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小学7年级

让数学回归中国——吴文俊传 作者:柯琳娟 著


2.小学7年级

小学6年之后,吴文俊年仅10岁。长期幽闭的读书生活,使得外拙内秀的吴文俊待人接物方面的能力比较弱。吴福同和沈粹华夫妻对这个即将进入中学的独子极不放心。于是两人一合计,干脆先别上中学了,再念一年小学吧。就这样,吴文俊读了小学7年级。

小学的6年时间里,吴文俊虽然成绩一般,但学习特别轻松。小孩子天性喜欢新奇事物,再读一年,如果仅是重复过去一年所学的内容,肯定得有耐心,对吴文俊也没有什么帮助。所以,吴文俊的7年级开始学习中学的课程,尤其是代数和英语。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吴文俊的英语学得不错,但代数还是一般。

显然,吴文俊的7年级并没有父母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他对课堂并没有多大兴趣,仍然属意于阅读。

我们都能理解10岁的吴文俊当时的处境:上的是同学们都没有上的7年级,学的内容也和同学不一样,做这种特立独行的学生,无论什么年代都不是乐事。更何况,那时的人们多习惯从众随俗,而保持特立独行,不落他人的窠臼是需要勇气的。对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要求明显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所以吴文俊的小学7年级并不太快乐。

幸好吴福同书架上的书异常丰富。不仅有中国传统的书籍,更有清末民初时期反映各国思想潮流的书籍报刊。到了小学高年级时,吴文俊的阅读已不再懵懂了。对许多书籍,他已经有了自己非常明确的喜好。比如父亲非常喜欢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文俊就不太喜欢。关于这本书,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有过精当的评价:“作者经历较多,故所叙之族类亦较夥,官师士商,皆著于录……惜描写失之张皇,时或伤于溢恶,言违真实,则感人之力顿微,终不过连篇话柄,仅足供闲散者的谈笔之资而已。”吴文俊大概也不太喜欢作者那种夸张失实的文风吧。比较而言,吴文俊更喜欢《儒林外史》和《官场现形记》。至今,对书中的人物,比如“权勿用”“马二先生”,他还有非常生动的记忆。

吴文俊也很喜欢读林纾用文言文译写的多部小说。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1852年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1897年,林纾为了排遣失母丧妻之痛,在友人的盛邀下开始翻译国外书籍。林纾本人并不谙外文,总是先请一位懂得外文的人口译,然后由自己“耳受口追”,用略带桐城派风格的文言文笔述成篇。林纾的许多译著在当时极受追捧,他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甚至一时洛阳纸贵。

吴文俊对历史书也一向颇感兴趣。春秋战国的故事、太平天国的小说,都是他的最爱。里面的许多人物和事迹,他都记忆深刻。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英姿勃发、指点江山,常常令他激赏不已。他开始渴望像英雄般地书写历史,参与社会。

同时,他的阅读范围也开始向反映时代潮流的报纸杂志扩展。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的许多合订本频频出现在他的案头。

《新民丛报》于1902年2月在日本创刊,1907年11月停办。其中有很多文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新思想、新学说,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揭露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对中国广大的青年知识分子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现在,吴文俊还记得其中有一篇文章曾讲到,历史上的许多皇帝都不得好死。

胡适的一些文章,也开始成为吴文俊重点阅读的对象。文中反对旧礼教、提倡新科学的思想对他同样影响重大。

吴文俊的祖父虽然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但吴文俊却从来没有认同过古代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所以终生都刻意地与政治保持距离。但传统士人的英雄情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始终影响着他,使他能够专注于一点,将自己的毕生心血投注于数学,终于通过数学参与社会,并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他的一生,始终保持着中国传统士人的气质,对国家忠,对朋友诚,对长者尊,对幼者爱,对世人仁。而这些,其实都在此时通过阅读,播下了种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