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壹 见自我

见字如来 作者:张大春 著


壹 见自我

别害怕!每个字都是文言文

——怕,是一种深刻而变化多端的情感,早在字中一一展现。

百多年的近世以来,每到有人想起文化或教养这一类问题要紧的时候,就有打倒旧学或缩减古典的议论;或以为只有让假设为多数的年轻学子学得更轻松、更惬意、更愉悦、更家常,则他们对于文化教养的排斥心就越低,文化教养的传承就有救了。

我的看法不大一样。我总是拿认字的流程来想象文化教养的浸润历程。当有人认为文言文在教材的比例上应该降低,以免“孩子们”尽学些他们不懂而又迂腐、保守的文本和观念,我只有一句话可以反驳:当真正的学习展开的时候,每一个单独的字,都是文言文。这,得从头说起——

刚开始上文字学课的时候,有一种极大的恐慌,直以为汉字以千万计,莫说学得完,即使想要撮其要旨、窥其数斑,怕也不是三年五载可以有什么进境的事。这个念头一动,在许慎和段玉裁面前,就显得特别萎靡。

教授文字学的王初庆老师又特别重视考征引据,但凡某字某文有异说,就要满黑板抄录,不只是作古几个世纪的前贤,还有近现代甚至当代的学者:金祥恒怎么说、弓英德怎么说、唐兰怎么说、龙宇纯怎么说……那些个说法,多少涉及了由一些个别之字所显示的构字原理,到普遍的造字法则,也就因之而提示学生:在解剖一个字的诸般元素之际,我们不只要发挥和造字者类似的想象力,将字符合所要表述的对象、意义甚至思维和情感都还原一遍,而且尽可能找到有规律的性质。

对于我这个从来就是不耐操心的门外汉而言,就呼应了先前所说的:每一个单独的字,都是浓缩了不知道多少倍的“文言”。

比方说,我的两个孩子刚刚在隔壁房间打闹,一个说:“你不要害我啦!”另一个说:“你才不要害我!”两个人说话的时候都间杂着笑意和笑声,这使我能够继续放心地写下去,因为他们所使用的这个“害”字,并没有常用意义上(如陷害、残害、毒害、杀害)那样令人害怕。

我们懂得这个“害”字吗?根据当年王初庆老师随手抄录引用的那些文字学家的看法,表现在口语中如此简单、平易的一个字,却有着三言两语解释不清的“义法”——也就是这个字之所以能够创造出来的背景思维。

“害”字的顶上是个“宀”(读若“棉”),意思是屋宇、房舍;更多的时候,所表述者,家也。在这个家里,形成祸害之事,泰半起于口舌纠纷,所以字的下方有一个口,象征着吵架、争执。在屋顶和口角之间,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字形——丯(读若“介”),表现出丛草散乱之形。这可以解释成家人一面口角、一面扭打或破坏家具的情状。试问:单单这么一个“害”字,究竟是多少生活里的经验所累积、而又不能不透过明朗可解的字符拼合组建起来的呢?把这一个字的来历说清楚之后,回头再看看这孤零零的一个字,它又是多么凝练的一个符号呢?

然而,“害”,还不只是一个字而已。

汉语一字单音,同音字很多,本来一个字就能表义,可是为了不与同音字混淆,常常加一个字成为语词,以便区别。比方说:国要说成国家,民要说成人民,军要说成军队……不胜枚举。怕,也不例外——我们也常说成“害怕”。

害怕,人情之常,可是害这个字是怎么放在怕字之上的呢?害,原本不就是灾祸、妨碍、使受损伤吗?不,害也有怕的意思。害怕,居然是同义复词。近世语中的“害羞”“害臊”本来就是指怕羞、怕臊;而用害字表达怕义的渊源却更早。

《史记·魏世家》里有这么一幕:楚国的宰相昭鱼请谋士苏代出主意,要让魏国的太子继新死的田需之后,当上宰相,昭鱼才放心。从楚国的立场来说,若非魏太子,而是秦国的张仪、韩国的犀首或齐国的薛公入魏为相,对楚国是大大不利的。司马迁如此写道:“魏相田需死,楚害张仪、犀首、薛公。”这里的害,就是忌惮和害怕了。接下来为了在用字上调节变化,一连两处重复以昭鱼的观点叙述此事,司马迁是这样写的:“田需死,吾恐张仪、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可见“害”,就是“恐”,也就是“怕”。

“恐”字的来历相当具象。早在(可能还早于甲骨文的)陶文之中即有()。底下的心表示情绪,上面一个又像ㄞ(编者注:台湾拼音符号,读āi)、又像五的字符,就是“拱”(抱)之形,人害怕了,蜷缩似拥抱,好像也很合理。

心字部表达害怕的字还真不少,这一类的形声字音符大多具备实际的意思。

怯,一看音符是个去字,就知道那是因惧怕而要逃避。怖字的音符(布)是祀神所献贵重之物,而深恐其污损不洁;布当然十分贵重——它还是货币呢。

怵,读若“黜”,这是因为作为音符的术是一种野生的苦草,可以入药;人不是怕吃苦吗?怵,便也表述了惧怕。

悚,是个简化字,原本写作“愯”。而这个愯字右半边的声符不是“只(隻)”,却又是一个简化了的“双(雙)”字。双,又与害怕有什么关系呢?两个极端相似之人忽然相对,也许还真会令人错愕罢?

惶,也是常常用来表达恐惧的字。皇,盛大貌;那么,惶字所呈现的恐惧就有了敬畏的意涵。

还有,惴;除了惧,还有忧义,也就是担心害怕。这种怕,不是基于突发的情况,多带着一份惶恐。那是由于“耑”为草木初生的幼苗又若难耐风雨寒暑,用意层次就复杂多了。

还有惮,也有惧义。这一点很好解释。你怕孤单吗?不要逞强,你怕的。

比起“惧”来,“怕”这个字虽然易写又常用,却难以意会得多。惧(懼)字的音符是瞿,上边一双瞪大的眼睛,底下则是鸟身,活脱脱“鹰隼之视”;被一只猛禽怒目而视,岂不害怕?

倒是这个“怕”,甲骨文、金文皆不见,据文字学家判断,此字原来不念“帕”音,而是“泊”,表内心恬静,了无激动之义。白,是日出之前所显现的微光,有一种单纯、高洁的气度。《老子·二十章》说了:“我独怕(读若“迫”)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只有我独立而无所作为,没有外在的形迹征候可见,就像婴儿还不会笑一样。)

虽然怕字原本不怕,可是后来为什么怕了呢?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谜。我们大约也只能在杜甫的诗句“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和元稹的诗句“侠客不怕死,怕在事不成”中推测:那是中古以后书面文字追随方言俗语而导致的变化。毕竟,我们有时候还真说不上来为什么我们会怕!

字词辨正

有什么好怕的?

一、下列哪一个词中的“害”字与他者不同?

①害酒②害病③害臊④害渴

二、下列哪一个“怕”字表达的是猜测之义?

①孔子删定三百,怕不曾删得如此多②脚下震震摇动,吓得魂不附体,怕是山倒下来③自心思忖,怕咱做夫妻后不好④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三、从文字构造上看,“怯”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

①谨慎②恐慌③逃避④畏缩

四、“怖”字的本义与下列何者有关?

①巨大之物②贵重之物③罕见之物④丑怪之物

五、良药苦口,可是人却怕吃苦药,这形成了哪一个表述惧怕的字?

①怵②怕③悚④悸

六、哪一个跟害怕有关的字含藏着忧虑呢?

①惧②惴③惶④怯

七、害怕的时候,紧紧蜷曲身体,拥抱双臂,与下列哪个字有关?

①怵②怯③惧④恐

八、“怕”的本义是:

①脸色苍白,不能自持②情绪起伏,作息难安③疑神疑鬼,动辄惊栗④内心恬静,了无激动

九、下列哪一个字所表现的畏惧之中含有敬意?

①悚②恐③惧④惶

十、出个题外题:“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的“孩”是什么意思?

①童真②恐惧③哺乳④嘻笑

答案:③、①、③、②、①、②、④、④、④、④

礼是礼、貌是貌,因貌而知礼

——外表不像样,就没有本质;这是中国人讲礼的精神。

各人以本分相待,这在我的原生家庭三人组合里,就是关于礼貌的简单注脚。是以我年幼时关于“礼貌”这件事的认知,几乎就是“本分”二字。正由于家中人口简单,上一代七兄弟、二姊妹,一堂数十口成员的光景倏忽零丁,父亲内心是相当焦虑的,总会对我说:“打小没有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你很难学做人。”

这话,我是在长大之后许多年、自己都成了家、开始养儿育女之后,才逐渐体会到的。其中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我的孩子没有叔、伯、姑姑,无论我如何解释:山东祖家那边有多少多少亲戚,他们的反应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看在我的眼里,直觉自己没有尽到什么该尽的本分,换言之:没有礼貌的是我。

父亲当年关于礼貌的教训自有章法脉络。他总会在最欢乐的场合,注意我是否忘形失态,随即耳提面命。所以,我受训斥的记忆常与愉悦厮闹经验的记忆绑在一起。比方说:入学之前我在家里没有玩伴,一旦有客人来访——特别是访客还带着与我差不多同龄的孩子,通常我都会格外撒泼淘气,大人每每呼为“人来疯”的一种毛病。

每当访客离去,父亲就会抬手扶一扶眼镜框,那就表示他要认真骂人了。开场白一向是:“常言道:‘人前训子,人后训妻。’这是要面子的人干的事;我呢,总想着替你留点面子,所以呢,还是等人走了才说这些。刚才……”刚才如何呢?还不就是我闹“人来疯”、说了哪些不该说的话、玩了哪些不该玩的把戏;总之也就是失了分寸、没了礼貌。

有些时候,就算不闹“人来疯”,这种教训也如影随形。那一年,我已经大学毕业,进入研究所攻读,无论从年纪、经历种种方面来说,都是个大人了,居然还在应对进退上给“人后训子”了一番。大年初一大清早,住在同栋三楼的汪伯伯叩门拜年,我开门迎客,拱手为礼,还道了几声恭喜。

不过就是这么几秒钟的交接,待汪伯伯离去之后,我关门转身,看见父亲又是一扶眼镜框,叹了一口气,道:“多大的人了,你连个年都不会好好拜吗?怪我没教好罢!”原来父亲在意的是我那开门一拱手。在老人家看来,拱手相贺,是同辈人之间相施之礼;晚辈见长辈,是不能拱拱手就算数的。要拜年贺节,就得深深一鞠躬。他这几句话一吩咐,我的眼泪都掉下来了。一方面觉得自己没出息,一方面也懊恼父亲不留情面。这,不是大过年的吗?开春头一天,就给我来这套干吗呢?

日后逢年过节,无论是在自家之中、抑或是在江湖之上,但凡与长辈贺节,我都谨守鞠躬之礼,有人受了这一礼,表情并不自然,似乎还觉得我礼过其分,可是我也安之若素,有一种一意孤行的快意。

礼是什么?礼,不外就是各尽本分,安则为之。

礼(禮)的左侧偏旁是一个“示”,代表神祇。右上方ㄩ形的容器里放着一个“珏(玨)”,这是用以敬神、祭神的贡献之物。虽然“珏”是一个完整的字,指一对成双的玉器,不过,在此处似乎也不必拘泥,就算献祭的玉器多过一双或者少于两个,也无碍于礼的进行——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之所以用“珏”(对玉),可能只是为了表示祭物丰富而又能展现字形平衡罢了。

至于“礼”字右下方的“豆”,原本为盛肉之具,也是标准的礼器,径一尺、容积四升,后来成为黄豆、绿豆之类名,是由于同音假借的缘故。从字形的各个组成部分来比合推断,礼,就是敬神的仪式了。也由于敬神之虔诚肃穆,是一种文明的锻炼,以及行事的规范,于是,“礼”甚至还具备了道德上的含意。

在中国文字里,会意字的出现是一个奇特的现象。许慎《说文》序中解释会意字所用的文词是:“比类合谊,以见指撝。”这里的“谊”,不是情谊、友谊,而是指意义。

一个字,必须先拆分成各个字符,从而再想象出各字符整合起来的意义。许慎在“会意”这一造字概念之下所举的字例是“武”和“信”两个字——乃有所谓“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也就是说:各部分独立的字符要连缀在一起,才能表达一个新的意思,而这个新的意思,则是组成之字的字义。礼,便是这样的一种字。

以礼字造词,今天最常见的就是“礼貌”,说人与人交接对待的时候,应该表现出恭敬谦逊的态度。不过,这两个字最早出现于《孟子》,所指涉的根本是两回事。

礼,按照制度或规矩待人接物;貌,则是施礼者自然流露的态度。如果行礼如仪而“貌衰”,也就是表现出不诚恳的样子,则“礼”的本质和精神就算破坏了。孟子正是以“貌”来判断诸侯对待士人之诚恳与否,才会说:“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礼貌衰,则去之。”

自古礼、仪并称,从《诗经》《周礼》到《史记》都有这个字眼。仪字出现得晚,至少在现有的甲骨文资料中尚不得而见。而在钟鼎文里,仪(儀)和义(義)根本是一个字(),义字添了一个人作为偏旁,内涵并没有什么区别,多以强调人之判断事物,需有一定的准则。所以许慎《说文》认为:仪者,度也——也就是衡量的判准。

仪,相当少见地,是一个几乎没有负面意义的字。如果跟它的孪生兄弟“义”比起来,义尚且有“假”的意思(义肢、义父);而仪,就是指容止、礼节、制度、礼器、标准、效法、推测……或者,还有一个不常见的用法,指称神明或稀有的祥瑞(如凤凰)来到人间,亦谓之“仪”,“惟德动天,神物仪兮”“有凤来仪”等是。顶多“仪床”一词,人们不大爱听,它指的就是灵床。

仪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来代表人物的特别多。

人们提到战国时代的纵横家,就会说“仪尚”(张仪、靳尚),“仪衍”(张仪、公孙衍),“仪秦”(张仪、苏秦),“仪轸”(张仪、陈轸);提到会造酒的人,就说“仪康”(仪狄、杜康);提到有才华的兄弟,就说“仪廙”(丁仪、丁廙)。此外,作为名字的仪,也通“娥”,舜妃娥皇也被呼为仪皇,甚至嫦娥也被呼为仪,月亮便有了“仪景”这个别名。

据明代流传下来的笔记小品声称:到了端午节那一天,人们不只抹黄酒、插菖蒲、食米粽、赛龙舟,以及“采百草以制药品,觅虾蟆以取蟾酥”,还会在家中楹柱之上倒贴手书的“仪方”二字,为的是“避蛇虺”。然而——恰如罗大佑所唱的——那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事:为什么“仪方”这两个字会让虫蛇害怕呢?

谁能告诉我?

字词辨正

礼乎?仪乎?

一、“豆”的本义是:

①一种谷类植物②细小的物件③盛肉的器具④外形圆而光滑的东西

二、三国时代,皇甫规的美才女遗孀拒绝再嫁给董卓,詈骂不屈而被鞭扑致死,死后为世人尊称为:

①礼宗②礼阁③礼容④礼阃

三、“礼三本”是指:

①天、地、人②天地、先祖、君师③周礼、仪礼、礼记④老子、孔子、孟子

四、“礼先一饭”一语与年纪大小有关,说的是:

①在家中共食,长辈先用饭②招待宾客,要请年长的客人吃饭③年齿相差即使是一顿饭的时间也要讲究④年辈大的人要负责照料年轻人饮食

五、古代端午节时,书写哪两个字倒贴在楹柱之上,以避虫蛇?

①仪令②仪方③仪刑④仪天

六、“心仪已久”的“仪”,表达了仰慕之情,其原意是指:

①揣测②效法③礼敬④馈赠

七、“仪床”是指:

①婚床②摇篮③文案④灵床

八、下列哪一个词语不是指称两个人?

①仪秦②仪轸③仪康④仪景

九、下列哪一个语词所指称的不是凤凰?

①仪禽②仪羽③仪鸾④仪凤

十、下列哪一个“仪”字所指不是礼金?

①祭仪②赆仪③程仪④奠仪

答案:③、①、②、③、②、②、④、④、③、①

无所用心,不如博上一把

——宽容、通达、竞争、换取,还有什么不是博?

我在二十三四岁的那两年里,每逢农历正月初五,都会到当时任职《时报周刊》发行人的简志信先生家拜年。拜年是借口,主人客人都明白,所谓“宴无好宴、会无好会”,大家午间去、午夜不散,本来就是红着一双眼来,也红着一双眼走,为的是赌“马蚱”。

“马蚱”,拟音之词,就是简易版的牌九。用麻将牌的三十六张筒子、加上四张白皮,四十张洗乱成一锅,一轮庄、四家拿牌打两锅,旁人插花可以插到二三十家不止。输赢看点子大小,八点以上翻倍,摸着了对子牌,则从四倍起跳,名之曰“豹子”,最大的白板一对,叫“板豹”,拿着这副牌,可以收取十三倍的押庄钱。

那些年平日在周刊打工,我的工作是编辑,薪水之资,不过维持开销而已,听说简公家开局放赌,虽然是一场迎春贺喜、带有团拜性质的聚会,多多少少也巴望着趁趁手气,赚一笔横财。这心情,人人有之。据说有人还深通赌行乞灵弄鬼之术,不外就是里面穿上艳红内衣、内裤之类的把戏。

在第一年里,我的输赢究竟如何?已经不复记忆,第二年则输得痛不欲生。事后回想起来,大约就在半夜两点钟前后的半个小时里,我非但输光了身上的现钞,还欠下一笔至少折合月薪三个月的赌债。

我的债权人是资深记者赵慕嵩,他老人家早年是《联合报》资深的社会记者,在我入行之前多年就已经是退休之身,由于放不下追根究柢、风闻记事的生涯,遂于花甲之年仍受聘担任《时报周刊》的特约采访。在简公家大年初五的赌局里,赵老大向来是豪情一掷、福惠众家的财神爷。他原本也是出于好意,借了我几张大钞翻本,不料瞬息之间,风云巨变,一路翻赔,再无恢复之势。即使其间当上了庄家,也往往是以一赔三,还要加码打发那些秃鹰也似的插花客,终不免越陷越深,回天乏术。

最后,只听见赵老大在我身后低声说了两句:“留得青山在,明年再回来!”

消磨了运气、又失去了奥援,大丈夫坐困愁城,也没有人愿意再跟我耗下去了。一时之间,我只能扼腕太息,深恨不已。随众人没滋没味地喝着一碗粥,听赵老大说些社会上曾经发生过的因赌而败家、因赌而丧命、因赌而入狱的小故事。他的意思是:我这点小小折损,算得了什么呢?

“在简公这里,只是小小江湖而已!”他说。

然而对我来说,认真想想自己的人生,大概可以说是“已经跌入了谷底”。只能幻想赵老大忽然之间大发慈悲,说:“毕竟是过年,咱们的债务一笔勾销罢!”然而,这事并未发生——我的债权人只能慷慨到让我分期摊还的地步,每个月五号,也就是报社发薪水的日子,赵老大都会从高雄的时报办事处打电话给我,提醒我:“大春啊!你的小江湖到期了!”

赌,一般不以为是件好事,可是“赌”字之构成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得从它右边的声符“者”字说起。者,本义是分别事物之彼此,所谓“别事词”,有如今天我们口语中的“这”。而“者”(),根据古文字学家严可均广泛证诸钟鼎文字的解释)的字形字音又和黍米有关,由于黍米颗粒众多,而众多之物又必须彼此分别,“者”便是直指众多事物之一;王衍的《醉妆词》即是:“者(这)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

写《醉妆词》的王衍是五代人,他有一个同名同姓的老前辈,比他早出生六百多年,是个风雅飘逸的士族。此公雅好谈玄,鄙恶俗物,尤其讨厌妻子贪爱钱财。有一回,他的妻子想试试他,趁他睡着时令婢女拿钱绕着床铺堆放,让他起身之后无法举足。王衍醒来见四周摆满了钱,却连钱字都不肯出口,只高声叫唤婢女:“举却阿堵物!(拿走这些东西)”此事逐渐传扬开来,“阿堵物”反倒成为钱的代称了。

阿堵,就是“这”,也有个“者”字音符,而钱之为物,不正和黍米一般,总是聚积多数吗?尤其是逢着赌博的场合,局戏一开,胜负相争,莫不求多。赌字从者字发音,谁曰不宜?至于左边的形符“贝”,自然就是筹码了。

王衍之后一百多年,是谢安的时代,淝水战前,偏安一隅的东晋朝野大为震恐。此时谢安奉命为大都督,却把亲朋族友聚集在山间别墅里大事赌棋,后人以成败论英雄,称之为“赌墅”,表示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这个例子提醒我们:以赌字造词,未必全与金钱游戏有关。赌春,是拼酒的意思;赌气,是负气的意思;赌狠,是逞能的意思;赌咒,是诅咒自己以表心迹的意思。此外,相传尚有“赌空”一词,说来简单,就是猜猜我手里抓了什么?“赌书”所竞争的是学问,一曰书法优劣,二曰背诵生熟,都可以用这个词。果然,赌不一定是耍钱。

赌博二字连用。一般说来,博字给人一种广大通达的印象,是个好字。此字甲骨文中不见,金文()、小篆()则十分相似,都是一个“十”(象征广袤周匝之义),再加上声符“尃”(读若“夫”),这个字含有散布的意思。称道人“博学”“博闻”“博涉”,即赞其能广知散于四方之事。至于跟赌字连成一词,其情不喻可知:钱财也就要辗转散布于四方了。

不过,细究起来,十方收来复散去,博字之作为“大通”解,原本有出有入。所以也常包含着“交换”的意义,俗语“博君一笑”“博君一粲”“博君一噱”,都是利用笑话或逗趣的方式,促人一乐。罗隐《炀帝陵》之句,深为隋炀帝不值:“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炀帝下葬之处)数亩田。”这感慨,尽在一个“博”字之中了。

博字用为赌戏,也往往比赌字看来正当得多。《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的教训可以转译为:“整天吃饱了饭,什么都不想,真是太难成材了!不是有捉宝可梦(编者注:游戏,大陆译名《口袋妖怪》)的吗?划划手机,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博士”算是成材了,然而,未必一定指博古通今或者学位高尚。古代对于拥有某种技艺、或者是从事某一专业的人,也带着些许微讽的趣味,以此敬称之。“酒博士”是榷酿酤酒之人,“茶博士”是伺候茶水之人,“染博士”则是染布的工匠。明人黄省曾《吴风录》云:“至今称呼椎油(榨油)、作面、佣夫,皆为博士。”

至于真博士如何?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勉学》里说:“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一口气写了三张契纸,怎么连个驴字也没有呢?博士的想法应该是:若不絮絮叨叨打一番哑谜,以为博戏,岂不辜负了这一肚皮赌资?

字词辨正

居然赌字从多来

一、“阿堵物”常用来指称:

①书②钱③人④墙

二、下列何者比较接近“博弈”之意?

①赌气②赌狠③赌春④赌咒

三、“赌墅”是指:

①从容不惧,有大将之风②聚精会神,见专注之力③荡尽家产,有豪迈之气④落魄街头,无家宅可归

四、除了比赛书法之优劣以外,“赌书”还有什么意思?

①以家藏书卷为赌资②不惜抛售善本、珍本之书③与人竞争藏书之多④比赛背书的记忆力

五、“赌空”究竟是在赌什么?

①竞猜胜负却不以钱财为注②手中握着东西让人猜③输到家徒四壁④将全部赌资押在一注之上

六、下列句中,哪一个“博”字意义与他者不同?

①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②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③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④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七、“博投”是哪一种赌戏?

①掷骰子②射箭较准③斗叶子牌④围棋

八、“博士买驴”是形容:

①旁征博引,曲尽形貌②落笔细腻,娓娓道来③章句杂凑,炫耀学识④文辞繁冗,不得要领

九、下列哪一句诗中的“博”字意义与他者有别?

①且博千金买笑歌②市头博米不用物③多博村酤劳苦辛④英雄几夜乾坤博

十、下列哪一个词语不是地名?

①博浪②博鱼③博望④博山

答案:②、③、①、④、②、③、①、④、④、②

人若宽心不怕肥

——现代人以肥胖为丑、为病,甚至还是社会负担,那么从前呢?

我在开始出现老花征兆的那两年里,同时体会到加西亚·马尔克斯对于年老的警醒之语:“年老,就是感觉到器官的存在。”如果不太计较器官二字的医学定义,我觉得腰围也算数。

那两年,我还有一点维持外观的心思,积极运动,每周四五天,都在健身房里骑一个小时单车、在跑步机上快走十多公里、游泳两千米,有时还做一点重量训练。有如上瘾一般,让腰围向二十八吋收缩,便成了我人生极大的目标。我的朋友谢材俊不止一次警告过我:“运动量不要太大,不然撑不久。”

我已经习惯了健身机具上所显示的数字,只觉得维持那数字(甚至经常刻意增加一些)并不艰苦,自然没有把过来人的忠告当一回事。直到有一天,巨大的倦怠感就像天顶打下来的一个霹雳,摧毁了两年来积淀的一切努力。我忽然口占了一首诗:“原地圈圈奔似飞,平生何啻减腰围。楚姬纤细邀谁看?人若宽心不怕肥。”

楚姬,楚国后宫之中的女人——虽然不一定只是后宫,也不一定只是女人。

《荀子·君道》说的是:“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似乎并无性别专称。

到了墨子那里,则把这件事数落在楚灵王头上。《墨子·兼爱中》说:“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一饿饿上一整年,饿得脸色发黑泛黄,确实需要超凡的意志力。

另据《墨子·兼爱下》相似的记载:“昔荆灵王好小要(腰),当灵王之身,荆国之士饭不逾乎一,固据而后兴,扶垣而后行……而灵王说之。”说的仍旧是:楚灵王喜欢臣子有细腰。所以朝中的大臣,每天只吃一顿,以便控制腰围。不仅此也,百官上朝议事之前,都要屏息缩腰,得扶着墙壁才能站起来。这是多么艰苦的修行?可是不如此,似乎不能讨楚灵王欢喜。此时,“姬”还没有出现;换言之,为邀楚王之顾盼而饿得发昏的,应该还是朝臣。

到了韩非子笔下,喜欢小蛮腰的还是楚灵王,可是借由瘦身而邀君侯之宠的,已经不只是朝中之“士”,而是广大的国人了。《韩非子·二柄》说:“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成书必不在春秋时代的《管子》可能出于后人所伪托,却也没有放过这一条带有讽喻性质的琐语:“楚王好小腰,而美人省食;吴王好剑,而国士轻死。”这是先秦关于“楚腰”的记载中第一次直指靠腰取宠的是女子。

之后,汉代成书的《淮南子·主术训》:“灵王好细腰,而民有杀食自饥也;越王好勇,而民皆处危争死。”稍晚一些的刘向编写《战国策》,在《战国策·楚策·威王问于莫敖子华》中记载:“灵王好小腰,楚士约食,冯(凭)而能立,式而能起。”这一段的故事与墨子所言没有太大区别,主旨还是在说明:权柄的威胁或诱惑能够让人拂逆求生的本性。

然而,典故虽然有其命意,寖假渐久,歧误滋多,连唐代的大诗人刘禹锡也留下了自己的注脚,他说这事应该归之于楚襄王,其《踏歌行》有句:“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似乎宁可相信:忍饿瘦腰的,还就是宫娥而已。

我眼看着将近两年来的汗水白流,颇有刘玄德“髀肉徒增”之叹。然而,继续运动下去的意志消磨殆尽,只觉得生而不做楚臣楚姬,为什么要为他人之悦目而斤斤计较自己的日益宽肥呢?在那首诗后面,我写了一行小跋:大丈夫何患无腰?

写罢了才发现,腰字写错了——我写成一个“月”字偏旁。

讲究用字的人会非常在意书写的微细差异,像是部首在“玉”,听不得人说这是“王字边”;部首属“虫”(读若“毁”),不容人说这是“虫(蟲)字边”。只有“肉”和“月”同化得相当接近,除了初识字的学生考试为难之外,不大有人在意。

若真要分别,也还算简单——但凡是与动物身上脏器、组织、成分等有关之字,都归于“肉”部,其余如“朕”“望”“胜”之辈则通通赶去“月”字的麾下。

我倒是上过一次当。初中三年级,国文老师申伯楷先生忽然在黑板上写下“月一盘”三字,问我们盘里盛了什么。课堂上自觉脑筋兜得转的都嚷起来:“是肉!”

“错了!”申先生笑道,“是山药。”山药亦称“薯药”,蜀主孟昶每月初一都茹素,爱吃山药,宫人进膳时给起个风雅的名称,颇能讨皇帝的喜。

时人重养生美容,医学专家也屡屡呼吁人们控制体重。这使“肉”部的许多字看来可厌,非仅不悦目,更隐隐带来健康的威胁;而“胖”字必是其一。

就常民语意来说,肥已不可救,胖却常随身,是挥之不去的阴影。然而,这个字最初是将牲口破体中分,左右各半的意思,读若“判”,所指的乃是动物胁侧的薄肉,并没有肥大之义。根据古籍载录,大约同时出现的一个读音是“盘”,意思是“安舒”“愉悦”;“心广体胖”指此,表现了一种以开阔心胸为快乐之本的教训。“胖子”“胖大”则是后来才衍申出来的音义。分肉、安舒、肥大,三个意思,三个读音。

毫无疑问地,“肥”即多肉。有的文字学者把这个字的右边解作“卩”(节字的省写,就是骨节),骨节本无肉;一旦有肉,肯定是肥。于是,丰厚的食物、丰满的肌肉、丰美的壤土、丰裕的情境,都能以“肥”来表示。《毛诗传》指称“同源而异流”的水为“肥”;但是《水经注》却认为“异源而同流”的水才是“肥”。这两种说法恐怕谁也驳不倒谁。

杜甫诗里不止一次出现“轻肥”的用语,无论“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或“掌握有权柄,衣马自肥轻”所形容者,皆是非比寻常的富贵。朱门巨室中人,穿衣何啻保暖而已?衣裘讲究的“轻”,当是择取上好的丝织品与毛织品。

而“肥”字意思更为复杂。这个字,早在《易经》的卦传里就和“遁(遯)”字连用,不只是形容多肉而已。由于肥有“饶裕”的意思,“遁”卦上就有一种“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况味,处境如此,持盈保泰之道,唯有隐退,所以“肥遁”连用,还有提点那些掌握极高权柄的人“见好就收”的教诲。

中外文字对油脂的恶感略同,grease是油脂,浮华少年也常被冠以greasy的形容词,grease the palm of即是贿赂;中文“揩油”之喻类此,“肥差”“肥缺”“肥秩”,哪有不暗示当权之“自肥”的呢?“膏粱子弟”说的是富贵之家的纨绔,而“膏”字本解就是融化的脂肪。

除了浆、糊而带油性的状态称为膏,春风化雨,沾衣不湿的情味,也常以“如膏”形容。再抽象一个层次,“如膏之雨”所及,润物而不至于成灾涝,“膏沐”便可以拿来比拟清官善政以及在上位者所施予的恩德。大约除了“膏粱子弟”之外,令人不安的“膏”也就只有“病入膏肓”了。这个词是汉医用语——心下有微脂,鬲上有薄膜,病侵此处,针药不能到,就算没治了。

低脂、少油的流行讲究会逐渐让这一类滑腻的字益发使人不快,不过,最新的医学研究指出:只要不过胖,身体脂肪较多的人比瘠瘦的人长命。请低头看看“腴”处——那儿是小腹;你有长寿的本钱吗?我可是积累了不少。

字词辨正

肥胖何须尽在身

一、“月一盘”三字听来风雅,它究竟是指什么呢?

①盘中堆白肉②盘中注清水③盘中盛山药④盘中铺面饼

二、“脂水”一词,所从来久矣,但是不包含以下哪一个意思?

①石油②煮肉所得的高汤③妇女盥洗后剩下的水④人体组织因溃疡而分泌的液体

三、在指涉动物身体之时,“腴”特指哪一个部位?

①面颊②腋下③胸乳④下腹

四、“轻肥”说的是:

①微胖②略瘦③贫弱④富贵

五、“肥遁”在古代指称:

①聚敛②退隐③逃亡④剽窃

六、“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此处的“胖”是安泰舒适的意思,读若:

①盘②绑③庞④判

七、“油云”所形容的是:

①微抹之云②飘浮之云③疾飞之云④浓厚之云

八、“油浸枇杷核”意思最接近以下何者?

①油锅上的蚂蚁②油瓮里捉鲇鱼③琉璃蛋④油煠(炸)猢狲

九、“膏”“兰”二字并举,成为一个隐喻之词,是在比拟什么样的人?

①损己利人之人②损人利己之人③贫贱出身之人④纨绔贵游之人

十、“油回磨转”意谓:

①峰回路转②回心转意③非常着急④十分忙碌

答案:③、②、④、④、②、①、④、③、①、③

醉里乾坤大

——饮酒不只放松情绪,喝着喝着,还有很多字可以认得。

那是四十年以前的一个春天,我和同系又邻宿舍的几个同学相约饮酒。为什么要喝?除了感觉这样有些长大的气息之外,似乎没有旁的缘故。喝什么?倒值得仔细研究。

有人根本不喜饮,但是舍不得错过大伙聚会,便主张喝酒精度数比较低的啤酒;有人想夸示自己的酒量,便主张喝高粱、大曲;也有人对酒体没什么成见,但主张调和中庸,觉得绍兴、陈绍不那么辛辣,也不至于撑肚子,加之以话梅、柠檬,还颇有些甜酸饮料的风味;也有人认为独沽一味不如百味杂陈,想喝什么?何不饮者自理,到时候想尝尝别人的喉韵滋味,就相互换盏,也算是一种风趣了。

日后想来,那一番讨论却比喝酒的景况更耐人寻味。我们随即扩散了邀约的范围,去至更远的寝室,也旁及其他的科系。大部分的人一听到“要不要喝酒?”之一问,无论参加与否,脸上都会流露出那种“要干一件不大得体但是一定很好玩的事”的欣羡之情。真正参与中文系酒约的外系人口其实不多,他们甚至像是商量好了的一般,也都没有“自备口粮”,多半浅尝即止,混两三杯霸王酒,拍拍屁股就走人了。

我说“拍拍屁股就走”不是一句套语。因为相约的地点就在文学院荷花池外的一片草地上,春夜草长露湿,起身时总会沾黏满裤子的草渣。我们挑了一棵花枝满簇的树下,席地而坐;当时谈些什么、唱些什么、甚至闹乱些什么,这么些年下来,大抵不记得了。记忆中最鲜明的,是人手一只有500cc刻度的玻璃杯。那型式的玻璃杯似乎是跟着高雄牛奶大王而风行起来的,自南徂北,即使不爱喝木瓜牛奶的人,也多以之为泡茶盛水的器皿。

我也有那么一只500cc,我也用那只杯子经验了我生平第一次醉酒,喝醉的原因很简单,我自己准备的大曲三两下就被哲学系的白赖客解决了。然而意兴正浓、酒水不济,只好随意喝别人的。喝谁的呢?喝林国栋的。他是从高雄上来读书的同学,平日俭省惯了,约喝酒虽然不忍错过,却只愿意喝比较便宜的酒,那天晚上,我就是蹭着他的乌梅酒大醉而归的。

喝乌梅而大醉,是一次难忘的体验。我跟很多喝酒的朋友交换过心得,人人都说:醉在乌梅上的体验无比难受。然而,对我来说,林国栋慷慨分润的情谊实在难能再得。我和他人手一只500cc玻璃杯摇摇晃晃回宿舍,还能够攀爬空心砖墙上二楼阳台,究竟是如何办到的?我们第二天都说不明白。不过,这也都没什么,最让我难忘的是:天亮醒来之后,我们都发觉一桩怪事,那就是我们的500cc是半满的,里面盛的既不是大曲、也不是乌梅,而是无数落花。

“太诡异了!什么时候落的?”我问林国栋。

这个文青笑笑,说:“我们的青春啊、我们的青春!”

四十年后想来,尤然。

酒的甲骨文()是个尖底的酉字,就是酒尊,左边看似楷书的水字偏旁,却不是水,而是溢出的酒汁形状,可见古人造字是有主张的,那水字偏旁,是在模拟酒浆发酵的情状,而非泛泛指涉液态而已。

到了金文(),我们看到的仍然是一个尖底的酒尊,只不过尊身刻画的图形略有变化,溢出的三滴酒汁省略了,酉字也扩充了它的涵义,为地支的第十位,也用来指称八月(这是由于夏历建寅的缘故),到了这个月份,谷类成熟,农事完毕,可以酿酒了。著名的毛公鼎底部的铭文就有“毋敢湎于酉”的文句,这是周宣王勖勉毛公“不可酗酒”的教训。

根据《周礼·天官》上的记载,有“三酒”之称。有事而饮,谓之“事酒”;无事而饮,谓之“昔酒”;祭祀而饮,谓之“清酒”。有事容易理解,无论私家成礼,或者是官家典仪,都可以用酒来助引情感。可是“无事而饮”,还有个“昔酒”的名目,就颇费思虑了——推测这个昔,不是往昔的昔,而是“昔肉”(干肉)之昔,后来写作“腊肉”。没事喝一点,配腊肉,这是古人最简单的娱乐了。

关于“酉”字,司马迁《史记·律书》里有文字学角度的说明:“酉者,万物之老也。”这个说法,自然是从前述八月农事熟毕而来,但是到了晋代的《搜神记》,竟然会以年岁老大的“龟、蛇、鱼、鳖、草木之属”为“五酉”,认为这些东西老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变怪。

在文字演进的过程中,“酉”字成为一个部首,旁边加上一个兼具意义的声符,就会形成庞大的形声字群组。关于酒种,甜酒称为“醴”;薄酒称为“醨”;厚酒称为“醇”;清酒之用为祭祀者称为“醍”;味浓而美者称为“醑”;酒汁、酒滓相混的浊酒称为“醪”;用米谷为糜和上酒曲而发酸的饮物则称为“酰”——也就是今日我们习称的醋了。

关于制造,施以曲糵发酵,称“酝”“酿”;去糟粕、取菁华,也就是漉取,则谓之“醡”;一夜间发酵速成的酒也有专称,谓之“酤”,右边居然是个“古”字,好像很不合乎字面义。至于发酵之后尚未过滤的酒,就叫做“醅”,醅上的浮沫,则称“蚁”或“绿蚁”,见诸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形容喝了酒的状态,也有大量的字。微微有点儿意思了,谓之“醺”;一点儿意思都没有,谓之“醒”;意思到了,谓之“醉”;意思过了头,甚至失去了知觉,英文谓之“black out”,也有专字,谓之“酲”;比“酲”之不相上下的,还有一个词语:“酩酊”;无论意思多少,一旦上脸,就叫“酡”;酒品不好,醉后逞凶的,叫做“酗”。有时候这个“酗”字的右边不写“凶”,写“句”,说来也没什么道理。

至于饮酒场合和环节,也有不少讲究。古礼严明的时代,饮食皆须祭祀,喝酒之前,必须倾酒以祭地,还有个名堂,叫做“酹”,苏轼的《念奴娇》:“一尊还酹江月”说的就是这码事。而在《前赤壁赋》里,东坡写曹操,用的是这几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酾”就是滤去浊酒中的酒糟,取其清者。不过,多掌握几个语词,也还称不了“酒博士”,这个名号,是给伺候酒桌者的专呼。

我不知道你下回与人共饮的时候喝些什么?酒量几何?然而,如果席间只是翻来覆去“来”“喝”“干”那么几个字,就实在有些乏味了。酒之味,酒之趣,酒之风流,应该都不是神智舒张弛荡就算数了。再仔细想想:能够经得起一醉的落花,该有多少,才能填满青春的杯子呢?

字词辨正

酒中滋味字中求

一、酉月谷类成熟,农事完毕,那么是指农历的几月呢?

①八月②九月③十月④十一月

二、毛公鼎内铭文有“毋敢湎于酉”,是周宣王勖勉毛公:

①不要造酒②不可酗酒③不守礼法行酒④不以时令饮酒

三、“事酒”是有事而饮之酒,“昔酒”是无事而饮之酒;那么“清酒”是:

①庆功之酒②联姻之酒③时之酒④祭祀之酒

四、“酉”也可以指:

①万物之奇而不群者②万物之巨而茁长者③万物之老而成怪者④万物之熟而腐坏者

五、饮酒而乐的意境,应该用哪一个字表达?

①酖②酣③酩④酡

六、酒汁酒滓相混的浊酒,可以用下列哪一个字代称?

①醪②醨③醚④醅

七、下列何者不是指称造酒的工匠?

①酒人②酒大公③酒太公④酒博士

八、酤,原义是:

①长年发酵制成的酒②一夜之间酿成的酒③勾兑多次制成的酒④重复发酵制成的酒

九、古时会饮,推举年长的人为代表,以酒祭地拜神,这个节目叫做:

①醴饯②斟酌③酬酹④酣醑

十、“醉吟先生”是下列哪两位诗人的别号?

①白居易、皮日休②皮日休、元稹③元稹、欧阳修④白居易、欧阳修

答案:①、②、④、③、②、①、④、②、③、①

歧路之羊何其多

——在羊肉炉和羊毛衫之外,现代人跟羊的关系疏远了,丢失的羊字还真不少。

大四那年,选修课里有一门孔德成先生教授的《礼记》。老夫子上课相当无趣,每登讲台,危然肃坐,极少板书,也极少与学生接目交谈,所言不外梳理章句、说解文字而已。孔老夫子说的又是一口山东曲阜方言,直到期中考过后,我才逐渐发现:全班能听得懂夫子的话的,只我一人而已。

有一次说到《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大牢,诸侯社稷皆少牢。”意思是:周天子祭祀土神、谷神时用牛牲;诸侯祭祀土神、谷神时用猪牲、羊牲。出人意表地,我们的衍圣公老夫子忽然咂了咂嘴,像是自言自语地嘟囔了一句与课程无关的废话:“羊肉饺子拌什么做馅儿啊?”全班没有人听懂,也就没有人作答。我听懂了,但是想耍个调皮,故意拿书遮住脸,用我家的济南话高声喊了一嗓子:“胡萝卜!”

老夫子根本没有想到有人会回答,也没有想到回答的人使用的是他熟悉的方音。他有点儿错愕、有点儿不敢置信,根本不能辨别答话者所在的方向。坐在我附近的同学当然知道是我公然吼叫,但是却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吼叫,也不知道我吼叫了些什么。我只能忍住笑,看老夫子左顾右盼,好像在寻找一盘失落的羊肉饺子。

羊肉胡萝卜,成了我这一辈子和孔夫子最接近的一个话题。小时候家里大人都教过的,山东人吃饺子,一共就三种馅料:猪肉韭菜、牛肉白菜和羊肉胡萝卜——而且颠倒错乱不得;这就叫规矩。

羊字()很鲜明,跟日月同属一目了然的象形文,感觉上比牛、马、龙、象都容易辨识。不过,在连缀他字以成词汇之后,就往往要绕些弯子,加之以时移事异,农业社会、畜牧环境,于今都不是文明生活的普遍样貌,所以有些语词还显着冷僻。

由于羊性和顺,予人以安详平静之感,古人便用这个物种来征兆人间顺遂安好的处境,羊字遂与“祥”字相通。

这个通假的习惯,早在汉代就出现了。溯其源,羊是主要的肉食材料,味甘而厚,以羊字为部首的常用字,也多具备美好、合宜、爱慕的意思,像“美”“义(義)”“羡”等皆是。

就连日后转化成耻感的“羞”字,原本也是指美好的食物,即珍馐之“馐”的本字。大凡与脂肥油厚有关的意象,都有羊的加持。以“羊”建构出来的日常语汇之中,大概只有“羊羔利”不为人所喜——那是高利贷的意思。但是,这个词时下也很少人使用了。

也因为羊是姓氏,许多带有羊字的语汇包含着复杂的人事。战国时代有复姓羊角、单名一哀字的士人,与左伯桃缔交为友,这两人有志一同,属于战国末期主张“合纵”一派的谋士,相商投奔楚王,冀获大用,为小我谋功名,为大局开太平。这一番美好的愿景不受上天庇佑,就在他们赴楚途中,忽遇大雨雪,计不能两全,左伯桃便将衣粮交付羊角哀,自己活活冻死在树洞里。

这个故事还有悲壮的下半场——羊角哀终于辅佐楚王而功成名就,不料有这么一天,左伯桃却来托梦,说是当年临时殡葬之墓,近旁就是荆轲的坟茔,荆轲刺秦不遂,反而成了阴间怨鬼,左伯桃每夜都遭到荆轲冤魂的骚扰、凌虐,着实不堪其苦。

羊角哀醒来之后,竟然拔剑自刎了,立时以鬼魂之身,驱灭荆轲。其激越悲壮,真堪为武侠传统别开一方灵异又豪迈之生面。于是,人们一旦说起“羊左”,称许的就是刎颈之交。

说到“羊公”,或“羊公碑”“羊碑”甚至“堕泪碑”,都是指羊祜,西晋名宦,也是中国历史上鲜少能与之并驾齐肩的好官。他担任荆州都督、镇守襄阳十年,有德政于民,死后百姓为他在岘山上立碑。相传当时人人睹碑思人,无不泣下。到了唐代诗人的笔下,羊碑还是极通俗的典故,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首》:“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即是千古名句。

羊祜德高望众,和他交上朋友的人,也有并世之名。一个是有“《左传》癖”的杜预,也在他之后成为荆州都督,也有政绩,于是时人以“羊杜”合称。此外,羊祜任事荆州的时候和东吴大将陆抗对峙,虽然各司其国、各为其主,可是两造使命交通,略无猜忌,又留下了“羊陆”的佳话。

羊公带头的词,只有“羊公鹤”与羊祜无关。典出《世说新语·排调》。此鹤的主人叫羊叔子,平时鹤舞翩翩,十分悦目,等羊叔子跟朋友们吹了牛,都到府中观赏,那鹤却又文风不动了。羊公鹤,自此便喻为名不副实的人。

以羊字姓氏流传的故事里,似乎只有“羊孙”(指汉景帝时代的羊胜、公孙诡)没有好下场——据说他们替梁孝王刘武策动了刺杀大臣袁盎的行动,也替主谋的刘武顶下了罪过,双双为汉景帝赐死。

羊氏本来不是大姓,跟羊有关的事典也常湮灭不闻。举个例子:今人说“阴沟”“阳沟”,以覆盖与否为别。实则古来阳沟写作“杨沟”或“羊沟”,指的是宫院中的水沟。写成杨,是因为沟旁常栽植杨树;写成羊,则能唤起更有趣的画面感,那是说羊喜欢以角抵触墙垣,不得不筑一道沟渠隔离,兼之以疏通水流,真是一举两得。据说,这羊沟还是古代皇室贵族斗鸡的场地。

羊之为物,既有贵盛的一面,也不无猥贱的用处。《后汉书·刘玄传》上说那些个出身“膳夫庖人”(也就是厨子)的小人一旦得势,穿绣面衣、着锦缎裤,呼号詈骂于街市之上,全无士大夫的风范,于是“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的骂名就流行起来,所辱者就是这种出身不高、品流自坏的贪官。

在湮没无闻的群羊之中,还有一头叫羊欣的,值得认识。羊欣十二岁时就以隶书优美而知名,很受当时吴兴太守、大书法家王献之的赏识——你要问如何赏识?据说羊欣喜欢穿白练裙,王献之就趁着羊欣在夏日里睡午觉的时候,在他的裙和带上写字,“书裙数幅而去”。这文人之间雅赏爱重的小故事不期然让我们发现:原来男子也穿裙,而且是一层又一层的款式。

字词辨正

吉羊斗阵夸福气

一、是哪位皇帝给哪位大臣起了“羊鼻公”这样的诨号呢?

①汉高祖/萧何②隋炀帝/杨素③唐太宗/魏征④明太祖/刘基

二、“羊踏菜园”说的是:

①茹素的人偶尝荤腥②柔弱的人发动冲突③温和的人失去理智④鲁莽的人破坏环境

三、“羊碑”是指:

①确认牧民的地界②称许书家的字迹秀美③献牲于天的祭坛④颂扬官吏的德政

四、古语有“羊羔利”“羊羔儿利”,说的是:

①宰羊刀具的锋锐②小孩子聪明颖悟③美酒顺口④高利贷

五、关于“羊沟”,下列何者叙述错误?

①流经宫院的沟渠②羊行于沟中,专注向前,不为外物所乱③由于羊喜欢以角抵触壁,故筑沟于墙边以隔绝之④古代斗鸡的地方

六、除了“卖羊的商店”之外,“羊肆”还有什么意思?

①祭祀所用的全羊②以羊拉行的小车③羊癫疯发作④驯羊失去控制

七、以下何者表示猥贱的小人成为污滥的官吏?

①羊胃羊头②羊质虎皮③羊狠狼贪④羊头狗肉

八、“羊公鹤”是指:

①洁身自爱的人②勇于表现的人③名不副实的人④畏首畏尾的人

九、文人之间相互雅赏爱重,会用哪一个语词来表示?

①羊袖②羊裙③羊毫④羊裘

十、以下并称的二字都是指古人姓氏,哪一组说的不是交情,而是阴谋诡计?

①羊左②羊杜③羊陆④羊孙

答案:③、①、④、④、②、①、①、③、②、④

赛季开门

——争胜是天性?那么,在人生的起跑点上,还有好多字……

我的第一份正职是在当时号称全台第一大报的副刊担任主编秘书。那是一个凭空打造出来的职缺;所干的活儿,除了处理主编高信疆先生的往来信件、整理文稿档案之外,也支援些校稿、改稿的业务;由于忍不住手痒,还经常包揽一些采访报道和代笔的业务。几个月以后,才发现报社主编根本没有秘书的编制,之所以破格任用,是因为副刊编辑满额,高先生聘秘书,根本是因人设事。

这份任命当然令其他版面的主编不太顺眼,只不过当时我还没有足够的智慧察觉这种使人侧目的处境。有一天,某位元老级的主管趁着办公室四下无人,忽然冲我开训了:“这个社会啊!就是竞争。而且呢,一开始就决定了。进来是个什么姿态,出去就是什么姿态。你小子一进来就被人白眼,到离开的那一天呢,应该还是被人白眼吧?”

“所以呢?”我还真不明白他的意思。

“所以啊,”他叹了一口气,翻着白眼,竖起大拇哥,说,“你就继续跩吧。赢的人反正无论如何都会赢的,是吧?”

如果在今天,我一定知道这话里的讽刺意味;偏偏那个当下,我还以为元老是鼓励我应该在人生的诸般竞争之中大无畏、做自己呢。“赢的人反正无论如何都会赢的,是吧?”

这就引出了一个故事。

南朝萧梁开国大将曹景宗非但以武力帮助萧衍(梁武帝)夺取政权,还攻讨北魏元英、杨大眼,立下了不世的战功。凯旋归国,梁武帝赐宴于光华殿,给群臣办了个分韵赋诗的节目,由当时知名的大诗人沈约主持。

曹景宗原是一介武夫,始终没有分得参与作诗的韵字。这本来是文人之间附庸风雅的游戏,他未必擅长,梁武帝更不愿意在为他接风洗尘的庆功宴上让他出乖露丑;可是曹景宗执意参加,一再请求。拖延到最后,待轮到他的时候,只剩下“竞”和“病”两个韵字了。曹景宗略一思索,随即吟道:“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一时举座为之叹服,不只钦佩他才兼文武,更震慑于这诗的气象雄浑恢阔,元气淋漓。这个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包含着“竞争”,而赢的人又是无论如何都会赢的人。

后来,这个小典故浓缩成“竞病”二字,代称作诗用险韵,特别内行的人会把来称赞那些行伍出身,可是偏爱写诗的将军。像苏东坡的“老守亡何唯日饮,将军竞病自诗鸣”、朱松的“将军竞病诗成处,南浦春归兰玉丛”皆是。

“竞赛”二字连称,于今常用于表现体能的运动。在甲骨文里面,这“竞(競)”()写作两个双脚一长一短而并列之人,看起来的确像赛跑。不过,在这两个人的头部,各有一个倒三角字符,乃是“辛”字。这说明了两个跑者的身份若非战俘、即是奴隶。文字学家推测:这是战胜者或奴隶主迫使这些“辛”(战俘、奴隶)拼斗性命,以为娱乐。这个说法很有趣,让我们想起罗素·克劳主演的好莱坞超级大片《角斗士》(Gladiator)。不过,中国古代有没有这样的实境秀?又是不是以赛跑的形式实施?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察。

可是到了金文之中,这个字复杂化了,在“宗周钟”铭文里,两个“辛”的倒三角形头部变成了两个“言”(),后来的小篆()也根据这个写法,所以我们不能仅就甲骨文的字形望文生义地说:“竞”就是赛跑——至少没有任何考古资料旁证这样的赛事存在过。像罗振玉、林义光这样的文字学家就会从稍晚复杂化的金文证据提出:竞,就是“誩”(也读“竞”),言语的争执;就是辩论。

“赛”这个字原本也没有争胜的意思,它是一个省略了“土”的“塞”,算是音符,也容有“充实”的解释;底下再比合以另一个表义的“贝”。意思就是说:用有价值的东西(珍宝、牺牲)来“充填”“落实”对神明的允诺,也就是答报神明的赐福。“赛”原初应该更接近“酬谢”“报答”。

不过,“赛”这个字在我成长的山东济南人家族环境之中,一直有个外人根本不明了的用法:就是“好”“非常棒”“最佳”之义。我从小干了什么得体的事,父亲都会奖励我一句:“楞(音‘棱’)赛!”一旦此语出口,就会惹母亲发笑,回头说父亲:“真土!”我学会了这句鲁西土话,却始终不明白它的来历,直到近些年翻看杂书,才发现这也不是纯粹的山东方言,而是糅合了蒙古语:“赛因(sa-in)”——是个双音字,据说汉字也可以写作“赛音”或“赛银”,正解就是“好”,称颂大佳之义。

比这个字常常和赛连成一词,就算单独使用,而今常用之“比”,已经不再是“栉比鳞次”“朋比为奸”“比比皆是”“比物丑类”这一类的“比”;而是在比高下、比先后、比多寡、比大小等意义上用得更多。这是时代环境使然,在一个充满各式各样竞争的环境里,每个单独的字从遥远的语意环境中一路走来,却非始终如一。仔细推敲一下,我们不难发现:除了“争”()——两人相持一物而不能下——之外,竞、赛、比这些个字后来通通缩节、简化了。

字,反映了每一历史阶段的现实处境和价值取向。字的意义有时膨胀,有时萎缩,随时人而决。当竞争、比赛无所不在,甚至深切地挤压着我们的心灵,这些个字的其他意义就消解了,换句话说:这些个字的别种意义就死去了。除非,在一个无时不竞争、无处不竞争、无人无事不竞争的时代,我们若是肯低下头想一想:我们会不会是那竞技场上相互残杀的格斗士(gladiator)呢?我们是不是某种权力意志所驱使的战俘或奴隶呢?

字词辨正

竞争之外

一、“赛色”是指:

①选美②赌纸牌③掷骰子④搴旗取胜

二、“赛娘”是指:

①美女②女奴③神女④女兵

三、“赛鹦哥”说的是:

①将鹦鹉染成五彩缤纷争奇斗艳②将风筝绘成五颜六色③将杜鹃花染成绿色④将牡丹花培育成紫青色

四、“胜民”通常是指:

①交战双方胜利国的人民②前朝遗民③阶级地位较高的人民④统治者压制人民

五、“胜兵”有好些不同的意思,下面哪一项不在其中?

①能充当士兵参加作战的人②精兵③打胜仗的部队④残留在战场上的部队

六、除了争逐、比赛,“竞”这个字还有哪些意思?

①追趋②争相③竟然④与“境”字通

七、“竞病”二字连成一词,说的是:

①作诗押险韵②文章义法不通畅③互相以生病诉苦④不敌病魔摧残

八、“竞民”是指:

①追求人民利益②有竞争力的国民③使国民处于对立状态④争讼之民

九、以下四个“争”字,哪一个音、义与其他三者完全不同?

①争子②争友③争伯④争弟;

十、以下哪一个“争”字用法与旁者不同?

①争如②争些③争向④争奈

答案:③、①、③、②、④、①~④、①、④、③、②

人生勇敢果艰难

——关于勇敢的字好像少了点,而畏惧呢?

小时候每年过旧历年,家里都会设一场一连两三天的牌局,大人们从八圈搓到四十八圈,吃了打,打了吃,轮流做“梦家”的一两人便在牌桌边的小榻上、竹椅上困觉。

牌戏方酣的那几日,大白天的,家里待不住,外头也没处可去,我和一个小姊姊玩伴就提着原本放水果的竹编篮子,里头盛满了空香烟盒,步行到村口的幼稚园闲晃——那儿是我的“学校”。有一回忽然察觉玩得晚了,天都黑了,小姊姊看看天色,又看看四下里带着迷茫烟气的庭园,说:“鬼都出来了。”

我听过鬼故事,然而鬼故事里的鬼一向都在故事里吓唬小孩儿,从来没有那么切近地来到我身边过。这一句“鬼都出来了”着实太恐怖,我浑身上下不由自主地打起了哆嗦,还得假做镇定地说:“他们从哪来的?”

小姊姊仍旧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这厢看看、那厢看看,不住点着头,说:“白天太热,他们都躲在砖缝里。晚上凉快了,砖缝里又太挤了,所以他们都出来了。”

我吓得登时就哭了,说:“我要回家!”

小姊姊说:“你是男生,你要勇敢呀!”

那应该是我此生第一次感觉到这个语词和我有关,可是确实又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一刻。我一路大哭着从龙江街跑进巷子,但觉两边砖墙的缝隙之中不断地飘出了轻烟一般的鬼身。但听得小姊姊在后面不知多么遥远的地方说:“你的篮子!你的篮子!——欸,你要勇敢一点啊!”

我才不要。

不知道心理学家怎么说,但是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常用字里面,表现胆气豪壮的大约只有勇、敢、果三字。我只能勇敢地判断:人性中畏惧的成分所占的比重相当大。

在金文中,“勇”()是一只手拿着一支短兵器——这兵器的形体就像是一个顶上缺了那一横划的“用”字——持短兵以临敌,表示近身接战,你说勇敢不?

“螳臂当车”的故事出自《韩诗外传》,说齐庄公出猎时,看见这么一只不自量力的小家伙,竟然“举足搏轮”,齐庄公赶紧“回车而避之”,以表示敬重天下勇士之意。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勇敢可能不是不自量力,而是有眼界、更有胸怀。至于有的文字学家另持异论,以为“甬”是花朵茂盛的样子,把来形容实力壮、气势盛,这解释怎么看都有些虚张声势。

相较之下,甲骨文的“敢”()复杂得多,两只手相持,前趋而争取。左下角看似“耳”的字符其实是个“甘”,算是这个字的声符,并不具备字义。由原初的“尽力争取”之义逐渐演化,敢字就有了“行为坚决”的用意。

果敢两字连用,早在《礼记·文王官人第七十二》中就有:“营之以物而不虞,犯之以卒而不惧,置义而不可迁,临之以货色而不可营,曰絜(洁)廉而果敢者也。”这一长串字句里所形容的勇敢,可不是逞意气、斗蛮力,而是一种全面的、坚决的价值感,那是理想的官人(卿大夫)所应该具备的特质;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孟子所说的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而“果”字——植物生命的终极之物——当然也隐喻着人生行事的目的,它不但象征着充实饱满,也显示“能”“真”“决然”“如若”等义,可是当它被用来表现军事阶级的时候,显然是鼓励人以个人最终的结局来对赌国家的荣誉——《左传》所谓“杀敌为果,致果为毅”,而唐代的“果毅都尉”“果毅校尉”就是这么来的。

不过,绝大部分表述人心感应于外物的情绪,多是不勇敢的。先说“怕”,这个最常见的恐惧之词原来并非恐惧之意。一个心,一个白,表达的是“内心恬静,言行无贪无肆”,就是“无为”。又因为“白”是日将出之前所见的微光,便有单纯、高洁的意思。无论是《老子·二十章》:“我独怕兮其未兆。”(我却淡泊得没有什么想做的事),或者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怕乎无为,憺乎自持。”(抱持着淡泊无为的心境)都与“泊”字通。

到了唐代,这种单纯高洁的心境便不知如何转出了“畏惧”的意思;杜甫的《官定后戏赠》诗就写道:“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玄宗天宝十四载,杜甫被任命为河西县尉,他不肯屈就,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是个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钥的差使,杜甫实在伤心,便写了这首自嘲之作。

其他如韩愈《双鸟诗》可证:“鬼神怕嘲咏,造化皆停留。”以及元稹的《侠客行》:“侠客不怕死,怕在事不成。”也都可以证明:唐朝人说的“怕”,已经没有汉朝以前的人那么玄了。看来应该是民间俗语所致,或许心中空无一物,就将虚心变成了心虚。

“害怕”也是俗语,却把“害”字变“怕”了。“害”本来有灾祸、恶事的含意,原来“宀”表示家庭,“口”表示争吵,顾名思义,灾祸多起自家庭中的是非口舌,而中间那个长得很像“丰”字的字形(读作“介”)现在已经死了,这个字是三斜撇贯以一“丨”,意思是“散乱之草”,这个声符兼有表义的功能,表示灾乱。本来“害”字就是用以描述灾乱,没有表述心情的用意,可是连上一个怕字,就跟“骇”字相通了。

俗语的力量强大,至少在宋代(如《朱子语类》),“怕”字还转出了“难道”“岂是”的用法,所以“恐怕”不是真的怕,而是反诘猜测之词,可见人们对于不可知、不可测的结果,总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悲观。此外,还有一个“怖”字,也是怕得莫名其妙,原本“怖”是将贵重之物(古代的货币)敬献于神前,小心翼翼、莫使污损,结果也成了恐惧的代词。

仔细检索以“心”为部首的字群,会发现大部分表现人类情感的字都是负面的,其中又以忧惧居多,除了“怕”“怖”之外,“怪”“恐”“怔”“悒”“悸”“惴”“栗(慄)”“惮”“懔”……都含有胆怯、畏葸的意思。

如何抵挡这种恐惧呢?我发现一个也已经死了不知道多久的字——“悾”。原先以为它跟“恐”字差不多,稍稍一留意,才知道这是表现“中心诚实”的一个字,能虚其中而无我、亦无我执,乃见诚实。看来跟本义的“怕”差不多,怕字既然已经怕了,不想为怕所苦的人能放空自己吗?

也许,放空我执正是勇敢的基础。然而总透露着几分说来容易的况味,老实说:空言放空容易,让我感觉砖墙缝里真的什么都没有,还不只是理智能够达成的。

字词辨正

果然都害怕

一、哪一句中“敢”字与其他的差异最大?

①敢问夫子恶乎长②敢布腹心,君实图之③若得从君而归,则固臣之愿也,敢有异心④果敢之气,刚正之节

二、“帝果杀吾子”之“果”,与下列哪一句中的“果”字意义相近?

①言必信,行必果②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③刀笔吏不可为公卿,果然④君是以不果来也

三、“勇虫”是指:

①蚂蚁②螳螂③蜜蜂④蟋蟀

四、“怕不是被我猜对了”的“怕”,应该解作:

①难道②恐惧③想必④应该

五、“天气怪冷的”的“怪”,应该解释作:

①太②甚③微④忽然

六、“惧”的本义与哪一类动物有关?

①昆虫②小兽③鹰隼④虺蛇

七、以下哪一个字与敬神所产生的畏忌有直接的关系?

①恐②怖③怯④怕

八、挑个错字:

①毛发怂然②毛发悚然③毛发耸然④毛发竦然

九、下列何字没有忧惧的意思?

①悾②恐③悸④惴⑤栗⑥惮⑦懔

十、“勇卢”是一个五官之神的名字,主掌:

①眼②耳③鼻④舌

答案:④、③、②、①、②、③、②、①、①、③

病字仍须识字医

——除了身体之病、精神之病,还有语言之病;对于这一方面,人们似乎不太讲究。

我四岁那年春天,久咳不止,父亲带我到村子口的松本西药房找钟大夫。我记得非常清楚,钟大夫诊断得斩钉截铁:肺炎。父亲有两个选择:要不就送往大医院住院治疗,要不就每天早晚带我上西药房来打针。将家庭积蓄、用度合计了一番,父母亲商量的结果:“还是交给钟大夫吧。”

钟大夫在日据时代是个兽医,娶了一个皮肤白皙、总是温言软语的日本妻子,先后有了四个女儿之后,才生下一个和我同龄的男孩,只知道那孩子小名的发音是“Adibo”(日语发音,原意是医学用语的脂肪adipose)。病程长逾匝月,我跟Adibo甚至成了每天早晚都要隔窗相互点头微笑的朋友。日日清晨黄昏,父亲或母亲,或抱、或背地带我“上松本”。

我知道,“上松本”的意思就是早晚三针。通常,第一针粗大如水管,盛装着黄色透明液体;第二针细小如铅笔,里面是无色透明液体;第三针的尺寸介于前两者之间,针管里装着奶白色的液体——这一针能不能打,还不一定,得每天早晚做“实验”(我第一次了解并记住了这个语汇),那就是拿一把有磨砂面的小钢刀,在我的肘弯内侧拉开一个十字纹,抹去渗血,再滴上一滴针筒里的奶白液体,五分钟之后,钟大夫会问我:“会不会痒?”“会不会痛?”

每天早晚割两刀肉其实没什么,每天早晚扎两次针也没什么,真正令人恐惧的是要我回答那两句“会不会痒?”“会不会痛?”钟大夫问得越谨慎,我就答得越心虚。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感觉痒、或者应该感觉痛;我也不能形容,那种既觉得痒,可是又不如平时感觉的痒;既觉得痛,可是又不似平时体会的痛,实在难以名状。尤其是钟大夫早就威胁过:倘若“实验”有差错,我的身体对药物有过度的反应,是可能“出事”的。钟大夫每回说到“出事”的时候,食指还在我面前勾了一勾。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的威胁,来自一位慈祥和蔼的医生。他治好了我,可能相当得意,有时看我在隔壁理发店剃头,还特意跑来摸摸脑袋、抓抓手,露一嘴金牙呵呵笑;仿佛我是他的某种得意成品。据母亲说:他还想收我作干儿,父亲说,你太容易生病,这主意倒不坏。我却抵死不从,从此成了一个绝对讳疾忌医之人。

这种心理障碍不免让我觉得“医”这么难写的字应该也含有难以亲近的意思罢?

医疗专业,自古已然。古代名医扁鹊的话堪称最为豪快——传闻魏文侯曾经当面问他:“你们一家兄弟三人,都执业行医,敢问谁的医术最高明?”扁鹊应声答道:“我的长兄能观察气色,是以名不出于家族;仲兄能辨视毫毛,是以名不出于乡里;至于我,针人以血脉、投人以毒药,故能名闻天下。”

杏林春暖、妙手回春,都无法捕捉医者的杀伐之气——“医(醫)”原本就是如此。这个字的上半,右边是个“殳”(音“书”),是古代的一种长兵器。左半边的“医”则是装盛箭矢的囊袋,引申为“击中目标所发出的声音”,看来也攻击性十足。

至于“医”的下半部——就是今日繁体书写的“酉”字部首——也有用意,酉即酒,很多时候,“酒”可以说是药的媒介。一向别具只眼、注重文字演变历程的文字学家、《说文解字注笺》作者徐灏认为:“治病以药为主,而以酒为使(使者)。”这是很务实的说法。毕竟,对于病人来说,能驱疾的医者是慈悲和善的神仙;但是对于疾病而言,医者便是杀手克星了。

和医字经常连用的“疗(療)”也基于通俗文化的流传而在近年间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字。我们常称某些喜谈心灵创伤及自我启发的抒情散文作者为“疗愈系作家”,也有许多土地开发商推出住宅建案时会强调:住居规划中一定会包括近似温泉设施的“水疗区”(SPA)——可见有病不求人也十足成了风尚。“疗”与“自愈”看似有了不可分割的关系。不过,这个字原先是指古代祀神、求福、禳灾的时候所举之火(燎),这一定是跟古人治病的时候有迎神的仪式有关。

从“疗”字看,几乎所有与疾病有关的字都属“疒”(音“床”,原本是人因病挛缩曲倚之状,更好的解释则是人靠在一张床上),这说明中国字的分类涵盖生活经验的准确性和普遍性。试想:无论内科、外科;亦不分诊疗、休养,有什么是共通不变的?恐怕还就是那张恼人的病床。

归病床所辖,最常见的是“疾”“病”二字;这两个字也有层次之分。“疾”字在甲骨文中原本不是“疒”字偏旁,而是画了一个人腋下中了一箭(),其痛苦可知。箭矢有快速之义,所以这个字也常用来表达“急速”的意思,引申而言,“疾”也表示“急病”“病势来得很快急”。

“病”就更有意思了,由于“丙”训火,含有火热之义,以生活经验而言,急病一旦加重,引发身体的抵抗,体温不免升高,发烧了。这就是病字的来历——不消说,病是比疾还要严重一些的。

和“病”字经常连用的还有一个“症”字。一般多将“病症”当成同义复词使用,这也是误会。究其原本,“症”字在中古以前不见于书写,连小篆里面都没有出现过,恐怕是一个相当晚出的后起字,它的意思是疾病的“征候”,应该是从“证”分化出来,专用于医疗的名词,指的是借以看出病根的种种外显的征候,以之为证,借以诊断的意思。

每说到医病关系,我就会想起苏东坡《墨宝堂记》里的话。他语重心长地提醒世人:“蜀之谚曰:‘学书者纸费,学医者人费。’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世有好功名者,以其未试之学,而骤出之于政,其费人岂特医者之比乎?”

引《国语·晋语》里“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的话勉人立大志,似乎高瞻远瞩,但仔细想想东坡“学医费人”的话,会不会吓得儆醒一些呢?

字词辨正

医,何等残忍

一、下列哪一个语词不是古代名医的名字?

①医闾②医缓③医和④扁鹊

二、《周礼·天官》上记载了四种带有酒精的饮物,分别是清、医、浆、酏;请问“医”的成分是什么?

①艾汁发酵②水加醴酒③粥加曲糵④白术加酒酿

三、顾名思义,“疾疾”有快速的意思。但是,这个词语也可以形容:

①病恹恹的样子②残废的样子③痛苦的样子④憎恨的样子

四、“疾夫”用以形容:

①身体衰弱的人②心怀嫉妒的人③动作迅速的人④情绪恶劣的人

五、《春秋公羊传》上形容楚国:“夷狄也,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这里的“病”字表示:

①疏远②侵犯③憎恶④鄙夷羞耻

六、“病入膏肓”形容病势险恶、难以医治,“膏肓”的位置在:

①心肺之间②肝肾之间③心脏与膈膜之间④膈膜与肝脾之间

七、以下哪一个词里的“病”字和其他的病字词性有差别?

①病香②病魅③病酒④病涉

八、《礼记·乐记》有“病不得其众也”,此处的“病”是指:

①痛苦②恼恨③祸害④忧虑

九、“疒”是一个人倚靠着什么?

①椅子②墙③床④几

十、“疗(療)”字的声符“尞”与下述何者有关?

①环境开阔②掀开遮蔽③明白内情④举火祀神

答案:①、③、④、②、②、③、①、④、③、④

一个小宇宙

——这个字的右半边就是它的本相、本义,衍申的常用字屈指可数,它却自成一个宇宙。

那年冬天,全班的小朋友都在比赛身上穿得下几件衣服,有人穿八件、有人穿七件,都不是什么防寒的材质,即使穿得再臃肿肥厚,还是冷。只好趁下课十分钟冲上教室顶楼,玩骑马打仗。

必须是两个底盘厚实、身材魁梧的大个子侧身向前、四臂搭把、握成两圈,由这两人驮起一个体态轻盈、身手矫健的小个子,才会是最佳战力组合。游戏再简单粗暴不过——某一方的三人组合将另一方的三人组合绊翻、拆垮,或者六个人滚作一团倒地之后,视骑压在最上方的一人为准,裁定获胜的队伍。

班上敢玩也爱玩这游戏的人不多,但也总凑得出七八个队伍。各自编组之后,一场混战,很快就会分出胜负,就连在一旁呵着白烟看热闹的同学,也能分享斗战的热烈之气。的确,我就是那个从来都只能看热闹的,因为我不只个子小,筋力也弱,通常一上马就给人随手推倒了满地滚着傻乐。

同样很难与他人组成队伍的另一个人是沈鸿烈,外号人称“西瓜头”。西瓜头个子不小,但是后脑勺上长年贴着一两块黑皮膏药,据说那膏药下面是外观红肿、内在深不可测的疖子。也就因为那疖子太显眼,没有人愿意和他并肩作战。

有那么一次,正当各组人马整顿手脚、振作精神之际,估计是西瓜头太想加入战圈了,他忽然低声跟我说:“你等等骑到我背上来,我们就这样冲过去,把他们全部都放倒!”

不知道是哪来的信心和勇气,就在他人发动一场混战之际,我跳上了西瓜头的背,扶着他的肩,很快地挤进战圈,听见有人大喊:“Os─kay!”(当年我们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暂停),因为有人发现了我和西瓜头并不是三人组合。然而西瓜头不在乎这些,他一径低头猛撞,仿佛就是要把所有的人冲倒;而我,只是一件他使来并不十分趁手的兵刃罢了。

很快地,我被张国器和叶光陵战队的骑士吴品怡一把紧紧抓住。吴品怡个子比我还要瘦小,可是力气出奇地大,他双手抓住了我的衣领,就像扔铁饼一样地把我甩了出去。我的头就撞在不知何时杵到我身后来的石墙上。接下来我听见了上课钟声,满地翻滚的同学大声吼叫:“不算!不算!”看见西瓜头的膏药脱落了,疖子渗出血来。但他仍瞪着一双虎圆虎圆的眼睛喘气,还想找个什么人来推一推的样子。

可是,我自己却经历了此生最奇特的一次神游。

此后不知过了多久,我只有一段记忆:那是骑马打仗之前七八年吧?我可能只有两三岁大,父亲带着母亲和我参加了一次参观旅行,目的地是基隆港口的大小军舰。行程当中,一度我在一艘较小的快艇里,嚷着要小便,然而当时天候极坏,大雨倾盆,舱房门窗都紧紧关闭着,而室内也没有厕所。父亲掏出一条手帕,要我尿在里面。我执意不肯,便放声大哭了。这件事在我成长的岁月里常被父母拿来说笑,到底后来如何解决,我也没有一点印象。可是,在暴风雨袭打的颠簸浪涛之上,面对一张手帕而不肯尿尿的记忆,却在我此生首度、也是最后一度的骑马打仗大挫败之后盘旋脑际、缠祟多时。我稍微恢复神智第一眼看见的,是站在讲桌旁的社会科老师宋新民。社会科是下午一、二节课,那么,上午的最后一节课,以及接下来的午餐、午睡都到哪里去了呢?我怎么一点影都不记得了呢?而我能够想起的,怎么就是父亲掏出来、捧在掌心里的一方手帕呢?

这件事,我只在二十年后跟一个号称博闻强记、无所不通的同侪说起。我向他请教:“我那样算是脑部受伤了吗?会是永久性的伤害吗?”

我那博学的朋友答复我:“理论上,人只要经历过了,就不会忘记任何事,你忘记了,只是没有找到搜寻的路径。应该问的是:骑马打仗之后那一段时间里的记忆路径,为什么会被暴风雨里的军舰覆盖?”

“为什么?”我问。

我的朋友非常哲学地回答我:“我不能回答你的脑子里的问题。”

在常用字典里,脑(腦)、恼(惱)、瑙算是一个群组,分别隶属不同的部首,意思彼此无涉,右边的字根也从未独立成一个有意义的字,它甚至没有读音。左边若是加上个“匕”,则是“脑”的本字(),这个写成匕的偏旁也和匕首无关,其实只是一个反写的“人”,人的身体为什么要反着写呢?因为造字的人有个奇特的观点,认为脑在人体的后方;怎么表现呢?干脆把人体写反。匕字偏旁的脑,就是一个大头壳,上面长着几茎头发——巛。

巛,是川的异体字,本义是较大的水流——可想而知:较小的水流就是ㄍ、再小的水流就是ㄑ;可是这里还有更复杂的问题。脑字右上角的巛根本与大小水流无关,它就是头发的象形而已。写成巛,是书写同化的自然现象(就如同“春”“秦”“泰”三个字的上方都是三人,却完全不是同一来历,意义也各不相同)。

在头发底下,当然就是脑的本体了:右下角的“囟”(读作“信”),是“头脑盖会合之处”。幼儿阶段以前,人的颅骨前方柔软似孔窍,谓之“囟门”。这个“囟”字很容易跟“囱”“囪”混淆,事实上,“囟”字中间的“ㄨ”,就是脑的纹理,而被称为“玛瑙”的玉石之所以这么命名,也是由于石中“文理交错,有似马脑”(曹丕《玛瑙勒赋序》)。

脑之为物也大矣。近代西方医学的常识告诉我们:脑是一个我们不但没有充分开发,甚至还可以说是低度开发的小宇宙。但是汉字之于脑,似乎带着某种存而不论、敬而远之的态度。虽然人的思虑、情绪、感官、运动无不与脑有关,可是系诸于此之字,居然只有一个:恼。

恼,和脑、瑙一样,都是小篆以后才出现的字,本义是“有所恨也”。有的文字学家指出:这是因为人在愤恨动怒的时候会头痛的缘故。头痛,把脑、恼连结在一起,也就如此而已了。你若要问:人的七情六欲那么复杂,怎么都不关脑的事呢?是的,纯粹从汉字的书写和认知活动来看,我们把那些复杂的东西“一股脑儿”都放在“心”里了。

此外,长期以来,由男性士大夫主导的文字诠释传统也不免透露出对于负面情绪的性别歧视。作为一种称不上伟大的恶劣情绪,恼还可以写成女字偏旁。所以,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推论:古人总在表现忸怩、怅惘的情感时用“恼”字,使之充满受委屈的女性的气质:“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梦断漏悄,愁浓酒恼。”翻遍唐宋人诗词,唯有李白的《赠段七娘》诗里活用了恼字,他笔下的恼,没有一点怨气,全是强大的相思:“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壮美极了!

我在读小学的那个时代,台湾最重要的名物就是稻米和樟脑,我始终不明白,衣柜和厕所里发出阵阵刺鼻香气的白丸子是哪一种动物的脑呢?樟树不是植物吗?植物又怎么会有脑呢?日后渐渐明白,原来老古人形容事物之精华,多用脑字。《本草》上说:南番诸国盛产一种香料,叫“龙脑香”,都是在深山穷谷之中才能得见,必须是千年以上的老杉树,枝干不曾遭到砍伐损动,才会产生自然的香气。万一有损,则“气泄无脑”。这一套说法或许经不起科学的检验——起码龙脑香不该出自杉树应该无疑,樟脑也应该是由樟树根干的酮类结晶提炼而成。不过,我猜那“气泄无脑”四字用意,在奉劝人维护高年老树,无论哪一种乔木,谓之有脑,毕竟还是出于敬惜保育之心。

字词辨正

大好头颅仔细看

一、下列哪一句诗的“恼”字与他者用意不同?

①一面红妆恼杀人②东风恼我,才发一襟香③春色恼人眠不得④多情却被无情恼

二、“囟”读若:

①凶②衅③窗④匆

三、“脑”右边的字根是头壳的象形字,长在囟上的“巛”读作“川”,它是什么意思呢?

①头发②水流③热气④草丛

四、“脑后插笔”是形容人:

①用字粗率②文思敏捷③好打官司④足智多谋

五、“脑后账”是指:

①赖掉的债务②过往的事③说不清的纠纷④误传的消息

六、该用下列哪一个词形容带有错画纹理的宝石?

①马脑②玛瑙③码碯④以上皆是

七、“脑脂”是指:

①白皮肤②白头发③白内障④白血球

八、“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这是《左传》上很有画面感的一个梦境,“盬”是什么意思?

①敲打②挑弄③涂抹④吸食

九、猜一猜,道教称为“脑华”的是什么?

①头发②眉毛③枕骨④皱纹

十、再猜一猜,佛经上称“脑根”的是什么?

①头发②眉毛③枕骨④皱纹

答案:①、②、①、③、②、④、③、④、①、③

魔与骗的欺迷之障

——看魔术而受骗上当,才会大呼过瘾,这不奇怪吗?

初学骑自行车,还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骑的是父亲那一辆二十八吋的幸福牌,左腿落地像个撑子,屁股还够不着坐垫,右腿则必须从横杠下方斜穿到对过,才能勉强踩住踏板,一使劲儿,轮子左左右右扭晃着,迤逦歪斜能踩出几十尺,从巷子口骑回家门口,还没有摔趴,我已经相当得意了。

门口的母亲操着一口终身不改的济南土话对我说:“你要能骗上车,才算是真会了。”说时,她半旋了一下身子,右手顺势夸张地画了一个大圆弧。当时听在耳朵里,是那个“骗”字。她的意思,我是明白的,就是要我用左脚发动,单踩一边,踩得车身向前移动了,同时高抬右腿,直接坐上坐垫,右脚也就搭上位在高点的右踏板了。

就跨身上车而言,“骗”,是个意思完全不相干的错字。

学习母语之时,并不是字字皆就音而通义,往往在还很幼小的时候,人们留得了某些“字”与“意思”的关联印象,便以为就是那么写,就是那么读,就是那么解释。然而,若是没工夫查考,却可能误会一生;这是自己骗自己的障眼法,应该算是一种原生的魔术。让我们从魔术说起。

有的魔术师愿意这样说:魔术就是骗术。但是能这么说,需要一点儿勇气。

“魔术”二字的翻译词极好,因为“魔”这个字的来历恰恰符合了这种杂技的特性。魔,不见于甲骨文、金文。小篆中有此字(),便是群鬼之一,但是在一般文史资料中也罕见。这个指称某种鬼怪的字若非佛教东传,用来作为梵文mara的音译,恐怕也就是一个死掉的字了。

佛教之中,将一切扰乱身心、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都称为“魔”。所以,这个重生的字便不再是某一神秘妖物的名字,而成了我们感知、情智与意志上软弱、迷惑的代词。大约除了“魔力”一词以外,绝大多数冠以魔字的语汇——如魔心、魔道、魔障等,都意味着施与受相对、相需而导致某种功果受阻的情况。也只有“魔合罗”看来算个好东西——这是宋元以降,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为表送子祝福之意,市集上会出现的一种吉祥物。

既然说魔术是骗术,被骗的人越是受愚受弄,越是开心,这心理状态也有趣。其情颇类同于阅读《见字如来》,原先自以为明白的字,忽然发现出于长远的误会,一旦恍然大悟,也颇有意趣。

就像先前提到的这个“骗”字,在中古时代,就是描述一人“侧身抬腿跨上”的动作,之后,就可以在大量的元代戏曲、明代小说里读到这个字。最初应该是专指飞身上马的动作,像是《金瓶梅词话·第六八回》:“一面牵出大白马来,搭上替子,兜上嚼环,蹝着马台,望上一骗,打了一鞭。”一直到几百年后,洪昇的《长生殿·合围》里也这么说:“双手把紫缰轻挽,骗上马,将盔缨低按。”

大约在这个字义普遍成立而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引出跨越、超越的意思,汪元亨《醉太平·警世》曲:“吞绣鞋撑的咽喉裂,掷金钱踅的身躯趄,骗粉墙掂的腿脡折。”明代无名氏《下西洋·第三折》:“西洋取宝传天下,故驾轻帆骗海来。”

从“骗(跨过、超越)粉墙”的说法开始,“骗”字已经悄悄地跨过单一语意的藩篱,准备行骗。我们用久了这个和“翻墙”“跨界”意象密切相关的字,自然也就让我们上了当(被人超越了理智防范的屏障),于不知不觉间被欺罔的感受也就跟着堆叠上来。欺骗之意,遂乃成立。

除了“骗”是从超越这个意义上转入了欺哄之外,“欺”这个字原本也有遮蔽、凌驾甚至辜负的含意。我看小篆此字(),右边就是“欠”,那是一个人喘着大气,像是要搬动左边几上的一个大箩筐——也就是“其”。这跟哄、骗有什么关系呢?那就得查考:在许慎的《说文》中,欺应该是“諆”的简化字,原本形容人说话不老实,是得费挺大的劲儿的,大言成风,屡屡长吁短叹,这“諆”乃是形声兼会意之字,一旦简化,“欺”字反而表现得不明不白了。

障眼法应该是吴承恩在《西游记》里的一大发明,这三字似乎表示,念一口诀即能使人注意力涣散、转移,而不能见物。障字,原本也没有什么好意思。除了遮挡、阻塞之外,还可用以称呼边境检查岗哨所在的戍居小城区,以及与“嶂”字相通的险屏高山、与“瘴”字相通的毒疠病害。佛经翻译也丰富了这个字的内涵,人的烦恼,还有基于某种轮回因果而导致的挫折,都可以用“障”来涵摄。

障字结词,也会产生美感。古代帝王仪仗里的长柄大扇子,用雉尾毛羽制成,目的不是扇清凉风,而是蔽人耳目。至于拿袖子遮脸的,一定是美人吗?请勿存疑——遮住了也就不暇求证了;白石道人的《角招》词写得多好:“犹有。画船障袖。青楼倚扇,相映人争秀。”“障日”一词常出现在书画史,古人题壁于佛寺,称墙为“障日”;走马时跨下有鞍鞯,垂于马腹两侧的“挡泥板”制作精致,常以锦绣装饰。李白《紫骝马》有句:“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形容的“障泥”,又名“障汗”。

我们把这些与受骗、错觉、屏蔽、障碍有关之字一气读来,应该不难体认:上了当、着了魔,不必他求于人,是我们自己的感官知见出了岔子。至于到底是怎么岔的?可别问我。语言本身不能解决现实——语言,人说也是一障,很难骗——跨越——过去。

字词辨正

魔障心生

一、下列哪一个词汇中的“魔”与他者语意疏远不类?

①魔术②魔驼③魔星④魔浆

二、“魔合罗”与下列哪一个选项无关?

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②表示上天送子之意③一种吉祥物玩偶④人身蛇头的护法神

三、“骗”字的本义是:

①侧身抬腿跨上②欺瞒③哄④搬弄唇舌

四、“骗马”不包含下列哪一个意思?

①欺哄妇女②不务正业③精于骗术的老手④翻身上马

五、美女明星出游,防狗仔偷拍而躲闪,正符合古代哪一个形容美女之词?

①障狂②障袖③障面④障扇

六、婚嫁时新妇过门,夫家亲族邻里围观,拥门塞巷,这是唐人婚仪的一个环节,谓之:

①障车②下婿③却扇④观花烛

七、“障日”是指:

①屋檐②墙壁③屋顶④窗帘

八、“障汗”是什么东西?

①衣领衬垫②马腹挡泥锦片③绑缚头颅的毛巾④鸟笼外的罩布

九、“欺”字语意丰富,包含下列何者?(※本题复选)

①诈、骗②遮蔽③辜负④超越、胜过

十、不常见的语词“欺魄”,所指的是:

①向生者求代一命的鬼②求雨所用的土偶③含冤负屈的心情④禳灾所用的祭器

答案:②、④、①、③、②、①、②、②、①~④、②

纷纭众说到繁春

——每年的第一个季节都充满了祝福、期待和生机,令人兴奋的开始,有时也令人迷惑。

年幼时我所居住的眷村,家家户户都是竹篱泥壁,只在农历新正之前髹漆了门窗,贴上春联,显得有些亮眼——那是我识字的开蒙之处。

父亲喜爱的联语也就那么几对,其中有“一元复始,大地回春”。旁人家也贴写,但常见的总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对仗比较工整。父亲说万象更新不如大地回春好,因为:“里头藏着我儿的名字!”

由于字形演化、改变的缘故,春字在不同的字书里被归为不同的部首。东汉许慎的《说文》将春字归入“艹(艸)”部,这是因为小篆的春()写成一个“艹”头,底下一“屯”,“屯”下一“日”,这个字的原初之义是个动词,读若“蠢”——也并没有愚笨的意思——所指涉的,乃是振作、出动。“屯”既是这个字的注音符号,也兼具表义的功能,和上面的“艹”字头一样,象征草木之初生。

到了隶书和楷书里,春字大致定了型,字头就和“奉”“奏”“泰”“秦”“舂”同化了。看来都是“三”“人”的组合,隶书多将那人字底下的两撇和三字的最后一横划断开,看来像两撇八字胡;楷书则让这个人形贯通而下,显得神完气足多了。

无论如何,“三”“人”合体,是将原先形状和意义根本不相干的初文符号硬生生统一起来。比方说:“奉”字原先写的是两只手拱捧一物(),“奏”字在石文里则是地下带根的三棵草(),“秦”是双手倒持着已经结实的禾穗(),“舂”字的金文非但有一左一右两只手,手里还拿着杵,往下头的臼里捣粟米()。可是一旦同化了,就一律“三人行”了。

我听到最荒怪的一个解释是:人之为物,可以贯通天地人三才,而“三”的三连划,就是《易》卦里的阳爻,所以才会说:“三阳开泰”。实则这个“泰”字原本与八卦、术数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在石文里,这个字()的上方是个“大”字,也就是这“泰”字的声符;中间左右是两只手,底下的符号更清楚,就是水。双手捧水,取其滑而易脱,多么流畅?多么亨通?

但是老古人造字立说,未必不可通假附会。让我们回到春字来看一看,会发现《易经》也不是全然没有立足之处。在前文提到的《说文》之中,许慎训春字为“推也”,以时序而言,冬天的寒冷之气,到了立春之后转温,草木到此时也竞相生长,这是大自然给造字者的启迪。而《易经》的“屯卦”也有万物充盈其生机而始生的意思,人与事,无不在此时萌发。

萌发是多方面的,君不闻广东乡亲称禽鱼之卵为“春”,连江浙方言里也有一样的字汇。至于酒,出于冬酿而春饮者亦名春,今之“剑南春”就已经相当知名了。唐代李肇的《国史补》记载过更多,包括郢地的“富水春”、乌程的“若下春”、荥阳的“上窟春”、富平的“石冻春”等皆是,看名称就消得一醉。

很多植物于花名而外还叫做某春、某某春。像是罂粟,别呼“丽春”;芍药,复名“婪尾春”;牡丹,又叫“寿春”“绍兴春”“政和春”“玉楼春”“汉宫春”;至于“独步春”,这是荼蘼,“开到荼蘼春事了”,二十四番花信风的休止符。

名字里有春字偶尔也会成为话柄,我三十岁不到就被人呼为“春公”,这绝不是尊称,而是以谐音为不雅的联想,我也只能阿Q地把“春宫”设想成太子之所居。不过,命名曰春毕竟占有便宜之处,我每年帮好几百位朋友写“春帖子”,几乎都少不了“向阳门第春先到”“春风大雅能容物”“繁春到此是文章”之类的句子,感觉自己果然身在每户人家,真是福泽广被。

字词辨正

聊寄一枝春

一、“春物”易解,春天的景物——尤其是花卉、花朵之属;如果特指一物,会是什么呢?

①酒②茶③稻秧④发芽的种籽

二、“春”字常用来借指东方,为什么?

①东方属木,春序木生②北斗斗杓东指,是为岁始③日由东出,万物繁兴④春水东流,滋养生机

三、春天有脚,也有眼,“春眼”是指:

①朵朵绽放的桃杏②柳叶的嫩芽③清晨东方最早升起的启明星④迷离惺忪的睡眼

四、以下何者不是“春宫”的语意?

①神话中东方青帝所居之处②太子起居之地③诸侯受封的宅邸④色情的图画和书写

五、以下哪一个语汇与今日所称的春联无关?

①春帖②春书③春胜④春词

六、“春驹”是以下哪一种动物的别名?

①蜜蜂②蝴蝶③蟢子④蜻蜓

七、“春账”?是的,你没有看错,春天这笔账和何事有关?

①男女的恋情②上缴的田赋③未了的花事④政府发放的农作贷款

八、今天已经不举行的“春荐”之礼原本是指以果物祭献宗庙,古代庶人阶级的春荐之物是:

①黍②麦③韭④稻

九、“春脚”不是“春天的脚步”的省称;那么是指什么?

①春天草木伸展的样态②生机逐渐萌发蓬勃③年轻人壮游四方④官吏有德政于民

十、“春”字还是个动词,有振作、发动的意思,其读音若:

①春②纯③蠢④舂

答案:①、②、②、③、④、②、①、③、④、③

应知痴字最深情

——骂人不智最容易,不花什么脑筋,所以这些字的字意常常混淆互用。

我从小没有被父母骂过一声笨,日后才知道:这是很罕见的。我大多数的同侪天天受这话的打磨,有的还真自觉变笨了;有的浑不在乎,大约就是把话原封不动地把来教训自己的子女。可是我也一样会犯傻、干些鲁莽的事、说些不得体的话,总记得我母亲还是给教训,只不过不是一个“笨”字那么简单。

还是孩子的我,最常犯的过错就是丢东落西,眼镜、雨伞、毛巾、饭盒,没有不丢的,丢了找不着,便只能花钱添置,添置之不足,还是会弄丢。每当母亲唉声叹气一阵,说:“你是属鸡的,不是属老鼠的。”

这里头就藏着个老山东人代代相传的故事。

老鼠多精明哪?它们都会算——此处的算,不是算术,而是未卜先知;猫在哪儿?老鼠只要一拈须就算出来了,可是偏偏老鼠没有记性,前爪一离了须,往地下一放,就把刚算出来的事给忘了。母亲用的话是“撂(山东话读作‘料’)爪儿就忘”。她从来不说我笨,只说我属鸡的不该像老鼠。

《朱子语录》上明明白白骂:“诸葛亮只是笨。”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再怎么样以成败论英雄,也还不至于沦落到愚昧不智的状态;然而以朱熹的学术,也不该对诸葛亮有这样偏差的理解。这是怎么回事?

“笨”与“愚蠢”相提并论不无可疑。它原来是用以表述“竹白”的一个字。段玉裁在注解《说文》提到:竹子的内质色白,像纸一样,又薄又脆,相较于竹的其他部位,不能制作器物,实在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朱熹的话,应该是从大历史的发展上惋叹:诸葛亮没有在历史发展的主流上起作用。

骂人不智最容易,因为不花什么脑筋,所以在任何一部字书上,这些语词都是互相注释的。“傻”字训“蠢”,“呆”字训“痴傻”,“蠢”字解为“愚笨”,“痴”字也解为“愚笨”,“愚”字和“笨”字则互相注释,“”字有另一个读法,音若“驷”,是急促行走之意;可是一般读“皑”的这个字,还是“愚”“呆”之意。无论字形怎么改,意思怎么绕,就是说人智能低下。

此中还有相连上下二字之词造成意义转植的情况。比方说“愚蠢”。“蠢”字的本义就是“虫类蠕动”;“春”字作为声符,也具备意义——试想:春天万物萌芽勃发,虫动适其时也。这个字再引申,就有骚动、不安的意思,不过并无关乎智能之是否低弱。直到“愚蠢”成为连词,上字之不智,原用之以形容下字,意思就是不经深思熟虑的盲动、轻率的躁动。《后汉书·五十八·虞诩传》记载,大将虞诩上书汉顺帝云:“百上不达,是有司之过;愚蠢之人,不足多诛。”这意思就很明白了,躁进而妄动的人,其罪不及于死。若是解为“痴傻”“呆笨”就说不通了。

然而人的价值观总隐藏在语文体系的内部。除了“蠢”字是被牵连笨的以外,这一群形容智能低下的字,大多有“专注”“固执”“冥顽不灵”的意思。最有意思的是这个“呆”。《庄子·达生》所谓“呆若木鸡”里的“呆”字并没有笨、傻的意思,而是专注凝神不动——驯养斗鸡的最高境界。关于这一点,我们从“槑”字就得以认知:这是个古写的“梅”,梅花开时,枝上无叶,“槑”字明明是象形,可见与智能无关,只是那花凝姿寂然,供人傻看或是看傻而已。

“傻”也是一样,方言里说傻白,就是极白,显示出一种高度的纯净。芍药之极白者,别有一名曰“傻白”,却也还提醒着赏花之人:这傻,是有雅度的。再用这样一种理解方式看“痴”字就很清楚了,我们说人痴情、痴爱、痴赏,还是不要先假设这样的人智能不足;毕竟心无旁骛地用情,说不定还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美德呢。

关于“痴”,另有一个值得参考的说法。古语云:“借书一痴,还书一痴。”这话颇值爱书人会心一笑。因为借书的经验往往惨痛,不是出借一方忘了索还,便是借入一方刻意不还;因此而伤了交情的事,所在多有。看看有人居然还敢将书出借,岂不愚?好容易能以借贷方式得来一书,居然还会奉还,又怎一个笨字了得?

可是根据宋人邵博《闻见后录·卷二十七》的考证,认为这个“痴”原本是同音字“瓻”的讹写。“瓻”是酒器,“借书一瓻,还书一瓻”。说的是借书也应该有偿,两瓶小酒,惠而不费,于往还之际奉致主人,聊表谢意。这是君子相期之道,又怎么能变成了“傻帽儿”的讥嘲呢?

从这个角度看事理人情,我常觉得:那个忘性特大的小老鼠能具备真智慧。尽管猫的威胁并不稍减,小老鼠却宁可一厢情愿地徜徉在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无拘无束的情态之中,那境界是痴,毋宁生死以之。

字词辨正

愚蠢痴呆傻笨

一、请判断: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中列为最末一等(下下)的“愚人”里面,不包括下列何者?

①夫差②太宰嚭③秦二世胡亥④赵高

二、作为动词的“蠢动含灵”和下面哪一个选项的意义近似?

①滚石不生苔②众生有佛性③坚执终有成④进取赖慧根

三、“蠢尔”是指:

①无知而动②虫类惊蛰而出貌③愚笨的你④万物萌芽之始

四、“痴伯子”是指:

①鸱鸟的别称②猪的雅称③将书出借的人④借书而返还的人

五、“痴云”是停滞不动的云,“痴雨”是久下不停的雨;那么“痴云雨”的意思是什么?

①积郁已久而终于爆发②直指久阴之后的霪雨③因本质近似而互为因果④比喻沉迷于恋情

六、“痴客”是哪一种花卉的别称?

①向日葵②菟丝花③月季花④木莲花

七、两个“呆”字并排书写成“槑”,是指:

①梅②兰③竹④菊

八、“傻白”也是哪一种花的别名?

①莲花②芍药③油桐④梅花

九、“笨”字的字源与竹子的哪一个部位有关?

①竹根②竹节③竹膜④竹皮

十、“谑”意即:

①因愚昧而受侮②傻笑③笑谑者恒痴傻④愚弄

答案:③、②、①、①、④、③、①、②、③、④

天下的妈妈一样说

——母亲之于子女、之于人类、之于大地和自然,都是不灭的象征。

许多人对小说作者的记忆力有一种奇特的推许,以为能说故事的人一定记事甚早、且记事甚牢;据说有一位前辈作家也因此顺竿而上,说自己还能记得出生时的情景,真是了不起。

有人问我最早记得何事?我只有一个粗略的印象:扒开妈妈的旗袍斜襟上的盘扣找奶吃,妈妈不是太高兴地瞪我一眼,说:“早就没有了。”那时我几岁呢?真想不起来。但若要说起最早的人生风景,除了母亲和她干瘪的乳,别无他者。

乳子一事,自古为然。在甲骨文里面,乳这个字原本就是一幅授乳图()。一个跪坐着的母亲,双手环护,让怀里的婴儿吸食,胸脯是一根短线,并无丰腴之态——看来孩子已经吃了不少。目前留在隶书、楷书字形里的“乚”(乙)字偏旁,正是甲骨文中母亲那已然呈现侧弯的脊椎。

到母亲九十岁的时候,身形益发佝偻。有一次为了测试她的记忆力,我故意问她:“我吃奶吃到几岁?”她想了想,说:“你骑着小车还要奶吃呢!”我记得的是旗袍上的盘扣,她记得的是小车儿。

动物行为学家劳伦兹(Konrad Zacharias Lorenz,1903~1989)观察幼年期的离巢鸟类,发现它们从孵化后的第一天便跟随着母亲,劳伦兹遂称之为“imprinting”——这个字,有翻作“铭印”的,也有翻作“印痕”的。即使在人工孵养的环境之下,这种反应只在出生后的一段关键时期出现。幼鸟的铭印能力能够经刺激后得以发挥,认定周边移动的庞然大物为母亲;似乎人类也如此,而关键期约在十八个月到三岁之间。

古今中外呼“母”,有着相当广泛的一致性,可能也与这种“imprinting”的反应有关。牙牙学语的孩子还不会分辨元音、辅音,还无从组合字义,即使双唇紧闭,所发出的“m”“m”,便是最直接的呼求。叫娘了。

母之为字,原本也很简单,就是一个被指出两点——即双乳——的女子。今日通行的楷书字体可能看不明白,因为楷书非但将那两乳从一左一右变换成一上一下,还扭折了这两点的框架——那原本就是个“女”字。而“女”,正是一名双手受缚跪地的人。在老祖宗们还大量造字的那个时代,女人的地位如何?显然已不言可喻。

中国最早的字典之一《说文》经常使用近音或同音字解释字义,在“母”字底下,许慎用一个“牧”字来为“母”作解释,显然并没有人伦歌颂的情怀,也没有感恩报德的意思,清代学者段玉裁讲得很明白:“以叠韵为训;牧者,养牛人也,以譬人之乳子。凡能生之以启后者,皆曰母。”

不只在《说文》出现的东汉(甚至更早的几千年),即使顺时向现代揭露,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今天用来称呼最亲爱的母亲的很多字:“妈”“娘”“姆妈”多由方言中来。在书写文本里面,则一径出现得较晚。以“娘”为例,本来这字写作“娘”,是少女的称呼,有类单位词,像是聂隐娘、红娘、赵五娘、陈三五娘之属。

宋代以前,杜甫的《兵车行》里有“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肯定是借由俚语反映现实,可知娘之为母、为祖母并无不妥。但是,在比较正式的文章典籍之中,似乎找不到称母亲为娘的例子。开始将母亲称作娘的第一人,似乎是宋太祖,也依然是出于维持民间习惯,赵匡胤称其母杜太后为“娘娘”。之后司马光作《书仪》,说:“古称父为阿郎,母为娘子。”看来并没有可信的证据,应该是“托古改制”的意思居多。

至于“妈”字,登台成为书面语可能更晚了,至少在明清小说之前,唯独南宋洪迈的《夷坚志》里有《霍秀才归土》一则云:“见去岁亡过所生妈妈在旁指我泣曰:‘此是阴府,汝何为亦来?’”而外,经史群书之中根本找不到用例,而这看见死后显灵之母的儿子本来就是一般百姓,设若不是通过小说,还真不得传其言。

如果从音韵的源流看:“妈”这个形声字的声符“马”在上古时期可能并不是像今天这般发开口音,经由对比古文献可知,马字的发音居然是跟武、午、母相近——甚至以官职“司马”掌武事以及午年肖马为例而证,所使用的还是“以叠韵为训”的那一套解释方法。

为什么声音相近,意义就相通了呢?听人们叫妈妈就明白了,这大概还就是本文开篇时所说的那个词儿——imprinting——我们总离不开;母、妈、姆妈,唤一声,回到原初。

不过,关于脱离授乳所象征的意义,还是我父亲的一则小故事比较具有讽世趣味。有一天他接到一通推销电话,对方再三兜着圈子追问:“府上吃哪一个牌子的奶粉?”父亲听着不耐,答曰:“我们一家三口早就断奶了!”挂了电话之后,他对我说:“这些卖东西的,比妈还唠叨!”

字词辨正

跟妈妈有关的字

一、“母夫人”的意思是:

①儿子得官,母亲受官诰而成为夫人②丈夫得官,妻子受官诰而封夫人③尊称他人的母亲④尊称自己的母亲

二、“母权子”一词是指:

①母亲让儿子代为主持家务②由母亲为儿子筹划事业③由本金滋生的利息加入本金,通称复利④通货膨胀时使用铸造较重的大钱⑤通货紧缩时使用铸造较轻的小钱

三、“母妇”通常是指:

①有子女的妇女②外婆③有孙子女辈的妇女④丈母娘

四、“姆”这个字最初的意义与何事有关?

①孕育②哺乳③教导④抚养

五、作为“姆妈”一词的“姆”字,其读音是:

①mu②mi③ma④m

六、梁启超《新民说》里有“披绮罗于嫫姆”的句子,其含意是:

①老妇人也有盛装打扮的权利②让丑女着饰华服反而增益其丑③锦装绣饰恰足以表现对尊长的敬意④慈祥的怀抱胜过精巧的衣装

七、“姆姆”在近世以来有称“修女”之义;然而至少在宋、明之间,“姆姆”原本另有所指,是:

①儿媳呼婆婆②弟妻呼兄妻③兄妻呼弟妻④亲家母互称

八、“妈妈论儿”说的是:

①民间流传的俗话②对于事物的喋喋不休③品头论足不能自已④养儿育女的妈妈经

九、古代小说、戏剧里常常出现“娘行”这个字眼,它的一般性含意比较接近以下何者?

①特种行业的妇女②上了年纪的妇女③已婚的妇女④指称女红一类的手艺

十、“娘子军”的创始者是:

①战国时代的吴起②三国时代的诸葛亮③唐代的平阳公主④宋代的梁红玉

答案:③、④、①、③、④、②、②、①、②、③

一字多少周折

——字里有“斤”,总不免杀伐砍斫,将断未断之间,差别不小。

直到五十年后,我才发现幼年的学习记忆有错,而且是纠缠难解的错,真是挫折。

当时我大约才四五岁,跟着父亲到“国光戏院”看一出戏,戏名叫《胭脂宝褶》,父亲把最后这个字念成“穴”,并且告诉我,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夹袄”。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也没有查证过。

《胭脂宝褶》原本是两出戏拼合而成。一出叫《遇龙酒馆》,一出叫《失印救火》,最初根本不是一个故事。到了须生泰斗马连良手中,整并为一,前半截说的是书生白简进京赶考,在遇龙酒馆遇见了微服私访的明成祖朱棣。名君得遇贤士的套路之余,白简还把先前得自二龙山上江湖人物公孙伯所奉赠的一件胭脂褶转送给朱棣。之后,穿上龙袍、恢复帝王面目的朱棣封白简为“进宝状元”,复招安公孙伯;这些都是老戏之中顺理成章、司空见惯的情节了。

然而故事是拼盘,拼凑成篇的下半场则换成了受封为八府巡按的白简微服私访,不意失落印信,被人拾去了,献给酒鬼县官金祥瑞。金祥瑞酗酒无能,公务皆倚赖班头白槐打理,而白槐又恰好是白简失散多年的父亲。

父子因公务往来而得以重聚,遂由白槐设计,趁金祥瑞谒见白简之时,白槐自去衙署后纵火,白简则托辞救火,径以空印匣交付金祥瑞保管。故事的趣味就在醉鬼县官发现印匣是空的之后,向白槐告急求助,白槐于是献策,把拾来的印放入匣中。白简的官衔、性命保全了,还得以奉养那足智多谋的父亲。

这故事和许多民间戏剧一般,有着市井小民对官僚人物一厢情愿的想象,可是白槐的机智与金祥瑞的颟顸、白简的迂阔所形成的鲜明对比,恰恰铺陈出小人物戏弄与拯救大人物的喜趣。然而,戏演完了,再回头看看那戏名——《胭脂宝褶》;简直令人有不知所云之感。我就记得了一个读作“穴”的“褶”字,“夹袄”。

这个字,跟父亲教我的另一个故事的记忆还重叠在一起——让我先说这第二个故事;那也是出戏,叫《赠绨袍》。戏名应该出自唐代大诗人高适的《咏史》:“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范叔”,即范睢。《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载:战国时范睢遭受私通齐王的不白之冤,被辱几死,靠了买通守卫、换以死囚之尸,才逃到秦国,改名“张禄”,游说秦昭王以霸术,拜相封“应侯”。当魏国派遣须贾使秦求和之时,范睢刻意假扮潦倒,遇须贾于道途之间。须贾毕竟还有怜惜故人之意,送了他一件绨袍。后来须贾才发现:他要求助的“张禄”竟是范睢,立刻前去谢罪,范睢说:“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便放须贾回魏国去了。高适《咏史》诗里的“寒”字一语双关,既是寒冷,又兼具贫困之意。

父亲为我说了故事,顺便说:绨袍,就是厚袄子。

好了,又一件袄子。在亚热带的台湾生长,没体验过多么厚重的衣物,居然将“褶”与“绨袍”混同为一物,而且在教孩子认字的时候还传衍了那个“穴”字的读音。

其实不对的!“褶”作夹衣解释时,读若“叠”;作“左袵骑射之胡服上衣”解释时,读若“习”;作衣裙上面经折叠(甚至熨烫)而留下的痕印解释时,读若“者”。三处都不一样,但是从来没有“穴”这个读音。读作“穴”的这个音,恐怕是父亲老家塾里的先生依乡音的读法。至于《胭脂宝褶》,主体是“失印救火”的故事,与《赠绨袍》更是南辕北辙的两出戏,连袍子都不一样。

至于字形上和“褶”也很相近的“摺”就更复杂了。

“摺”也有“衣上叠痕”的意思,所以也读“者”,通常以语词“摺子”表述。但是更多的时候,摺作“折叠”“转折”“重”“层”或者是杂剧里面的一个段落,和“折”字相通,读音也同于“折”。可是,这个“摺”如果放在“折胁摺齿”(打断肋条、拉断牙齿)的四字成语之中,“摺”字居然要读作“拉”。有趣的是,“折胁摺齿”四字的出处,恰巧就是前文中提到的《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摺齿。”别忘了,要读“拉”齿!

与“摺”字相通的这个“折”写起来轻松,会意起来也不容易。这个字,从小篆以后,直到楷书、行草,一路写来都是提手偏旁,但是这并非造字本源。在甲骨文()和金文()里,“折”都是右边画一个表示刀斧的符号,左边画两束上下割断的草,这就相当清楚了:折字的本义就是以刀斧断物。比较起甲骨文里的“析”(),反而十分接近,只不过甲骨文的“析”字的左右两个字符和楷书正相反,看来刀在左边,而右边的木头并没有被斩断。

中国人古往今来都好说文解字,有时穿凿得近乎荒唐,不过,这样也足见用字人时刻揣摩造字人的心意,如此虔诚,的确是文化的核心。我在寻访那“褶”字的过程中,仔细读了“习(習)”字的来历。文字学家们对于习字底下那字符究竟是“日”还是“白”争执不休。有人说:小鸟学飞尽日不息,故应从日;有人说:小鸟学飞费劲使力,口吐白气,故应从白。这喧呶之争说来有些无谓,却总令人兴起一种肃然之感。

字词辨正

一斧劈来都是字

一、有一个常见的词“习习”,以下何者不是它的意思?

①风吹和舒貌②鸟儿振翅屡屡欲飞貌③努力求学貌④行路貌

二、“析圭”是指:

①鉴定玉石②收藏宝器③核对契卷④分封官爵

三、“析薪”含意丰富,但是不包括何者?

①劈柴②拣选合适的燃柴入灶③继承父业④替人作媒

四、“折冲尊俎”常用来形容辛苦调停及排解纠纷,此处的“折”是指:

①判断②审理③防止④打击

五、今人称“一拃(音‘眨’)”应为“一折”,为简易度量长度的单位,其法为伸张以下何者?

①拇指到食指的长度②拇指到中指的长度③拇指到无名指的长度④拇指到小指的长度

六、“折券”的实际意义是:

①换取买卖折扣的文凭②毁弃债券不再索取③将文件收整归档④兑换等值货币的代金

七、“折干”一词的正确意涵是:

①南北漕运明令规定的粮米损耗额度②用钱代替实物③以金银财宝行贿④以上皆是

八、“折齿”除了字面上的意思之外,亦表“备受挫辱”;然而,也与下列哪一种情境有关?

①调戏妇女被拒而受伤②窃取财物被捕而受刑③讨好上官被斥而受辱④凌辱下僚被诉而罢职

九、“折胁摺齿”这个成语中的“摺”字读音与下列何字相同?

①拉②折③者④习

十、“褶”字的正确读音究竟为何?

①叠②习③者④以上皆是

答案:③、④、②、③、①、②、④、①、①、④

我变、我变、我变变变

——自其变者而观之,也要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若说看老电影是一种享受,那享受的滋味之中一定有很大一部分未必关乎影片情节或情感,而是观赏者重返了自己早先的人生。也许还不只是重新想起什么而已,不是这样简单、率直;我相信在那整体的重返经验的深处,还会有所发现,发现我们原来曾经如此不一样地感受过、理解过自己和世界。

一九八〇年,罗伯特·雷德福执导了他生平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凡夫俗子》(Ordinary People),我对这部片子有出奇深刻的印象,包括主要演员的姓名和他们各自在影坛上的表现,也包括影片在第二年获得四项奥斯卡大奖的奖项。我甚至还能在三十八年后重看之际,背诵出片中好几段并不特别出色的台词。从这部片子之后,我没有错过任何一部罗伯特·雷德福执导,以及唐纳德·萨瑟兰和蒂莫西·赫顿参与演出的电影,而且总在其他的电影中寻觅、对比这些演员在《凡夫俗子》里的角色性格或情感。

对我而言,不论之前之后看过多少部伟大的影视作品,《凡夫俗子》都是一个不能超越的地标。而且我深深明白,这种里程碑似的感动并非来自它的形式或美学,而是它所揭橥的主题和意义。

一个中产小康之家忽然遭逢了长子溺毙的巨变,故事开始的时候,悲剧已经落幕。但是,家中的父母和弟弟如何化解或是领悟悲痛,则成为各自无法承受、却终于无法回避的课题。对我而言,这部从头到尾说着家常话的电影带来最强烈的冲击竟然就是ordinary——溺死的亲人(失去了挚爱)或许只是一个隐喻;这隐喻为我们揭露的真相是寻常生活的艰难,而那艰难的本质却来自人们不能面对生死际遇所带来的改变。啊!我们多么怯懦?

电影故事里的弟弟为了自己在帆船事故中生还而自责,母亲则陷入不能追求幸福的苛刻自溺,父亲除了继续扮演老好人之外,“只能坐在围墙上目睹妻儿随波逐流而去”。受苦而勉强活着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拥有爱的能力与否。这个疑惑,到电影结束时仍无答案。

人生样貌,自其小者而观之,一瞬而何止百千万变;自其大者而观之,回首前尘如观赏老电影,也不免令人有今夕何夕、逝者如斯的感怀。那么,无论我们随时感知、或者是久后察觉的种种变化,难道只是此一时也不同于彼一时也?只是这样吗?

从汉字造意来说,好像不仅如此。

有些字典将“变(變)”收入言部,有的则收入攴部,无论归类的想法如何区别,都显示了因外力(“攴”作打击解)或言词(商议或辩论)而导致事物不同了。

从许慎的《说文》开始,赋予“变”字一个“更”(读一声)的意思,这就是本义了。更,通常表示代、换、改之义。不过,细心认字之人不难发现:“变”这个看来头重脚轻的字的上半身,似乎还有难以贯通意义的字符——在言字两边,拆分了一个“丝(絲)”。无论放在一个字的什么位置,拆分成两处也罢、砍去一半变成了“纟(糸)”也罢,这个字的意思是不怎么改变的,多表“存续不绝”。

改变、取代、置换,听来和存续不绝似乎很矛盾吧?然而造字者似乎正是要强调:万变不离其宗。无论经由外力迫使或者是言词说服,变化的主体还是像丝一样绵长而不中断。甚至,包含了言在内的丝,也是一个独立的字符,读若“峦(巒)”,本有“治”“不绝”之义。汉字的道理好像还真是正说反说、无不可说。

除了变化、更改之外,变还表示一种因时、因事而制宜的方略,所谓权变。而“权变”大概是此字少数较具正面意义的语词。其他如灾异、死丧、祸乱等,看着总令人不太舒服;可见造字的古人大概是不怎么爱“变”的。而这正是文化底蕴的流露;光从这个字来做出“中国人不大喜欢变化”的推论也不算离谱。

变字写着繁复,也有让事物复杂化的意思。唐五代时期的一种说唱文字被称为“变”或者“变文”,内容多讲述佛经故事,日后民间传说、历史轶闻也掺和进来,丰富了这种体制。至于为什么称之为“变”,学界众说纷纭。我的看法是:素朴的道理包裹在动人的情节之间,这种加工、装饰,正如同《周礼·春官》所记载的“变几”——相对于“素几”一词,便一目了然——在素几上添加玉材、巧为雕琢,甚或髹漆涂红,都是为了吉事祭神之用,这就是“变几”。所以“变”,还含有踵事增华的装饰之义。

比方说我们偶尔会用的一个古语:“豹变”,说的是幼小的豹渐渐成长,脱褪了原先的胎毛,变得纹采焕发。语出《易经·革卦》:“君子豹变,小人革面。”说人改过向善,或者是称人由贫贱而至于显达——这也是变好的意思。

可是,变卖、变产、变现……这一类的词却给人一种卖方要吃亏的语感。还有“变主”,是宋代就出现的一个词汇,说的是遭遇盗匪打劫的人。如此说来,变还真不见得是好事。我们常说“变天”,除了政治上的改朝换代,用意不外是指天气忽然转变——而且通常是用在转寒凉、转风雨的时候。但是,在《吕氏春秋》上,“变天”另有专旨,说的是东北方包含着箕、斗、牵牛等星的天区。注解《吕氏春秋》的高诱认为:“东北,水之季,阴气所尽,阳气所始,万物向生,故曰变天。”这个概念,正好和俗语的天气变坏是相反的。

人们经常追求变化,也忧心难以应付变化;世事多变,而变之为善为恶,却又福祸相倚。单从一个变字的多方面来看,还真找不出一个绝对的答案。你想要改变吗?再想想。

字词辨正

变化何以莫测?

一、下列哪一句中的“变”字意义与他者不同?

①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②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③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④卒然有非常之变

二、下列哪一句中的“变”字意义与他者不同?

①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与天下也②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③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④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三、和一般的“几”比较起来,“变几”是比较:

①素朴的②装饰的③次等的④古老的

四、“变告”是:

①告发谋反②捏造情报③篡改文书④传递谣言

五、除了天气上、政治上的剧烈变化,“变天”容有下列哪一个古代天文学上的解释?

①星辰稀疏的天区②天亮前的天区③东北方的天区④遥远不可观测的天区

六、下列哪一个词语和他者不同?

①变现②变产③变计④变卖

七、“变主”是指:

①主导大局走势的人物②负责的革命者③出主意的谋士④受劫掠的苦主

八、“变卦”本来是卦爻互变而成新卦,但是俗语中变了意思,指的是:

①已经决定的事临时生变②事情的发展超乎想象③努力改变现状却失败了④意外的阻力破坏现况

九、“豹变”的意思是:

①性情变坏②遭遇凶险③逃离事故④改过迁善

十、“变相”二字究竟是指什么?

①铺陈佛经内容而绘画成的图像②改变原来的模样③事物的形式不同但内容或本质并未改变④以上皆是

答案:①、②、②、①、③、③、④、①、④、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