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将学习变成日常生活的习惯

醍醐茶 作者:叶建华 著


“阐幽明微”旨在阐述看似纷繁复杂的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凡人怕果,圣人怕因。哲学规律告诉我们: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佛教以因果规律为指导,注重因缘果报,即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所谓圣人、菩萨就是懂得因果规律而且能坚持以此为指导的人,他们加强自我约束不种恶因,因此没有恶果;只种善因,所以将来只有累累善果。而有些人不懂得因果规律,缺少敬畏之心,为了一己私利种下许多恶因,并且不知畏惧,直到恶果出现,才悔之不及。当今纷纷落马的贪官,都是不知因果规律、缺失敬畏之心、缺少大智慧的“聪明人”。东窗事发、身陷高墙时才潘然醒悟,悔改书常常洋洋洒洒万言之多,只能当作反面教材。我们应当做个有心人,从细微之处思考做人大义,从片言只语中感悟人生真啼,从智者言行中汲取前行动力。这部分的近四十篇文章将有助于读者开启智慧、树立信心、见微知著、曲径通幽。

将学习变成日常生活的习惯

《论语》首段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有朋友远道而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自己的才华别人不了解而不生气,这才是君子的风度。

一位国学老师曾经说过,《论语》全篇的精华在第一段,而第一段的精髓在第一句,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诫有志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如果没有时间和精力系统研读“四书五经”,那么能够认真领悟《论语》的首段或首句,也将受益终生。

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作为《论语》的首句,编者是用心良苦的,是经过认真琢磨推敲的。孔子认为学习对人的一生特别重要。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态度、一种品德、一种习惯,一种乐趣。一个不谦虚的人是不会去学习的,因为他以为自己什么都懂,用不着去学习。如果人们将学习当作一种痛苦的事情,也是难以坚持的,因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自然会因远离痛苦而远离学习。

然而,孔夫子毕竟是历史伟人,他老人家的论点,不仅影响当代,而且穿越时空,在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得到论证。综观在这个社会上能做出成就的人,他们成功的因素可能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喜欢学习、善于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把学习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比如,中国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的窦铁成师傅,他由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村青年,成长为工人教授;由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电气专家。使他发生蜕变的因素有许多,但重要的一条就是他将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一种习惯。他不满足于打洞架线的简单劳动,而渴望成为懂得电力、电气方面的专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三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就是凭着这种习惯、这种韧劲,他啃下了抽象的微积分,掌握了枯燥的电力学,攻克了连在校就读的大学生都发怵的电磁学。他的学历起点虽然较低,但他一直在努力攀登。满脸的皱纹和染雪的双鬓,换来了渊博的知识。全公司1000多名员工都认他为师傅,许多人因能成为他的徒弟而倍感荣幸。几十年来,他解决了无数的电气故障和难题。面对令外国专家束手无策的技术难题,窦师傅却能手到病除,令外国专家折服。他为公司创造了1300多万元经济价值。

窦铁成不愧为工人教授、金牌工人,窦师傅为中国人争了光,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在祝福窦师傅的同时,也应该从窦师傅的身上悟出点什么,我想最要紧的恐怕是把学习当成人生的习惯。无论我们现在的起点如何,只要能够将学习当成习惯,我们离人生的目标将会越来越近,直至实现目标。

战胜挫折和忧虑的秘籍

挫折和忧虑客观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我们要在职场取得成功,就应当懂得如何战胜挫折,远离忧虑。由挫折导致的忧虑会损害人的健康,丧失人的自信,影响人的事业,甚至是自杀轻生的主要原因。战胜挫折,远离忧虑有以下秘籍。

第一要心态阳光。心态阳光被称为人生成功的“黄金定律”。以不同的心态对待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应当树立“只要发生就会对我有利”的心态,尽量挖掘处境中的有利因素,乐观积极地面对现实。

专家的研究表明,忧虑主要是一种心理现象。很多人喜欢多愁善感、杞人忧天。其实,我们所担心的事情中,有99%是根本不会发生的,而我们的忧虑,又有90%是没有必要的。比如父母担心外出的子女人身不安全,不会照顾自己的生活;比如偶尔身体不适,就会担心自己得了癌症;比如领导因在家里受了老婆的气,跟自己打招呼没有以往亲切友好,就开始担心领导对自己有看法;等等。套用我国的一句古话,就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要想告别忧虑,主要是要树立阳光心态,养成乐观情绪。

第二是“道法自然”。多出去走走,亲近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应当向自然学习。一个人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方便时应当走出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从山水之间可以感悟人生之真谛,吸纳天地之灵气。

2007年的华山之行,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尤其是华山的松树给了我极大震撼和启迪。

华山以险著称,壁立千仞的华山奇峰,宝莲灯的美丽传说自不必说,一棵生长于石壁缝隙中的松树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这棵从石缝中长出的松树有七八米高,不粗的树干,向上伸展,树冠向外延伸。树干苍劲,针叶短粗,蓬勃向上。据护山的同志介绍,这棵看似不起眼的小松树,树龄却在百年以上。

我们对这棵在石缝中生长了百年的小松树肃然起敬。我们可以拓展想象的空间,描绘一下百年来这棵松树是如何孕育、成活、生长的。可能是百年前的一天,或一只飞鸟,或一股雨水,或一阵大风将一粒松籽送到了石缝之中。正好遇到一场喜雨,使这粒松子有了发芽的条件,之后长出一棵幼苗,它将根须扎入少得可怜的泥土之中。每年的夏天小松树都要面临缺水的生死考验,但它都顽强地活过来了。每一场雨水都是它的救命甘霖,它吸足了水分,拼命地将根须往深处扎,根须扎得越深,就越有存活的希望。就这样,这棵小松树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并不断地长大,不仅通过根须从深深的石缝中汲取养料,而且通过针叶充分利用阳光合成营养,壮大自己。

这棵石缝中的小松树无疑可以充当我们人生的老师。当我们遇到挫折和逆境的时候,是怨天尤人、灰心丧气呢,还是适应环境、乐观应对、顽强生存呢?不同的态度,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我们也可以想象,当时与这棵小松树在石缝中一起诞生的可能还有它的同伴,但它们却没有生存下来,而这棵松树却顽强地生存下来了,并且不断成长、繁衍它的下一代。我们应当从这棵顽强的松树身上得到启迪。

第三是淡泊名利。人的烦恼大多不是因为得到的太少,而是欲望太多。当满足不了太多欲望的时候,烦恼和忧虑就不断产生。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伤天害理、以权谋私、投机取巧、坑蒙拐骗,结果落入法网,自毁前程,甚至命丧黄泉,贻害父母和家人。

李友灿在2001年8月至2003年4月担任河北省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厅副厅长兼河北省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主任期间,利用其掌管河北省汽车进口配额审批分配的职权,非法索取和收受财物折合人民币共计4744万元,创造了“日进七万”的“全国纪录”。李友灿自己驾车一天从北京到石家庄运钞三趟,后来他嫌开车运钞太累,就特意花五十多万元在北京某花园小区购买了一套不太显眼的房子,主要就是为了存钱之用。李友灿贪图金钱的后果是受到法律制裁、走上不归路,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名利”二字,给世间增加了多少纷争,给家庭带来了多少灾难,给人生带来了多少祸殃?这些问题谁也说不清楚。其实名利乃身外之物。《增广贤文》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孔子眼里,“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事实上,以不正当手段取得的名利,不仅不能给心灵带来愉悦,反而带来痛苦。因此古代先贤诸葛亮教导后人:“淡泊以明智,宁静以致远。”这表明淡泊名利是应对挫折、远离忧虑的一剂良方。

第四是适当“阿Q”一下。用过高压锅的朋友可能都知道,高压锅都有防爆阀,一旦高压锅压力过高时,防爆阀中的易溶片就会溶化泄压,从而防止安全事故发生。人也需要“减压阀”,以减轻人生的压力,防止自杀轻生,保证人生安全。我们不妨将“阿Q精神”当作人生的“减压阀”。阿Q是鲁迅先生在小说《阿Q正传》中塑造的典型形象,“阿Q精神”主要表现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我陶醉,自我安慰,自我麻醉。“阿Q精神”多为贬义属性。我却认为,在当今职场激烈竞争,人们生活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适当“阿Q”一下,对于人们调整心理压力、保持内心平衡是有益的。绝大多数职场人员都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与“上”比能够激励我们奋斗,与“下”比可以获得心理安慰。通过多角度分析比较,人们容易达到心理平衡。

比如:当我们认为岗位不理想时,应该想想还有许多人找不到工作,不能就业;当我们为食堂的饭菜不可口而怨怼时,应该想想医院里还有许多人连水都无法咽下;当我们为旅游景点人满为患而忧虑时,应该想想还有许多人节假日仍然要坚守岗位,无法出去旅游;当我们埋怨自己开的小车档次不高时,应该想想还有许多人在公交车站排队候车,在地铁车厢里前胸贴后背地挤车出行。

多数人都有完美主义情结,总希望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不断追求完美虽然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激励人们不断进取,但事实上人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态。有的企业家认为成功的秘诀是容忍不完美。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个有缺陷的圆圈,走起来较慢,它很不满意,牢骚满腹,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圆,能够走得更快些。后来上帝满足了它的要求,使它成为一个完美的圆。它上路之后,走得飞快,无法欣赏路边的景色,无法听小鸟歌唱,无法和老朋友打招呼,更糟糕的是,最后它因在一个陡坡上越走越快失去控制跌入了万丈山崖,粉身碎骨。

圆圈此时才明白,还是有点缺陷好。

如果能够适当地“阿Q”一下,心理会平衡许多,忧虑也会向我们说“拜拜”。

第五是积极应对。当挫折真的光顾你的时候,大可不必慌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分析,从而积极应对。

一是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

二是做出最坏的心理准备;

三是寻找最佳的解决办法。

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是应对不幸的第一步。

做出最坏的心理准备,就能在心理上提高承受能力。

寻找最佳的解决办法,是因为静能生智,定能生慧。人在情绪冲动的情况下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而在安定、冷静的情况下容易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化解职场危机和人生挫折。

以上应对挫折和忧虑的“公式”经许多职场人士屡试不爽。一位石油商讲述的故事可对此“公式”做出较好诠释。

有一天,有位自称是政府调查员的人来看我,向我索要红包。他说他拥有我们公司运货员舞弊的证据。他威胁说,如果我不答应的话,他要把证据转给地方检察官。

我知道,公司应该为自己员工的行为负责。我知道万一证据被拿到法院去,那么坏名声就会毁了公司的生意。

为此,我担心得生病了,三天三夜吃不下睡不着。是否该付5000美元,我一直犹豫不决,每天都做噩梦。

后来我冷静下来,思考了最坏的结果会如何?那就是有损我的生意,我不会遭受牢狱之灾。于是我想,生意即使毁了,接下去又会怎样呢?

我的生意毁了之后,我对石油知道的很多,有几家大公司都会乐意雇用我,今后的状况也不会坏到哪里去。

想到此,我的那分忧虑开始消散了一些,我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了,居然开始思考化解危机的对策。

如果我把整个情况告诉我的律师,他可能会找到一条我一直没有想到的路子。于是我第二天清早就去见我的律师。律师建议主动向检察官报告此事,或许可以得到有利的结果。

我们把整个情形告诉了检察官。当我说出原委之后,出乎意料地听到检察官说,这种勒索的案子已经连续发生好几起了,那个自称是“政府官员”的人,实际是警方的通缉犯。让我担心了三天三夜的事情,终于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当你在职场遇到挫折和忧虑的时候,不妨用这个“公式”试试,看看是否对你战胜挫折,远离忧虑会有所帮助。

平民百姓如何发挥首都优势

首都是一个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通常是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作为出生在远离北京的我,以前未曾想过到北京工作和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贵人的相助下,1997年我们全家来到了北京。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工作和生活在首都,如何发挥首都优势?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利弊共存的。北京之所以被许多人所向往,是因为有许多优势,要不“北漂一族”就不会存在。但北京作为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相比,在生活方面也有不少劣势。比如,北京交通拥堵世界闻名;北京的空气污染严重;北京的生活成本特别是房价比中小城市要高许多倍。

作为理性的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既然生活在北京,作为一般的平民百姓来说,是很难避免大城市病的,应该充分发挥优势来补偿。北京的思想和文化传播优势是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因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精英想要出名,都希望在北京露脸,因此,北京几乎每天都有大量的沙龙、讲座、论坛在举办,而且大多数免费。只要你留心,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

十多年来,建华每月都会参加一至两次活动,因此,也结识了不少专家学者,在与他们的交往、交流中受益匪浅。建华经常向朋友传播一种观念,听讲座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因为,许多专家学者积多年甚至几十年的知识、经验,在较短的时间内与听众分享,传播的是精华,听众能够收获事半功倍之效。这是建华十多年来的深切感受。

我也了解到,许多朋友虽然很想结交朋友来充实自己,但却不愿意走出去,不愿意扩大社交范围,老是局限在很小的圈子内,因此,难以接触到更多的新观念、新知识。我觉得,生活在北京,如果不善于发挥首都优势,只是遭受北京的拥堵、污染之害,是不划算的。

兄弟与路人

一天,我接待了一位老领导,盛情为他在青年湖砂锅店接风。店小情谊深,共同话题多。

这位老领导前不久作为领队带领教育考察团去了一趟台湾,作了九天的考察,台塑等几家知名企业的领导接待了他们一行;他们还拜访了许多知名学者和高僧,收获颇丰,感想颇多。他说一位高僧的一席话使他深受启迪。这位高僧说:“人们通常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但能不能成为兄弟,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别人。以兄弟之心待路人,路人成兄弟;以路人之心待兄弟,兄弟成路人。”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对了,既富有哲理,又符合现实。

纵观现实社会,许多以仁爱之心对待群众的人生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尊重,死后则得到群众的缅怀和悼念。即使在“四人帮”横行高压的形势下,周总理出殡时,自发的群众挤满十里长街,哭声震天,顶着寒风为周总理送行告别。人民公仆牛玉儒生前以兄弟之心对待群众,去世后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为他送行。而许多父子、兄弟或为地位或为家产或为金钱,不顾亲情,反目成仇。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生前可谓威风八面、称雄一时,死后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和财产,在齐桓公的灵前大动干戈,以至伤及尸体,停尸70多天不能下葬,蛆虫满地,成为千古丑闻。

现实生活中,“朋友胜似兄弟,兄弟成为路人”的案例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是一种情义的互换,从物理上讲是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我们对别人有情,别人对我们才有义,我们对别人无情,别人也不会对我们有义,即使短期有,也难以长久。这就是处世哲理。

懂得了这个哲理,就掌握了处世的真谛,兄弟与路人只是名义上的定格,其实质是可以转化的。

让我们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自私,少一份索取,少一份嫉妒。我们不仅能够成为好兄弟,好姐妹,增进情谊,而且能够使更多的路人变成朋友,赢得人生更多的春天和阳光!

谁是最可贵的朋友

一天晚上,与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的一位副局长和几位处长共进晚餐,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大家放开思绪,共叙人生。从烹调谈到读书,从养生聊到交友。这位副局长的率真让大家敬佩有加,尤其是她的一番交友之道更让人折服。

她说:谁是最可贵的朋友?最可贵的朋友不是在你困难时给你帮助的人,也不是在你流泪时递给你手绢安慰你的人,而是在你取得成绩时真心为你高兴的人。

此话确实非常有哲理。同情弱者是人之常情,帮助弱者对许多人来说是容易做到的。但当周围的人得到了提拔、获得荣誉时,能够为之从内心感到高兴的人却实属难得。

嫉妒也是人之常情。别说一般的同事之间存在嫉妒,就是亲戚也不例外。有一位学者曾经说:“当年你考上大学时最嫉妒你的不是别人而是你的姨和舅,他们会想为什么你能考上,而他们的孩子没有考上……”嫉妒是人类的一大危害,既破坏了朋友之间的关系,也伤害自己的健康,还影响了社会的进步。

关于嫉妒的利弊,被称为中国人“心经”的《大学》早有论述:“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人之有技,冒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这段话的大意是:一个人,把别人的本事,当作自己的本事一样欣赏,对别人的高尚品德,从内心敬佩并向他学习,对别人的能力和品德充分认可,这样的人就能够保持事业进步和家族的兴旺,和这样的人交往是有利的。相反,如果一个人见到别人有本领就嫉妒、攻击,对别人的高尚品格从不同角度贬低,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强,这样的人就不可能保证事业进步和家族兴旺,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在交友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掌握好识人的标准,不要为假象所迷惑,懂得珍惜真正的朋友,才能赢得精彩的人生。

请记住:那些能真心为你取得的成绩而高兴的人才是你最可贵的朋友。

莫把手段当目的

目的是指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界,也就是人们想要得到的结果。手段是指为达到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方法。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些人误将手段当目的,忙活了一辈子却离目的越来越远。

比如当前年轻人的出国热。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相思树》电视剧中的康慧姑娘就是一个典型。康慧姑娘的一切行为指向就是为了出国,只要能够帮助她出国,甚至不惜奉献自己的青春爱情。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前一段时间,年轻人出国成了一种风气,许多年轻人争相比拼出国。但实际情况如何呢?在国外发展得好的只有极少数,大多数不怎么样,毕业后在国外混不出名堂,回国又失去了“季节”和“人脉”,东不成西不就,“海龟”最后成了“海带”。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这些争相出国的人没有弄明白出国到底为了什么,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正像余世伟老师所讲,问一个小青年到澳大利亚去为了什么,小青年说:“澳大利亚的环境好。”如果仅是为了环境好,为何不天天买农夫山泉洗澡,也花不了多少钱。

其实,大多数人出国的目的是为了接受良好的教育,学习和掌握真本领,增强职业生涯的竞争能力,过上幸福的生活。在当年中国条件差的情况下,到国外可能更容易实现这些目的。但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世界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已经不是30年前的中国,中国经济在国际上一枝独秀了30年,中国已经成了全世界争相投资的一方热土,中国已经成了世界的制造中心,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大步走向了世界,孔子学院已遍布海外。许多发达国家的上层人士已将学习中国文化和管理作为时髦。许多国家的学校把中文作为首选外语,许多国外学生首选到中国来读书学习,这就是今天的现实。

还有一些人还以老眼光在看新问题,以过时的信息在为自己孩子的未来定规划、做决策,可谓太不明智。正像明朝的某公一样,天旱时学做木桶,下雨时学做雨伞,战争年代学造兵器,但总是比时事慢半拍,终身不得志,因而感叹:“天公不作美!”其实老天“以万物为刍狗”,对谁都一样公正无私,阳光雨露普洒人间,关键在于你会不会感悟、利用、享受。步人后尘者,永远观赏不到最美的风景,永远得不到最好的天时地利。

其实,出国热还酿成了许多社会问题。一些大权在握的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把送子女出国当作唯一途径,挖空心思,想方设法把子女送出国而且要送到所谓最好的国家去。凭他们那点合法的公务员薪水,对于子女的出国费用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为了达到子女出国的目的,他们丧失底线、铤而走险、权力寻租,与一些不法商人做起了权钱交易,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来谋取私利。一旦东窗事发之后,不仅毁掉了自己的仕途,而且贻害了子女的前程。实在可叹可悲!

人生在世,小事可以糊涂,大事可不能糊涂。尤其不要误将手段当目的,以过时信息作为决策依据。

购买一打袜子

根据我的要求,夫人为我购买了一打袜子,淘汰了以前不同规格牌号的袜子。

许多人可能跟我一样,遇到过袜子不配套的情况,为找到配套的袜子而浪费了不少时间。于是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购买一打相同品牌规格的袜子,就可以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并具有可操作性。

人生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时间倏忽而逝。虽然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每人每天都是24小时,但如何利用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却是一门大学问,以至企业管理中专门有时间管理的课程。

根据人的生理特性,一天之中人有兴奋期、萎靡期,应当安排兴奋期做重要工作,萎靡期做次要工作。每天的工作千头万绪,应当安排大块的时间做重要的连续性的工作,零星的时间处理次要的间断性的事情。今天的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歧路找羊”“信息湮没”的烦恼。打开电脑之后,我们很容易掉入信息“深海”而难以自拔。因此,每天应该大致规定浏览网页的时间,固定几个主要网站。其实,好多网站的内容是雷同的,打开新浪、搜狐、凤凰首页新闻,内容基本上差不多,看了一家,就不用去看其他网站。

生活中的窍门很多,应当学会不断从每天重复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找规律,探索节省时间的方法。

比如在办公室准备A、B、C三个常用文件夹,根据重要性和紧急程度分别将需要处理的文件、资料放置在三个文件夹中。需要注意的是:A文件夹装的是当天必须处理完的资料,办不完是不能下班的;B文件夹装的是有时间就抓紧办,没有时间可以缓一缓的事;C文件夹装的是拖一拖就不需要办的事。

再比如,家里常用物品的放置,应当养成习惯,固定位置,找起来就方便。如不养成良好习惯,会花很多时间在寻找物品,不仅浪费宝贵时间,而且还徒增心理烦恼。

买一打规格、颜色、样式完相同的袜子很容易,却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节省时间的方法。如果您觉得有道理,不妨一试。

关于考试的感想

最近对考试的话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产生了一些感想,现与大家分享。

考试是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我国的科举制度兴于隋、唐,盛于明、清,到明代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即县府组织的考试,由省提督学政亲自主持,及格者称为“秀才”;乡试,即省级考试,三年一考,逢子、卯、午、酉年的秋季举行,由朝廷派主考官主持,及格者为举人;会试,乡试的第二年春季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分三甲出榜。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一甲三名,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古代的科举考试,开创了以才取仕的选人用人机制,使一批寒门学子得以步入仕途,是我国历史上选人用人制度的一大进步,但也存在不少流弊。随着时间的推移,考试内容逐渐固化为八股文,少有创新才俊能够入流,还有不少富家子弟因考试而耗了一生,谈不上用所学知识惠及家庭、服务社会。

我国的科举制度早已废除,繁衍到当今则以高考取而代之。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从每年录取几十万人到现在的每年录取几百万人,大学生占人口比例大幅上升,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然而,伴随着大学生迅猛增加的是大学生就业难度不断加大,今天的不少大学生处于失业状态,已是不争的事实。

高考是我国的一大文化现象,记得在恢复高考制度的初期,某个农村的孩子考上了大学甚至中专,全家甚至全族人都会欢天喜地,杀猪宰羊以示庆贺。因高考失利跳楼自杀的现象也不少。一次高考定终身似乎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习惯思维。

如果放在大尺度、大视野来考量,这种习惯思维确实不科学,存在许多问题。其实人生不仅只有高考一次考试,而是要终身学习,终身考试。这一观念也许不太容易接受,但又是不争的事实。

在以前,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可能够用一辈子,而今天,一个本科毕业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充其量只占一生所需知识的10%。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一个人如果不经常学习充电,很快会被社会淘汰。所以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考试。

高考对年轻人来说,确实很重要,能考一个好学校对自己的前程是有利的。但外因仅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上了一个好学校,未必就一定会有大作为。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有一位台湾的专家对台湾4所一流的学校录取的文理科状元进行了20年的跟踪调查,这160人毕业后,三分之二当了老师,其他的三分之一也鲜有事业大成者。这一现象不仅在中国台湾而且在世界很多地区都存在,其中的原因值得研究。

这些高考状元普遍会背上思想包袱,存在骄傲心理,缺乏沟通意识,缺失创新精神可能是影响他们不断进取、取得骄人成就的重要原因。

一次考试失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终身考试的意识。因为,我们面临的竞争比任何时候都激烈,人与人的智商相差无几。俗话说:“谁比谁都傻不了5分钟。”因此,一次优先不等于永远优先,一次失败不等于永远失败。

纵观古今中外的许多成功人士,多数是起点较差、起步较晚的。苏东坡的老爸苏询27岁才发奋读书,终成八大散文家之一。三国时吴国的吕蒙将军被时人看作没有文化、一介武夫的代表。他经过发奋努力,苦读兵书,最终让孙权、鲁肃等领导和专家刮目相看,关羽就是吕蒙设计打败的。当今的世界大款比尔·盖茨、戴尔等虽然没有通过考试取得大学毕业证书,但在市场这个大考场上却交出了令世人满意的考卷。

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就是说,只要选准了人生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尽管速度不是很快,但最终能够到达目的地。如果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永远也到达不到目的地。

在人生的这个考场上,心态不同,理念有异,定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心怀一颗永远进取的童心,不断地学习充电,不断地考试检验,一定会离人生目标越来越近!

牌局与人生

玩扑克牌是一种最普通的娱乐方式。无论大江南北,还是长城内外,都有许多人对此乐此不疲,并且花样不断出新。

扑克牌之所以受到青睐,一是因为有利于开发智力、激励争胜;二是因为游戏场地简易,几副扑克、一张桌子、几个凳子就可以。参加人数多少不限,从两人到十多个人都可以。

我已有较长时间没有玩扑克牌了,一次,应朋友之邀,玩了一次“拖拉机”。规则定得挺严,甩牌如一张出不去罚10分,出错一张牌罚10分。

一次对方做庄,首先打出方块“拖拉机”带A,我有6张方块,打出了包括方块A在内的5张方块。手上留了一张方块K,其他两家各4张方块,都被洗清,庄家手里还有5张方块且有一个对子,留在后面做“撒手锏”。庄家清了一通主之后,打出了5张方块,以为稳操胜券,岂知我手上的方块K让他止步,按规定要罚对方50分。这时对方两人急眼了,怀疑我作了弊,并说庄家出方块时我未出方块,出了其他牌。于是我将出过的牌进行了还原,庄家出“五甩”的时候,我已下了5张。之后,庄家没有出过方块,他们都没有了方块,我手上的方块就是想出也没有机会,当然在手上。

我说,作为庄家有意要甩某一牌,有两种方法保证成功:一是要有24张牌的概念;二是要注意大牌是否下来。所谓24张牌是指两副牌共有24张同色,第一轮“拖拉机”下去后,所出的牌加上自己手上的牌等于24就证明外面没有了这门牌,自己手上所有的牌都可以甩而不会受罚。另外就是比自己手上大的牌下来后也可以甩而不会受罚。显然庄家当时甩牌时没有24张牌的概念,以为我的方块A下来了就没有了方块,因此造成了失误。我的分析让庄家口服心服。

玩牌本身是一种娱乐,输赢可以不必太较真,以此一乐而已。有些人玩了一辈子牌却没有认真研究过规律和规则,输赢完全撞大运。但作为一种游戏,是有其规律和规则的,要想提高水平,就得对此进行研究。

牌局与人生何其相似!

抓牌的好坏是上帝安排的,就如一个人出生在哪个年代,出生在富庶的东部还是贫穷的西部,出生在干部家庭还是农民家庭……对于这些,人们都没有选择的自由,只能听从上帝的安排。

如何玩好手上的牌是有讲究的。牌场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好牌不一定会赢,坏牌不一定会输,这就是扑克牌的魅力所在。

抓到坏牌的时候,首先要心平气和,要有输的心理准备,但要充分利用扑克牌的游戏规则,发挥自己的优势从中取胜,或者从对方失误中撕开一条胜利之路。比如“小对子”“一条龙甩”等技法常常会使强大的对方败北。人生也是如此,当我们先天不足的时候,用不着怨天尤人,应该平静地接受。但每个人都是唯一的,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关键是要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在社会上在职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为之努力,相信天道酬勤,只要努力就可能有好结果。

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张海迪,她身残志坚终于站到了知识的高峰;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李丽,她用美好的心灵温暖迷途人,取得了一般人难以取得的成就,因此受到了社会的尊敬。

牌局如人生!一把好牌在手却没有玩好是令人遗憾的,玩转坏牌而取胜是值得赞美的。一个条件优越的人而一生碌碌无为是令人看不起的,而一个条件不好,起点较低的人赢得人生辉煌是令人羡慕的!

玩扑克品人生

一天晚上,应夫人之邀,替她玩了几把“拖拉机”,结果我方挽回败势,反败为胜。

朋友相聚,玩玩扑克,对于输赢其实不必看得太重,娱乐娱乐而已,通过玩扑克倒是可以品味人生。

首先说抓牌。除了有人作弊以外,牌的好坏靠运气,会有好有坏,可能有的人好运长一点,有的人差运长一点。按照概率论来讲,总体上好坏是差不多的,拿了好牌也不要自傲,拿了差牌也不要气馁。首先要接受手上的牌:即使拿了一把差牌,也要认真地玩下去。就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出生在哪个国家、出身于什么样的家庭、工作在哪个单位,是不由自己选择的,主要靠命运安排。工作单位对于从计划经济年代走过来的人来说,基本上是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是很少能改变的。而今天市场经济年代,工作单位的变更是一种常态,但也是有所限制的,因为要受地域、专业、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我们要敢于面对现实,平和心态。

其次是要熟练运用规则和技巧。玩扑克就是利用手上抓的牌这一有限资源,充分运用规则和技巧,抑制对方,成就自己。有些人之所以是牌坛高手,就是规则和技巧掌握得好。牌技永远提不高的人,主要是不善于研究规律和技巧。玩扑克如此,工作和生活亦然,都是有规律、有技巧的。比如电脑录入,有的人速度快,有的人速度慢,相差会很悬殊。录入快的人必定有其快的道理,有其快的习惯。据我的体会,要想提高打字的速度,需要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输入方法;还要练习盲打,盲打有利于减少手指的无效运动,如果养成了“二指禅”的录入习惯,将终身与录入快手无缘。就录入方法而言,如果学拼音输入法,学起来快,快起来难,因为选字很耽误时间;如果学五笔,学起来慢(需要背熟字根),用起来快,一次大投入(学习时间),终身会受益。

再次是要认真出好每一张牌。打过牌的朋友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手很好的牌,因一张不慎,会满把皆输,甚至牌运会因此转变。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尽管漫长,但关键的只有几步。”如果关键的几步没有走好,将会对人生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地对待工作和生活,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朋友。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是:“三十五岁之前不要怕,三十五岁以后不要悔。”说的是时间资本的重要性。到了三十五岁以后,做了后悔的事,扳本的机会就不多了,所以要慎之又慎。

最后是要控制情绪。情绪对于打牌非常重要,特别是高手搏弈。高手可以从别人面部表情,言谈举止中掌握牌情。一般玩牌的人都难免喜形于色,有了好牌就阳光灿烂,抓了差牌就垂头丧气。对方通过观察表情就能稳操胜券。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我们注重修炼“胜之不骄,败之不馁,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的豁达情绪,将会有利于我们成就事业,走向幸福的人生。

帮助凡宝找红豆

大家可能听过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黄昏时分,一位哲学家过河,行船之际,哲学家接连三次问渔夫:“你懂数学吗?”“你懂物理吗?”“你懂化学吗?”渔夫均回答:“不懂。”哲学家叹道:“真遗憾!这样你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这时,河面上刮起的狂风掀翻了小船,哲学家和渔夫都落水了。渔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哲学家答:“不会!”渔夫说:“真遗憾!你整个生命都要失去了!”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不仅要懂得科学知识,而且要提高生存能力。在应试教育盛行的我国当下,提高生存能力对孩子尤其重要。

今年暑假,小凡宝不上幼儿园,由奶奶带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生存能力训练:给她报了游泳班,让她学会游泳;继续学习舞蹈提升班,与新加坡育儿组织交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扩大知识面;同时有练习毛笔字、洗衣服、择菜、炒菜、拖地等项目。

奶奶为凡宝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每天对凡宝进行考核,并约法三章,表现好的画个红豆,表现不好时画个黑豆。凑够了一定数量的红豆,为凡宝买一套心怡已久的小马。

没有想到这套考核方法还挺管用:凡宝逐渐改掉了以前喜欢看电视,玩iPad的习惯。游泳馆的教练夸奖凡宝训练认真,进步较快;舞蹈跳得越来越好,不时受到舞蹈老师表扬;在家帮奶奶择菜、拖地、洗衣也渐入佳境,成为奶奶的好帮手。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吃饭比前听话多了,速度也快了。但偶尔也有任性的时候。

周日,爷爷、奶奶、妈妈陪凡宝到祥云小镇看了一场电影。出影院时,凡宝要吃爆米花。妈妈、奶奶坚决反对凡宝临近吃饭时吃零食,未能满足凡宝的要求,为此凡宝哭起了鼻子,闹起了情绪。直到进了附近的“九爷家”饭店,凡宝才破涕为笑。每上一道好菜,凡宝先夹给爷爷、奶奶、妈妈,最后才自己吃。这也是凡宝在《弟子规》中学到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凡宝不仅背熟了,而且早已养成了习惯。

晚上考核时,奶奶说:“凡宝在电影院的表现不好,要画个黑豆。”在征求凡宝意见时,凡宝认错认罚,表示今后改正。我说:“也要给凡宝画个红豆。”凡宝问:“为什么?”我说:“凡宝吃饭时,好吃的先夹给长辈吃,有孝心,值得鼓励,要画个红豆。”奶奶也给予了肯定,给凡宝画了个红豆。

对孩子的美德与优点要及时肯定,让它不断巩固,不断强化,不断光大,这样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这就是爷爷帮助凡宝找红豆的初衷。

如何面对流言蜚语

一位好友向我倾诉,最近遭到了莫名其妙的流言蜚语,于是他很郁闷,想听听我的建设,如何面对流言蜚语?

于是,我与他谈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建议。

流言蜚语是指在背后散布的毫无根据的诽谤性的话。

我跟朋友说:其实生活中的多数人特别是稍有成就的人,都免不了遭到流言蜚语的攻击。比如无产阶级的领袖马克思很伟大吧,当年,他也经常遭到反对派的攻击。他是如何应对流言蜚语的呢?我记得他有一句著名的名言,大意是:将这些流言蜚语当作蜘蛛网一样轻轻抹去,继续前行。我国汉朝的史学家司马迁伟大吧,不仅遭到流言蜚语的攻击,而且受到了男人最难接受的宫刑。毛主席伟大吧,然而他也经常遭到流言蜚语的攻击,并且多次被免去职务,甚至开除党籍。邓小平同志了不起吧,大家都知道他不仅遭到流言蜚语的攻击,甚至遭到人身迫害,经历过“三落三起”的人生波澜。因此,大凡想成就事业的人,都要有心理准备,去承担更多的挫折和打击,该勇敢地面对流言蜚语,化压力为动力,发奋图强。如果在流言蜚语面前萎靡不振,就等于自己打败了自己。

我跟朋友说:面对流言蜚语,不要把它当作一回事。流言止于智者。能够打倒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面对流言蜚语,我们应该好好反思自己,是否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如果确实有做得不够的地方,就应当加强修养,改进缺点。如果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一时别人不能理解,那么自己应该坚持,让时间来证明自己的正确,用不着急于证明什么。舌头在人家嘴里,让他说去吧!你就是你自己,如果能够做到不过分在意别人对你的议论,不过分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不过分在意别人对你的流言蜚语,那么你就成功了一半。老子曰:“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就是告诫人们,要想成就事业,就要有承受委屈、流言、诬陷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对于一个人的成功特别重要。

最后,我开导朋友说: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什么样的人都会有,有的人在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有的人在夜以继日、发奋努力地学习,而有的人却在无事生非,唯恐天下不乱,唯恐别人进步。这种人深受嫉妒心理的危害,是十分可怜的。到头来,受害的不仅是别人,而且是他自己,因为他们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害人不利己的事情上。中国有句古话:“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那些害人的人,最终会祸及自身。

朋友听了我的这些想法和建议,心情豁然开朗。几天后给我打来电话说,现在,觉也睡得着了,饭也吃得香了。听后,我深感欣慰。

从餐巾纸灭火所想到的

一日,与几个朋友一起就餐,其中点了一道干锅,就餐接近尾声,可酒精仍在燃烧,我们想熄灭酒精锅,既不见服务生,也找不到小锅盖。这时我顺手拿起一张餐巾纸盖上了小锅,在朋友感到诧异之时,酒精锅随即熄灭。

在人们的常识中餐巾纸是易燃之物,在某些场合它却能成为灭火的工具。这使我想到中国文化崇尚的阴阳之道——以阴克阳,以柔克刚的道理。再强大的东西都有它软弱的一面。餐巾纸之所以能够熄灭酒精锅的火,是因为餐巾纸找到了火的软肋。

化学常识告诉我们,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缺少其中之一都不行。

一是可燃物。不论固体,液体和气体,凡能与空气中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剧烈反应的物质,一般都是可燃物质,如木材、纸张、汽油、酒精、煤气等。

二是助燃物。凡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叫助燃物。一般指氧和氧化剂,主要是指空气中的氧。这种氧称为空气氧,在空气中约占21%。可燃物质没有氧参加化合是不会燃烧的。如燃烧1千克石油就需要10~12立方米空气。燃烧1千克木材就需要4~5立方米空气。当空气供应不足时,燃烧会逐渐减弱,直至熄灭。当空气的含氧量低于14%时,就不会发生燃烧。

三是火源。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能源都叫火源,如明火、摩擦、冲击、电火花等。

了解了燃烧的条件,就容易明白餐巾纸之所以能够灭火,是因为餐巾纸覆盖了酒精锅,使助燃物——氧不能进入酒精锅参与助燃而导致熄灭。

这一现象也启迪我,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势而为,掌握社会和自然规律,抓住主要矛盾,牵住牛鼻子,就容易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无论现象如何复杂纷繁,都有其中的规律,要掌握其中的规律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梳理探索。许多人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是因为心情浮躁、缺少定力。尤其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容易为名为利所迷惑,我们应该回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先贤圣哲那里去汲取智慧。《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论证了人们接近道(即规律)的心路历程,可谓良言善谏,值得品味。

以上就是我从餐巾纸灭火所想到的浅见,特与读者朋友分享。

木炭是这样烧成的

天气渐凉,北京的火锅特别是老字号东来顺的涮羊肉会大受食客们青睐。产生于大山中的木炭为何能够来到城市,成为了火锅的上乘燃料呢?这不禁勾起了我的回忆与思考。

我的老家在江西省永修县,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在那里留下了大家熟悉的千古名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我记得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少四川、安徽等省的外地人到我们老家以烧木炭为业。他们承包一片木柴茂盛的山区,以交一定数量的木炭给山权所有者为承包代价。

我曾随同外公一起到山中购买过木炭,在与师傅的交谈中了解了一些烧木炭的常识。他们在山上就地势挖个大坑,垒起一个个木炭窑,将木柴砍成段,放进土窑煅烧。木炭质量不仅取决于木柴品种,而且取决于供氧量即火候。有经验的师傅能够烧出好木炭——脚(接触地面部分)短,硬软度适中,颜色乌黑,响声清脆。如果火过大,木炭的火力就弱,如果火候不到,燃烧木炭时就会冒烟。师傅主要是凭经验看火候。也有些新手烧砸的:要么木柴成为了灰烬,要么因火候不到木柴被烧成了非木非炭的次品。煅烧木炭的关键是控制供氧量。烧木灰是最容易的,把木柴堆在一起让其在空气中燃烧即可。

人法自然,大道至简。煅烧木炭之道与我们人生之道又何其相似!一个人要有所成就,有所价值,也需要适度使用能量,千万不要过度透支。试看当今社会有多少像王均瑶、高秀敏、傅彪、罗京一样的优秀人才,他们为了事业辉煌而忽视了自己的健康,减少了睡眠,亏待肠胃,放弃了体检,其结果是透支了生命,虽然赢得了一时的升腾耀眼,却英年早逝。这样受损失的不仅是他们个人,而且还有家人和社会。

中庸之道是中国人的大智慧,过和不及都是不可取的。从当今社会现象来看,主要矛盾是“过”。试看当今的白领尤其是女性白领,她们为了急于求成,取得成功,需要不断地拔眉毛、涂口红,有的则不断地做美容甚至削骨美形。许多女性白领长期加班熬夜,经常疲惫不堪,其实这些行为无异于“自毁长城”,是在加速燃烧自己,推进“成灰”的进程。令人可叹的是,不少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自己损害自己而浑然不知。

我曾在多种场合奉劝朋友,在当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一定要学会淡泊、宁静,要拿得起放得下。具体的做法就是在保持良好心态的同时,不要长期熬夜,养成十一点以前睡觉的习惯。许多朋友几年前采纳了我的建议,今天得以受益。

北京弘悦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劲梅在2009年9月20日上午的开业典礼致辞时,还特意感谢我几年前建议她养成早睡习惯并且从中受益。我听后非常高兴,因为这表明我的善因使朋友收获了善果。

为徐惟诚先生水滴石穿持之以恒的精神点赞

建华自2013年6月在江苏黑松林粘合公司听了八旬高龄的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先生演讲之后,后来又聆听了徐惟诚先生的演讲,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人生启迪。

徐惟诚先生自2005年开始为《中外企业文化》杂志写卷首语至今,每月一期,从未间断,这对于年轻人来说不难,而对于年过八旬的老人来说确属不易。徐先生不仅是每期一篇,而且每篇都要写出新意,这些卷首语现已结集出版成书。为了写出新意,徐先生不仅要向书本、媒体学,而且要下企业、到社区作调研,犹如蜜蜂采得百花酿成甜蜜。因此,徐先生精神可嘉,值得为他点赞。

徐先生在演讲中讲到,他的这种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的精神自年轻时就开始养成。徐先生说,他20多岁时主办《上海青年报》,主要读者对象是中学生。为了接地气、更鲜活,他主动要求到一所中学担任政治教员,每周组织学生就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并将这些鲜活的材料见诸笔端刊发在《上海青年报》上。这张报纸深受中学生欢迎,成为发行量达到40多万份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报纸。徐先生在担任《上海青年报》主编的6年时间里,都坚持每天阅读6封读者来信,3封由总编室选取,3封自己随机选取。徐先生说,每天只需花几分钟时间,却能把握时代脉搏和青年心声,使报纸接近读者,办出特色。徐先生说,每个人每天花几分钟做一件事情并不难,但能几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就很少。

最容易的是坚持,最难的也是坚持。

徐先生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浮躁社会稀缺的精神资源,我们应当从徐先生的人生坚持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应对复杂职场的大智慧

一日,几个好友相聚聊天,其中有一位朋友在原化工部一个局级研究院担任中层干部十多年,担任副书记、副院长近二十年。她因临近退休年龄转为非领导职务,在职场平安着陆。

大家对这位女领导敬重有加,她能够在这个单位任职这么长时间,并且能得到前后几届领导和职工的认可,这实属不易,其中必有职场大智慧。

先来说说这家单位复杂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行业研究院,可谓是人才济济。知识分子多的单位,聪明人就多;又遇上改革开放的转型期,有限的职务、有限的涨工资指标、有限的住房资源,造就了这群聪明人施展聪明的动机。为了搞垮别人,一些人用上了写诬告信、贴大字报、小字报等伎俩,唯恐天下不乱,有事没事,鸡毛蒜皮的小事,告状信都会寄到中纪委,甚至国家领导人。这个单位的告状名声远播。在这个单位工作的领导或受到排挤,自己不干;或告状信太多被上级撤换,主要领导更换频繁时甚至两三年一换。

当年部里采取提职的方式在机关干部中为这个单位选派领导,结果没有人愿意去。有的干部说,就是在部里一辈子不提拔也不愿到那样的单位去。有个处级领导服从组织安排,由处级提拔为副局级到这个单位当了副书记、副院长,分管政工、后勤工作,结果硬是被日夜纠缠的人员闹得精神焦虑、严重失眠,三年之后,主动放弃了领导职位,选择了调离。

直到现在,仍有一批到处告状的人,竟然夸张到举报这个单位几位领导合伙贪污了三个多亿。其实这个单位的所有资产也不值三个亿。

而文章开头提到的这位朋友却在这样的环境中担任副职近二十年,陪了五任正职,并且分管人事、后勤等职工利益攸关的部门,处于矛盾的焦点岗位,我们来听听她应对复杂职场的人生大智慧。

一是要相信日久见人心。她说,有些人喜欢搞“一朝君子一朝臣”,来了一个新领导就急于表现,没事套近乎,天天表忠心、进馋言,除了自己,单位没有好人。这样的人终究没有好下场。聪明领导很快会认清真相,辨别真假好坏。真正有品行的人心地坦然,真正有本领的人不愁无人重用,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她说,有一位新领导刚上任时,不少中层干部都纷纷找他汇报思想,做人事处长的她却不去套近乎。这位领导听多了馋言,遂对她产生了误会,认为她不懂业务、没有能力、品行欠佳,进而多次在中层干部大会上点名批评她,甚至动过要撤换她的念头。在这种情况下,她便主动找这位领导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结果俩人越谈越投机,从工作谈到人事,从历史谈到现状,从现状谈到未来……尽管已经谈了整整一个上午,但这位领导还没有听过瘾,要她下午接着去谈,结果整整谈了一天。这次谈话使这位新任领导了解了院里的真相,并且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为人事部门购买了计算机及软件,建起了人才库,推进了人事管理现代化。后来这位领导还力排众议提拔了曾经常挨批评的她担任了院里的副院长。

这就是对“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经典诠释。

二是面对恶人要比他还恶。这位朋友快人快语,嗓音洪亮,办事果断。她深知,对待讲理的人应当和风细雨、以理服人,而对待无赖,对待恶人就不能过于温柔,否则,他会认为你软弱可欺,得寸进尺。这也是她在长期的磨炼中总结出来的感悟。她曾经有过这方面的教训,被一些无赖纠缠得寝食不安。后来,她改变了策略,碰到影响她正常工作的无赖,立即打电话给保安强行架走;碰到在办公室拍桌子的,她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桌子拍得比他还要响,从气势上压倒他;碰到无中生有贴小字报进行人身攻击的,她会拍案而起,站在办公室门前骂娘,使无赖小人产生惧怕。

中国有句古话:“恶人还需恶人磨。”一个单位只有正气旺盛,才能压倒邪气。

她说:“敢说硬话的关键是自身要过得硬,做到清廉公道。如果自己本身就不干净,那迟早会被赶下台,在这个单位就无法立足。”

三是牢记职场“三不”。一位正职领导退休前与她进行过一次谈话,赠给她职场“三不”箴言,即不与上司争荣誉、不与同级争位子、不与下属争利益。

不与上司争荣誉,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当副职的是助手角色,不要与正职抢镜头。要认识到,取得的成绩都是在正职的领导下取得的,因为副职出了错误,正职要承担领导责任。而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副职却摆不正自己的位置,甚至倚仗某种特殊关系,与正职分庭抗礼,极端的还雇凶杀人。在职场要有看淡名利的胸襟,不争一时之利,着眼赢在人生终点。

不与同级争位子。位子有限,欲望无限。求上进是职场人士之本能,但要弄清本末。要懂得有为才能有位的真谛,不能本末倒置。如果把心思都用在嫉妒、诬陷别人身上,必然会影响自己的学习与工作,必然会被别人识破,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专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在正常情况下,有为是因,位子是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老子教育后人说:“为而不争。”其实,不争反而能够得到,这是人生的大智慧,符合天道人性。

这位朋友在购单位集资房时,单位按照多种因素打分,她的排位靠前,但她主动提出排位往后挪,让其他同事在她前面挑房子,这种境界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做得到的,而她做到了。

不与下属争利益。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上司,除了教育引导下属实现人生目标之外,还要关注下属的物质利益。每个人都是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每天要面对柴米油盐等生活琐事,还会遇到职称评定、学习培训、孩子求学、老人求医等棘手问题。作为一个领导,应当努力满足下属的物质利益,为其解决后顾之忧。有了好处先想着下属,这样的领导岂有不受拥护之理呢?多数人是会知道感恩的,当你有恩于下属时,就会赢得下属的人心人力人智。

如果在职场能够做到“三不”,也就意味着处理好了上下左右等人际关系。心态调整好了,人际关系和谐了,心情也就舒畅了,职场平安便也理所当然了。

我们大家都对这位朋友的职场智慧感到敬佩,觉得这些智慧很值得大家学习。但同时也为这个单位的那些无事生非、没事成天告状的人感到痛惜。他们将自己大好的时光、心思都用在了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既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甚至影响了子孙后代。我们真诚地奉劝一句,在职场的同志,多把心思、时间、精力用到正道上来,多做点有益于单位、有益社会的事情,多为单位为社会作贡献;那些无事生非的老同志应当抛弃历史恩怨、心情舒畅地安度幸福晚年。

只有适应才能生存

一日,与夫人到孙河花卉市场购买了一棵巴西木、一个鱼缸和几个瓷制花盆。给家里几盆花更换花盆的计划作了很长的时间,因故一直没能如愿,这次总算将计划落到了实处。

我们家的一棵君子兰已经养了几年,用的还是刚买来时的小花盆。当我们把君子兰从原花盆中拔出来的时候,发现君子兰的根几乎挤满了花盆,许多根在盆里拐了几道弯,真让人心痛。只怪我们没有早点“解放”它,如早点为它换上大盆,它可能会长得更好,花儿可能会开得更艳。

我们家的君子兰也使我们产生了一些联想:世界万物,都要适应生存环境,只有适应才能生存,只有生存才能发展。就像这棵君子兰一样,当时只给了它一个很小的生存环境,它只有艰难地在这个小环境里生存,根系伸展不开就沿着盆壁弯曲着生长。即使让它受了委屈,限制了它的生长,但它还是每天为主人展示绿叶,按期绽开鲜花,尽情地回报主人。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会遇到像这盆君子兰一样的命运。一些很有才华和志向的人,也许会被安排在一些枯燥的只需要简单、重复劳动的工作岗位上,暂时施展不开自己的才华。在这种情况下是自暴自弃呢?还是默默无闻、踏实工作、等待机会呢?

据说陈天桥第一份的工作就是一份孤独、简单的工作,但他一干就是十个月。尽管这是一般人无法承受的,而陈天桥不仅承受了,而且拓展了许多职责以外的视野,建立了好的人脉关系,果然,十个月之后,好运降临到他的头上。

我家的君子兰虽然受了几年的委屈,但也是幸运的,因为它终于迎来了好运,但愿它在新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不要过于自信

人生不能缺乏自信,自信是成就事业、快乐生活的重要因素。一个人一旦缺乏自信将一事无成。成就事业首先要敢想,凡是人们想做的事都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做得成,一种是做不成。而连想都不敢想的事,那肯定做不成。

但也不能过于自信,过于自信也容易出问题。

我有个朋友,骑了几十年的自行车,骑车技术可谓炉火纯青。前不久,因过于相信自己的技术而出了事故。

一天,他在逛体育用品商店时,在销售员的艺术推销下买了一双自行车运动员戴的手套,据说戴上这种手套骑车有利于保护运动员的手关节。

那天他骑车行进在下班路上,突然想起了那双运动手套,想感受一下保健用品的功能。他起初想下车戴手套,但又一闪念,何必下车?凭着自己娴熟的骑车技术,边骑边戴手套岂不省事?于是,他没有下车,仅是减慢了车速,从包里掏出手套,边骑边戴了起来。如果是一般的手套,戴起来比较容易,不会有事,恰恰这种运动手套比较紧,戴上有点费劲,一分神,车把一歪,重重地摔在了地上。结果下巴着地,摔了个大口子,血流不止。好在人行道上行人和骑车人较少,没有发生“次生”事故。

这位朋友只得一手扶着车把,一手捂住伤口,赶到医院缝针处理。

说起这次事故,这位朋友认真总结了事故原因,深有感触地说:“问题出在对自己的骑车技术过于自信,如果停下来戴上手套再骑就不会有这次事故了……”

这位朋友的“不要过于自信”的教训,对于我们大家都会有借鉴意义。

理解失误

我有一位在证券咨询公司当总经理的朋友事业发展了,办公地址由城南搬到了城北,房间也由小套换成了大套。他一直说我的字写得好,欣逢公司乔迁之喜,盛情邀我给他的办公室写一幅“厚德载福”的书法作品。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说我的字很一般,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我可以帮您请一位书法家朋友来帮您写一幅漂亮的书法作品。

我把这事交给了一位书法家朋友,几天之后,这位书法家朋友认认真真地写好了楷书、隶书、行书等几种字体的“厚德载福”书法作品,并让我约证券咨询公司的朋友当面送交。

书法家朋友小心翼翼地装好书法作品后蹬上了公交车,可是下车时却把那个装书法作品的纸袋遗忘在了车上。

书法家朋友到我公司后非常不好意思地说:“你看这叫什么事,专程送字过来却把它弄丢了,害得你和朋友白跑一趟,实在是不好意思!”

我非常理解书法家朋友此时的心情,我说:“谁都会有失误的时候,我也会经常犯错,没关系,丢了就再写一幅,下一幅肯定比以前的会写得更好些。”书法家朋友听了我的安慰,心情轻松了许多。那位证券咨询公司的朋友了解了原委后,也饶有风趣地安慰说:“这是老天的特意安排,因为丢了那幅字,不是给我们增加了一次相聚的机会吗?明天请您到我们公司去重写一幅,岂不更好吗?”

一场失误和尴尬,在我们的理解中化解。

人与人之间需要更多的理解。

精力聚焦在哪里成果就会在哪里

小时候用放大镜在太阳底下点燃纸张的游戏,至今记忆犹新。当我们用放大镜的一面对着太阳,小焦点对着纸张,用不了多久,纸张就会点燃。当时,我们都觉得特别神奇,特别好玩。

现在想来,倒是得到许多启迪。

如果只将纸张直接放在太阳底下,就是晒上一个夏天它也不会被点燃。上述游戏中的纸张,之所以能被点燃是因为整个放大镜接受的热量都集中到了纸张上。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能量,都有特殊的能力。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够事业有成呢?可能是没有将自己的能力聚焦,将能力分布得太广太泛,因此成效不能显现。

如果我们能够像太阳底下的放大镜一样,一定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

大家都知道,舟舟是一个智障孩子,但他将能量聚集到了音乐指挥上面,他指挥的曲目在美国大剧院演出时获得了全场几百名观众长达十分钟的掌声,这是对中国演员的空前肯定,智障的舟舟为祖国争得了崇高的荣誉。

邰丽华是一位聋哑女孩。由于她将精力集中到了舞蹈上,她领舞的“千手观音”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喝彩。

如果我们选取了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注意聚焦,我们的人生一定会辉煌!

冥王星降级有感

来自全球75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多名天文学家经过12天激烈争议,于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行星作出了定义: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的天体,必须有足够大的质量,能依靠自身的重力,通过流体静力学平衡,使自身的形状达到近似球形,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对争议了七十多年的冥王星是否继续保持行星的地位进行了投票表决,结果是将冥王星开除出行星之列,降为“矮行星”。其理由是冥王星质量太小,且不具备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功能,现在剩下的八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这一决定颠覆了天文学界的一系列观念,对人类思维及社会发展都将会带来深刻影响。

本人认为这一决定属创新之举,并由此引发以下思考。

一是争议止于标准。冥王星到底属不属于行星,从美国天文学家发现冥王星之初一直争议不断,之所以争论时间长达七十多年之久,是因为对行星没有客观标准和定义,因此争论也不会有结果。这次会议之所以能出结果,是因为天文学家确定了客观的标准,有了客观标准就不难终止争议、作出判断,即争议止于标准。看看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少的无效争议,其原因就是没有客观标准。

二是质疑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说: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入迷惑。我们一方面要多读书,汲取知识;另一方面不能迷信书本知识和科学大师,要敢于质疑。不敢质疑就难以创新、进步和发展。这次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无疑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大会对以往在“天国”长期占据行星地位的冥王星提出了质疑,作出了科学的评判,对前人的权威结论进行了改写,重开了天文学界的清新之风。

三是无其能就不应有其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行星的定义,赋予了多种功能,不具备主要功能,就不能拥有其位。功能是本,职级、职位是末。《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从冥王星引申到我们现代社会的人,道理是相通的。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素养和能力并且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才能获得与其能力相应的职位和职级。否则,空有其名,其位难保。如今许多高校打破了教授、博导终身制,出不了成果,达不到要求,也会遭遇降级或出列。

四是对天国事物的评价都逐渐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民主、合理,那么对人间的事情将会更加公平、公开、公正、民主、合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大家为之努力。

认清事物本末,度过快乐人生

《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世上万事万物都有本有末,有终有始,明确了它们的先后秩序,那就基本上掌握了事物的运行规律。”出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被后人尊为宗圣。他的著作颇丰,其中《大学》为“四书”之首,《孝经》流传甚广。

也许有人会说,作为成年人认识事物的本末和先后还有那么困难吗?但在现实生活中,还确实有不少人没能明白事物的本末与先后,乃至本末倒置的现象比比皆是。

贪图金钱命丧黄泉。生命对于人来说应该属于本,而金钱对于人来说应该属于末,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生命在人生的数字中属于1,金钱、地位、爱情等在人生的数字中属于0,只有有了1,0才会起作用,如果没有了1,那些0就没有任何意义。这个道理虽然说来很简单,而这个简单的道理有些人甚至是高官、精英和饱学之士却没有弄明白,不少人为了金钱舍本逐末命丧黄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