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细吹亭

茉莉花事 作者:秦云端


细吹亭

我们老家临海,跟别处不同,元宵节是提前一天,即在正月十四晚上过的。其中有数个典故,有人说是戚继光抗倭时沿袭下来的习俗,也有人说是状元秦鸣雷为了孝敬母亲而改变了传统习俗,具体哪个为真版本,不得而知。但元宵节是我们一年以来翘首以盼的日子,那是毫无疑问的,为什么?因为有灯会呀!我们城关镇的灯会,也是名动四方的。

正月十四晚上吃过晚饭,我们就蠢蠢欲动了。我拉了大人给做的毛兔灯,也屁颠屁颠地跟着上街了。热闹的灯会持续数个小时,灯队像一条长龙,在大街小巷慢慢地游弋,直游到我眼皮子开始打架。大人拉拉我的耳垂,说:“快来了,快来了!”他们说快来的是指“细吹亭”。

细吹亭是整个灯会的压轴戏,通常在游行队伍的最后才出现。一般细吹亭前面是锣鼓亭,敲锣打鼓,热闹非凡。锣鼓亭出现,细吹亭也不远了。因此我又打起十二分精神翘首企盼。我盼望细吹亭还有一个让人激动的原因,我外公是细吹亭乐队的一员,这让我十分骄傲,每年等到细吹亭出现时,我都激动得恨不得拿个大喇叭向群众宣布。

据记载,最早的细吹亭是清朝嘉庆年间的乡绅刘梦奎、于恭宗所创,之后陆续有人继承其衣钵,成立了文艺社,在元宵节献艺。这些乡绅肯定都是有钱、有闲之人,才有精力和财力追求文化艺术。那个时候普通人吃饱饭都是成问题的!

把细吹亭和锣鼓亭拿来做比较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事情。我们喜欢说锣鼓亭很“武”,“武”在我们方言里相当于现在说的“女汉子”,而把细吹亭说成“文气”,就像一个小家碧玉,袅袅婷婷。特别是我母亲,一说起来就神采飞扬,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袅袅婷婷的江南女子,手撑一把淡花油纸伞,从雨巷中款款地走来。

外公是一名业余的乐器爱好者,家里珍藏了好多种乐器,琵琶、二胡、三弦、箫、笛子,他样样精通。真不明白我们怎么一点也没有遗传他的音乐细胞,真是遗憾!

外公也参与细吹亭的制作。那完全是精细活。有一次细吹亭放在院子里制作,碰巧我在外婆家,于是花了一整天目不转睛看他们。整个亭子有三层,中间是四面的花窗,窗上装着彩色琉璃片。亭子顶部用丝绸覆盖,上面绣着凤凰牡丹等富贵图案。四条金龙盘绕着琉璃窗,每条神态都栩栩如生。亭子中间的窗内安放着香炉一尊,出游时会在香炉中点燃檀香,飘出香烟袅袅。窗边挂上对联,写着年丰人寿、国泰民安等祝福语。然后四面的亭角上还挂上明珞灯,并用绣有梅兰竹菊或者山水人物的锦缎做霞帔,实在是豪华精致之极。

在灯会开始前几个月,外公和他的乐队社友们,就开始排练曲目了。他们的乐队虽小,也有十八人,这个人数是必须的,因为这十八人各司其职,包括二胡四把、京胡两把,笙两支,横笛两支、箫两支、碰钟两副、琵琶一架、扬琴一架、三弦两把。十八人全部到场排练是不容易的,大多凑不到一起,但最后肯定都要到场的。那时候我就经常习惯了他们在外间咿咿呀呀地演奏到很晚。因为家里有客人,多少泡个茶什么的也是应该的,次数多了,外婆也会有怨言。怨归怨,这个细吹亭是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马虎不得。到了上场那天,我们人人都是自豪无比,因为可以向邻居朋友们炫耀了。

细吹亭演奏的曲目一般是我们临海当地的词调曲目,有《步步高》《娱乐升平》《梅花三弄》《木兰词》等。外公最爱的是《梅花三弄》,没事自己在家里也会来上一把,倒杯小酒,置一碟花生米,然后就自得其乐,咿咿呀呀地沉浸在其中。

将近夜深,看灯的人们也睡眼蒙眬起来,这时候,清丽婉转的江南丝竹由远而近,玲珑剔透的细吹亭姗姗来迟,不紧不慢、不轻不重,就像你等待了多年的清丽女子,赏心又悦目。人们发出最后的欢呼与骚动,目送这“女子”袅袅婷婷渐渐远去,或赞赏、或叹息,人群也慢慢散去。老城的大街小巷这才慢慢平寂下来,入夜了。

2014.11.14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