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要取笔名,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将本名简化成为笔名,而简化常用的办法就是将原来姓名中的姓氏去掉,只剩名字作为笔名。笔名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既可带原来的姓氏,也可以不带,所以有人就将原来的姓去掉,只留下原来的名字作为笔名。平时,一些熟悉的人或长辈常常也只呼名字,不带姓,这样倒显得亲切。当然,也有人将笔名加上自己的姓,作为正式名字的。不带姓氏的笔名可以成为常用名,带上姓氏的笔名成为常用名更是不足为怪。过去除姓名外,有人还有字、号,所以也有人将字、号作为笔名的,或是将已用的笔名再简化(也可称为“略称”)成为笔名的,等等,不一而足。
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后来常用名为沈雁冰,经常用的笔名是“茅盾”。1917年在《学生杂志》第4卷1、2、4号发表译著《三百年后孵化之卵》时首次署名“雁冰”。
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祖籍泾阳)人。曾任靖国军总司令,创办上海大学,任校长。长期担任国民党监察院院长,长于古典诗词和书法。他1922年3月2日、3日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自由离婚问题》时署名就是“右任”。
中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1895—1944),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本名邹恩润,“韬奋”是他的笔名。1928年11月在《生活周刊·小言论》发表《喂!阿二哥吃饭》时,首次署名“韬奋”。1933年1月1日出版的《东方杂志》第一次发表了署名“邹韬奋”的一篇文章。他自己曾说过,“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懈;取这名字是以此自勉。他用这个名字参加了由蔡元培、宋庆龄、鲁迅等人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被选为执行委员。邹韬奋一生正像他的名字一样,为真理、为人民奋斗不懈,直至最后一息。郭沫若为上海韬奋故居作了一副嵌名联:“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这正是对邹韬奋一生追求的写照。
著名社会文化人士、鲁迅夫人许广平(1898—1968),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她积极参加进步文化活动,为鲁迅著作的刊行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副主席等。其著作有《欣慰的纪念》《鲁迅回忆录》及《许广平文集》等。她用的笔名影响比较大的是“景宋”,也曾用过“广平”。“广平”一名曾用于1937年5月上海生活书店出版的《收获》中的《鲁迅〈病中通信〉附记》。
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学名沈岳焕,别名“崇文”。青年时代赴京求学未成,练习写作,改名“从文”,表示了从事文学创作的决心。他创作了《湘行散记》《边城》等颇有影响的作品。解放后重点从事文物研究,出版了《唐宋铜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百余部著作。
现代作家、鲁迅的学生许钦文(1897—1984),浙江绍兴人,学名许绳尧,字钦文,出版有《故乡》《鼻涕阿二》《鲁迅小说助读》等。解放后曾任浙江省文化局副局长、中国作协浙江分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等。1922年11月27—29日在《晨报》副刊《浪漫谈》发表《传染病》时即署名“钦文”。
著名学者吴晗(1909—1969),浙江义乌人,明史专家。有《朱元璋传》《投枪集》《学习集》《海瑞的故事》等多部著作。他本名吴春晗,后更名吴晗,不用说这就是吴春晗的简化。
老一代作家采用这一方法的屡见不鲜,就不再列举。比他们年轻的、出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家也是如此。譬如,儿童文学作家金波,本名王金波;更年轻的还有被称为“怪味小说家”的祖慰,本名张祖慰,曾任湖北省作协副主席。
至于将笔名再简化作为新的笔名,在频繁变换笔名的作家中更是常见。如,鲁迅的另一笔名“周树”就是本名周树人的略称,“干”“家干”又是何家干的简化,“庚”是长庚的略称,“洛”是洛文的简称,“敖”是“宴之敖者”的简称;茅盾的笔名“盾”是茅盾的简称,“玄”“珠”是“玄珠”的简化,“冰”是沈雁冰的简署,“明”是未明、微明的简署,“M”是茅盾两字英文字头MD的简署,“韦”是“韦佩”的简化,“子荪”是“高子荪”的简署;等等,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