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璀璨新星
在清华大学,陈省身的数学之路走得十分顺利,很有成就。而吴大任却感到并不理想。导师给他的研究课题,他不感兴趣。后来恰巧南开大学数学系需要一名助教,1933年他便回母校任教了。
但是,清华的数学群星依旧璀璨夺目。陈省身和华罗庚就是当时数学界冉冉升起的两颗最耀眼的明星。
华罗庚于1931年进入清华大学。对于华罗庚是如何得以进入清华的,坊间有很多种说法,大多数人认为是“熊庆来慧眼识英才”,这也是清华数学系同人的共识。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与此同时也得到了熊庆来的关注。当时,与华罗庚同乡的唐培经知道华罗庚的情况后,破格请他到清华任助理员。熊庆来是系主任,顶尖的清华数学系决定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来工作,自然要以他的决策为依归。而熊庆来知道华罗庚的情况后,毅然打破常规,邀请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9岁的华罗庚到清华大学任教。后来在熊庆来的培养下,华罗庚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
1930年,陈省身刚进清华时的身份是熊庆来的助教。但是,熊庆来先生要“协助”的事情很少,系里就给陈省身安排了一门课,名为“高等数学”,实际内容就是解析几何。
陈省身那年19岁,许多学生都比他年龄大。那时,数学系的办公室就在工字厅走道的地方,两边有两个房间,一共四个房间。熊庆来的房间内放着他的助教陈省身的一张桌子,外间则是另外两个教员的办公室。1931年6月,陈省身成为研究生后,以学生的身份当然就不能再呆在教师办公室了。此时,华罗庚来了,作为数学系的助理员,就用了原来陈省身用过的那张桌子。华罗庚虽然名义上是助理员,实际上就是一个研究生,陈省身也是研究生,因此两个研究生就成了学习上的好朋友,一起上同样的课,一起研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度过了一段很愉快的学生生活。
华罗庚的用功是出了名的。他患有腿疾,又没有学历,要想超过别人,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因此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1935年,华罗庚在国外的著名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那时在中国是很少见的。站在清华科学馆,华罗庚逢人便告诉这一喜讯。很少有人能在如此顶尖的国际数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而华罗庚却做到了,他当然激动万分。
陈省身非常钦佩华罗庚,他用非凡的努力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也创造了中国数学界的奇迹。在群星灿烂的清华大学数学系,陈省身和华罗庚两人因此构成了明亮的“双子星座”。
经过几年的学习,两人先后出国。陈省身到汉堡大学攻读并获取了博士学位,又去法国巴黎追随E.嘉当,学习常人难懂的“天书”,攀登几何学的高峰。华罗庚则由N.维纳介绍去了英国的剑桥大学,在哈代的指导下,走到了解析数论研究的世界前沿。
为了发展中国的现代数学,两人都在拼命往前跑,形成了客观上的竞争。但是,他们又是竞争中的朋友,各自在不同的情形下发挥着自己的光芒,彼此尊重,礼尚往来,终生不渝。
1936年,华罗庚首次出国去英国剑桥,由北京经西伯利亚铁路,坐火车到了德国柏林。陈省身听说后,赶紧自汉堡赶往会见,一起观看柏林奥运会。第二年,陈省身经过英国到法国时,也专门到剑桥看望了华罗庚。两人不顾路途遥远、过程繁复,却渴望故人相见,仅此也就知道他们青年时代的友情了。
进入20世纪80年代,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为他们出版了论文集。中国数学会先后设立了陈省身奖和华罗庚奖,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他们两人对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也由此成为中国数学界两颗最耀眼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