袭《三国》。又如,《三国》第五十一回写周瑜中箭后不顾伤痛,坚持出战,来源于《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而《残唐》第三十回李存孝病卧寨中,急欲出战一节,却不见于《五代史》,显然又是《残唐》抄袭《三国》。再如,《三国》第六十八回写甘宁百骑劫魏营,来源于《三国志·吴书·甘宁传》及注引《江表传》;而《残唐》第二十九回李存孝十八骑劫寨一节,却不见于史籍,显然仍是《残唐》抄袭《三国》。再如,《三国》第一百八回写孙权于太元元年秋八月初一日因大风受惊而得病,来源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而《残唐》第六十回周世宗于显德六年“秋八月初一日”同样因大风受惊而得病,却毫无史实根据,显然还是《残唐》抄袭《三国》。相反的情况,我们却找不到一例。由此可见,《残唐》成书在《三国》之后,并大量抄袭了《三国》,绝非罗贯中所作(按:此处采用了高尔丰先生的观点,略有修正)。

其次,从《三国演义》可以看出,罗贯中具有强烈的对国家统一的向往和深刻的民本思想,对制造分裂、祸国殃民者总是大加鞭笞;而《残唐五代史演义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末五代广大民众的苦难生活,但却缺乏《三国》那样鲜明的思想倾向,甚至对石敬瑭这种卖国求荣、遭到千古唾骂的角色,也未予以严厉批判。这也表明,《残唐》并非罗贯中所作。

再次,《三国演义》写到历史上实有的重要人物的卒年,总是照录史书,如曹操、曹丕、刘备、诸葛亮、孙权等都是如此,这符合历史演义创作的基本原则。而《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写到一些重要人物的卒年,却漫不经心,每每出错;更可笑的是,《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明言李克用系因病而卒,“年五十三”,《残唐》却写成他因连连被王彦章打败而被气死,死时八十四岁,出入大得惊人。这也说明,《残唐》的作者对于历史演义小说的写作很不严谨,其人绝非罗贯中。

此外,《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还有多处模仿和抄袭《水浒传》,例如第三十回写李嗣源领兵出战高思继,“上首的是神机军师周德威”“下首是跳涧虎樊达”,就明显来自《水浒》中的“神机军师朱武”“跳涧虎陈达”。类似例证甚多。还有学者指出书中第十回称赞安敬思(即李存孝)打虎的《古风》,系抄袭万历年间刊刻的一百二十回本《水浒》。这更证明它成书甚晚,并非出自罗贯中之手。

1976年,澳大利亚华裔学者柳存仁先生在其名作《罗贯中讲史小说之真伪性质》中指出:“《残唐五代》亦有模拟或承袭《三国》之处,一如《隋唐两朝志传》之所为。此类例证大约有二十处可举。”但在文章的“结论”部分,柳先生却又认为:“《隋唐两朝志传》及《残唐五代演义传》亦可能为其(伯俊按:指罗贯中)著作,然现存本已经他人窜改。”我在《〈隋唐志传〉非罗贯中所作》一文中已经对柳先生的结论予以商榷,指出:“无论这种‘窜改’有多少删削,多少增补或改动,都无法改变此书的基本面貌,也无法改变其大量抄袭《三国》的事实。因此,即使是《隋唐志传》的‘旧本’,也不可能出于罗贯中之手,而只能是后人模仿之作。”详细论述,读者可以参看。对于《残唐五代史演义传》而言,情况同样如此。

事实上,早在明末,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就已指出:“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然悉出村学究杜撰……识者欲呕。”这里已经将《残唐》划入“效颦”之列,自然不可能是罗贯中的作品了。

万历己未(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刊刻的《隋唐两朝志传》第十二卷末有木记云:“书起隋公杨坚,至(唐)僖宗乾符五年而止。继此者则有《残唐五代志传》,读者不可不并为涉猎。”由于《隋唐两朝志传》和《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都有署名“丽泉”的诗,可知此处的《残唐五代志传》即《残唐五代史演义传》。这就为《残唐》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而且是在《隋唐志传》之后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论定:《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不是罗贯中的作品,而是明代后期书商编纂的托名之作。

至于书中的所谓“李卓吾批评”,观点陈腐,见识低下,文字平庸,一望而知绝非出自李卓吾之手,而是书商企图假借李卓吾的大名以广销售的鱼目混珠之作。

在艺术上,《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在民间长期以来“说五代史”的基础上敷演成书,并借鉴了《三国》《水浒》的成功经验,风格粗犷,叙事描写颇有生动之处;对李存孝、王彦章的描写虽然夸张过甚,但仍给人以较深印象。不过,书中情节时有芜杂、脱榫之处,结构很不匀称:全书以大部分篇幅叙写李克用集团的崛起、李克用父子与朱温集团的斗争和后梁的兴亡,仅以少量篇幅叙述唐、晋、汉、周的交替,其中汉、周两代总共仅占三回,比例严重失衡,显得虎头蛇尾。不过,尽管此书不是一部精心结撰之作,在体例上已不是严格的历史演义小说,但它在读者中却具有不小的影响,在中国小说史上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

附记

本文写于1999年3月,系在本人的《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校点本《前言》(写于1997年4月,载《明代小说辑刊》第3辑第1册,巴蜀书社1999年1月第1版)基础上扩充而成。文章写好不久,看到陈国军先生所撰《〈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非罗贯中所作》一文(载《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1期),深感其资料翔实,考证精当,且有比较重要的发现,比拙文更有说服力,遂不将拙文送交发表。今收入本书,姑且用作一篇读书笔记,录下本人研究《三国》的一段经历。

  1. 载《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4期,收入本书上卷。
  2. 均收入《明代小说辑刊》第3辑第1册,巴蜀书社1999年1月第1版。
  3. 郑振铎在《中国小说提要·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指出:“此书……文辞很粗卑,乃学《三国演义》而未能者。”显然认为作者并非罗贯中(原载《时事新报·鉴赏周刊》第十四期,1925年9月7日;收入《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月第1版)。赵景深在《残唐五代史演传》一文中说:“我疑心这部《五代残唐》是元人的著作。”又云:“郑振铎……称此书‘乃学《三国演义》而未能者’。这话很不错。”(写于1935年秋,收入《中国小说丛考》,齐鲁书社1980年10月第1版)
  4. 高尔丰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作者释疑》(载《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第3、4合期)中指出:《残唐》中有大量模仿、抄袭《三国》的情节和文字,二者“绝不是出自一人手笔。”“《三国》为罗贯中所作已有定论,故尔《残唐》就绝非罗贯中的作品。”曾良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散论》(载《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第4期)中指出:“现存《五代史平话》与《残唐》没有源流关系;《残唐》无疑大量因袭了《三国》《水浒》中的情节和文字;其作者也非罗贯中。”
  5. 高尔丰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作者释疑》中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三国》和《残唐》都是历史演义小说。历史演义小说的部分或者大部分情节必须来源于史实,必须有一定的历史依据。这就为准确地判断谁抄谁这个问题提供了极好的前提条件。我们可以取二书相同的情节和文字到史籍中去寻找依据,哪部书的情节与史实大致符合,那部书即是原著,而另一部则为模仿和抄袭。”
  6. 原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8卷第1期,收入柳存仁著《和风堂读书记》下册(香港龙门书店1977年),亦收入刘世德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7. 孙楷第先生在《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5月第1版)中指出:“附丽泉诗之《残唐》,必与此附丽泉诗之万历己未刊本《隋唐两朝志传》时代相去不远,则可断言耳。”可参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